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回想起了自己从教的这20年,第一个10年的工作实践可以用“从小白到骨干”这样的标题来概括。</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天,面对20多个小班孩子,我感到束手无策,看着上课他们满地打闹,我哭的心都有了,这时恰好遇到园长查班,闫园长看到我手忙脚乱的样子,对我说:“别着急,给他们讲讲故事,带他们做做游戏,慢慢你就会找到和孩子相处的办法。”我的内心其实是怀疑的:What?!上个课还这么乱,还游戏?!</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的职业生涯就从这样的摸索中展开了,也许是天生有不愿服输的心劲儿,我开始思考和孩子相处的方法,琢磨怎么去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准备每个活动,研究什么样的提问是启发式提问、什么样的活动孩子参与热情最高……之后我有机会参加了各级教师专业技能的比赛,通过比赛看到了更优秀的老师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慢慢的我逐渐成长为园里的骨干教师,在这期间,我已经感受到了游戏之于孩子的意义。每一天我最期待的就是和孩子们一同在户外度过的游戏时光:新入园孩子抹着眼泪也要来玩的沙水游戏、中大班孩子自由自在的奔跑、骑小车、打水仗,而我虽然并不懂得怎样从游戏中观察他们,但我发现尽情玩耍之后的他们会吃饭香入睡快,那时的我在想:这就是大家说的健康快乐成长吧!</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左右,我们区开始了区角游戏实践,作为一线的老师,我像一个“手工大师”和“破烂王”,每天都在自制玩教具和收集材料中忙碌,既要有创意又要孩子感兴趣,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真难啊,精心制作了好几天的玩具,孩子们看都不看一眼,只能由我来分区域分孩子,以期孩子们能光顾一下,角色游戏也是从各处学习回来的“百年老店”,规定的玩法、指定的道具,这样的游戏孩子每一次都要看向我的“脸色”:“老师,是不是我哪个环节玩错了?”</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我开始对这样的游戏充满了困惑:既然孩子玩的不快乐老师也做的不快乐,我们为什么还要游戏?我被许多新名词、新思潮冲击着,一度感觉茫然无措。静下心来,我开始阅读各种教育书籍和杂志,慢慢从中吸收和学习,并积极投身教育研究。在游戏中逐渐投放了很多低结构材料,给了孩子们选择的权利,通过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撰写经验文章、执笔课题研究方案……我在发现、研究并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同时,也收获了游戏带给我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2015年由于工作需要,我从骨干教师转岗成为了我们区的幼教教研员,肩负起带领团队一起研究的重任。恰逢我区“去小学化”工作开展,角色与内容的双重变化一时间让我难以适应,幸运的是,局领导和幼儿园的园长们纷纷为我提供了成长助力,我便在“巨人”的指导和引领下走上了美好的教研之路。</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教研人,我深知目光应该拉得更远一些——“一个人走得快却不及一群人走得远”,而教研,在我看来就是激发、联结、共享、共赢。于是我尝试组建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通过目标引领、专业领航、信息共享、优势带动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成长赋能。</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做教研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的确需时常用神、用脑。但当细细品味教研更是令人感动的美好:当一起认真审议课程时,当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时,当聚焦疑惑围坐讨论时,教研是团结,更是智慧;当看到幼儿开心的游戏时,当收获幼儿满足的微笑时,教研是发现,更是值得;当获得荣誉被肯定时,当取得成果授奖时,教研是成长,更是动力。</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我区开始大力推进:“自主游戏”与“幼小衔接”实践,新的教研实践问题也摆到了我的面前:如何指导教师创设游戏环境?怎样保障游戏时间?怎样转变教师观念?怎样引导教师去“放手游戏,发现儿童”?幼小如何去衔接?…而幼儿园和老师们的困惑则在于:孩子的安全怎么保障?没有教师指导就让孩子“瞎玩”?孩子都快打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管吗?!</p> <p class="ql-block"> 有幸可以组织老师们去安吉实地参观,老师们在看到孩子们的真游戏时惊奇的发现:孩子是会自我保护的,很多能力在游戏里中是可以获得成长的,看到了这些,老师们才开始相信了游戏的力量。在之后的实践中才能去实践幼儿自主游戏。</p> <p class="ql-block"> 在成为教研员的这六年的时间里,基于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让我和老师们收获满满:为一线教师展示和解决幼儿园培训需要搭建的开放性培训体系、2018年推出并基于2021年教育部文件精神修订的《回民区幼小衔接指导意见》、结合教育部文件精神为新入职教师定制的为期一年新教师培训体系、提升环节干部专业素养的保教论坛模式、为规范集团园各分园办园行为的《办园行为督导评估体系材料清单》、为解决幼儿园实际需求的定制式教研服务、运行良好且助力教师提升的幼教名师工作室、体育活动幼小衔接重点课题的结题及教案集的出版…</p> <p class="ql-block"> 回顾20年的教师生涯,从一名新手“小白”到教研员,一直不变的是我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对专业提升的追求,2020年疫情发生,很多人的心理状态都受到了影响,而由于之前自学了很久心理知识也取得了相关的资质,我兼职成为了我区的心理健康教研员,在两个专业里的学习和教研有时可以相互借力让自己成长的更快,但更多时候会让我感到“左右为难”难以兼顾,有的老师悄悄劝我:放弃学前教育吧太累了、做一个专职的心理教研员可能更有发展…但我内心是坚定的:我的根在学前教育,我在这里学习滋养、在这里专业成长,成长为一名幸福的学前教育研究者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学前教育专业成长之旅——路长且艰,未来可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期待我们的下一个10年、20年之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