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北安军训

captain

<h3>一九八七年九月初,虽然四川老家正是“秋老虎”逞凶时节,哈尔滨已是暮秋景象,白天凉爽宜人,夜晚却有一丝寒意。<br>此时,我正从大西南到大东北,坐了整整四天四夜的火车,蒸汽机、内燃机、电气机车轮番坐了个遍,尤其是蒸汽车有意思,因为是夏天都开着车窗,火车一钻进隧洞穿出来的时候,我们立马就变成煤黑煤黑的大花脸,笑起来只有几颗牙齿是白的,活生生来了场川剧“变脸秀”。<br>现在想来,那时坐火车真是一场身体力行的“锻炼”!<br>当我疲惫不堪地来到哈尔滨,刚休整了没几天,一场比坐火车还要身体力行的“锻炼”来了——到北安军训!<br>一大早,我们按班为单位、身着草绿色军便装、成四列纵队,全年级一千多人浩浩荡荡从学校步行出发,一路上歌声嘹亮,奔向哈尔滨火车站。<br>到了车站后,一千多人被分成了两拨儿,一拨儿去北安,一拨儿去龙镇,我们属于去北安这拨儿,坐上火车就“轰隆隆”地朝北安飞驰而去。<br>火车上大家都很兴奋,满车厢叽叽咋咋的,南腔北调的方言普通话从车头一直传到车尾。因为是学生专列,不像普通客车一样可以见站就停,拉着我们呼呼地跑了快两个小时还没有准备停下来的意思,一打听,到北安需要五个小时,还早着呢!<br>因为早餐时我们吃的是稀饭加馒头,时间一长就开始有点内急了,心里在想:这该死的火车怎么一直开个不停呢!差不多两个小时后,火车终于停下来了——集体方便行动开始!车门一打开,大家争先恐后地跳下来,杂眼之间,只见从各车厢门口为起点至公共卫生间为终点,自发跑出了数十条人头射线,各条射线形成之快、线条之平直,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啊!<br>在这次集体方便的行动中,据说也有出了状况的同学,这位同学动作比较慢,跑在最后一批进厕所,适逢拉肚子,半天从厕所出不来,大家回到车厢时没注意到他,被挪在这里了,被动地当了回半路“逃兵”。听说,后来被学校用专车把他接回来的,享受的待遇还不低!<br>卸掉了“包袱”后,大家又生龙活虎地爬上车,在“咣当咣当”地火车声中,一路晃晃悠悠就到了北安。<br>出了北安车站,只见小小的站前广场上排开了一溜带篷布的解放牌军车,带队老师说车站离部队驻地还比较远,安排我们按连为单位上车。老师一声令下,大家你挤我推往车上爬,等我们都爬上车以后,“咣当”一声车厢门就关上了,篷布也“嘶”地一声放下来,整个车厢里顿时一片漆黑,车子也发动起来了。<br>上车后,首先挤得慌,一车厢人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估计没有50、也有40人之多,严重超载!想转身不可能,想举手也不可能,想换位置更不可能,旁边同学长得“丰满”点还好,要是长得“骨感”点会顶得你肉疼,可以不夸张地说,即使你双脚离地也不用担心会摔在地上。其次闷得慌,这么多的人挤在车厢这狭小空间里,汗臭味、脚臭味、什么味道都有,憋的人气都喘不过来气,真是麻辣俱全、五香杂陈啊!要是谁在这狭小空间制造一点“钛酸气”,估计会余味绕梁,三月而不绝。最后颠得慌,车厢就像一个移动的“簸箕”,在黑暗中把大家一会儿朝左边筛、一会儿朝右边筛、一会儿朝前面筛、一会儿朝后面筛、时不时还会来个上下“立体筛”,筛得大家全都分不清东西南北、晕头晕脑。<br>我们正在稀里糊涂中,突然车子停了下来,密闭的篷布紧接着也吱地一声拉开来,随着带队班长一声令下——目的地到了。<br>我们到的地方是黑龙江边防守备七师直属炮团,和师部一路之隔,条件比去龙镇的同学们好点。下车后,我们就按部队编制分成营、连、班,以班为单位分配寝室,我被分配到三营三连十一班,很荣幸地成为全年级军训编号最后的一个班。