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想到年近古稀,突然去了一趟西藏。<div><div> 这些年,游走了一些城市、国家,但从来没有把西藏列入到自己的旅游计划中。理由是太远、太荒凉、可能会高反……诸如此类。</div><div> 有人说西藏原始,有人说西藏神圣,有人说西藏壮美……可是这些,值得跟着那些标明”几天几晚“的旅行团,冒着头晕呕吐、一蹶不振且事先不可预知的高原反应的风险去一趟吗?</div><div> 干脆还是别想了,再加上年纪不饶人。</div><div> 可谁知,机会却在不经意中突然降临了。</div><div> 今年2月中旬,五十余年前的同学告知3月底要自驾赴藏。我随口来了一句:“带上我们呗”。谁知居然就成行了!</div><div> 3月19日,我与同伴从广州乘坐高铁抵达长沙。3月20日清晨6时30分,我们两部车共8人冒着蒙蒙细雨启程了。拟经贵州并在云南大理与第三部车会合后,正式开启从大理经丙察察线进入西藏的自驾之旅。 </div></div> 出发前,我们搭乘的这部三菱四驱车添置了顶厢、防滑链等设施,更换了新的轮胎,以保证行车安全。<div><br></div> 第一天行车终点为贵州安顺,从长沙到安顺全程九百余公里,到达时天色已黑。宿安顺图南酒店,并与在贵阳的朋友联系,了解贵阳平坝农场樱花应季情况。朋友说前两天一场大雨,樱花已经”零落成灰碾作尘“了。决定放弃,明天直奔云南。 时隔三年,再次品尝贵州当地地道的酸汤鱼。这种自助餐形式的酸汤鱼大餐,每人仅51元。 21日日下午3点半,三车12人在大理卖花村客栈会合。12人中,我们7人是同学,其余为在长沙、广州工作的新朋友。其中一位,竟然还是老方在二总站当兵时的战友,已经有五十多年未曾谋面了。<div> 此次出行所开的三部车,一部是三菱欧兰德,一部是2020款斯巴鲁森林人,一部是2019款牧马人吉普。均为四驱。出行时,遇到路面湿滑、坡度陡峭,或气象条件恶劣时,经验丰富的团友“老兵”会用对讲机通知大家用四驱模式。</div> 卖花村客栈。在大理,类似的民宿酒店很多,条件和价格都相宜。 上次赴滇没有到大理。这次也只停留一晚。抓紧时间逛逛大理古城。 古城平面图。 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是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br>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期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着文献楼、五华楼、杜文秀帅府、普贤寺、城隍庙等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是大理的旅游核心区。 五华楼前樱花盛开。 五华楼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但据说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时期的五华楼了。 华灯初上时的五华楼。 杜文秀大元帅府。 姑娘与花 步行街 洋人街口 白族大妈 走走逛逛,东看西看。 <div><div><br></div></div> 最后,每人来一份象小脸盆一样大碗的米线,结束了在大理古城的观光。 从大理出发,我们走的并不是惯常所说的滇藏线(即:从昆明到拉萨的214国道,全长2300公里。)。而是沿着G56杭瑞高速转保泸高速,从大理到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市。过泸水后,走219国道往福贡、贡山方向,最后到达滇藏两省交界的丙中洛。<br> 泸水的地形大势以一江(怒江)两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为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处横断山脉南端的滇西纵谷区。 怒江江面海拔约1700米,而两侧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高达4、5000米。 ”两山夹一江“的地势特点,形成了著名的怒江大峡谷。 我们沿怒江大峡谷一路北上。第一次亲眼目睹名山名江,其气势果然非同寻常。 怒江大峡谷在云南段长达650多公里,从龙陵的老卡起到贡山的丙中洛。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峡谷险峻深邃,怒江奔腾咆哮,令人震撼。泸水、贡山、福贡等几县均沿怒江大峡谷分布。境内是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 在路上偶遇的一位当地人告诉我们,国家正在投资建设一条沿怒江大峡谷延伸二百余公里的景观大道,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对我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因为向贫困山区捐赠衣物的原因,我曾N次在邮寄单上写下这个地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米乡“。