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span></p> <p class="ql-block">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p><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夏朝简史</p><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为继承人。</p><p class="ql-block">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p><p class="ql-block">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p><p class="ql-block">奴隶制社会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时期。</p><p class="ql-block">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后历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后一位大王。</p> <p class="ql-block">《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禹父鲧者,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p> <p class="ql-block">鲧,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故称崇伯鲧或崇伯。文献记载,禹父鲧为尧臣,清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中“鲧之治水为尧巨卿也”。鲧封崇地,《史记夏本纪索引》引《连山易》:“鲧封于崇”,《国语周语》称鲧为“崇伯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鲧[gǔn] ,又作鮌、骨系(合字)。夏禹之父,相传为颛顼之子(一说颛顼五世孙),字熙。居于崇(今河南嵩山一带),称有崇氏,又称崇伯。中国汉族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姒姓,有崇部落首领,史称“崇伯鲧”。尧时洪水泛滥,受四岳推荐治水,用筑堤堵水之法,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九年不成,被舜殛死于羽山(今江苏东海县北面),或说是创造城郭者(《世本·作篇》)。</p> <p class="ql-block">由于洪水的泛滥,地上的人们生活极为艰难,连当时的帝尧也没有办法,说:“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一个“皆”字道出了鲧在众臣心目中的地位。数千年的历史中,像鲧这样深得人心全票通过的状况是相当少见的。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云:“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考虑到大家的意见,而且当时也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选,帝尧勉强同意让他去治水。</p><p class="ql-block">但是在其他的神话传说中,鲧就不是尧的臣下了,就像羿一样,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为了帮助地上的人们的。但是与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许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仅如此,在他下界的时候,他还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的名字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大概就是想利用它来治理洪水的。《山海经》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与此说相近的还有《尚书·洪范》,这应该是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文献。箕子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dù)。鲧则殛(被流放至东方海滨的羽山,至死也没回到故乡之陕西石峁遗址)死,禹乃嗣兴。”屈原的《天问》中,可以了解到,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失败了。</p> <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鲧是中国历史上始造城郭的第一人。《世本》载:“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另《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训》更是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根据专家考证陕西</span>神木石峁遗址<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就是夏鲧的封地古</span>崇国<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石峁古城出土大量的高品级玉璋,甚至海外的精美的大尺寸玉璋都是出自石峁,本身就说明石峁是当时贵族的聚居之地,国家或部落联盟统治的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神木石峁遗址是陕北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也是中国已发现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石峁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左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span></p> <p class="ql-block">《吕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p> <p class="ql-block">相传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来不知道是谁,有说就是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一说黄能,飞走了。