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王朝(十二) 巴扬寺 (Bayon Temple)

惜福.培福

<h1>巴扬寺又名巴戎寺,位于大吴哥城的正中央,代表着天地相交,寺庙依东西轴线而建,周围没有护城河和围墙,东西南北的寺门直接通向大吴哥城的四个城门。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建于1219年,历时37年完成,以中小型石块对垒而成,49座高塔组成的塔林,加上城门上的5座,一共是54座石塔。</h1><div><br></div> <h1><br></h1><h1>每座塔的四面都刻有不同笑容的佛陀像,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这就是传说中“高棉的微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有近200面佛陀的微笑,所有的佛像都在高处,各个方向看过去都是在佛陀的笑容里。</h1><div><br></div> <h1><br></h1><h1>巴扬寺与其它寺庙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吴哥王朝最后的一座国寺,也是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国寺,故雕刻以佛教佛像为主,日本游客最喜欢来这座寺庙,目前的维修团队也是日本。</h1><div><br></div> <h1><br></h1><h1>巴扬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整体结构共分三层,外面两层为正方形的回廊,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刻画了11000个人物,外层回廊以平民生活为题材,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内外两层方形回廊共同围绕着一个圆形石山,象征着须弥山(Mont Meru)。</h1><div><br></div> <h1><br></h1><h1>过去的巴扬寺曾经是金碧辉煌,元使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曾记载“当国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20余座,石屋百余间,东向金桥一所,金狮子2枚,列于桥之左右,金佛8身,列于石屋之下。”周达观当时看到的金色巴扬寺,的确蔚为壮观。</h1> <h1><br></h1><h1>巴扬寺远看一座座高塔林立,主入口处和其它吴哥遗址一样,都是在东面,最精彩的浮雕在东面进入巴扬寺前的廊道上。</h1><div><br></div> <h1><br></h1><h1>这是东北角的塔楼和底层的回廊,里面有浮雕和壁画。</h1><div><br></div> <h1><br></h1><h1>回廊的墙壁上,有美丽的飞天仙女站在莲花上跳舞。</h1><div><br></div> <h1><br></h1><h1>各种姿态曼妙、栩栩如生的飞天仙女随处可见。</h1><div><br></div> <h1><br></h1><h1>美丽的女神阿普莎拉,头戴花冠腰缠流苏,手拈莲花提着裙摆姗姗走来。</h1> <h1><br></h1><h1>巴扬寺是许多观光客最喜欢的寺庙之一,在吴哥主要是敬仰神灵的寺庙中,巴扬寺独树一格地展现出人文关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柬埔寨,到处都可以看到国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雕像,百姓们都非常推崇这位伟大的君主。</h1><div><br></div> <h1><br></h1><h1>巴扬寺位于吴哥城的最中心位置,国王想要表达出,帝国的中心不是地理和行政中心,而是信仰的中心,如同人的中心是心灵,而城市真正的中心则是信仰。</h1> <h1><br></h1><h1>巴扬寺的中心则是中央塔(照片中间最高处),塔高约42米,直径约25米,这个中央塔充斥着石门与石窟,四周阶梯也是一个提供观光客稍作停歇的地方,走累了可以在这里发呆一会。</h1><div><br></div> <h1><br></h1><h1>走到巴扬寺最顶层的平台上,宛如置身于一个迷宫中,四周高耸的佛面石雕,每一面都有不同的表情。</h1><div><br></div> <h1><br></h1><h1>温暖的阳光照耀在高塔上,仔细观看,微笑的佛陀已然浮现在石头上,无论身在哪个角落,抬头都能看到佛陀安详的笑容。</h1><div><br></div> <h1>最令人感慨和赞叹的,就是无论你站在什么位置,都可以感受到有无数个佛在望着你,让你觉得佛无处不在、无所不能。</h1> <h1><br></h1><h1>一座一座的高塔,都是朝向四方的佛陀的微笑,东西南北都环绕在佛陀的微笑里,而佛教中抽象的十方诸佛的含义,竟用这个建筑表现了出来,的确是一种智慧。</h1> <h1><br></h1><h1>之前吴哥文化一直崇拜印度教,巴扬寺是改信大乘佛教之后建的寺庙,所以有明显区别。</h1> <h1>大乘佛教基本上脱离了印度教中的猴子大象等一些动物的形象,而是呈现出了人的庄严。</h1> <h1><br></h1><h1>四面佛陀的顶端是一朵莲花,而且神奇的是,不同的时间段,佛陀的眼睛看起来有闭着和张开的状态。</h1><div><br></div> <h1><br></h1><h1>曾听一个中文导游讲:真正的佛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而在巴扬寺,每个四面佛的头顶都有一个莲花宝座,这是因为这些头像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h1><div><br></div> <h1><br></h1><h1>他认为自己是佛的转世或化身,但又不是真正的佛,所以就把莲花宝座顶在头顶。一是表示对佛的顶礼膜拜,二是区分他和真正佛的不同,这个讲解很有意思。</h1><div><br></div> <h1><br></h1><h1>佛像头顶上的莲花宝座,有的是三层,有的是二层,有的是一层,也许代表修行的不同境界吧?</h1><div><br></div> <h1><br></h1><h1>而之所以佛陀会闭眼和睁眼,是因为眼部巧妙的雕刻方法,在眼睛的上下方各有一道弧线,阳光在不同的时间照射下会产生不同的阴影,进而使眼睛出现了闭眼和睁眼的不同。</h1><div><br></div> <h1><br></h1><h1>闭起眼睛的时候是内心的修行,睁开眼睛的时候是看人间的苦难。</h1><div><br></div> <h1>佛陀的微笑,意为上求菩提下渡众生,上求菩提是追求生命里最高的智慧,下渡众生是给予世间最慈悲的关怀;所以上求菩提下渡众生,本来就在眼睛的张开跟闭合之间。</h1><div><br></div> <h1>佛陀的嘴角微微扬起,带着淡淡的微笑,而眉目低垂之间,却有着淡淡的忧伤,好象看到人间有苦,有很多的悲悯在脸上。</h1> <h1><br></h1><h1>微笑里面没有语言,却在告诉你,不管人间有再多的苦难,最终都可以渡过,因为内心一直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才能能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h1><div><br></div> <h1><br></h1><h1>所以只有到了巴扬寺,才会懂得何为高棉的微笑。</h1><div><br></div> <h1><br></h1><h1>巴扬寺见证过黄金时代的高棉王朝。</h1><div><br></div> <h1><br></h1><h1>巴扬寺是吴哥最后一座国庙,在阇耶跋摩七世之后,高棉的繁华不再,渐渐淡忘在辉煌的历史硝烟中,进入了百年的寂静。</h1><div><br></div> <h1><br></h1><h1>巴扬寺高棉的微笑,不仅是雕刻了千年的生命和伟大,更是坚守了千年的信仰和力量 ······</h1><div><br></div><div><br></div><h1> 未完待续</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