但是眼前所见,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让人感觉与印象中的”贫困“并不完全重合,心头的振奋和释然,也许是旁人难以体会的。 怒江大桥位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1988年1月开工建设,1991年6月交付使用,大桥全长678米 宽15.8米,以其超长的单空跨度位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 自驾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随时停车,捕捉美景。 泸水的旅游景点有怒江大峡谷景区、高黎贡山景区和片马边境旅游区(包括片马抗英纪念碑、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小江风光等景点)。 我们的行程中把泸水市片马镇的泸水口岸、驼峰航线纪念馆列入计划中。可谁想一路崎岖、好不容易抵达口岸路口,却被一纸通告阻断去路。通告说:因片马镇4村均与缅甸接壤,小路便道较多,为防疫情禁止进入。 在云南、西藏,遇到边境检查是常有的事儿。但一般不是查边防证,而是查身份证。查健康码的反而不多。<div> 泸水口岸和片马镇均无法进入,我们转去号称”中国最美村寨“的福贡县老姆登村。</div> “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向往的地方”。进入老姆登村要从219国道陡然拐进一条12公里长的窄小山路。山路紧贴着碧罗雪山盘旋而上。 老姆登村就座落在碧罗雪山的半山腰间。从停车点下车,还要走一段山间小路,因此老姆登又被称为“云上村庄”。村口是一尊雕塑,雕塑中的女子身背背篓,男子用弓箭射向对面的高黎贡山。<br> 怒族是怒江与澜沧江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与独龙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汉族、藏族等交错杂居。他们祖先信奉原始宗教,崇尚自然,男弓女耕。每个男子自制弩弓,编织竹篾器,善“达比亚”歌舞。<div> 怒族也是一族两国的民族,在与云南交界的缅甸,怒江之南,高黎贡山背面,同样居住着三万多的怒族人,他们是同一个祖先,隔江而居,世代相望。</div> 从雕像往碧罗雪山望去,老姆登村呈梯形聚落,分布在半山腰的缓坡地带。村前有一湖,名曰龙潭,是碧罗雪山雪水融化而成,潭水清澈,碧波盈盈。 由雕塑向前,一座醒目的红白相间的建筑映入眼帘,高高的十字架下:“神爱世人”的金色大字赫然在目。这便是怒江大峡谷最大的老姆登基督大教堂。怒族祖先信奉原始宗教。自从1902年法国传教士翻过碧罗雪山,来到怒江大峡谷,建造了老姆登基督大教堂后,大部分当地人转信基督教。用朴实的言语吟诵“哈利路亚”,向神祈祷。 我们到达的时候将近下午五点,教堂已经关门。大门右侧有一块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的、木质包边的汉白玉石匾,上面写着马可福音中的经文:”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的水平,让人颇感拗口) 据说直到16世纪时,老姆登村的发展仍大致类似于中原新石器晚期阶段。直到解放前,这里还保留着原始公社氏族社会的生活习性。解放后设立了人民公社,人民的生活才得到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村里到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想必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老姆登村边设立的这五幅石刻画,是当地的五个主要景点。其中第三幅表现的是二战时期著名的“驼峰航线”标志性的山峰——皇冠峰(可惜我们当时没有注意寻找)。第二幅是被称为记忆之城的知子罗——我们下一站的目的地。 皇冠峰(图片来自网络)<div> 从老姆登村继续上行约五、六公里,来到了位于怒江东岸碧罗雪山海拔2000多米山腰上的知子罗。<br> 知子罗那是一座被废弃的县城,在当地人眼里它是“碧江”(曾用名),在外地人眼里它是“废城”,在文人墨客眼里它是“记忆之城”,因为那里的一切永远定格在了80年代。<br></div> 旧时,知子罗曾有着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优势,历来是怒江通往内地的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1954-1974年,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怒江边的公路通车,知子罗孤悬在碧罗雪山上,变得落寞起来。再加上州府搬迁后,知子罗仅为碧江县政府所在地。为了避免当地频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困扰,碧江县多次申请搬迁。