所谓黄能有三只脚,生活在水中,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女喜,上古时代羌族部落首领的女儿。自从黄帝派他的二儿子昌意居于洛水以来,中原的华夏文明和西南的少数民族文明一直都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实现文化融合的。</span></p><h2><b style="font-size: 18px;">女喜 - 裂背生禹</b></h2><h2><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清人严可均辑录的《全上古三代文》(卷15,《古逸·归藏》),“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吴刀”,据说是当时最为锋利的一种刀具,禹就是在吴刀这种原始手术器具的帮助下,剖腹生产成功。“背剖”、“胸坼”可以看成是是古人对“剖腹产”的不同理解。但不论是背部取出,还是从胸部取出,都可以证明,禹确实不是正常分娩产生的。</span></h2><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三星堆:</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三星堆众多出土的神像面具中,唯一的女神头像是“女喜”禹母。三星堆女神头像,就是中华民族的“人母”、乃至世界人类的“人母”——“女喜”禹母神像。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的环境下能以女性的身份而被各类史书记载并成为在三星堆遗址神像面具中唯一一个女性头像,这点和大禹父亲早亡,由母亲抚养教育成人有很大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夏,是大禹所建立的作为阶级统治工具意义上的国家,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朝代,为开天辟地之大事。</p><p class="ql-block">帝舜执政五十年后去世,大禹按祖制服丧三年,然后把帝位禅让给帝舜的儿子义均(商均),自己躲避到了夏后氏封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义均而来朝拜大禹。这样的朝拜,是一种远古人心向往的“投票表决”,也是中国“民主集中制”的萌芽。</p><p class="ql-block">经过这一切程序,大禹面向南而接受了天下诸侯的朝拜,正式成为中国天子,宣布改国号为夏,全国各地农耕统一使用夏历。帝禹元年,被《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中国首次出现了作为阶级社会、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朝代,这就是夏朝。</p> <p class="ql-block">姒禹在位公元前2207都于高密(即阳翟,在今河南禹州市).禹迁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禹帝3年时,公元前2203年,帝禹分同姓之十二国: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斟罐氏、彤城氏、有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由于治水改变了地貌,黄帝划分的九州被帝舜划分为十二州,大禹摄政后又重新划定九州,然后对九州规定“五服纳贡”和“井田农耕”,为夏朝阶级社会的形成打下了经济制度基础。这五种服役的地带,最远达到几千里之外,成为后来夏朝国家的政治管理疆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上古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并制作九鼎镇压气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根据《禹贡》记载,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囊括了传统中国大部分区域,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左传》中提及,大禹在鼎上刻画有九州图,象征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如此雄心豪迈的气魄就让九鼎成了夏朝的镇国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关于夏朝疆域,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大致是西起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东至河南、山东和安徽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北部,北及河北南部,大约210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地带大约是在如今的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p><p class="ql-block">但,这是夏朝最鼎盛时期的疆域,是夏朝历代君王慢慢开拓出来的,而在大禹时代的夏朝初期,却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以今天眼光来看,夏朝初期疆域面积极其狭小。</p> <p class="ql-block">记载大禹动用武力征伐的国家,只有共工、曹魏、屈骜、有扈、三苗等五国,而前来参加涂山会盟、接受大禹考核的方国,数以万计。防风方国诸侯仅仅因为迟到就丢了脑袋,可见国家天子大禹的权威达到了何等程度!</p><p class="ql-block">自从炎黄融合、战败蚩尤九黎之后,中国就形成了“阶级国家”的雏形,从黄帝到尧舜,中国具有官制的社会长达千年之久。炎黄集团用华夏先进社会文明对野蛮部族进行教化,同时也融合进其他部族的先进文明,进行了大范围的“国家统一”意义上的部族文化融合。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凡是不能用德行教化解决的社会矛盾,则采取战争手段、或征伐与教化相结合的手段解决。尧舜时代,帝舜出征多达三十次,国家统一的社会矛盾,基本上提前得到解决。