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校教育方方面面、千头万绪,但是有重点,有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学习中国画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抓手,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蚌埠市教科所马之先老师在工作实践中亲力亲为传统文化教学,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画中国画的水平,对自己是促进,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也有所感悟和启示。</p> 中国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优秀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教师画中国画,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和格调,对提升教学业务有着较大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作为马之先老师多年的同道好友,我了解到马老师画画也不是最近才开始的,上学时,他就师承蚌埠师范学校教美术的丁少中老师,跟着丁少中老师学习了多年素描,画静物、人物、景物等,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素描功底,为以后学画中国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他画画,由于种种原因,中间也曾经间断了很多年,但期间从未停止过欣赏中国画,所以,到2006年他重新开始画中国画时,就比较快地进入状态,不断取得进步。 马之先老师一直注重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近些年来,他在省内外,尤其在本市执教了数十节古诗词、文言文的公开课,以及毛笔字的公开课,在自身不断进取、提升的同时,也给教师们一些启迪,令很多老师受益。他还参与编写了一些书籍,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蚌埠市地方教材《淮河文化读本》小学版和中学版,该读本在蚌埠市小学、初中学校使用,系统地展现淮河文化的诸多方面,使淮河文化首次成为地方教材,让淮河流域的学校,尤其是蚌埠市的学生了解了家乡深厚的文化,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这充分地让他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重要性。 再者,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往往参与学习培训很多,但是,专业发展会出现瓶颈期,也就是专业进步不明显乃至会退步,这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密码。针对这种现象,马老师有时和我们交流,他认为,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密码之一,就是教师要多才多艺,有了才艺,才会有文化底蕴,才会有品位,才能不断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期,不断自我突破,不断进步。马老师并不是学师范教育的,但是,二十多年来,他写出很多教研论文,投到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了很多。他还出版了《少儿学文言文》《作文技法》等教学专著,评上了正高级职称,我们认真总结了其中的原因,发现是文化的底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刚开始重拾画笔的时候,马之先老师画的是一些小品,比如花鸟和他偏爱的梅兰竹菊。后来,随着构图能力、造型能力、欣赏能力地不断提升,逐步画一些大画。梅兰竹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马老师经常画,作品也较多,他的绘画还涉及到山水画、葫芦、昆虫、鲤鱼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彩墨画、水墨画兼顾。 有人说,现在工作那么繁忙,哪有时间画画呢?多次交流中,我们知道了马老师始终秉承鲁迅先生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晚上,特别是双休日,只要没有加班任务,他就抽出时间来仔细揣摩、认真临摹名家画作、潜心创作,寒暑假更是有大块的时间来练习中国画。挤时间画,使得他画作不断。外出学习、开会也会带上笔墨纸砚,抽空画上几笔,以便手不生疏。 马老师自认为满意的画,一般都会送给喜欢中国画的人,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或者无偿地送给一些需要的学校,用于装饰办公室、会议室等,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这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一种分享,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感受传统、传承传统,他也从中得到了乐趣,产生了动力,更激励他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 <p class="ql-block"> 当然,他也常说,也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要画中国画,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成长历程不同,各有爱好和强项,关键是选准自己的兴趣点。目标确定,执著追求,锲而不舍,不仅会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愉悦,也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充满锦上添花的精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字:何吉发</p><p class="ql-block">制作:刘盼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