说它幸运呢,就是因为编号原因,我们做什么都在最后,列队站在最后、吃饭进食堂最后、唱歌进礼堂最后、打靶上训练场最后、连洗澡都最后(洗澡趣事后面详谈)………火车上摇晃了大半天、大篷军车上颠儿了一阵儿后,我们确实很累了,来到寝室,分好床,铺好被子,倒头便睡,很快就梦周公去了。<br></h3> <h3>第二天一大早,嘹亮的军号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我睡在上铺,正好靠窗,从窗子望出去,外面是一马平川的黑土地,早晨的太阳正从天尽头的地平线慢慢升起来,霞光四射,把天空、大地、远处的旷野、近处的树林都映衬得红彤彤的,与家乡四川的盆地景观相比,显得异常辽阔、异常宽广、异常无垠,真有点大地如海、朝阳如血的感觉。什么是东北大平原?这,就是东北大平原!<br>正坐在床上遐想中,班长一声令下,我们赶紧穿好衣服,排队直奔训练场。<br>来到训练场,第一个训练科目就是静站,大家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原地一动不动,全都屏住呼吸,整个队列鸦雀无声。站立,看似很简单,站个五分十分钟很容易,可到半个小时以后,就开始出状况了,有身体左右晃的,有身体前后晃的………站在我旁边的关同学晃得最夸张,只见他的身体就像大风中的竹条,几乎成90度角度先是晃到前面,我心中不禁替他着急地喊道“别倒!”,没想到还真起作用,他还真没有倒,又晃回来了;刚晃回来,只见他又朝后面晃过去,我心中又大喊“别倒!”,他还真没倒,又晃回来了。晃了几个来回之后,他终于还是倒了下去,紧接着,就听到“扑通”“扑通”倒下去好几个,第一次训练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br>接着就是练习“三大步伐”——便步、齐步、正步,这“三大步伐”看似简单,但走出状况的同学也不少,我们班杨同学表现“最为突出”。他平时走路很顺当,一点问题没有,但只要班长一喊“齐步——走!”,他瞬间就很自然地从左-右-左的节奏走成了左左-右右的“顺拐”节奏,神奇的是,班长口令一停,他就立马恢复成了左-右-左的步伐。每次看他齐步走都会把我们逗得捧腹大笑,本来很严肃的训练气氛,一下就变成了情景喜剧,班长一看这情形,气的“吹胡子”,我们免不了又得经受一场“暴风骤雨”。<br>“三大步伐”训练时间最长,也最单调,每天在训练场上体力大量消耗,肚子可吃不消,每天惦记着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中餐、晚餐成了我们共同的美好“向往”!早上一到训练场,就想早点吃中餐;下午一上训练场,就想着吃晚餐。可是,部队的领导们给我们出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一招——餐前集体在食堂门口集合,比赛喊口号和唱歌,谁的声音最响亮谁就先吃饭。可真是饱吹饿唱啊,一边饿得前胸贴后背,一边抵制着令人垂涎欲滴的饭香,还要声嘶力竭地把“膛音”都喊出来,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折磨”人的事情了!<br>在训练场上,我们是生龙活虎;进的食堂,我们也个个都是响当当的“饭桶”!吃饭速度之快、饭量之大,让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二两一个的馒头,我们普遍要吃3-4个,我的最高记录是6个,据说我们年级的最高记录是9个——足足一斤八两啊,个个都是“大胃王”!记得为了改善伙食,我利用周末外出2个小时的休假时间,专门冒着大雨跑到几公里外的北安城里吃了顿饺子,又冒雨跑回来,还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br>吃完了,还得上训练场,练完“三大步伐”之后就是战术训练——匍匐前进。