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苏联时期卫国战争油画作品回顾赏析(文摘与组图)

洪哥警影

<b>《斯大林同志》</b><div><b><br><font color="#ed2308">【苏联卫国战争简介】</font></b></div><div><b>苏联卫国战争\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br><br></b></div><div><b>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br><br></b></div><div><b>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德军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联红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联红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br><br></b></div><div><b>1945年5月8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欧洲主要战事告终。这场战争使苏联彻底摧毁了西部强大的纳粹德国,联邦德国至苏联之间的东欧国家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b><b>(摘自《百度百科》词条)</b><b><br></b></div> <b>《莫斯科保卫战》</b> <b>《为了祖国》</b><div><b><br><font color="#ed2308">【前言与题要】</font></b></div><div><b>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利令智昏的德国法西斯在经过处心积虑的准备之后,在苏波边境上的布列斯特要塞背信弃义地挑起了一场历经近四年,造成四千多万苏联军民伤亡,同时也是最终将自己葬入坟墓的侵略战争。</b></div><div><b><br>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之中,无数苏联艺术家在毅然投笔从戎之际,用满腔的热血豪情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不朽作品,极大鼓舞着苏联军民和法西斯强盗们决一死战!</b></div><div><b><br>这其中,音乐作品有苏联红军大合唱《神圣的战争》,这首凝聚着全体苏联人民复仇力量的歌曲首当其冲成为鼓舞人们斗志的代表作,还有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激励着列宁格勒的保卫者们中坚守了三年零一个月!</b></div><div><b><br>人们常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就不会有《神圣的战争》、没有列宁格勒保卫战,就不会有《第七交响曲》,同样,没有马特洛索夫,就不会有《普通一兵》、没有卓娅和舒拉,就不会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b></div><div><b><br>没有伟大卫国战争的熊熊炼狱,就不会有直至苏联解体前这一不朽题材在音乐、美术、文学、影视乃至舞台四十余年的长盛不衰!</b></div><div><b><br>今天我们从苏联油画作品对卫国战争进行管中窥豹,俄罗斯油画绘画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绘画理念,极讲究严谨的写实风格,富有传统的俄罗斯文化内涵 , 对中国油画界可谓影响深远。</b></div><div><b><br>苏联油画家们用满腔的热血、娴熟的手法、刀劈斧刻般的笔触倾情雕琢出了从布列斯特要塞到柏林国会大厦的浴血复仇之路!以浓墨重彩讴歌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而高呼“乌拉”的英雄儿女们!</b></div> <b>《护士 娜塔沙》</b> <b>《誓言》(1969年创作)</b><div><b><br><font color="#ed2308">苏联时期的卫国战争油画(文摘与组图)</font><br>原文作者:李一帅<br>文章来源: 中国论文网 2013</b></div><div><b>画作选辑:洪哥警影 美篇</b></div><div><b><br></b></div><div><b>【摘要】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苏联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卫国战争,这些作品受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在苏联艺术史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苏联卫国战争油画的历史背景、绘画特色、艺术形象、发展特点和美学价值多方面进行探讨。</b></div><div><b><br>现实主义油画在俄罗斯19世纪的历史上是璀璨的一页,大师辈出,星光闪耀。从巡回展览画派建立到20世纪初,油画一直秉承着丰富性与多样性,直到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爆发,油画开始走向另一个阶段。