而大禹又在身先士卒地治水,许多矛盾都化为了和风细雨,所以夏朝阶级国家的建立,基本上风平浪静。</p> <p class="ql-block">女娇</p><p class="ql-block">舜封禹为司空,让他继承被杀的父亲鲧的事业,继续治水。禹东奔西走,三十岁时,在涂山遇见了涂山氏之女女娇。春暖花开,绿染桑林,纯洁而健康的男女,在野外一见钟情,</p><p class="ql-block">三皇时代,中国氏族部落最大的问题就是治水。禹遇到了女娇的本家,东夷强大的涂山氏。如果能联姻涂山氏,则整个东夷都会为己所用,朝内的重臣、类似大理卿(狱官之长)的皋陶也会支持自己。况且与女娇两情相悦,岂不是天作之合?不过因为大禹奔走天下治理洪水,禹只能暂做上门女婿,“夫从妇居”。然而以治水为己任的大禹在成亲第四天就率众离开涂山,从此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治水成功。</p><p class="ql-block">夏朝的建立,涂山氏娇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国母国太”。娇所作的南音“候人兮猗”之歌诗,后人颂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诗人。</p> <p class="ql-block">涂山之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禹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大禹五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当时,涂山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国中势力最强。皋陶为涂山氏首领,禹任命皋陶为刑官,两族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对大禹治水给予强有力支持。据《尚书舜典》记载:帝舜之时,禹为司空,皋陶作士,伯益为虞。禹即帝位后,皋陶、伯益迭为首辅,涂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为进一步获得妻族支持,大禹便携同女娇,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准备与共工决一死战。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会议开始后,当时有个叫汪芒氏方国的部落首领防风氏被共工收买,有意怠慢大禹的命令。大禹当机立断,在会上杀了防风氏,以儆效尤。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这使得与会所有方国之君深感恐惧,他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听从大禹的指挥。共工很快被大禹打败,但共工的臣子相柳却不服气,妄图继续顽抗。相柳为人贪婪,时常抢夺民众粮食,民众形容他长了九个脑袋,食量惊人,每次都要吃掉九座山高的食物。大禹于是又领兵继续进攻,杀掉了相柳。共工知道不是禹的对手,便逃掉了,据说最终共工的另一个帮凶河伯,一看情势不对,态度急转直下,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忙从河里跳出来,献上了“洛书”,争取从宽处理。还是被祝融杀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涂山大会,大禹论功行赏,对有功者赏,对作恶者惩,众人咸服。大禹又任命皋陶为相,封女娇为后妃。把启留在涂山氏国培养,继续寻求妻族支持。为纪念战胜水患,禹用当时天下九州出产的铜铸了九个鼎,雕铸上奇兽异禽来代表九州,九鼎因此成为日后国家政权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不久,大禹即指挥了对三苗的最后战争。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夏禹的王权得到了加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蚩尤为九黎部落的酋长,分为九派,亦称“九黎”,即后来的“三苗”,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与黄帝争锋失败被杀。颛顼和帝喾时代,“九黎”趁共工与颛顼、帝喾争夺帝位时迅速发展起来。颛顼曾多次打败三苗;到尧、舜时代,三苗再次兴起,又被打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到禹继承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后,三苗再度挑起事端。为进一步扩大原始居民的生存空间,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迫在眉睫的国家战略。因此,禹决定对三苗进行一次大规模战争。禹出兵前,在祖庙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上天和祖先的宗教仪式。《尚书禹贡》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三苗见禹率军前来征讨,慌忙率众抵抗。但禹所率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强悍无比,三苗之众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开战不久,其首领就被东夷部落的弓箭手射死。首领阵亡,苗军大乱,纷纷四散逃命。三苗故土难守,大部分逃往西南地区,逐步被当地土著氏族部落融合。相传今天聚居在湖南、广西、广东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苗族,就是三苗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禹征服三苗,统一了长江流域,此后一段时期,华夏大地出现了少有的社会安定的太平盛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禹步谓跛行。相传 夏禹 治水积劳成疾,身病偏枯,行走艰难,故称。《尸子·君治》:“禹 於是疏 河 决 江,十年未闞其家,手不爪,脛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 禹 步。”《法言·重黎》“巫步多 禹”晋 李轨 注:“﹝ 禹 ﹞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 禹 步。”故亦称巫师、道士作法的步法为 禹 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在傩祭《踩九州》的法事中,法师的唱词有:“酬还良愿祭五岳,制邪扶正踩九州。