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瘦西湖位于扬州城西北,因湖面廋长称“廋西湖”,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清乾隆时期盛极一时,为扬州雍容华贵的象征。“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扬州的瘦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廿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等两岸景点,严然一幅俨然秀美的国画长卷。</p><p class="ql-block">瘦西湖南门,门厅檐口的“瘦西湖”字匾是由扬州已故书法家孙龙父的手笔,门厅廊柱上一幅楹联:“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间平泉草木;湖山倍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別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为晚清扬州诗人李逸休撰题,并由其女儿扬州书法家李圣和书写。</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虹桥南侧的瘦西湖西园曲水中的船舫</p> <p class="ql-block">大虹桥:该桥为扬州二十四景之一,也是名闻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建于明崇禎年间,东西横跨保障河(瘦西湖),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紅桥,清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相继重建,并在桥上建亭,改“红”为“虹”,意为桥如彩虹。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三孔低坡青石桥,虹桥在历史上曾名噪一时,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美虹桥的景色。大虹桥位于瘦西湖南门外,如今作为扬州东西向的主干道没被圈入瘦西湖风景区内。</p> <p class="ql-block">长堤春柳:步入南大门,脚下一道长堤逶迤北去,从大虹桥进入南门至徐园门前是一条六百米的长堤,东侧为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是花圃,路的两旁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每当烟花三月春花缤纷烂漫,柳丝婀娜起舞,柳絮飞扬如烟,一派桃红柳绿,此景即称“长堤春柳”。</p> <p class="ql-block">徐园</p><p class="ql-block">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面前一道高墙将大片湖水挡住,仅以一圆型门洞引人入内。清初这里是韓园桃花坞故址,民国四年改为徐宝山洞堂故名徐园。“徐园”二字由清末民初扬州书法家吉亮工手书,吉为扬州八怪后又一位诗酒放荡的人物,人称“风先生”。“徐园”二字字体风格都不相同,前者为行楷,工整而沧劲,后者则为行草,潦草而飘逸,仔细看那“园”字中的“元”,可以发现“元”的字形非常象“虎”。</p><p class="ql-block">徐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是馆轩,整个院落工整而具变幻,徐-一园规模不大,占地0.6公顷,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构得体,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内有听鹂馆、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p> <p class="ql-block">据说徐宝山虽为大军阀,且在当地颇有影响,但他多次请风先生为其园题字,风先生总以各种理由予以推脱,使徐非常难堪但也无法,通过打探知风先生虽为人高傲但喜饮酒且逢酒必醉,于是请其喝酒,酒过三巡,在对风的大肆恭维下求字问要写什么,说就写“清风徐来,春色满园”。风大笔一挥行书四字“清风徐来”,这时猛吹来一阵清风,风的酒劲一下醒了大半,他发现上了圈套,人家取出这八字中的二字不就成了园名了吗,但又不能写一半就不写了,眉头一计计上心来,后四字马上变成了草书,心想你总不能在园名上用吧,但徐宝山也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用上了这两字,所以园名一为行书,一是草书。但经別人指点,徐宝山发现这“徐园”二字还有问题,一个徐字中间的一竖是出头的是错字,二是园中间是一个虎字,外边也不是一正规的口字,这不是说我徐某人是笼中之虎吗?于是对风先生问起罪来,风也不自圆其说,徐字出头说明你不是人下之人,总有出头之日,至于笼中之虎是说你当地是一头虎说明你势力大啊。这样一场风波总算过去了,这园上二字也就一直畄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一部《青青河边草》的电视剧将瘦西湖的一座小木桥传遍天下,这就是长春桥南侧的春波桥。