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痛别!<b>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b>,“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b>袁隆平</b>,因多器官功能衰竭<b>在长沙逝世</b>,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再辟谣一次吧,多希望是谣言!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以至于大多数人还是不敢相信、不愿相信:那个梦想<b>禾下乘凉</b>的袁隆平,这次真的离开我们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创新研究团队@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0年4月,钟南山袁隆平罕见同台,钟南山在台上说:“我叫他隆平大哥。为什么呢?他只比我大几岁,他的身体特别好。我今天早上还特别检查了一下。唯一就是以后不要再抽烟了,好不好?祝您永远健康!”早在2011年二人就曾同过台,被网友称为“医食无忧”组合。</span></p> <p class="ql-block">16时许,灵车自医院地下通道驶出,经芙蓉路驶向殡仪馆。长沙市民自发到医院送别袁隆平院士灵车,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袁老回到了他奋斗的地方,最后再看看他毕生钟爱的“杂交稻”。</p> <p class="ql-block">一向身体健朗的袁老突然病倒,可能和摔跤有关。据报道,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后辈眼中的袁隆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22日下午,曾与袁老有过交集的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副教授张军说:“他没有一点大科学家的架子,他像我们的父亲。”“老先生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他是作为科学研究的精神指引,精神灯塔,是这么一个存在。”提到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张军几度哽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经与袁隆平团队合作两年的长沙百奥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冰冰博士:</span>“他给我的启发和帮助,主要是他的一些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冰冰说,“他一生都在为杂交水稻事业坚持不懈地努力,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一个一个难关的攻克,一个一个里程碑的达成,以及他不满足现有的成就,永远不停的攀登科学高峰的步伐,这种精神将指引和照耀我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袁隆平院士生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至湖南安江农校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那个你不了解的袁隆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隆平有着伟大的成就和有趣的灵魂,除了是杂交水稻之父,他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标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坚持下田的“高龄科学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隆平自称是“90后”普通劳动者,他说只有下田才最快乐。年轻时他赤脚下田,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后来有了套鞋,条件变好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最热的时节,潮湿闷热,稻田里热气翻滚,人像是在地里“蒸”,这种酷烈的天气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挑战,就是在这样的大中午,八九十岁高龄的袁隆平仍然坚持下田劳作搞科研。</p> <p class="ql-block">2016年接受采访,被问到年轻人不愿意学农这样的严肃问题时,袁隆平有自己独特而幽默的建议:“学农的人身体好,田野工作、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不缺钙。我现在86岁,还可以每天下田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自带热搜体质“金句梗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社交网络上,袁隆平被网友们称为“魔稻祖师”,拥有“专属表情包”,他还是自带热搜体质的“金句梗王”,据统计光是2019年下半年,他就上了26次热搜。网友纷纷表示,“袁隆平值得这些热搜”“这才是热搜上应该有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除了工作之外,他上热搜的原因五花八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警为袁隆平采集指纹时,袁老开心地“炫耀”:我有10个螺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协和医院找到了记载他出生情况的出生档案;</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总结自己的八字成功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我没有什么秘诀,我有八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常年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理发,“袁隆平路边小店理发16年”的微博话题一天内达到2.1亿阅读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人们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把他捧成了“顶流”。作为“90后梗王”,他的语言能力很强,跟重庆人讲重庆话,遇见江西德安人讲德安话,给外国人上课讲英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为了去领奖,需要打领带,照镜子时他说:“自己今天真帅!”然后问问周边的人,我han不handsome?</p> <p class="ql-block">采访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之后还补充了一句“我可是有偶像包袱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他还说:我的米可以喂胖你们,但我自己不能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热爱运动的“游泳健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隆平一直有坚持运动的习惯,“我年轻时喜欢锻炼,我是个游泳健将啊,游泳年轻的时候是武汉市第一名啊”,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我在湖南农科院男女老少连续三年比赛,短池、五十米都是我的冠军,没有哪个人能赢我,现在很可能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游不赢我。”</p> <p class="ql-block">他还喜欢打排球、做广播体操。他说:锻炼可增强体质,身体好才能更好地做科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田间地头的“音乐爱好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提琴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乐器之一,科研之余,袁隆平会遵循自己的爱好,抽出空闲来练习。他认为小提琴的声音是“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因为工作性质,几十年里袁隆平的工作地点几乎都是田间地头,而且时常满身泥土,在制种育种阶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琴便成了奢侈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还曾在单位的新年团拜会上,娴熟地用小提琴演奏过《小夜曲》,也曾在一个全国性的大会上公开演奏过李四光的作品《行路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称自己自由散漫的“老小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3 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根据他的口述回忆录,老师给他的批语上写着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p> <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央视《面对面》节目播出对袁隆平的专访,没过多久就有很多自媒体、网络大V、段子手在节目中发现了袁隆平的萌点:他说带博士生“会死脑细胞的”,他碰到难题时愁得频频抓头,他说自己“自由散漫”“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网友也对他花式表白:“袁爷爷有偶像包袱了”“最酷90后”等等。