不祭五岳不成愿,不踩九州哪成罡。” “不踩九州兵不动,要踩九州兵才行。”禹步借用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与中宫9个方位,象征汉代九州地名,作为禹步的周旋之地,法师一边走禹步,一边念步罡的口诀。</span></p> <p class="ql-block">承前“启”后</p><p class="ql-block">启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启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p> <p class="ql-block">大禹死,帝位传给协助他治水有功的伯益。伯益本来也是天神,他在帮助禹治理洪水的工作中,功劳最大。伯益是天上的神鸟——燕子的后代,他本人也是一只燕子变的。在治水的过程中,他常常带着人民,打着火把,去把山林水泽中因洪水而长得过于繁茂的草木烧掉,使害人的禽兽无处藏身,让他们只好远远地逃走了,这样人们才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伯益又懂各种鸟兽的性情和它们的语言,治水成功以后,他帮助人们驯服许多的鸟兽,从此人间世世代代就喂养上了很多的家禽。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有学者认为他的功绩在首创畜牧业。</p><p class="ql-block">后来舜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他,并赐他姓嬴。据说,他后来就成了秦国王族的祖先。伯益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另外一个儿子叫若木。大廉又称鸟俗氏,他的玄孙孟戏和仲衍,完全是鸟雀的身躯,却都说人的语言。</p><p class="ql-block">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p><p class="ql-block">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启夺得领袖的权位。</p> <p class="ql-block">古代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山海经》最初是由大禹及其子伯益共同编撰。之所以有这种说法的出现,或许是因为《山海经》当中介绍了太多太多地方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而能够将其写出的一定是知识渊博、足迹遍布天下的人物。作为治理天下洪水的英雄人物,治水时曾前往许多地方的大禹就很符合这个标准。</p> <p class="ql-block">钧台之享</p><p class="ql-block">钧台之享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的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p> <p class="ql-block">武观之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国家出现了,但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愈演愈烈。姒启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后,他的儿子们又发生了争夺继承权的骨肉相残,这就是武观之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span class="ql-cursor"></span>据今本《竹书纪年》启在位十六年。约略可知在姒启的晚年已发生了诸子争立的动乱,季子武观因此被放逐西河。后来,当继任问题进一步提到日程上时,姒武观发动叛乱,效法姒启用暴力夺取继承权,这场权力之争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幸而有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才平定姒武观的叛乱。</span></p> <p class="ql-block">「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p><p class="ql-block">启死,启的儿子有五个,究竟该由谁来继承呢?结果谁也不肯让步,于是五个儿子为了争夺权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后来权位被其中之一的太康所得。太康即位后,不但没有改善朝政,反而变本加厉,终日田猎无度,流连于美色酒肉之中。有人向他进柬,劝他以天下百姓为重,要他勤于政事,可太康却对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夺权斗争造成的内乱,朝中众臣对夏后氏很是失望。这样,太康逐渐失去了民心,给一些觊觎权位已久的诸侯有了可趁之机。</p><p class="ql-block">有一日,东夷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就趁太康出去田猎之时,领兵拦截了太康的归路。太康见此状况,惊慌不已,吓得有家不敢回,拔腿就跑。但他哪里逃得掉,后羿乃是当时闻名的神箭手,他拔出利箭,张开大弓,于十里之外将太康射杀。太康一死,后羿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朝中的权位,得以号令诸侯。</p><p class="ql-block">后羿得位以后,居然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辙。后羿自持善射,以为天下无人不服,便对自己的言行不加丝毫约束。他像太康一样终日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后来,在他的亲信中有一个叫寒浞的,此人诡计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无人,于是伺机暗杀了后羿,自己当上了国君。可怜这“家天下”的夏朝,才传了两位君王,权位就落到了外姓人手中。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微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羿浞代夏,</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后羿在位八年、寒浞更是当政六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后羿不是射日的大英雄,而是一个篡权者、夏朝时期黄河下游部落首领名叫羿(yì),东夷部落的首长,民间传说他和嫦娥是夫妻,嫦娥就是奔月的那位。