</p><p class="ql-block">春波桥:为四桥烟雨中的一景清代时即有,可昔原桥已毁,如今的春波桥子建于1991年,位于徐园东侧,桥面为钢木结构,两头的桥基用粗犷的黄山石垒成,东面桥头建一四角攒尖亭。不过似与“春波”二字不吻合,恐不是原桥面貌。</p> <p class="ql-block">听鹂馆:取自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意。馆内金柱间构造楠木落地罩隔,刻松竹梅图案,精致细腻。馆前置两铁镬属南北朝萧梁时期镇水之物,有《铁镬记》碑述说缘由,碑文由焦汝霖文,陈含光书。</p> <p class="ql-block">徐园听鹂馆前放置着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期镇水之物,距今己有一干四百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春草池塘吟榭:听鹂馆西侧,有厅屋三间,屋前有荷池,屋侧有流水,取謝灵云“池堂生春草”意之名。</p> <p class="ql-block">小虹桥:也叫小红桥,位于小金山南侧瘦西湖徐园与小金山之间,其名是相比于大虹桥而言且跟色彩特别鲜艳的红色栏杆有关。</p> <p class="ql-block">小金山:穿过徐园后门,越过小虹桥即为小金山。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岛屿,俗称小金山,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岭春深”。</p><p class="ql-block">从小金山景区可看到的就是瘦西湖的主湖区,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于此。</p> <p class="ql-block">关帝殿镇园之宝--盆型钟乳岩石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奇石。</p><p class="ql-block"> 该石位于瘦西湖风景区内小金山关帝庙前院,长262厘米,宽88厘米,最高处49厘米。如一横卧长盆,北边略高,南边略低,中间低凹,如宽海,似长湖。海边湖内山峦起伏,曲折绵延。四周渐渐高起,有悬崖、峭壁、深涧、连峰,盆边如一条蜿蜒环接的山脊,而以北部岭脊最为高峻,气势最为雄伟。石中植有蒲草、对节白蜡、天胡荽及应时小草花。雨天积水其中,则映峰峦倒影。细观慢赏,真是峰峦天然,自成一盆大型山水。视其背面,则有钟乳累累相结</p><p class="ql-block"> 这块盆形石景,初见于扬州古城东圈门壶园,后移至瘦西湖,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p><p class="ql-block"> 据地质学家介绍,钟乳石在溶洞中每50年生长形成1厘米。那么,这块钟乳石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称这块奇异的石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古代运输用船编号记数,十船为一纲。用船运送花和石头,就被称为“花石纲”。当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际,决定在京城开封府建造一座万寿山。这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就是在运输过程中恰好碰上方腊的农民起义而遗落在扬州的。这是目前扬州最大的一块钟乳石。</span></p> <p class="ql-block">湖上草堂:位于小金山西麓,有面西三楹厅堂。堂前为青石广场,四周白石围栏,栏下建水码头,为画舫停泊之处,此乃湖上赏景佳处。可谓:白云初晴,旧雨适至;幽赏末已,高谭转清。</p> <p class="ql-block">望江南百调》里这样描述道:“扬州好,入画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此地既仙寰。” 穿过徐园,我们便来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关于“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便能登上小金山的风亭。风亭是瘦西湖景区的制高点,它就是 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风亭上有一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以;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风亭这个名称就取自于上下联第一个字而得名的。所谓“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宽,妙在曲折。”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处。</p> <p class="ql-block">湖上草堂后面,这小土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上去不髙,</span>很有讲究的。