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五年九月,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改为“中国人民济南军区工程兵司令部”。也就是这一年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和我的一些50后的小伙伴们也陆续搬入“济南第一大院”,共同走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听父亲说,翌年,在济南选址修建济南军区工程兵办公场所及宿舍,经过反复筛选、论证,最后,确定在济南市槐荫区西郊的城乡结合部, 原清末北洋陆军第五师闲置营房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当地有些上了年纪的老百姓都叫辛庄营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济南市槐荫区城区街巷图</span></p> <p class="ql-block">提起辛庄,就不能不说历史悠久的“辛庄营垣”。据史料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续修历城县志·建置考》载,济南开商埠三年后,清政府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把位于济南西南部的青龙山以北的一块土地(约36顷)划出,用于建立军队营盘。这块营盘占地颇大,具体区域是北起铁路大厂(机车工厂),南至王官庄,东邻南辛庄,西到谷庄。另据《济南建筑史草稿》载:“原驻清末北洋陆军第五镇(后改为第五师)驻山东,建营房于辛庄”(师部和第9旅、骑兵团、炮兵团、工兵营、辎重营)驻守。因为此地段有一个有名的“辛庄”(即现在的南辛庄),所以就把这个营盘称作“辛庄营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这是工程兵组建时招收的第一批50后的祖国的花朵,现在他们的年龄应该在70岁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60年代初,工程兵幼儿园大刘阿姨在礼堂前小广场组织小朋友做操。(张魏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随后许多逃荒者在此搭棚营生,逐渐形成街市,因靠近兵营,故称为“营市街”。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宗昌第五师曾经在此安营扎寨,并将此地称为“营市街”。 济南军区工程兵扩编时占用土地面积较大,约有二百多亩土地,分为四个院落:办公院、伙房院、铁道北院、礼堂院(南院)。礼堂院面积是四院之首,约占一百多亩土地。工程兵大院在当时被称为驻济机关第一大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工程兵建设小学颁发的奖状,这也是最后一次颁奖,之后,三个班级的学生全部移交济南市槐荫区营市南街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前些年 ,常有各种有关所谓军队大院的帖子在网上传播,说实话,没有几个我喜欢的,基本是煽情过频过猛,溢美之词泛滥之作,像是一曲曲挽歌或悼词。作为一个生长于部队大院的50后,当然有话语权说说我所认知的“部队大院”以及所谓“大院文化”。 部队大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其他国家很少见,倒是海峡对岸的“眷村”有点相似。不过“眷村”如果跟“济南第一大院”比起来,能寒碜死,那真是小巫见大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改革开放后,原济南市轴承厂倒闭,现址己被新建的凯旋新城小区所取代。</span></p> <p class="ql-block">有人问在部队大院长大是怎样一种体验?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大院的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哪里不同,不同的是我说的大院与北京的大院有明显的差别,主要是缺少了太多的优越感,还有外面的人对里面人的看法。老百姓对部队大院的认知大部分来自影视,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血色浪漫》,再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描述了从小生活在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天都活得那么精彩,有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站在高高的滑梯上,慢慢的蹲下来,闭上眼睛,张开双臂,冲向前方,风从耳边忽的闪过,好似一只飞出老鹰,向下呼啸而过……滑梯给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也伴随着我们度过美好的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近代和现代是中国重兵驻守之地的“大院文化”依然影响一代又一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队经历了数次精简整编,番号换了又换,不过,现在军队大院仍在,但那种文化已经几近消亡,我所说的大院,仅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工程兵大院,回忆那份带着军绿色的青春记忆。 </p><p class="ql-block">办公院位于3520工厂宿舍院东邻,办公楼始建于1957年,整体四层局部五层,这在当时是济南为数不多的高楼建筑之一,被称为西部第一高楼。1976年6月,工程兵机关撤销,办公楼移交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继续使用,之后经过多次移交。本世纪初,办公楼拆除新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是毛泽东1961年写的一首七绝,题为《为女民兵题照》,而在我眼里,这不仅是为女民兵题照,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伙房院是日伪时期建造的营房,五十年代初,修建了二条铁路专用线,一条是原煤装卸场,另一条是军用铁路专线,从此将两个院一分为二,南院为伙房院,北院因此而得名为铁路北院,简称铁道北。当年大院的几个发小搞勤工俭学“拉套子”,就是从这个煤场起步计价的。 </p><p class="ql-block">伙房院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西院位于办公院东邻,南门位于经十路与济南轴承厂相对,该院落貌似一个大四合院,原部门以上的领导和行政13级的处以上干部均在此院居住;东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门朝东,</span>位于营市西街,该院呈U字形,院中间有一条水泥路,路南是一栋筒子宿舍,路北由东向西依次排列是工程兵机关各部门食堂及战士伙房,还有服务社、卫生所。在计划经济年代,商品凭票证供应,服务社可是我常去的地方,经常帮助同学们买些紧俏商品,如:白糖、红糖、烟酒等。那年代可没少麻烦服务社的叔叔阿姨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大院七姐妹怀着虔诚而又激动的心情进行完一整套“无产阶级革命”的仪式后,庄重地和毛主席塑像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铁路北院与济南市皮鞋厂对门。从建筑年代、布局到形式,基本上和伙房院一致,也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东院是两栋筒子平房,中间是道路,绿化带、晒衣场;西院是四栋南北走向的平房,简称“四栋房”。最西面一栋是生产班驻地,拿现在的话讲是“生活服务中心”,每逢春节前夕,小伙伴们要按照大人的指令凭票到这里购买猪肉、花生油、粉条等年货。购置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甚是拥挤,排着长队有说有笑,此时便有了一种冲动,似乎快过年了。以前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的是年味。现在过年,有的是年货,却没了年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当他们身着军服时,使他们得以分享父辈的荣耀,同时也盟发出强烈的保家为国的热情、自信和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礼堂院(南院)于60年代初才开始兴建,位于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西南方向,经十西路路南,大院设有东西两个大门,正门为西门,东门原与军区保育院南门相通, 1964年,军区保育院撤销后东门封闭。 一进大门是一个小广场,正面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巨幅毛主席画像。</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各地工矿企业、单位、军队、院校都在修建毛主席塑像或者毛主席语录牌。工程兵礼堂院也不能例外,便在大门正面修建一座高度12.26米,(象征毛泽东生日12月26日)宽8米的领袖牌,两侧还建有两个各10米的语录墙(旧称影壁),按照当时的理念,领袖像就要雄伟高大,矮了压不住东边礼堂的高度……“文革”后期,当时正与苏联关系交恶,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领袖牌改为语录牌,内容是毛泽东手书“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1974年4月,大院七名应届高中毕业生,率先递交了决心书,立志“晒黑皮肤炼红心,扎根农村干革命”。(新华社记者 李 锦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大院的军营生活是团结、紧张、有序、简朴的。每天早晨,随着一阵阵起床军号声响起,院内全体官兵纷纷起床,在小广场编队出早操,多是沿营区马路跑步。每天都能听到战士们高亢激昂的口号声和歌声,是一个典型的部队大院景象和氛围。他们维护和保卫着大院的秩序和安全,给人一种敬畏感和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原工程兵领导、知青家长与下乡知青们合影留念,欢送知青上山下乡干革命。(新华社记者 李 锦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小广场东边便是大礼堂,广场西边是一排平房,这里是警卫排和电影组住地,还有大礼堂的配套公共设施。附近老百姓都叫大礼堂“小八一”,但无论从建筑规模上,还是内部设施上与军区八一礼堂根本就无法比拟,但每逢周末,节假日能在此看上一场电影,那的确是一件幸事。在那个精神世界比较贫乏的年代,“小八一”为我们传递着电影生活的体验,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追溯。同时又让好的电影使我们陶醉其中,让我们翱翔在充满艺术与美的空间里,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为故事的凄惨而流泪,也为主人公的幸福生活祝福。很多时候它让我们用心去体会,那里到处都充满了艺术与美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工程兵降格后,我与大哥的战友杨勇在大礼堂前合影留念。从此,大礼堂再也没有放映电影。</span></p> <p class="ql-block">从语录牌和礼堂之间穿过南行,就是领导宿舍,编为1至6号楼。1964年,领导宿舍交付使用后,伙房院西院整体搬迁过来。南院环境干净整洁,楼房错落有致,道路宽阔笔直,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难免有人梦寐以求想搬进礼堂院,无形之中,从还不懂事的孩子开始,大院子弟就被灌输了等级概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位置的对面就是原济南市酿造厂,该厂生产的“风船”牌酱油不仅给大家的餐桌增加了芬芳馥郁,同时那种独有的味道也深深地留在了广大市民的心中,每每回味,总是那样酱香醇厚,口感舒适,绵绵流长。</span></p> <p class="ql-block">在3号楼西面有一个“U”字形小院,它是军队大院里必有的设施:招待所、洗澡堂和理发室。每逢周末父亲带着我们弟兄几个去“澡堂子”洗澡,开始先在大池子泡,尔后父亲和大哥让我们坐在水磨石的池子边上,用一双大手裹着毛巾在我身上来回搓,不一会,一条条泥虫就搓出来了。此时,尤其是黑乎乎的小手“焕然一新”,尔后再搓点“马牌”油,那时的感觉真是飘飘然然,舒服惬意。 </p><p class="ql-block">在大院西边有两个日伪时期留下的半地下弹药库,每个面积约400平米,有大院西邻军区药材仓库借用。我们大院的小伙伴们每当放假之后,便爬上“弹药库制高点”,经常唱的歌是:“我们站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看着太阳慢慢落下,发出一道金光,让天空变得金黄,让大地也发出闪亮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经十路拓宽改造后,原有工程兵办公大楼拆除,在原设计室的位置上新建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在礼堂东边有一座二层红砖瓦楼房,也是日伪时期建造的,二楼是实木地板,这在当时是工程兵最好的楼房。