后羿获得夏朝的政权后自己并没有继承夏王的王位,而是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做傀儡夏王,其政事均取决于自己。仲康死后,仲康的儿子相继续做后羿的傀儡。由于后羿势力的步步紧逼,相不堪忍受,所以他决定逃亡。他先逃到帝丘,后又迁到斟灌(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后羿继续主持夏朝国政,但到了后期,后羿也开始荒淫享乐,不修民事,喜欢打猎。后羿的助手寒浞这时候觉得有机可乘,便将后羿杀死,自己把持了朝政。</p><p class="ql-block">寒浞 [hán zhuó]</p><p class="ql-block">夏朝时期的篡位君主,只是因为他的名声不好,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历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任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的相,后来杀死后羿,夺取有穷氏大权,随后消灭了夏后相,使自太康失国以来分裂了54年的天下重新统一。晚年骄奢淫逸,不修政事,最后死于少康的复国之战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嫦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寒浞的原配妻子叫姜蠡,在姜蠡死后,他又娶了一个妻子叫纯狐,即后羿的嫔妃私通害死后羿。据记载他有两个儿子。一些文献上记载他两个儿子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所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寒浞在谋杀后羿后,见他的妻子嫦娥长得漂亮,便把她虏到了寒都。寒国的宫殿称“寒宫”,为了取悦嫦娥,寒浞又专门命人为她建造了一座气势宏大的宫殿。宏即“广”,这就是“广寒宫”的由来。广寒宫所在位置据说就是现在的寒亭云台山(在寒亭村内)。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称“嫦娥”。每当月圆之夜,嫦娥就会在云雾缭绕的云台山上观月、占月,她先后为寒浞生下两个儿子,即寒浇ao和寒豷yi。因为伯明氏的图腾是月亮,</span></p><p class="ql-block">明末的小说《七十二朝人物四书演义》中讲过这样一个关于后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话说有一个叫宓妃的女人长得极美,可能比嫦娥还要美,而且很会弹琴。有一天她在河边弹琴,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了。河伯伸头一看,额滴神啊,这姑娘太好看了,就变了一条龙一口把宓妃给叼到了河里,强迫她做了自己的老婆!</p><p class="ql-block">宓妃做了河伯的老婆,一点都不快乐,天天在河底弹琴。后羿听到了河里的琴声,就跳下去一看究竟。</p><p class="ql-block">发现有个这么美的女人在河底,就把宓妃救了出来,一起快乐地生活。</p><p class="ql-block">河伯也不是吃素的,一看自己的女人被别人抢走了,就变了一条龙去找后羿干仗。河伯虽然很厉害,但是后羿也是超级牛的神箭手,一箭射伤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一看打不过后羿,就灰溜溜地逃跑了。后羿从黄河河伯的手中救出了落难的宓妃,并惩罚了河伯,然后两人在洛阳居住了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眩妻爰谋:翦除巫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餍,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尚书》记载舜帝让夔掌管乐舞,教导年轻人。夔就敲起石磬,让大家扮成百兽边歌边舞。夔不但是氏族乐舞的组织者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指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者,而且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才能,编导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萧韶》。相传这部乐舞一直流传到1000多年后,春秋战国时期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齐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孔子听后赞叹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span></p> <p class="ql-block">后羿射日</p><p class="ql-block">羲和的原始形态来源于远古神话。“羲和鞭日”、“羲和敲日”、“羲和练日”、“羲和倚日”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肩负着观测日月之象,“以主四时”的天文历法任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每天不慌不忙地赶着龙车,掌握时间的节奏,驱使着太阳前进并和太阳一起日出日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山海经》所载,羲和为日母并帝俊之妻,她生有十个太阳挂在扶桑树上,由母亲“职出入”,安排轮流巡游天空。据郭璞引《归藏·启筮》,日母羲和主职太阳们从东到西,形成早晚晦明,先民的时间观或许正由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转而来。但“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遂又有后羿射日的神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尚书》“羲”、“和”应为部族名,这两个部族受到尧的重用,但当夏仲康时,或不敬本职荒于淫逸,或势力强大威肋到夏的统治,故遭到夏的征伐。</span></p> <p class="ql-block">淮夷</p><p class="ql-block">淮夷,存在于中国上古时代的夏至东周时期,生活在中国东部的黄淮、江淮一带的东夷部族统称。