</p> <p class="ql-block"><b> 杂交水稻,盛满中国人的饭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亚洲人大多喜好以大米为主食。目前有一半以上的全球人口食用稻米,世界上95% 的稻米都为人类所食用,全球稻谷种植面积约为1.45 亿公顷,分布于各大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它们的优良性状又可以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通俗来说,杂交水稻是把不同种类的水稻进行人工选择后育种,让后代越来越强,类似人工驯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人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6年,中国丁颖就育成了杂交水稻;同年,美国琼斯也得到了杂交水稻后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战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美国、日本、苏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都先于中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杂交技术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开始高产水稻育种的是日本,1981年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在15年内把水稻的产量提高5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也启动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要求2000年育成产量比当时最高品种高20%~25%的超级稻。但他们的计划至今未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专家完成杂交水稻产业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的真正产业化,最终是在中国育种专家手中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进入了3年非常困难的时期,因为耕地少,再加上粮食大量减产,所以很多人都吃不饱饭,甚至出现了“饿殍”。袁隆平走在路上,突然他看到了5个饿殍。两个人倒在了桥下,两个人倒在了田间,还有一个人倒在了大路旁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这样的场景,袁隆平的心被深深刺痛着,当时他就在想:“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着这份初心,袁隆平开始研究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解决亿万人民吃饭的问题。而想要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唯有从科技入手,通过农业技术来保障粮食的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袁隆平正式走上了“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尽管这条道路非常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在1973年问世,实现了三育配套,在杂交水稻面世后,1975年冬我国迅速扩大试种杂交稻,在1976年示范推广208万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牛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杂交水稻的出现,让14亿人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中国人也不需要担心吃不饱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的特点无可替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国稻谷分为糯稻、粳稻、籼稻这3个品种。一般粳稻米粒为椭圆形,可分为早晚粳稻,在北方地区种植量比较大,是一种晚稻品种,目前南方也有不少地方种植。糯稻可在南北地区种植,不过市场的需求不多,种植量少,且生活中很少将其当成主食;而籼稻一般为细长型或椭圆形,也可分早晚籼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杂交技术只是一种育种技术,并不是品种之分,因此在以上3种稻谷中都有杂交水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颗粒饱满,产量较高,且成熟时间比起双季晚稻要早成熟半个月,这是常规稻不能相比的,在麦稻两熟地区推广价值高,提高了亩利用效率,也带动了耕作制度的革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并非“转基因”,转基因是在作物基因中增加一些抗虫和抗病的外来基因片段,以增强作物的抗虫能力和抗病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为世界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稻的种植情况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从已经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水稻的产量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5745 公斤/ 公顷增加到21世纪初的6433公斤/ </p><p class="ql-block">公顷,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增长幅度达到11.98% 随着杂交水稻的出现与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在逐年提高,这就确保了我国水稻的总产量相对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隆平领衔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杂交水稻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目前已推广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亚的丘陵河谷地带……袁隆平曾说,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四到五亿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曾告诫年轻人要节约粮食、勇于探索和创新,还要注意身体、坚持锻炼等等。袁隆平曾说过这些“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 </b>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 </b>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 </b>我有70多岁的年龄,30多岁的心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 </b>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 </b>不爱国就不能成为科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6. </b>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7. </b>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8. </b>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9. </b>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谁知盘中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粒粒皆辛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不浪费粮食,珍惜每一粒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就是对袁老最深刻的缅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风吹过稻田,我就会想起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