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热情

富强

<p class="ql-block">立夏日,去密云雾灵山下旺泉山庄小游。此庄风景秀丽怡人,几十种林鸟争鸣。在山庄主人王老师的热情招侍指引下,一天拍下三十几种鸟,完成了拍鸟史上最有成效的一天收获太大了。在此特别感谢王华老师!</p> <p class="ql-block">朱雀。“在我们国家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四大神兽的说法,它们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青龙和玄武至今人们也没有见过,极有可能是虚构的生物或者说图腾。而白虎和朱雀在现实中却是真有的。神话传说中的朱雀形态好似凤凰,威风凛凛十分霸道。</p> <p class="ql-block">白眉姬鹟(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是小型鸟类,体长11-14厘米。雄鸟上体大部黑色,眉纹白色,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腰鲜黄色,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下体鲜黄色。雌鸟上体大部橄榄绿色。腰鲜黄色,翅上亦具白斑。下体淡黄绿色</p><p class="ql-block">别称:</p><p class="ql-block">黄腰姬鹟</p> <p class="ql-block">白眉姬鹟(雌)</p> <p class="ql-block">北红(雄)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p> <p class="ql-block">北红(雌)</p> <p class="ql-block">大斑啄木鸟</p> <p class="ql-block">远东山雀(学名:Parus minor,英文名:Japanese Tit)属山雀科山雀属,英文直译为日本山雀,也被称为东方的山雀是从大山雀的亚种分化出来的。远东山雀仅有上背部黄绿色,下体灰白色或浅黄色,比较缺少黄色色调。</p> <p class="ql-block">三道眉草鹀(学名:Emberiza cioides)鹀科鹀属的物种,共有五个亚种,体长约16厘米,是一种棕色鹀。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和栗色的胸带,以及白色的眉纹。繁殖期雄鸟脸部有别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图纹,胸栗,腰棕。雌鸟色较淡,眉纹及下颊纹黄色,胸浓黄色。三道眉草鹀的冬春季食谱以野生草种为主</p> <p class="ql-block">戈氏岩鹀是一种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鹀科、鹀属类生物,分布于中国,印度,蒙古,缅甸,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p> <p class="ql-block">黑头鳾(学名:Sitta villosa):是小型鸣禽,体长10-12厘米,头顶黑色、头颈短,上体石板灰蓝色具白色或皮黄色眉纹和污黑色贯眼纹。下体灰棕色或棕黄色。体侧无栗色。尾短。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p> <p class="ql-block">红点颏(学名:Calliope calliope):是鸟纲、鸫科的鸣禽。又名西伯利亚歌鸲。体长14-17厘米,体重16-27克。雄鸟头部、上体主要为橄榄褐色。眉纹白色。颏部、喉部红色,周围有黑色狭纹。胸部灰色,腹部白色。雌鸟颏部、喉部不呈赤红色,而为白色。虹膜褐色。嘴暗褐色。脚粉褐色。</p> <p class="ql-block">红交嘴雀(学名:Loxia curvirostra):体重28-48克,体长145-175毫米。是燕雀科交嘴雀属的鸣禽。是一种小型的燕雀。雄鸟通体砖红色,上体较暗,腰鲜红色;翼和尾近黑色,头侧暗褐色;雌鸟暗橄榄绿或染灰色,腰较淡或鲜绿色;头侧灰色。两性均具粗大而尖端相交叉的嘴。</p> <p class="ql-block">红胁蓝尾鸲(学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雌鸟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p> <p class="ql-block">黄腹山雀(学名:Parus venustulus)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雄鸟头和上背黑色,脸颊和后颈各具一白色块斑,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下背、腰亮蓝灰色,翅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翅斑,飞羽暗褐色,羽缘灰绿色;尾黑色,外侧一对尾羽大部白色;颏至上胸黑色,下胸至尾下覆羽黄色。雌鸟上体灰绿色,颏、喉、颊和耳羽灰白色,其余下体淡黄色绿色。</p> <p class="ql-block">黄喉鹀,属鸟纲、鹀科的小型鸣禽,体长约15厘米。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雄鸟有一短而竖直的黑色羽冠,眉纹自额至枕侧长而宽阔,前段为黄白色、后段为鲜黄色。