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德育案例

燕之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前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6, 61, 63);">&nbsp;&nbsp;</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6, 61, 63);">&nbsp;</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教师的精神生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嵌在学生的精神生活的成长与发展中。不仅在师生之间,也在教师之间,彼此的精神之树注定不是独立生长的,而是以各种方式嫁接在对方的根脉之上,并在每一条枝叶之上显现出对话融通的繁盛景象。毕竟,教育就是对话和转化,就是在不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之间,穿梭自如地实现彼此生命的玉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分享生命成长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抒写六中人新教育情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 209 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05—2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德育案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理化生组 李宝宝</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现象与问题:</b></p><p class="ql-block">  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目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我从教七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在反思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下面以我班的案例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办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案例展示:</b></p><p class="ql-block">  我班肖同学,他上课睡觉,无精打采,经常逃课,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离家出走。对父母态度恶劣,叛逆心理强,处处与家长和老师作对。</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教育措施:</b></p><p class="ql-block"><b>  一、了解原因</b></p><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我决定首先找出导致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从他的父母、朋友那里进行深入了解。在与他父母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由于父亲的脾气比较暴躁,其与父亲的关系极差。同时,也向家长反映了,在我跟孩子的谈话中,孩子也提到了父亲的问题,而且极其反感,其父亲听后感触很深。我婉转提出了谈话目的,希望家长能树立榜样,用心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面对老师的真诚,肖同学的父母触动很大,意识到作为家长的他们,确实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个问题我认为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务,由他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 </p> <p class="ql-block">  <b>二、与其谈心</b></p><p class="ql-block">  1.利用课余时间谈心——用“赞扬”杜绝“破窗”,我利用课余时间与肖同学进行谈心。谈话内容先从父母谈起,让他先说出对父母的看法,然后我跟他分析父亲脾气暴躁的原因,暗示其父亲已经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会慢慢地改正,让肖同学心理上能释放怨恨,消除叛逆心理。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心灵是否完好无损,就看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维护的技巧了。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2.指导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首先让肖同学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然后再让学生明确只要用心同父母沟通,经常说说心里话,就会避免出现代沟。这样就会让青少年学会换位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这时候,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还应该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烦躁和倔强的情绪。同时,青少年还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展自我价值。不可否认,逆反心理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好胜、能求异、能创新。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孩子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在充满竞争的年代,我们应善于发现青少年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p> <p class="ql-block">  三、写一封致父亲的信</p><p class="ql-block">  建议肖同学写一封信给父亲,说说对父亲的看法,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明确以后的做法和学习的目标。下面是肖同学信中的一小部分:“……我调皮叛逆,羁傲不训的性格给父母和老师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让自己对未来迷失了方向。这段时间通过老师的教育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决心以后做个懂事的学生,听话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家长应该避免错误的教育方式:</p><p class="ql-block">  (1)打骂、体罚。这种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p><p class="ql-block">  (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p><p class="ql-block">  (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p><p class="ql-block">  (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思考与感悟</b>:</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校和家庭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和家庭合作就成为了教育好学生的必由之路。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编辑:于立燕</p><p class="ql-block">审核:韩世军</p>

孩子

学生

逆反心理

教育

父母

老师

家长

同学

父亲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