</b></div><div><b><br></b></div><div><b>卫国战争历时4年(1941.6.22--1945.5.9),残酷而悲壮,不少城市和农村被炸成废墟,两千多万苏联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卫国战争开始到苏联解体这50年的时间,苏联美术家创作了大量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创作,无论是风俗画、历史画、肖像画还是风景画,都对当时的战场画面、生活状态、心理变化、价值判断、社会理想有详细的反映,通过创作对法西斯的惨无人道进行严肃的批判,作品对艰苦的战争岁月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深情缅怀,同时对未来的和平充满了向往。 </b></div><div><b><br>在卫国战争开始前,苏联进行了一次肃反,大批优秀的画家被流放,有的死在劳改营,所以在战火中又涌现了一批新的画家。油画不同于宣传画创作的简洁、快捷,其创作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的重要作品。现实主义油画最大的特点是保留现实性、真实感、逼真的再现留给历史。战争初期,有数十名画家被陆海军政治部派遣到前线,留在后方的画家也常到前线去进行创作,列宁格勒美术家协会还在前线设立了美术处。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投入到战火中创作,伴随着战争的硝烟,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给作品增加了纪录的真实性,形象地记录了战争的史实。 </b></div> <b>《塞瓦斯托波尔,席卷Sapun高地的风暴》</b><br> <b>《黑海海军陆战队》</b> <b>《惨烈》</b> <b>《柏林巷战》<br><br></b><div><b>在战争时期(1941--1945年)较为著名的作品有阿-普拉斯托夫《德寇飞机刚刚过去!》(1942年)《1941年7月德寇来了》(1941年),在《德寇飞机刚刚过去!》中,金黄色的草地中,躺着被敌机残杀的牧童。亚-杰伊涅卡有油画《保卫塞瓦斯托波尔》(1942年)、《被击落的飞行员》(1943年)、《莫斯科市郊》(1941年)。《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描绘了苏联海员为保卫祖国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和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与敌人展开拼杀的场面。米-阿维洛夫的《彼列斯维特与契鲁贝依的决战(1943年)、亚-布勃诺夫的《库里科夫战场上的清晨》(1943--1947年)、索科洛夫-斯卡利亚的《伊凡四世在利沃尼亚》(1941年)、康-费诺盖诺夫的《捉住最后几个冲锋枪手》(1943年)和《鲍鲁斯司令部近旁之战》(1943年)都反映了苏联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战斗场面直接描写人的死亡、土地的丢失,表现出德国法西斯的残酷性,也表现出战争对苏联的破坏性。 </b><br><br><div><b>有反映英雄母亲形象的谢-瓦-格拉西莫夫作品《游击队员的母亲》(1943年),体现出英雄母亲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刚强。鲍-涅缅斯基的《母亲》(1945)则从另外角度来体现母亲的忧愁、温柔和温暖。鲍-乌格洛夫也创作了一幅《母亲》(1943年)描绘出战争带给这位母亲的孤独和悲伤。描写母亲,主要表现出战争对于家庭和整个家庭关系的瓦解,无法弥补和替代的关系是战争带给家人的撕裂感,很难用理性去对待</b>。<b>这类油画关注的是战争对家人命运的影响。 </b></div></div> <b>《红场阅兵 苏联元帅》 作者:Присекин С. 1985年创作</b><br> <b>《苏联元帅 Г.К.朱可夫》 作者:Васильев К. 1975年 创作<br><br></b><div><b>库克雷尼克塞创作的表现爱国青年大义凛然的作品《丹娘》(1942年),格-尼斯基的《列宁格勒公路》(1942年)描绘了战士大步走在奔赴保卫莫斯科战场的道路上,康-尤恩创作的《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系列(1942年),真实反映了红场上庆祝十月革命鼓舞士气的场面。此外,瓦-梅什科夫的《1941年莫斯科近郊》(1941年)、《德军退却之路》(1943年)、米-多布仁斯基的《被围困的列宁格勒》(1942--1943年)、尤-皮缅诺夫的《前线之路》(1944年)和《车辙》(1944年)等画作都表现德国法西斯的惨无人道和苏联人民对敌人的无比痛恨。描写正面英雄形象和苏军奋力抵抗的油画,起到激起苏联人民的斗志的作用。 </b><div><b><br>在战争期间,展览会没有间断,1942年展出莫斯科美术家协会的作品,内容大多为前线素描、军事画;1942年1月被德军包围下的列宁格勒,还举办了战争年代的第一次美术展览会;1941--1942年在各个火车站及医院举行一些巡回展览;1943年在特列基雅科夫美术馆举办了“英勇的前线与后方”主题展览会。 </b><br><br></div><div><b>战争时期的画家亲历战争,油画不仅对战时场面再现,而且也融入了画家自己的情感、个性和理想,在战火中进行选材、构思、创作十分艰难,但这些画家的作品让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油画艺术没有中断,反而承前启后,战后直至苏联解体前,卫国战争的绘画创作一直是画家所钟爱的主题。 </b></div></div> <b>《胜利》</b> <b>《红旗下的苏军战士》</b><div><b><br>战后时期的油画任务是描绘苏维埃社会主义中种种进步现象,以彰显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成就。战后,苏联的卫国战争油画内容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依然反映战争场面,另外一种反映战争侧面的生活及战后生活。