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里分大米------谨以此文献给袁隆平院士

福星高照

<p class="ql-block">现在天天、顿顿可以吃大米饭,粳米、粘米、香米,想吃什么米都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起大约1971年腊月天,可能是郑伯氏水库南岸边种了少许水稻的缘故,生产队分大米,我家分了大约4、5斤大米,不满5岁的我,高兴地端着用脸盆盛着的大米,往家里小跑步走,走到通往独庄子的半路上,不小心被树根绊了一下,一下子向前跌倒,为了不泼出大米,我双手端着脸盆没有松手,但还是向前摔倒了,少半数大米倒在了淌土里。心疼地我赶快爬起来,放下大米脸盆,用一双小手捧起散落的大米,一点一点的,直到天黑看不清大米为止。第二天天刚亮,我又拿了一个喝水的瓷缸子,顺原路返回,在土里一粒粒地捡拾大米,直到确信全部捡起来为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家里有8、9口人,除了我和最小的姐姐,三哥还在上中学,其他人都是壮劳力,生产队年终决算分的4、5斤大米,可能在大年正月初一,一顿米饭就吃完了。然而,对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来说,一年能吃一顿大米饭,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所以,我端着大米,兴奋、激动的心情,大米散落后细心捡拾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整50年过去了,作为生长在西北的人来说,大米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稀罕物,慢慢的可以随便吃,到后来想吃什么大米都可以,当然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但今天才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人吃米不愁,也归功于把一生都奉献给水稻科研事业的袁隆平院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袁老逝世的特别日子里,感沛袁老伟绩,怀想幼年往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老精神永垂不朽![合十][合十][合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