而主人用了很长时间堆积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枯木逢春:小金山下著名一景。原是唐代种于扬州古木兰寺的银杏树至今己有干年,后来打雷将其劈开,这一半小的死了后被放在这里作为树桩盆景供人观赏,于是有心人在它的后面种了一棵凌霄,到了夏天凌霄长出叶子开出黄花,人们以为树又活了,故称它为“枯木逢春”。</p><p class="ql-block">树后山上便是“风亭”,匾额为清代诗人、学者阮元所题:“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贵在曲折”。于亭中俯瞰小金山,上有风亭,中有观音阁,下有各式的厅堂,很有层次,四周碧水时宽时窄,时直时曲让人感觉变化无穷且又富有自然之势,这就是瘦西湖与小金山的妙处。</p> <p class="ql-block">绿荫馆:过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说,是盛夏避暑之地。“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描绘了旧时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钓鱼台:小金山西麓有一条岸柳成行的长堤伸向湖心,长堤的顶端即是吹台,也叫“钓鱼台”。如今檐口的“钓鱼台”三字匾为刘海粟所题,两边槛联,上联:“浩歌向兰渚”为唐代徐彦的佳句;下联:“把钓待秋风”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开圆洞门,以门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称,是我国造园艺术中运用借景的典范。传说是乾隆皇帝在此钓过🐠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钓鱼台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设计者的本意是:乾隆游湖时乐队在其中弹奏江南丝竹,以助游兴,故亭内有沙孟海所题“吹台”匾。</p><p class="ql-block">站在钓鱼台斜角60度的地方,半蹲可通过正面这个洞看到五亭桥 桥横卧波光,洞呈圆形;南面这个洞可看到白塔,这一幅景致可称绝妙图案,可谓一绝。为拍摄此景持地跑了二次,第一次因游客太多等了好久也没拍出理想的,第二天赶早在无人的状况下总算找到感觉拍到了较满意的绝妙景观。</p> <p class="ql-block">玉版桥:瘦西湖绕小金山往西在小金山与长春岭之间形成一狭长水带,宛如碧绿的玉带一般,正是此处建有一座巧玲珑的石拱桥,如绿色玉带上的一块白色玉版故得名“玉版桥”,桥为拱形,桥长13.2、宽4.8米。</p><p class="ql-block">瘦西湖名园胜迹,星其罗布在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湖离不开的是水,而水离不开的是桥,据说瘦西湖共有二十四座桥,它们的背后都有不少不为人知的人文历史故事。当年乾隆皇帝登临四桥烟雨楼眺望瘦西湖,南有春波桥,北有长春桥,近看玉版桥,远覌莲花桥极云天之趣。</p> <p class="ql-block">水云胜概:“水云”的释义为水和云,多指水云相接之景,“胜概”为非常好的风景,如今的“水云胜概”位于瘦西湖北岸,从长春桥至莲花桥止。1958年湖北岸依坡修筑石平台围以石栏,两边砌石阶通往湖边,1959年从广陵路“二分明月楼”内迀建桂花厅于平台上,西面三楹四面廊,外廊围木栏,抱柱联:“林外钟来知寺远,柳边人歇待船归”集唐代诗人李中、温庭筠诗句。</p><p class="ql-block">“水云胜概”原属“趣园”,旧址在长春桥西,即今瘦西湖桂花厅以东一带,与“烟雨四桥”相接,清黄履暹建,后由陝籍盐商张霞重修,旧时在长春桥西岸,内有吹香草塘、隋喜庵、坐观垂钓、春水廊、胜概楼、小南屏等,嘉庆后园景荒废。</p> <p class="ql-block">五亭桥:该桥为扬州瘦西湖的象征,我国十大名桥之一,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57),五亭桥长十多丈,高二三丈,桥上五个亭子,南北各两个,亭亭相对。亭子造型玲珑精致,顶部由金黄色琉璃瓦镶嵌,显得金碧辉煌,五个挺拨秀丽的亭子就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也称莲花桥,我们去时正赶上五亭桥在维护修理,周围用塑料布围着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五亭桥的桥墩由十二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五亭桥长55.5米,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跨度为7.13米,呈大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个桥孔市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五亭桥有十五个桥洞,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十五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別有情趣。