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考学故事</p><p class="ql-block">故乡欲编撰《古镇风物志》,主持人嘱我写篇《一门四学子》的文章,颇费踌躇:一是所谓“四学子”,不过是以前的家庭兄弟姐妹多,有四人先后考上了大学;二是四人大学毕业后都是普通劳动者,仅是各自谋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没下过岗;三是四人中或无有价值的生活经验,或有某些经验却不足挂齿,有的甚至还存在着难获乡亲认同的可能,如出现后一种情况,主事者就会面临巨大压力。</p><p class="ql-block">后来决定写,是四人考学中都有点“故事”,讲考学故事牵扯不多。</p><p class="ql-block">我家有兄弟姊妹五人,我是老大,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师大前身)。考学前,我参加“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驻片角公社红光大队席草窝村,当年从高考报名到体检都获得了我的同学关鼎武的鼎力相助。位处山区的红光大队消息闭塞,我获知高考信息时报名已接近尾声,是当时在片角中心校的鼎武帮我报的名和填的表。尤其是通知上线考生体检时,头天通知第二天就体检,在三天内不去体检就被视为弃权的情况下,是鼎武邀约一位本校老师摸上山来告知消息,我才得以在最后一天下午赶到县医院,搭上了体检的末班车。片角到红光大队有五十多公里山路,不知鼎武他俩是怎么摸到席草窝的,我在大队部获知消息时激动得全身颤抖,恐怖表情让工作组长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惊问之中我却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没有鼎武这样的挚友,我上不了大学,这是我的考学故事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第二个考上大学的是老四杨文戟。他是短学制时期的农村学校学生,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两年。1983年高考,城市学校三年制高中生已登场,农村学校学生与他们同场应试,吃亏不少。他的考分仅超过本科录取线17分,报的学校是云南工学院和昆明医学院。他运气很不好,体检辨色时说错了两个数字,被认定为“色弱”。省招办打电话给县里,县里打二中,二中打清水,清水大队文书胡定元转达了省里的意思:杨文戟因“色弱”未被所报学校录取,愿不愿意读昆明师专,请尽快回复。胡定元建议“去读了,明年再考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首鼠两端拿不定主意,骑单车赶往二中,他的班主任庞兆明老师也极力建议去读。接通县招办的电话,招办的人说:“给你们考虑15分钟,拿定主意再回复。”庞老师在旁边连说“去了去了”,没等到15分钟,杨文戟就回了“愿意去读昆明师专”的电话。实际上第二年体检就放宽了,还专门提到“色弱”不算问题。昆明师专是三年制学校,杨文戟的第一学历是专科,“数学本科”属第二学历。他毕业时才十九岁,比现在的考生年龄稍大一点。</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是杨文戟的姐杨文莲。姐落在弟后边,有两个原因:一是杨文戟读的二中学制短;二是杨文莲清水附中毕业前家中盖房子停学,第二年去星湖补习了一学期,才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被已恢复高中三年制的永胜一中录取。1984年,她的高考成绩也仅超过本科线十多分,昆明公安专科学校看到她身体条件好,也专门做她的工作,希望她去读该校。但她不愿学该校的法医专业,后来被云南农业大学录取。</p><p class="ql-block">第四个是老五杨文辉。杨文辉的考学故事主要在中考。初三时他跟我在华坪,期末他回永胜参加中考,我到昆明参加高考阅卷,走时说好第一志愿报丽江地区中学,第二志愿报永胜一中,其它志愿就不报了。不知什么原因,他填表时把志愿都填满,第三志愿填了丽江农校畜牧兽医班。因读高中只有考大学一条路,考不上就没工作,而考上中专就获“铁饭碗”,考中专在当时是大热门。由于许多高分考生都选择中专,中专顺理成章成了第一批录取的“重点学校”,中专录后才轮到普通高中。我从昆明回到老家时,丽江农校的录取通知书已来了,刘官一位考分很高的考生来约他一起去上学,我告诉他杨文辉不去读农校了。原先想让他到二中补习一年,二中教务主任彭友林老师也已同意接收,但当时的政策是被录取不去的考生三年内不得报考,我回到华坪中学跟校长说了情况,校长很关心,直接就把杨文辉“录取”为华中的高一新生了。1987年,他考上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工民建专业。</p> <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五人中有四人考上大学,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关键因素。父亲不在家,母亲拉扯五个子女十分不容易,她除了任劳任怨的韧性留给子女印象较深,还有事情不如意时不怨山怨水的耻感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对子女影响特别大。她说“人不知自丑,马不知脸长”,还说“做人要有良心”,提醒子女要低调做人和做个好人。低调做人是看到自己“丑”的结果,容易纠错和进步;而“为他人着想”当然包括为亲人着想,子女学习自然用功,进入职场后就表现为职业责任感和责任心强。</p><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四人毕业后,老三、老四教书,老五进入冶金建筑行业,老大当过老师、机关文员和小报记者,尽管职业不尽相同,但民间口碑应差别不大。“责任心强,人好,古板,不合时宜”,熟悉的人私下对老大的这个评价,一般也应适合其他三人。老大写工作总结着眼找问题和分析问题,强调“忧患”,老五到昆工招毕业生讲公司面临的困境,理由是“不想骗人、害人”……这种性格在盛行“真实隐”的文化氛围中难免被精明人诟病,就连不精明的杨家媳妇都明显感到杨家人“木”,不合时宜是显而易见的。不过秉性难移,祖传的,能让与之交往、共事的老实人感到舒服就行。</p><p class="ql-block">作为老大,我已从开远新闻机构退休近十年,杨文莲也在2020年从红河技师学院退休。只有杨文戟和杨文辉还分别在永胜一中和十九冶安宁分公司尽着各自的职业责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杨文星2021年5月于开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