谁知等来的却是撤销县制的决定。 从此,一个县城在地图上永远消失了 站在知子罗,第一眼看到的是八角楼,也称“望江亭”。这里曾是原碧江县图书馆,碧江县最雄伟、最气派、最有艺术风格的建筑。可惜连一本书也没有来得及放进去(现改为怒族博物馆),县城就已经被“注销”了。<br> <div><br></div> 八角楼旁是昔日的碧江广场,面积有近千平方米,是当年许多机关、单位举行文体活动的地方,看着就满满地全是七、八十年代的感觉。 大伙儿兴高采烈地在广场上来了段忠字舞:舞还是那支舞,人却不是那拨人了。 面朝广场的那幢残破不堪的三层楼房曾是早期进驻怒江的解放军边防十团的机关办公楼。再往里走,会看到旧医院、旧工商银行大楼等建筑,也会看到遗留在斑驳的砖墙上的标语、领袖像,更有后来自行迁屋入户的当地怒族人。 春天年年来,繁花岁岁开。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人去城空,可我并不悲叹:但凡有人的地方,但凡有故事、有记忆的过往,终究会走出来,活出自己的精彩。<br> 也许,千年的知子罗,并不是记忆中的废城…… 从知子罗走一段回头路,我们终于抵达福贡县城。横跨怒江、通往县城的大桥上有一座巨大的门楼,上面“中交倾力助,天堑变通途”的对联非常有气势。虽然我们的旅游只是走马观花,但一路上全国助力云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努力感同身受,令人振奋。<div> 想着福贡是小地方,又不是旅游旺季,所以没有预先订房。导致在福贡寻找住房颇费了一些时间。这才发现今年的旅游旺季来得格外早一些。而且象我们所走的219国道沿线城市,很多都是一房难求,例如贡山,因为差点儿订不到房,以为要在福贡滞留一日了。</div> <div> 从福贡到贡山全程166公里。清晨,一条腰带云笼罩在山间,格外美丽。</div> 一条巨大的钢索桥上,载重车车轮滚滚,紧张而忙碌的大型施工已经开始。 这一路的景观有:石月亮山、怒江第一湾。<div> 石月亮山在高黎贡山3300米巅峰的中段。远远望去,好像一轮明月穿石而出。当地傈僳族群众称其为“亚哈巴”,即石月亮。石洞高约60米,宽40米,深15米左右,在百米外的公路上都清晰可见。</div> 石月亮隧道。 “峡谷怒江,美丽公路”。也许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的219公路段不是最著名的旅游线路,但是这里确实值得一看:除了知子罗、石月亮山外,还有远征军回国渡口、秤杆村老虎跳、独龙江乡(最出名的是纹面女,需要提前预约,据说每天限300人,我们没有约上)、怒江第一湾等。 “远征军回国渡口”在怒江右岸,这个位置距离缅甸仅一、二十公里。据说从1942年6月到10月,入缅抗战的中国远征军七千余人因野人山惨败,从缅北分三路翻越高黎贡山撤退进入福贡县(当时福贡全县不过万余人)。福贡县上下倾尽全力为远征军回国提供帮助:物资、粮食、运送、住处等等。这里是回国渡口之一。可惜现场除了一块石碑,并没有关于远征军回国的任何说明和实物遗存。 “往昔溜索过怒江,今朝天堑变通途”——为奋进的怒江人民鼓劲!<div> 我们这一程,一直困扰大家的问题是入藏前到底要不要做核酸检测。先行参加旅行团入藏的朋友说她们都带了检测报告,出林芝机场时要查;当地防疫办也说要查。因此我们预留了在贡山作检测的时间。但是入滇后,怒江“12345”政务热线又答复我们说不用。这样,一路上各地的停留时间一直在不断的调整中,最后确定贡山停留一日,丙中洛两日。</div> 贡山县的全称叫做“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云南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独龙族其实即便在贡山,也是当地十多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贡山县城紧邻怒江。在这里,江面平坦,水清山秀。 放几张摄影人镜头里的贡山(作者:星艺): 在云南的最后一个驻足点是丙中洛乡,属贡山县管辖。<div> 丙中洛之所以大名远扬,得益于那条著名的进藏线:丙察察线。丙中洛是这条进藏线的起点。</div><div> 丙中洛乡原为怒族居住的地方,旧时整个丙中洛坝子上只有三个怒族村寨,即甲生、重丁和达拉村。自清朝道光年间,藏传佛教进入丙中洛并扎下根之后,不少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陆续迁徙而来,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丙中洛被这些藏人称为“碧中”,意为“藏族村”。后来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也迁徙到此并定居,在原“碧中”的基础上加上“洛”的音,意为“箐”或“地方”之意,于是就从“碧中”演变为“碧纠洛”(用汉语含含糊糊地读,就是丙中洛了)。</div><div> 贡山旅游局在介绍丙中洛风光时说:“这里是天人合一,人神共居的净土”。确实,丙中洛是一个自带光环的地方。</div> 丙中洛坝子是怒江大峡谷与滇中、滇西旅游走廊腹地中罕见的冲击坝和怒江大峡谷中罕见的开阔地。 