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这样评解: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而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p> <p class="ql-block">站在五亭桥往东看去,远处的景色是“小桥流水,风亭直立山巅;明轩石栏,钓渚直插水际”,俨然是一幅连绵不绝的江南山水国画长卷。</p> <p class="ql-block">在瘦西湖如此重要的景点,却碰到一无良女导游带着一队人马居然说五亭桥正在整修怕危险不去了,不讲解也不停留转身就往白塔方向走了。</p> <p class="ql-block">白塔:坐落于五亭桥南,塔高27.5米,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p><p class="ql-block">该塔在扬州流传着“一夜造塔”之说,话说当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瘦西湖忽对扬州盐商说:“整座莲花桥一带的景色很像北海的琼岛春阴一景,可惜少了一座白塔”。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于是盐商当即花了数十万银子买来北海白塔的图,然后在一夜之间派人用盐包为基础,纸扎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游览时远处朦胧中果见矗立着一座白塔,十分惊叹:“扬州盐商之富,令我所叹不及”。其实此塔早在康熙年间就有,现今看到的为乾隆年间重建的,是仿北海的白塔,全部为砖结构,形状没有北海的雄伟壮丽,然而虽瘦而不觉寒酸反到窈窕多姿。</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始建于隋唐,重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时赐名“莲性寺”,但世人仍称其“法海寺”。</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扬州的和尚研究佛教的戒律非常有名气,那些得道的高僧当然是佛性坚定,但也有些馋的小和尚经常想办法偷偷吃荤,该寺的猪头肉就是那些嘴馋的小和尚“创举”,据说清代瘦西湖法海寺的猪头肉就非常有名,一个熟的猪头肉当时要卖到三两白银,民国时期要四块大洋。据说那时一心想吃肉的小和尚买来一只新尿壶洗净后将猪头剔去毛骨放齐葱姜酒盐等作料,用荷叶把尿壶口扎紧,再用黄泥封死,然后把这尿壶放在大殿背后用供桌上的蜡烛的头慢慢的烧这壶底,经过两天两夜的闷烧,神不知鬼不觉地烧熟了,然后悄悄打开尿壶大快朵颐,当年的小和尚熬到老了,也就成了做猪头肉的高手。</p> <p class="ql-block">和尚好像很有传统,扬州的盐商消息灵通,花重金去买法海寺的猪头肉,他们可是吃尽天下的美食,但尝了和尚烧的猪头肉觉得香美无比,法海寺的猪头肉名气就这样传开了,据说还不是很容易买到,如不是与和尚很熟他会来一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你就是有钱也难享此口福。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有诗写道:“初打春雷第一声,雨后春笋玉淋林。买来配烧花猪头,不问厨娘问老僧”。赞的就是乾隆年间扬州第一个烧猪头拿手的老和尚。</p> <p class="ql-block">凫庄:建于1921年,是扬州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其形状似浮于湖面的野鸭而得名,该建筑较矮小,但布局造型十分得体,既烘托了五亭桥的雄姿,也陪衬了桥南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反映出当时园主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这里有平台雕栏,可露天而坐凭水而眺,西侧有曲廊佛水可于此仰视桥亭之美,俯视游🐠之乐。</p> <p class="ql-block">凫庄内景</p> <p class="ql-block">藕香桥:瘦西湖流经白塔东南侧有一条叫不出名的支流,正是在这条支流与瘦西湖交界处横卧着一座单拱石桥,由于靠近法海寺原名法海桥,为砖石 拱桥,后法海寺改名莲性寺,桥则改为藕香桥。</p> <p class="ql-block">这里环境凊幽游人渐疏,漫步桥上细品两边桥栏上的装饰,似乎充满一种禅机让人心沉似水。藕香桥呈梯形,底座由青砖铺设,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灵巧精致。</p> <p class="ql-block">观芍亭:为一座四角攒尖顶凉亭,有郑板桥手书“观芍亭”三个字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林香榭:为水榭,西南三楹,三面设廊皆有美人靠可凭栏观景,檐下悬“林香榭”匾,由书法家颜文梁题。“林香”两字或来自唐代王翰诗句:“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檐柱掛楹联:“名园倚绿水;仙塔俪云庄”,此联集唐杜甫、马怀素诗句,由赖少其所书。榭南有临水平台,白石围栏。伫立台前,塔影水色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白塔晴云:为清二十四景之一,位于莲花桥西侧,清阮亨记云:“对岸与莲性白塔对,故名”,后园景荒废。