</p><p class="ql-block">《诗经·鲁颂》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淮夷是一群经商做水运的商业团体,善于搞外交、贿赂和奉承,在国与国之间周旋,他们可能没有固定的国家,但是他们可能很富有,对中原诸国的政治经济影响颇大。</p><p class="ql-block">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的相在即位的第一年,进攻淮夷,第二年攻风夷、黄夷,第七年于夷访夏朝。</p><p class="ql-block">淮夷后来与商王朝关系很亲近,商王帝辛曾用安抚和武力征服并行的方式促进了淮夷和中原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周灭商后,淮夷帮助武庚复兴商朝,武庚失败后,淮夷又与徐戎多次联合抗击西周统治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夏昆吾,商大彭,豸韦,周齐桓,晋文,谓之上古五霸,亦称先秦五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大彭氏,简称大彭,又称彭国。古祝融之后,有陆终氏,六子,第三子彭祖建国于彭,子孙以国为氏。又彭亦为姓。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按现今时间换算为13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昆吾集团在夏中晚期很强盛,是当时诸侯国十霸之一。昆吾人善于制陶、琢玉、冶金和占卜。昆吾人发明陶瓦以代替茅草盖房,是历史建房技术的创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至夏太康时, 王政腐败,昆吾集团组织勤王之师,联合诸侯国自为盟主,以尊王室。太康去世后,桀继夏朝王位。桀王暴虐荒淫,不理朝政,昆吾集团对夏桀王朝发动造反。这时殷商集团势力也很强大,也正在策划推翻夏王朝,企图取而代之,所以不允许昆吾集团的举动。于是,就以除奸讨乱为借口,命殷商集团杰出首领成汤率兵讨伐昆吾。经数年战争,昆吾败于殷商,被殷商所灭。随后殷商灭夏,建立殷商帝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昆吾国被殷商灭后,氏族成员或四处逃散,或融入殷商之中。自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商朝500年间,昆吾氏族便不再有什么重要活动,直至商末周初,才又活跃起来。公元前11世纪,西方周部落强大,欲东取商王朝而代之,被商征服的昆吾氏便与周联合起来灭商,擅长冶金术的昆吾氏在周国中担任冶官。(《逸周书·大聚解》载:周武王曾“召昆吾冶而铸之金版,藏而朔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少康中兴</p><p class="ql-block">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夏王仲康死,子相立,夏后相在后羿的追杀下,逃往帝丘(今濮阳)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以及斟灌氏。这时,斟寻氏已从伊洛平原迁往豫东北,斟灌氏则在今豫鲁接界处的范县北。寒浞为防止夏后相势力复兴,命浇率师“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然后封浇于过(今山东掖县北),封豷于戈(在宋、郑间,约当今豫中偏东部),以控制东方。</p><p class="ql-block">当寒浞攻杀夏后相之时,其妻后缗东逃至鲁西南母家有仍氏之地,生下遗腹子少康。</p><p class="ql-block">少康长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牧官之长)。</p><p class="ql-block">不久,在浇的追杀下,逃奔有虞氏,作了庖正(掌管饮食之官)。有虞之君虞思将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安置在今虞城县东南的纶邑,从此获得了“有田一成、有众一旅”的根据地。有了方十里之地和五百人之众,少康开始谋划复国。</p><p class="ql-block">他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联系,收抚斟灌氏、斟寻氏被伐灭时逃散的族人,组建、发展武装办量。</p><p class="ql-block">少康曾用行刺或袭击的方法,除掉了浇,很可能就是女艾夜间行刺,错杀为浇缝裳上了坚甲,自以为万无一失,却还是被少康寻找到机会,利用田猎放犬逐兽,袭杀浇而断其首。</p><p class="ql-block">季抒则是少康之子,诱杀豷等。最终,少康成功中兴夏朝,重建了夏后氏的统治,并建都纶邑。</p><p class="ql-block">在位期间,少康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史称为少康中兴。少康还朝,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从而出现了中兴的形势。</p> <p class="ql-block">夏杼,姒杼(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人,夏朝第七任君主,共在位17年。他曾参加父亲少康领导的恢复夏朝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部落,取得了胜利。杼死后,其子槐继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span>竹书纪年<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记载姒杼初期的都城是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的</span>庙街遗址<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后来迁都老丘(今河南开封杜良乡国都里村附近)。姒杼率军东征后获得九尾狐,九尾狐在先秦时期被视为西王母身边的瑞兽,是祥瑞于子孙兴旺的象征。姒杼统治时,夏朝进入鼎盛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他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其父姒</span>少康<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的遗愿,攻打东夷。