<p class="ql-block">【神堂记忆】我与大神堂(三十八)</p> <p class="ql-block"> 又见风篷船 </p><p class="ql-block"> 姜茂树</p><p class="ql-block">近日到长芦汉沽盐场盐业风情区赏游,刚进入场区,远远地就看见一面白色大篷(帆)在强劲的海风中鼓鼓张开,那就是陈列在游览区的老渔船“弘顺号”。这个场景立刻勾起我的记忆,让我又一次回忆起在老家经常见到,也就是被渔家人称作“风篷船”的这种老式渔船。</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的时候,每到休渔季节过后,尤其是春节后即将进入开海期时,海滩边、“神港”里、船台上云集的大小船只早已经维修一新。大红的对联从船头贴到船尾,洁白的大篷、彩色的“大鱼儿”和旗幡在海风中飘舞,就像列队整齐阵型威严的士兵正等待一声令下,就立即出征一样。儿时曾参加拉船的那种男女老少齐上阵、渔歌号子震天响;满海白帆争行,渔船满载返港,大人小孩接船卸货的欢乐场景、一些有关老渔船的故事也就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听老人们说,在刚建立村庄那阵子,人们还只是在海边的滩涂上用手抓或用笼筐菜淺子捞一些小鱼小虾,随着日子的不断前行,在生活中人们慢慢地摸索出了利用捞笼、小泼网、旋网、跑网等简易工具捕捞的方法,后来逐渐发展了插网、撩网,直到会排小木船,出海捕捞这些小活田。</p><p class="ql-block">神堂庄,在旧时都是一些约三四长、一丈多宽的很小、抗风能力很弱、安全性能极低的俗称“门锭子”和“马槽”的渔船。新中国成立之初村党组织和村政权就非常关心和重视渔民的生命、生产安全,不断引进抗击风浪性能较好,既安全,行驶速度又快的“尖头型”的俗称“大牛”的船型,那时出现了家家排新船,户户添置新网具的渔业生产新高潮。在那个时期,排船的活计要全部采用很讲究的手工操作的传统工艺来完成。首先要选择一块开阔平坦的场地,选用优质的红松木、柞木、楠木为主要材料,配以各种优质铁活连接固定,再加以上等的苎麻、石灰、桐油等辅料,在经过认真挑选、经验丰富的渔家老工匠们多日精心施工中,一条风篷渔船就顺利排成了。 </p> <p class="ql-block">当大海涨潮海风劲吹的时候,渔民们便驾船出海。林立的桅杆上,升起用白色布匹缝制的的大篷。白天站在海边,可望见海面白色的篷花在浪波里穿行,海鸥追逐渔船飞舞;夜晚渔火闪闪,渔家号子随着海浪起伏缥缈,那场景蔚为壮观,令人遐思无限。因此,历代诗人就有许多描写渔家帆影的诗文,例如:“一点远帆如白鸟”“最是渔人帆樯乐”“星河欲转千帆舞”“燕归帆尽水茫茫”“片片白帆夕照红”“ 帆樯映日水边浮”……由此可见文人墨客是多么喜欢把船篷称作船“帆”的。但是渔家人最忌讳的就是“翻”字,因帆与翻谐音。又因“篷”和“鹏”谐音,它寓意升起来的船篷就像传说中古代大鹏鸟的翅膀似得,在大海中乘风飞翔。渔家人无论在任何艰难困境中总是向往美好的事情,所以为避讳“帆”(翻)字,自古以来就把“帆”叫做“篷”。因此也就把帆船叫做“篷船”“风船”或“风篷船”,把安装柴油机作为动力的风篷船叫做“机器船”,而不说“机帆船”。</p> <p class="ql-block">风蓬船的行驶和生产完全依靠自然风作为动力。起初,人们在渔船中心的位置竖立一根桅杆,挂起一面大篷。这根桅杆在茫茫大海的滔滔狂浪中,宛若一位顶天立地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更有如一柱擎天之势,无论风向怎样改变,升起的大蓬都能接受各个方向的来风,凛凛正气、虎虎生威,驱动着渔船劈波斩浪勇往前行,因此渔家人就形象的将它称之为“大将军”。过大年时,在它上面还要粘贴“大将军八面威风”的大红联幅,以示敬畏之意。后来人们又在靠近船头处竖起一根短一点的小桅杆,先民们说,咱们的老祖宗真聪明,他们竟能想出多竖起一根桅杆,多挂一面大篷,就能够接受海面上更多的风力,这也就是“扯起大篷八面受风”的说法,它会让渔船跑得更快、拉起网来更有劲。那句“大将军八面威风”的赞美语,就是从大篷八面受风演变而来的。</p><p class="ql-block">风蓬船如遇顺风、顺流时跑得很快,撒下的渔网也多,产量就会明显提高。但它若碰上顶风时,光行驶就有很大困难,那就更别说还要撒网生产了。在实践中祖先们总结出调节大蓬角度兜住侧面的来风,利用海潮的水流划樯走“之”字形路线,多用一些时间迂回行驶的方法,同样也能达到预定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在渔村,讲究的老例儿、忌讳很多。无论在船上还是家中,做饭烙饼时绝对不能说翻个儿,而要说“划个个儿”,在干活时一面干完了,需要干另一面时,要说“划过来”。如渔船不幸遇到事故翻沉,要说“倒礁”。升帆、落帆叫“打篷”、“落篷”。更为隆重的是过大年时在太阳还没出来之前,各家要先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让先人们看看自家的老船、再看看子孙是怎样祭拜养育他们的渔船,还要看看渔船已经贴好的“船头压浪”“舵后生风”、“福”字和“船行四海水,网打万斤鱼”等大红喜庆的船对子后才能回家围坐一起,开启大年宴席的独特风俗仪式。</p><p class="ql-block">木质的风篷船,在大海里航行、生产全凭一个最原始的工具——罗盘(罗经,指南针)来指引航向。因风篷船抗击风浪的能力比较弱,一般只适应在近海生产,主要用的网具是“拉网”“锚网”“扒拉网”“流网”“帘子网”和“转轴网”等。这些网具是用棉花线织成的,网纲为青麻绳,为使网具保持硬朗挺括煞水快,虽然用猪血蒸染过,但仍不耐潮湿和磨损,必须在使用了两三天后,就要在渔船或海滩上晾晒蒸发水分,以此来延长使用寿命,因此也就有了渔家人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句俗话了。</p> <p class="ql-block">神堂人在驾驶风篷船的那个年代里,曾创下捕捞黃花鱼、鲙鱼、梭子蟹、东方对虾等鱼货最高产量,特别是一个昼夜扒满二十万斤毛蚶子的历史,就是现在的大机器船也是始终无法超越的生产记录。</p><p class="ql-block">由于风蓬船是利用自然风的能量鼓起大篷来推动渔船前进的,它无机械动力不会排放那么多的油污和脏水,以及强烈的震动和声响,所以对海水不会造成污染。当海上风力较小时它会暂时停止生产,渔民也得以休息,这样也让海洋生物多了一些休养生息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持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但实现渔业、渔船生产机械化、提高捕获量、降低渔民劳动强度,是必然趋势和村里的发展目标,经过祖辈的不断努力,到了七十年代后期,神堂村的渔船全部实现了船网机械化,现代化的大型渔轮取代了老式渔船。那张白色的大篷和老渔船,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渐渐地消失了,也几乎走出了村民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为了留下老祖宗的智慧与遗产,近年来村里一些年轻人在老渔民的指导下,开始制作风篷船的模型,为即将逝去的村庄,为已远去的老渔船;特别是为那面洁白的大篷,也为渔家人留下了永远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2021-5-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