工程兵扩编后改为工程建设小学和幼儿园,幼儿园为寄宿式。 </p><p class="ql-block">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毛泽东关于“干部子弟学校”应与“人民子弟合一”的指示,为了让全军干部子女了解社会,不脱离群众,决定将全军干部子女学校移交地方政府领导管理。同年8月,该校移交给济南市教育局,我们学校也全部转入济南市槐荫区营市南街小学。文革时期工程兵宣传队在此居住了几年,以后闲置。在经十西路拓宽时与大礼堂一起拆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本世纪初,经十路拓宽改造,将大院西门封闲,40年后,重新启用东门。</span></p> <p class="ql-block">在幼儿园南边有两个灯光篮球场,我从小就热爱篮球运动,少年时代我们经常在球场上打球,看比赛,它能增强我的体质,也能给我带来快乐。人生的很多时候,就如-场场篮球赛,我们总是渴望胜利,但也得面对失败。可以输球,但绝不失去信念。 </p><p class="ql-block">说到篮球场不得不说篮球场西侧的砖混结构的滑梯,它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曾发生了一件“反动标语”事件,这是一个外号叫“黑老鸹”家属一手炮制的,这在当时造成了极坏影响。 </p><p class="ql-block">在篮球场东边是汽车排,50年代,工程兵还在继续使用美式十轮大卡车、吉普车; 60年代初,装备嗄斯69吉普车,华沙轿车等。到了70年代才换装国产解放牌卡车和北京吉普、上海轿车。从军队装备的更新换代,也反映了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铁道北院的四栋房是由西向东依次排列的,这是作者拍摄的第四栋(排)。</span></p> <p class="ql-block">球场南边有东西两块土地,约占大院土地的四分之一。西块地根据季节变化种植各种蔬菜,东块土地则播种小麦和玉米,在这块地里有一个叫“杀人场”地方,建有牌坊、台基、方坛,乱石坑等。据考证这是清末时期修建的点将台也是祭祀的地方或称祭坛。军队出征前主要是进行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仪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杀人场”的蟋蟀那是一绝,尤其是晚上抓的蟋蟀,斗遍西部无敌手。六十年代末“杀人场”拆除,新建造了三栋楼房,三排平房。很多小伙伴家也陆陆续续告别了筒子房,搬进了单元式楼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位于铁道北院对面的营市西街18号的西街工坊创意文化产业园,是在济南皮鞋厂老厂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小学开始经常去地里参加义务劳动。到了收获季节,菜园子美极了!茂盛鲜嫩的蔬菜把田地遮得严严实实,红艳艳的西红柿缀满枝头,紫亮亮的大茄子隐藏在黑绿的大叶子中,黄瓜在那碧绿的藤架上摇着,头部鲜艳的黄花随风飘出淡淡的花香,辣椒红得像火,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光彩。那些时候几毛钱就能买到一脸盆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现在恐怕花几十元钱也很难买到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铁道北院南侧的煤场,现己闲置,改建为槐荫南街,往西望去四栋房依次排列,最西头为一五九工厂木工车间(废弃)。</span></p> <p class="ql-block">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迁,自工程兵降格后,伙房院、铁道北院早已成为部队大杂院,目前工程兵南院也已经面目全非,原来的礼堂、幼儿园、广场、篮球场和一些房舍等都被相继拆除,但4、5、6号楼还存在。院内建起了一批新楼房,旧貌换了新颜,改为山东省军区第一干休所,我的发小“桥桥”一人还“坚守”在那座“将军楼”内,似乎在寻求一个说法。 </p><p class="ql-block">济南军区司令部工程兵大院承载着许多人的记忆,见证过许多人的青春和梦想。在这个“小社会”里有着相近爱好和志趣, 有着共同的童年, 虽然昔日的兄弟姐妹们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幕幕的欢乐童年,但工程兵大院里发生的一切一切依然告诉我们,这一切真的存在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原来的军区物质库铁路专用线,市场经济后,专用线闲置,改为停车场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当年的发小也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都成了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了,过着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时光飞逝,白驹过隙,一晃离别大院都三十年了,但那时的印象和记忆还是相当地熟悉和清晰,好像永恒的宝石难以磨灭,但愿这些往事能唤起小伙伴们的强烈共鸣,激发同学们的大院情怀,伴随着这些美好的回忆安度晚年,不虚此生。 </p><p class="ql-block">人,往往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过早地失去了童年和过去,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在临死前才感叹自己仿佛从未活过。 </p><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普希金曾经说过: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那过去的岁月已不能返回,但是愿那美好的回忆永不磨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礼堂院内的5号楼,西门墙上的毛主席语录牌,经过了5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可以看清楚,“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可见制作语录牌的人用心良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