首攻东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杼的军队被东夷部落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span>东夷<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span>夏朝<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各部落。除了东夷,杼打败了渤海、黄海、东海边上的多个部落及以狐为图腾的九个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姒杼使东夷及海边各部落进一步融入夏朝。</span></p> <p class="ql-block">帝芬,名芬,一作槐、祖武,姒姓,夏后氏,生卒年不详。杼子,杼病死后继位,夏朝第八位帝王。在位2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p class="ql-block">帝芬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p><p class="ql-block">夏代最辉煌的时代在帝芬时来临。这时,九夷来朝。槐树之花的黄色象征夏王室,槐树之花开花时节在夏天,因此槐树之花就是夏朝之花。帝槐又名帝芬,这也是指花朵芬芳之意。所以帝槐名号告诉我们,他在位的时代,是夏朝的“槐黄时节”,是夏王朝之花盛开的时节。</p> <p class="ql-block">南音,西音,北音,东音</p><p class="ql-block">帝喾次妃有娀氏所作《燕燕往飞》称之为北音,禹之妃涂山氏的侍妾所作《候人兮猗》称之为南音,夏后氏孔甲所作《破斧之音》,称之为东音,殷整甲(即夏后氏胤甲)徒西河,犹思故处,乃作西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音”为言之声,声发而生文。而乐为器之声,声发而为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竹书纪年》夏史记载:“帝廑。四年,作西音。帝孔甲。五年,作东音”。就应该解释为:“帝廑四年,国家统一规范了夏朝西部语音;帝孔甲五年,国家统一规范了夏朝东部语音”。不是指音乐,是指语音,或口音。</span></p> <p class="ql-block">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p><p class="ql-block">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宁陵县北),保障商都南亳(山东曹县南二十里)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测虚实。再采取分别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个击破了位于夏、商之间的豕韦(今滑县东南)、顾国(今范县东南)、昆吾(今许昌)等夏朝属国,使夏王桀孤立无援。接着,商汤又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与商军战于鸣条,结果夏朝军队大败。</p><p class="ql-block">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p> <p class="ql-block">“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p><p class="ql-block">妺喜是有施氏(即有施部落,在今山东省蒙阴县境内)之女。夏桀在位时,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有施兵败求和,献出他们的牛羊、马匹、美女,其中包括妺喜。夏桀得到妺喜后,对她非常宠爱。</p><p class="ql-block">妺喜有三个癖好:</p><p class="ql-block">一是笑看人们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p><p class="ql-block">商汤灭亡夏朝后,妺喜与夏桀同奔南巢(今安徽巢湖西南)而死。</p> <p class="ql-block">华夏文明源自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华夏族父系Y染色体主体是O3及其支系,母系线粒体单倍群主要为M7c、F 和B4含其他支系。母系线粒体单倍群主要为M7c、F 和B4。</p><p class="ql-block">北边二里头和陶寺挖出的遗骨DNA和良渚的不一样,而二里头和陶寺的DNA和现在北方汉族是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良渚是这个土地上曾经存在的文明,但是和我们现在的华夏文明,没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姓氏</p><p class="ql-block">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根据母系血统来分类聚居、寻源溯祖。上古时代最早的一些姓,都带有“女”字旁,具有很明显的母系氏族特征,如嬴、姬、姜、妘、姞、姚、姒、妫等。</p><p class="ql-block">随着人口繁殖,同一姓族越来越庞大。为了区分彼此,又衍生出“氏”的分支来。氏可以是职业或地点,比方说高阳氏就是高阳府邸</p><p class="ql-block">上古帝王将“姓”和“氏”赐给有功劳的官员,以及自己的后嗣,作为特殊身份与地位的标志。如帝舜赐契为子姓,赐弃为姬姓。黄帝的后代,分有十二姓氏;祝融的后代,分有八大姓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在上古社会,“姓”是女性祖先的上溯,“氏”是男系儿孙的承接。这是因为,女人生女人,可以明确得知母亲、祖母、祖祖母的血缘承接。而男人只能向下追索,只能得知谁是自己的儿子、孙子。这就是“姓”与“氏”的本质差别。当然,这样的判别方式,只适用当时社会,不适用于现代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氏族原来是姓族的分支,立氏数代之后,血脉繁殖鼎盛,同姓之间渐次疏远。大家称谓习惯,慢慢便以氏为姓,姓氏合一。</span></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p><p class="ql-block">1、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b>2、</b>《知乎》:《既然良诸文明已经确认为王权国家状态,而且比断代中的夏朝还早,为何不以此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