背栗红色或暗栗色,颏黑色,上喉黄色,下喉白色,胸有一半月形黑斑,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羽色较淡,头部黑色转为褐色,前胸黑色半月形斑不明显或消失。</p> <p class="ql-block">黄喉鹀(雌)</p> <p class="ql-block">黄眉鹀(学名:Emberiza chrysophrys):体重15-24.0克,体长130-166毫米。属小型鸣禽。头顶和头侧黑色,头顶中央有一白色中央冠纹,前段较窄,到中央变宽。背棕色或红褐色,具宽的黑色中央纹,腰和尾上覆羽棕红色或栗色,两翅和尾黑褐色。下体白色,喉具小的黑褐色条纹,胸和两胁具暗色条纹。雄鸟头部黑色具条纹,有显著的鲜黄色眉纹。下体更白而多纵纹,翼斑也更白,腰更显斑驳且尾色较重。黄眉鹀的黑色下颊纹比白眉鹀明显,并分散而融入胸部纵纹中。与冬季灰头鹀的区别在腰棕色,头部多条纹且反差明显。虹膜暗褐;上嘴褐色,下嘴灰白;脚肉褐色。</p> <p class="ql-block">苍色绣眼鸟</p><p class="ql-block">绣眼鸟(White-eye)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的97种鸟类的统称。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鼻孔为薄膜所掩盖</p> <p class="ql-block">灰鹡鸰(学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中小型鸣禽,体长约19厘米。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p> <p class="ql-block">绿背姬鹟(学名:Ficedula elisae):体长117-137毫米,体重11-13.5克。是一种体型小羽毛主要为黑色及黄色的鹟类。雄鸟上体及背部绿色,腰黄,翼具白色块斑,具黄色眉纹,下体多为橘黄色。雌鸟上体橄榄灰,尾棕色,下体浅褐沾黄。与白眉姬鹟的区别在腰无黄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脚铅蓝色或黑色。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地带,海拔高度可达2000米左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层枝叶间活动,从树的顶层及树间捕食昆虫,也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p> <p class="ql-block">绿背姬鹟(雌)</p> <p class="ql-block">金翅雀(学名:Chloris sinica):是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分布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和朝鲜等地。</p> <p class="ql-block">金翅雀与绿背鹡鹟</p> <p class="ql-block">栗鹀(学名:Emberiza rutila):为鹀科鹀属的鸟类,体重15-22克,体长130-148毫米。体型略小,是一种栗色和黄色的鹀。头部、喉、颈、上体、翼覆羽及内侧飞羽的外翈概栗色;翼、尾黑褐;胸、腹灰黄色。繁殖期雄鸟头、上体及胸栗色而腹部黄色。虹膜褐色;上嘴棕褐色,下嘴淡褐色;脚淡肉褐色。栖于山麓或田间树上以及湖畔或沼泽地的柳林、灌丛或草甸也可见到。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一般由数只或由10-30只个体组成。5月中下旬自中国南方迁至东北平原,停留数日后继续北上,成群生活,鸣叫甚烈,不久即散群成对。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昆虫等。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印度和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冕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coronatus):体长11-12厘米,体重6-11克,是中等体型的黄橄榄色柳莺。上体概橄榄绿色,头顶较暗、中央有一淡黄绿色冠纹;贯眼纹暗褐色,眉纹黄白色或淡黄色。翅暗褐色,外翈羽缘黄绿色,翅上有一道淡黄绿色翅斑。下体银白色,尾下覆羽辉黄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角黄白色或黄褐色;跗蹠和爪墨绿褐色或铅褐色。主要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及其林缘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亦成群,有时亦和其他柳莺混群,多活动在树冠层枝叶间。主要以昆虫为食。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亚、苏门答腊及爪哇。由于它主要生活在亚洲,因此欧洲人将其称作东冠莺。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远东南部和滨海边疆区、朝鲜、日本(繁殖鸟);越冬于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p> <p class="ql-block">黄腰柳莺</p> <p class="ql-block">黄眉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inornatus):体长100毫米左右。