1984年由旅日侨胞陈伸捐资于白塔晴云旧址兴建了一座两进院落的庭院作为剪纸艺术馆,扬州园林部门先后又对围绕景区的汀屿、小池、曲廊、土丘等进行修葺,再现了“别业临青甸,前轩枕大河”的水乡意境。</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西门:此门离二十四桥景区最近,旅游团队一般都是从这里进来,这里的景点较为集中。</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箫亭组合而成,中间的玉带状拱桥长二十四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二十四个台阶,围以二十四根白玉栏杆和二十四块栏板。</p> <p class="ql-block">熙春台:为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难怪郁达夫曾评论说:“二十四桥的明月是中国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熙春台内</p> <p class="ql-block">无意中听导游讲解中得知这几个字为江某人的弟弟所为。</p> <p class="ql-block">小李将军画本:因其整个建筑风格颇似唐代青绿山水大家李昭道之画意而得名。画史上著名的“大小李将军”指的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将李思训奉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北宗之祖,大小李将军和他们的山水画都与扬州渊源很深,从一定角度来看,扬州不仅是他们的 山水创始地,更是他们的一成就地。</p> <p class="ql-block">望春楼:与玲珑花界隔湖相对的建筑,为江南园林风格,望春楼下层南北两间分别为水院、山庭将山水景色引入室内,卸去楼上的门窗就变成露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东门,这里游客较少,大都是一些自驾车和散客,对面有一家网红的淮扬菜店家——杨州宴。</p> <p class="ql-block">位于瘦西湖万花园的湖上梅林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提升,总面积已达一百五十多亩,它覆盖静香书屋、石壁流淙、洛春堂等著名景点,花开时节宫粉、绿萼、玉蝶、朱砂等数十种近万株梅花遍布湖畔,竞相争艳,俨然成为扬州最具有观赏性的赏梅胜地。</p> <p class="ql-block">静香书屋:重建于1992年,书屋坐北朝南,三间开青砖瓦房,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静香书屋”为金农的漆书,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擅画梅花,“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这里围以黛脊粉墙,画舫是半舫,亭为半亭,月洞口的美人靠也仅一半,打破了旧园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正门两侧对联为郑板桥所题:“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书房内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令人停足其间仔细把玩,余味无穷。</p><p class="ql-block">1993年以静香书屋为蓝本设计的“清音园”参加德国斯图加特博览会“中国园”展出,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及独特的营造构思荣获“金杯奖”并在德国当地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石壁流淙: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坐落于万花园北面区域,并由北至南连接“静香书屋”、二十四桥、白塔晴云、五亭桥等景点,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绵延不断的风景线。“柳堤系桂双,散步俗尘降。水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幽偏诚独擅,揽结喜无双。凭底静诸虑,试听石壁淙”。这是乾隆皇帝写给“石璧流淙”的词。</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东门进,在北门乘船,在船上观赏两岸风景,瘦西湖的美景让我们窒息。十几分钟后到达二十四桥景点。</p> <p class="ql-block">波光亭:原名九曲亭,隋唐就有记载,《扬州府志》中写道:宋太祖破李重进,驻跸蜀冈寺,下令建九曲池,九曲亭,南宋以后池在亭废。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卿汪应庚之孙于九曲池子建接驾厅恢复景观无比辉煌,不禁令人想起诗中的描述:池水亦何曲,水曲无急流。六朝风月地,自古重扬州。此建筑采用的是宋代宋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疏林观风</p><p class="ql-block">扬派盆景博物馆室外展区北端一块四面环水的岛状区域,花木掩映,景色秀美,这里是2013年国际盆景大会纪念岛,景名为“疏林观风”。