匍匐前进时需要双脚跪在地上,同时双肘支撑在地面,然后爬行,多爬几次人就有点吃不消了,有同学偷懒图省力,把屁股翘得老高爬行,结果被班长看到了,一脚踢在屁股上,向前一扑趴,摔了个标准的“狗啃屎”!<br>白天练完了,晚上偶尔还要来一两次“紧急集合”。第一次紧急集合时,我们寝室可是洋相百出,有裤子前后穿反的、有鞋子左右脚穿错的、有背包跑散的、有半道上跑迷路的、有黑暗中找不到鞋子大叫“我的孩子孩子”的、有把鞋跑掉了光着脚跑回来的………<br>最后一个训练科目是“打靶”,回想起“打靶”我真有地“无地自容”啊。因为我的眼睛近视度数有点高,瞄靶子有点吃力,为了打好,趴在地上使劲瞪大了眼睛瞄靶,可时间一久眼睛就疲劳了,变成了“斗鸡眼”,一眼望去,觉得所有的靶子都是一个样子,完全找不到自己的靶子了。这是,教官一声哨响,必须得打了,不打训练成绩就是0分,情急之下,我扣动扳机把全部子弹一股脑儿得朝一个标靶打去……成绩出来后,令人瞠目结舌,我的成绩0环,我旁边同学9发子弹打出了100多环——我的子弹全揍在他的靶上了!<br>虽然训练场上一身泥一身汗,由于部队缺热水,我们训练了二十来天都没有洗过澡,一身衣服上的汗水湿了干、干了湿不知多少遍了,每个人身上的味道估计隔着一条马路都能被闻到。由于长时间没洗澡,很多男同学得了难以启齿的“烧裆症”,直到回校后有些同学的症状还没好,有一天我在学校大门口碰到苏同学从校医院方向走来,只见他两只腿叉得老开,身体前倾,屁股后坐,一瘸一拐地,像个老太婆一样走过来,一脸苦相地告诉我——这个“烧裆症”可真是折磨人!看着他的走姿、听着他的“诉苦”,我心里面不禁忍俊不已!<br>洗个热水澡,在当时成为我们共同的心愿!打靶考核后,整个军训科目就算结束了,大概是部队方面考虑到军训已经结束,学校老师也怕我们这一身馊味儿被带回学校,终于在我们临走前一天安排集体洗澡。听说可以洗澡,大家那个高兴劲儿啊,就别提了。由于部队澡堂不大,我们全营需要分批“轮洗”,前面讲过,我们是三营三连十一班,排在最后一批进入。大家进去之后,以最快速度脱掉衣服,“扑通”“扑通”就往水里跳,不跳不知道一跳吓一跳,这是洗澡水吗?只见这水上飘着厚厚的一层黏糊糊的“黑泥”,估计是前面同学身上洗下来的污垢,可大家也管不了这么多了,有一个猛子扎进水里闭气的,有把头发泡在水里洗头的,有在水里游来游去大叫的……仿佛这澡堂真就是学校的游泳池似的,尽管脏成这样,还高兴得不得了!<br>心满意足地洗完澡,在“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 集体泪流满面的合唱中,我们结束了军训,与来时不一样,我们需要步行去北安车站坐返程火车。这一天,1987年9月27日,我永远都记得这一天,可真是神奇,竟然下雪了,对于我们来自南方的来说,从来都没有见到9月份下大雪的,从来没有……一路上,我们排成长长的一队,雪花飘飘撒撒飘落在我们身上、脸上、衣服上,天空中、远处、近处,都是一片洁白的世界,这宽广无边的黑土地啊,就是这样在洗涤着我们的身体,也洗涤着我们的心灵。<br>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可军训中的一幕幕仍然历历在目,成为了我们所有这些当年学子的集体记忆。<br>为什么呢?<br>因为它虽然艰苦,但苦中有乐,让我们学会笑对以后几十年的起起伏伏。<br>因为它虽然枯燥,但枯燥中有收获,让我们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中学会简单的事情也要正确地重复一千遍。<br>因为它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人礼”,从十年寒窗到天之骄子再到“成年人”。<br>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梦里依稀的黑土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