从贡山到丙中洛,一路上有两个国家4A级景点,一个是怒江第一湾,一个是石门关。 怒江第一湾位于丙中洛南部,因怒江被丹拉山阻隔,绕行270º大弯而形成。这里江面海拔1710米。坐落在三面环水之中的坎桶村,高出怒江50多米,地势开阔,风光绮丽(天色不够明亮,远处的腰带云也始终没有成形,拍照的效果不太好)。 从怒江第一湾前行约二十分钟,来到一个与坎桶村(丙中洛一带的很多村庄都带个“桶”字,这在怒族语中为“平安”的意思)地形极为相似的“桃花岛”(有人把这里称为怒江第二湾)。这个美丽的名字概括了它的特色,据说这个叫扎那桶的村子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桃花节。 石门关——又名纳依强,意为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位于丙中洛坝子的北端,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起,直冲云天,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奔腾而出。<div> 石门关是进出滇藏的必经之路。50年代初期人民解放军的指战员就由此进入西藏,捍卫祖国领土,维护民族团结。</div> 我们在丙中洛的住宿地叫天桐客栈,进出客栈都会经过重丁教堂。 这个教堂只在周日开放,平日都锁着,我们没有赶在时间点上,因此始终难窥它的真颜。<br> (图片来自网络)<div> 重丁教堂是一个基督教堂。1904年,法国的天主教传教士任安守历经千难万险,从四川阿坝州的康定来到怒江传教,在中国的偏远之地传教40年,被罗马教廷册封为圣徒。其传奇故事至今流传在三江地区的教民中。这个数十年如一日在异国传播信仰的传教士,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次置之死地而后生,后人已经无从知道其细节。在怒江著名的茨中教堂、重丁教堂和白汉洛教堂,都留下了他传教的足迹。1937年他长眠于此,孤坟就位于重丁教堂院内的参天大树下。<div> 这是我们在云南边境大山里看到的第二个基督教堂。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传教士为了信仰,扪参历井,在中国最艰险、最偏远的地区奉献一生,不能不让人钦佩。</div></div> 天桐客栈是个蛮有趣的地方:它位于怒江边的高地上,几栋房屋围合成一个院落。开办民宿的两口子来自四川,价格不算便宜(每间双人房每天219元)。但可以自己煮食,灶具和佐料由老板提供,一餐交十元加工费就可以了。 女士们负责煮饭、采买、记账;男士们负责行程计划和开车、保养。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四岁的狗狗marry非常喜欢大家和它玩抛飞盘的游戏,还爱撒欢发疯一般狂撵鸡、鸭,给大家带来不少乐趣。 秋那桶是云南在怒江大峡谷北端最后一个村子。 这里是怒族的聚居地。 正午时的小村庄非常安静,几乎看不到什么人。阳光耀眼地挥洒在木屋、田野上,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出现,却难见村民的身影。 村民房屋既有现代的砖瓦房,也有古老木作的吊脚楼。 一座天主教堂建在村子的入口处,但看起来更象是一座寺庙。 就算这些摆满了石艺的商店,也是人影寥寥。 休闲的感觉,慵懒的表情——在秋那桶散散心是个不错的选择。 村里的党组织活动中心也是空无一人,自行留个影,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哦。 到了丙中洛,一定要去走走茶马古道。这条嵌在山崖缝隙里的古道,悠远无声,那些拼了性命行走的人,早已离去,可是茶马古道,仍旧停留在老地方。 所谓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主线分为两条,其中滇藏线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经大理、丽江到达西藏察隅或昌都。有的还从西藏再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div><br></div> 茶马贸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穿过茶马古道,再前行不远,就到了“雾里村”。这个具有诗意名字的小村庄只有约六十余户人家。也许老天为了让它更加名符其实,我们到达的时候,天气阴沉,山间云遮雾障,还淅淅沥沥地下了一阵雨。 云里雾里,小村庄就像在画里。 在村庄游览只能徒步。进村后一直走到朝红桥可以回到公路上,不走回头路。出村时,跟在村口查健康码的小伙子聊了聊。问他进村游览不收门票,他们的收入来源是什么?他说现在村民基本上都从事旅游业。比如今天有人来拍电视,他们也可以获得收入,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3月26日早晨,我们结束了在云南的五日边境游,开始丙察察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