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p><p class="ql-block"> ——于漪</p> <p class="ql-block">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p> <p class="ql-block">主要著作:</p><p class="ql-block">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语文教苑耕耘录》 《语文园地拾穗集》 《学海探珠》 《教你学作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 《于漪文集》 《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 《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上册第七课。领衔主编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出版工程《名师讲语文》丛书(30卷本)。</p> <p class="ql-block">一.教学风格:</p><p class="ql-block">【1】思想性</p><p class="ql-block">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p><p class="ql-block">【2】重学性</p><p class="ql-block">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p><p class="ql-block">【3】情趣性</p><p class="ql-block">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p><p class="ql-block">【4】智能性</p><p class="ql-block">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二.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p><p class="ql-block">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p><p class="ql-block">【1】文学性</p><p class="ql-block">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p><p class="ql-block">【2】整体性</p><p class="ql-block">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p><p class="ql-block">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p><p class="ql-block">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三.获得荣誉</p><p class="ql-block">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1978年获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p><p class="ql-block">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2010年2月2日,由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在京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当选为2009教育年度新闻人物。</p><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上海市“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为“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并最终成为个人“最美奋斗者”。</p> <p class="ql-block">四.颁奖词</p><p class="ql-block">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漪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p> <p class="ql-block">五.教学经验</p><p class="ql-block">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p><p class="ql-block">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p><p class="ql-block">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p><p class="ql-block">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p><p class="ql-block">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p> <p class="ql-block">六.教学特点</p><p class="ql-block">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把做人、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制高点,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学和情操熏陶、知识传授、智力开发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用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时时燃烧着自己,也不断感染着周围的人,被誉为师德标兵。</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于漪老师始终投身教育第一线,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探究和思索,使她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她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时代性、前瞻性和创新性。</p> <p class="ql-block">七.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于漪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发表《为孩子们点亮心中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八.永远的教师</p><p class="ql-block">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了一位令母校感到骄傲的学生--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40多年来,尽管工作岗位发生过许多变化,但她心中钟爱的职业始终只有一个:永远的教师。</p><p class="ql-block">一位激情似火的教师</p><p class="ql-block">凭着激情,她在走出校门教了8年的历史课后,毅然改行拿起了语文教材,并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虽然她一直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和出色的历史教师,但面对学生们不敢有丝毫马虎。从语法、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甚至哲学、天文、地理、航海等知识,所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都一一学习,天天明灯伴夜到三更。奠定了自己作为师者的基础。《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中学生作文指引》、《教师学概论》等著述,向人们展示的正是这种基于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硕果。1978年,于漪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成绩而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p> <p class="ql-block">九.一位一身正气的校长</p><p class="ql-block">凭着一身正气,1985年于漪走上了几经变迁的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当时,那是一所伤痕累累的学校。踏进校门,于漪看到的是衰败的校舍、涣散的教师队伍。于漪作出一系列令当时社会震惊的决定:教师实行坐班制,学生一剪头发,二穿校服。并斩钉截铁地面对校内外的各种议论;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能都允许;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不一定都提倡。她着手开展两代师德的教育,请离休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请盲人乐队用精彩的演奏诉说怎样做生活的强者,让教师、学生讨论当代教师和师范生的形象。规划兴建了图书实验楼、体育馆、艺术楼,开辟了大草坪,植树种花,让学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硬是将学校营造成一块育人的净土。于漪有许多耀眼的荣誉:全国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但最为珍贵的是--永远的师者。</p> <p class="ql-block">十.于漪语录:</p><p class="ql-block">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p><p class="ql-block">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于漪著作</p><p class="ql-block">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p><p class="ql-block">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p><p class="ql-block">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p><p class="ql-block">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p><p class="ql-block">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8.你既然选择了当教师,你就选择了高尚,你就必须用高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一个人民教师的良知来告诫自己,自己是教师,和市侩不一样,不能把教书当生意做,从学生身上揩油;把知识当商品贩卖,捞取高额回报。如果那样的话,一名教师的道德行为底线就崩溃了。</p><p class="ql-block">9.奉献是教师的天</p> <p class="ql-block">十一.思想特点:</p><p class="ql-block">【1】时代性</p><p class="ql-block">于漪老师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她认为“社会在前进,教育必须具有时代性”。为此,她提出了“三个制高点”,即,一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要勇于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要增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责任意识。三是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要善于吸收先进养料,敢于与发达国家竞争。站在上述三个高度,于漪老师又提出“三个瞄准”,即,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搏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p><p class="ql-block">【2】前瞻性</p><p class="ql-block">于漪老师认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教育必须克服浮躁,要有前瞻和远见,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由此她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培养学生就得精心研究学生,研究今日的学生,研究明日建设者的形象。 为此,于漪老师提出教师首先要自我教育,完善人格。教师心里要装国运、装教育、装学生、装责任、装追求。教师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头挑的是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的是祖国的未来,这就是教师工作的整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十二. 创新性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她提出“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身体力行,摸索出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可供操作的方法、途径,从而构建起一个教育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工程。于漪老师提出的“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两代师表一起抓”;“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不一定都提倡;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一定都允许”等,形成了二师的特色。杨浦高级中学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营造“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校风,塑造“以强烈的责任感、睿智的文化判断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为特征的学生群体形象”,努力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p> <p class="ql-block">十三.教育思想</p><p class="ql-block">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其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她的教育思想立足点高,覆盖力强,生命力持久。构成她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1】教文育人,提升教师自身素养</p><p class="ql-block">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她的标志性思想是: ——“教师心中要有共产主义旗帜飘扬”于漪老师认为:“最根本的是自己心中要有共产主义旗帜飘扬,对党对社会主义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 ——“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和可靠接班人,教师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教师就必须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出表率,为此,于漪老师提出“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于漪老师以此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灵魂和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2】树魂立根,植根学生的理想信念</p><p class="ql-block">于漪老师提出育人要育心,浇花要浇根,要培育学生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这个“魂”,立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个“根”,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她的标志性思想是: ——“在学生心田‘植根’”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轻语文、重外文”的现象,于漪老师指出:“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也许不多久就会完全被其他语言所代替!”为此,她呼吁:还民族语言之光彩!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植志向的根、理想的根,植良好道德情操的根、健康人格的根。 ——“用爱心培育爱心”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于漪老师强调要用“爱心”培育“爱心”,帮助学生增强树魂立根的内驱力。 ——“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于漪老师呼吁,要从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教育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育分”。她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以奠定树魂立根的素质基础。</p><p class="ql-block">【3】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培养文化判断力</p><p class="ql-block">于漪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面临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化判断力教育不能停留在使学生接受与积累知识的水平上,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判别、取舍各种文化现象,就必须引导他们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判断力。 ――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文化于漪老师深情而强烈地呼吁:“学校、教师对学生文化生活不能漠然视之,要精心引导他们往高处追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文化”。随着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学生的文化信息渠道已经远非书本和课堂所限,要教会学生在接受与体验文化的过程中善于对文化信息识别与取舍、评价与更新,引导学生成为理性地利用和发展人类的思想文化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主体。” ―― 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于漪老师深刻而有远见地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学生主体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文化判断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先进文化,深化文化评判,朝着理性和德性的文明方向发展,就会不断提升思想,陶冶情操,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优美的心灵,从而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p> <p class="ql-block">十四.个人贡献</p><p class="ql-block">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具有独特风格。她坚持教文育人,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把情操熏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融为一体,教课感情饱满,语言生动,逻辑性强,富有吸引力。于漪老师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点”、“线”、“面、“体”的主体化教学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