体形纤小,是小型食虫鸟类,嘴细尖。头部色泽较深,在头顶的中央贯以一条若隐若现的黄绿色纵纹。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上体包括两翅的内侧覆羽概呈橄榄绿色,翅具两道浅黄绿色翼斑。下体白色,胸、胁、尾下覆羽均稍沾绿黄色,腋羽亦然。尾羽黑褐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虹膜暗褐色;嘴角黑色,下嘴基部淡黄;跗蹠淡棕褐色。栖息于海拔几米至4000米高原、山地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常在枝尖不停地穿飞捕虫,有时飞离枝头扇翅,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主要分布于中国,在俄罗斯、朝鲜、蒙古、印度、不丹、缅甸,泰国北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等地繁殖或越冬。</p> <p class="ql-block">淡眉柳莺一般指中亚柳莺。中亚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humei):体长10厘米,是一种小型的柳莺。上体橄榄灰,具两道翼斑,无浅色腰,尾上无白色,浅色的长眉纹,暗灰色的贯眼纹色深。甚似黄眉柳莺但色较暗而多灰色,上一道翼斑模糊,三级飞羽羽缘少白色且翼覆羽色淡。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色浅;脚褐色。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500米的山地针叶林、亚高山松林、桦矮曲林和高山灌丛草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亦成松散的小群。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主要分布于中亚、中国西北及中部,越冬至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暗绿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上体暗橄榄绿色或橄榄灰绿色;眉纹淡黄白色长而显著,贯眼纹暗褐色;两支和尾暗褐色,翅上通常有两道翼斑,在前的翼斑大都不明显;下体污黄白色;下嘴淡黄色。在野外,难以和双斑绿柳莺相区别。栖息于海拔500-4400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也见于林缘疏林、灌丛,尤其是在河谷和溪流沿岸的森林较为常见。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也成小群或混群活动和觅食。性活跃,行动轻捷,整天不停息地在树枝间跳来跳去飞进飞出,在树枝间捕食飞行昆虫。分布于德国、波兰、芬兰南部、往东经乌克兰、乌拉尔、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到叶尼塞河、往南到蒙古西北部、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帕米尔、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印度北部等地、越冬于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中南半岛等地。</p> <p class="ql-block">普通鳾(学名:Sitta europaea):是小型鸣禽,体长约13厘米,体重19-24克,体型似山雀,嘴细长而直,约1.5厘米。身体的背面为石板蓝色,具有一条明显的黑色贯眼纹沿头侧伸向颈侧,翅的飞羽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为蓝灰色,其余为黑色。颏喉、颈侧和胸部为白色,腹部两侧栗色,下腹土黄褐色。尖长的鸟喙蓝灰色。眼睛黑色。双腿橙棕色,长爪尖黑色。雌雄同色,雄性个体略大。喜居高大的乔木,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在森林草原的高大栎树林里及古老的公园内也有分布,能在树干向上或向下攀行,啄食树皮下的昆虫,亦在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种子等。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是一种栖息于落叶树林及公园地方的留鸟,常于老树上筑巢。是欧洲和亚洲最常见且分布最广泛的鸟类</p> <p class="ql-block">松鸦(学名:Garrulus glandarius):是中型鸟类,共有34个亚种。体长28-35厘米。翅短,尾长,羽毛蓬松呈绒毛状。头顶有羽冠,遇刺激时能够竖直起来。羽色随亚种而不同,云南亚种额白,头顶黑色。其余亚种额和头顶红褐色,口角至喉侧有一粗著的黑色颊纹。上体葡萄棕色,尾上覆羽白色,尾和翅黑色,翅上有辉亮的黑、白、蓝三色相间的横斑,极为醒目。松鸦是山林鸟,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山上,很少见于平地。针叶林和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均可遇见。一般都远离人居。秋天到后,开始过着游荡生活,偶然会于城郊住宅附近见到。