岛上立有《2013年國际盒景大会扬州宣言》石碑,并植乍大会纪念树。十位国际盆景大师在大会上的现场表演盆景作品均陈列在纪念岛上作为永久收藏,站在岛上可看到中国风,世界风。纪念岛为扬州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2013年国际盆景大会在扬州成功举办纪念地,也是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靓丽景点。</p> <p class="ql-block">簪花亭:为重檐攒尖顶,六角形仿宋建筑,亭下设“四相簪花宴”雕塑,亭周围遍植芍药,沈括《梦溪筆谈》记北宋庆历年间,韓琦出自扬州,官暑后院种芍药,一枝四杈各开一花,上下红瓣,中间一圈黄蕊,称“金带围”。传说出现这种花的地方要出宰相。韩琦邀正在扬州的珪、王安石、陈升之来赏花饮酒,各簪花一朵。曰后30年中,这人先后做了北宋宰相,于是“四相簪花”的故事流传千年。</p> <p class="ql-block">锦泉花屿:为清代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原为乾隆年间刑部郎中吳山玉的别墅,后归知府张正治所有,园分东西两岸,中间有水相隔,水中双泉浮动,波纹粼粼故又名花屿双泉。园西有一座水牌楼,南北与岛屿相接,是国内罕见的水中牌楼,镌刻着锦泉花屿四字,与主厅清远堂成一条轴线,是瘦西湖水上游览线主航道进入该区域的重要入口,也是锦泉花屿区域重要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绿云亭:山深松翠冷;树密鸟声幽(集朱庆余、崔翘诗题绿云亭)。可用唯美、恬静、清新来概括,它是仿造苏州拙政园的扇亭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醉月飞琼桥:桥古拙厚重,桥栏为古城墙设计,与唐罗西门遗址浑然天成,此桥的观赏以初夏之际为最佳,是时城墙上爬满凌霄,一片冲天的火红,此桥南北两侧亦是赏景佳处。由东侧看桥,桥孔竟是框出了西线蜀冈旭日一景,坐在岸边的美人靠上,看曰出日落,观桃红柳落都是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万花园中屿多、桥多,其中该桥取意古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天上仙女号飞琼,不知何时滴广陵。</p> <p class="ql-block">唐罗城西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罗城花园:花园为2020年所建,与国内许多园林不同,瘦西湖可以说有百变之称,年年春色,瘦西湖如同出阁少女总要精心打扮出场,当然白塔、五亭、熙春这些核心景点是不变的,新辟罗城花园由若干各式小草花造型构成,穿插于中的小路如彩带飘弋于中,有欧式靠椅供游人憇,然而貌似文艺小清新的新颖景点却有着干年历史的依托。花园西侧唐代罗城遗址与古城墙,玻璃罩下的遗址原状,让人追思唐时扬州的风流与盛景,罩外的青砖古墙与罗城花园春色同框合谐,在这一小天地内辉峡出扬州大唐时期灿烂文明和今日发展的结合交融。</p> <p class="ql-block">左下为宋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宋井:为南宋古井,它和唐城遗址、五代城墙、马道等共同见证了瘦西湖景区的悠久历史,散发着盎然古意,考古人员在井中还挖掘出元代的“枢府瓷器”碎片,同时还发现了鎏金的元代发簪。</span></p> <p class="ql-block">1757美食街坊</p><p class="ql-block">瘦西湖里为数不多能吃饭的地方,主要以扬州特色的小吃为主,蟹黄汤包、扬州狮子头、子孙饼、汤团……等,除了吃的还有卖特色工艺品如面人、蛋雕等。它南邻五亭桥,北望万花园是来往游客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自助邮政</p> <p class="ql-block">叶林:又称叶园,是国民党中执行委员叶秀峰为其父叶诒穀建造的私家花园,占地4.8公顷,1927年建成,园内林木森森,古木参天,主要以雪松、柳杉、璎珞柏等松柏类裸子植物为主。</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为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大別山东来的洞水流入运河的一段水道,它有五十多公顷的游览面积,六公里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彩带。后改称“瘦西湖”,是因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作为正式名称名闻天下。</p><p class="ql-block">瘦西湖湖面迂回曲折,迤逦仲展仿佛女神的腰带媚态动人,清时康熙、乾隆二帝曾数次南巡扬州,当地的豪绅争相于湖边建园,遂得“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湖区利用桥、岛、堤、岸的划分使狭长的湖面形成层次分明、曲折多变的山水园林景观,扬州瘦西湖绝对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