平常多见一对活动,秋后有结群现象,栖息在树顶上,在山上却较活跃,特别是繁殖前期。春末及夏天以昆虫为主,也吃蜘蛛、鸟雏、鸟卵等。分布于欧洲、非洲西部和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东至日本、东南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鹀(学名:Emberiza pusilla),是鹀科鹀属的一种动物。体重11-17克;体长115-150毫米。属小型鸣禽。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雄鸟夏羽头部赤栗色。头侧线和耳羽后缘黑色,上体余部大致沙褐色,背部具暗褐色纵纹。下体偏白,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雌鸟及雄鸟冬羽羽色较淡,无黑色头侧线。虹膜褐色;上嘴近黑色,下嘴灰褐;脚肉褐色。主要栖息于泰加林北部开阔的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杨树、桦树、柳树和灌丛的林缘沼泽、草地和苔原地带。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欧洲北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和中国等地。</p> <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共有19个亚种。体型纤小,全长10.8-13.1厘米,翅长5.2-6.0厘米,尾长6.0-7.8厘米。该鸟头顶羽毛较丰满且甚发达,体羽蓬松呈绒毛状,头顶、背部、两翼和尾羽呈现黑色或灰色,下体纯白或淡灰棕色,向后沾葡萄红色,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块斑,尾羽长度多超过头体长。雌性羽色与雄鸟相似。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棕黑色。该鸟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生活在欧亚大陆各种环境的树林中,群居或常与其他雀类混居,以昆虫及植物种子等为食。分布于自北欧和东北欧,东经西伯利亚至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库页岛),北美和澳大利亚。</p> <p class="ql-block">褐头山雀(学名:Poecile montanus):共有14个亚种,是一种小型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颊白,颏和喉黑色,下体近白,腹部棕色,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p> <p class="ql-block">(吱拉子)红喉姬鹟(学名:Ficedula parva)小型鸟类,体长11~13厘米。雄鸟上体灰黄褐色,眼先、眼周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褐色,基部白色。颏、喉繁殖期间橙红色,胸淡灰色,其余下体白色,非繁殖期颏、喉变为白色。雌鸟颏、喉白色,胸沾棕,其余同雄鸟。栖于林缘及河流两岸的较小树上。有险情时冲至隐蔽处。尾展开显露基部的白色。遇警时发出粗糙的trrrt声、静静的tic声及粗哑的tzit声。相似种鸲姬鹟。雄鸟上体黑色具白色眉斑和翅斑,下体颏、喉、胸和上腹橙棕色。雌鸟上体灰褐沾绿,下体颏、喉、胸和上腹淡棕黄色。区别均甚明显</p> <p class="ql-block">普通朱雀(学名:Carpodacus erythrinus):是鸟纲、雀科的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雄鸟头顶、腰、喉、胸红色或洋红色,背、肩褐色或橄榄褐色,羽缘沾红色,两翅和尾黑褐色,羽缘沾红色。雌鸟上体灰褐或橄榄揭色、具暗色纵纹,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亦具黑褐色纵纹。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呈几只至十余只的小群活动和觅食。以果实、种子、花序、芽苞、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分布于芬兰南部、瑞典南部,往南到德国东部、波兰、乌克兰、俄罗斯南部、小亚细亚东北部,往东经高加索、伊朗北部、中亚和阿。富汗北部到喜马拉雅山区、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岸、俄罗斯远东、蒙古和朝鲜,偶尔到日本越冬</p> <p class="ql-block">朱雀(雌)</p> <p class="ql-block">棕头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webbianus)为莺鹛科,鸦雀属的一种动物。一种全长约12厘米。头顶至上背棕红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翅红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的鸟类。常栖息于中海拔的灌丛及林缘地带,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一线向东的广大地区,为较常见的留鸟。[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