彼-克里沃诺戈夫参与了战争,从莫斯科打到柏林,战时为战友画肖像,在战时也有少量作品,但创作的高峰却在战后,《政委堡垒》(1946年)、《胜利》(1948年)《布列斯特要塞的捍卫者》(1951年)、《决斗》(1964年)都获得了好评。</b><div><b><br>五、六十年代,以卫国战争为题反映战场画面的画家有马-萨姆松诺夫,作品:《女护士》《侦查归来》《跨越塞瓦士河》;彼-日吉蒙特,作品:《战斗光荣》;彼-马尔采夫,作品:《强占萨布恩山》(1959年);尤-涅普林采夫,作品:《故乡的土地》(1967年)、《穿越第聂伯河》(1954年);维-波普科夫一幅三折画《哎,所有人都被送上战场了!》(1966―1968年)等。</b><div><b>  <br>卫国战争后的大部分作品以反映战后生活为主,有庆祝胜利场景、劳动场景,也有生活状态、心理描写,画家们关注到战争过后,需要重整的不只是家园,还有被战争洗礼过的心灵,心灵的重建更加重要。尤-涅普林采夫的作品《战斗后的休息》(1951年)反映战后一个战士讲述着故事的轻松时刻;弗-科斯杰茨基《归来》(1947年)画出战士归来,三口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画面让人为之动容;亚-拉克吉昂诺夫的《前线来信》(1947年),几个人围着一封前线寄来的信迫不及待读起来,表示群众对战争的关注和胜利的美好向往。 </b><br><b><br></b><div><b>阿-普拉斯托夫在战后的作品主要反映人民的劳动,如《收获》(1945年)《集体农庄的打谷场》(1949年)《拖拉机手的晚餐》(1951年),通过农村题材反映当时的苏联生活。谢-楚依科夫的作品《农庄收割》(1949年)、《中午》(1947年)、《清晨》(1947年)、《苏维埃吉尔吉斯的女儿》(1948年)等,他主要描写吉尔吉斯人的生活,塑造吉尔吉斯人与自然相融又坚强不屈的生动形象。战争中肉体的死亡并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懈怠,因为精神没有死亡,战争的胜利换取了生产的动力。</b><div><b></b><br><b>格-科尔热夫在60年代的作品《被战火烧伤的人》《战争的痕迹》,不是一味地颂扬战争的伟大,开始反思战争的代价和作为个体对战争的价值。科尔热夫其他作品《送别》(1967年)、《旧伤》《1945年的云》(1980年)也同样表现了情感的深沉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叶-莫伊谢延科创作了《战争年代》组画,其中有《红军来了》《甜樱桃》(1969年)、《同志们》(1963―1964年)、《胜利》(1972年)。《胜利》表现用生命换来了战争胜利,胜利却再也换不来生命。安-梅尔尼科夫为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30年创作的《告别》(1975年)描写了千万个苏联母亲对战争的态度。</b></div></div></div></div></div> <b>《胜利》 作者:Кривоногов П. 1945年创作</b><br> <b>《德军投降》</b> <b>《覆灭》 (1945年4月30日1时50分柏林国会大厦)<br><br></b><div><b>七八十年代,画家又开始从没有涉及过的战争角度挖掘,康-瓦西里耶夫作品《告别斯拉夫》(1975年)、《入侵》(1973年)前者中有类似圣母与圣子形象的送别军队的母女形象,后者中有德军路过一座破旧的教堂。尤-拉克沙在《后方》(1970年)中融入了浪漫主义因素。 </b><br><br></div><div><b>随着80年代到来,当年的卫国战争的士兵也都步入古稀,所以80年代迎来了刻画老兵的高潮,阿-席洛夫的肖像画《胜利日--机枪手肖林》(1987年)、《战争寡妇》(1985年)、《攻无不克》(1982年)都描绘了二战老兵们的形象。弗-伊戈谢夫的作品《她等待着儿子们》(1974年)和柳-彼得洛娃《父亲的遗嘱》(1982年)表现了亲人对逝去士兵的无尽思念。弗-古基林《尊敬的客人》(1985年)谢-帮察洛夫的《40年后46位退伍女兵》(1985年)都呈现了老兵在现代的社会地位,为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被后人所尊敬与铭记。鲍-谢勒巴科夫《20世纪邪恶的世界》(1985年)表明卫国战争在每个苏联人心中都是一道伤疤,即使战争已经结束多年,心灵的伤口和灵魂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b></div><div><b><br>从卫国战争到苏联解体的50年中,画家们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场战争的历史,同时也刻画了这个民族对卫国战争的情感变迁和精神理念,油画是战争的一面“镜子”,映射了卫国战争的整个历史过程。 </b></div><div><br><b>在卫国战争主题油画中,不同的画家运用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战士、劳动者、母亲等人物在卫国战争油画中都是画家喜欢选择的形象主题。在以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表现战士为主题形象的油画中,如《保卫塞瓦斯托波尔》《布列斯特要塞的捍卫者》《穿越第聂伯河》等宏大叙事的油画,充满了历史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气概,以异乎寻常的艺术力量反映了苏联统帅和士兵英雄们、为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园们而自豪,反映了对于法西斯主义不共戴天的憎恨。</b></div><div><b><br></b></div><div><b>除去正面战场上出现的形象,很多画家把目光投到劳动人民的身上,父母、妻子、儿女、伤员、邻居等形象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理所当然认为母亲、受伤的士兵、女孩这些形象更贴近生活和自然,非常符合被现实主义深深影响的苏维埃人民的审美品位。 </b></div><div><b> </b><br><b>在卫国战争主题油画中,母亲更是一种家的象征,一方面跨越启程与回归之间的担忧之情,另一方面跨越生与死之间的悲情。梅尔尼科夫的《告别》画中母子深沉而悲壮的告别情景,英雄主义与悲痛复杂的内心都流露于画中。</b>  </div> <b>前线速写作者:Якупов Х. 创作年代:1985年</b> <b>《兄弟姐妹》</b> <b>《给母亲写信》</b> <b>《掩埋死去的战友们》</b> <b>那么创作怎样的艺术形象才是好的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文艺界曾对“艺术形象”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卫国战争结束以后的一段时期,英雄主义人物是文学、艺术界喜欢塑造的形象,把“理想形象”和“正面形象”“英雄主义”等同起来,《游击队员的母亲》中的母亲形象、《丹娘》中的英勇就义形象就是“理想人物”的代表。油画《战争的痕迹》这幅画残疾士兵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引发人们对战争意义和代价的思考,甚至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b><b>所以,好的艺术形象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表现整个生命和世界的韵律,而不是自我亢进地刻画。这虽然不是对艺术形象最有价值的指导,却是对苏联卫国战争油画中的人物形象最恰如其分的总结。 </b><div><br></div><div><b>从卫国战争开始到苏联解体50年的时间,这50年里苏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4年《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规定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b></div> <b>《保卫和平》 作者:Китаев А. 1975年创作</b> <b>《战斗飞行员 波克雷什京》 </b><div><b><br>首先从题材、选材上看,战时美术选择的题材主要反映战争场面,以历史画、军事画、风俗画为主,肖像画和风景画从侧面反映战争,这些绘画无疑丰富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密切联系了战争与人民现实生活。比如叶-卡兹曼在油画《苏联情报部消息》(1945年),弗-奥定佐夫在《保卫斯大林格勒》(1945年)。战后先是兴起了以劳动场面为主的风俗画,战后百废待兴,画家们力求表现劳动对人的教育作用和苏联人民对待自己劳动义务的共产主义态度的特征。到六七十年代,又重新涌现一批历史画和军事画,80年代出现了以“老兵”为主的肖像画热潮。 </b></div><div><b><br>油画的绘画水平和技巧在50年里的总趋势是逐渐提高,战后随着艺术教育的恢复和西方绘画的渗透,油画创作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到了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梅尔尼科夫等学院派画家创作的表现卫国战争的作品,把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推向了一个新高潮。</b></div> <b>《IL-2的威力》</b> <b>《1945年 第七近卫坦克旅在柏林》</b><div><br><b>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召开,爱伦堡中篇小说《解冻》发表,在苏共20大召开后的一段时期一直被称为“解冻时期”,摆脱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理论界开始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展开激烈地辩论,文学艺术界开始向新的题材、风格进行创作,表达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打开新的局面后,油画作品不单单是军事和历史题材,开始向农村建设、工业生产、自然风景等多题材发展,所以卫国战争主题的油画自然开始减少,但继续卫国战争主题的创作风格开始发生了转变。老的艺术家继续巩固自己的风格,而刚成长起来的新艺术家们不愿保留保守僵化的局面,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b></div><div><b><br></b></div><div><b>“70年代,一群没有经受战争灾难的青年画家,不去追求时髦的抽象艺术,却接受了社会现实主义的某些主张。但他们的作品与50年代的社会现实主义已有很大不同,已没有那些悲惨景象及惆怅心理”。从1956年解冻后到70年代,艺术题材与风格的多样化得到了发扬,苏联画坛也重新走向繁荣。拉克沙另一幅表现怀念逝去战士的作品《在防空洞唱歌给我听》(1973年)也同样运用了浪漫主义表达,可以说拉克沙的作品是被浪漫主义笼罩的卫国战争油画。</b></div> <b>《红场阅兵式》</b> <b>《莫斯科红场胜利阅兵式》</b> <b>《欢庆胜利》</b> <b>《胜利者》 作者:Антонов К. 创作年代:不祥</b><br> <b>《法西斯的末日》</b><div><br><b>七、八十年代卫国战争油画,和五、六十年代相比大有不同,不论是色调、线条、构图都更简洁化,表现内容也不只是苦难,而是苦难后的希望与对和平的向往,悲剧之后的精神得到了颂扬。画家的个性在通过卫国战争油画得以表现,风格的多样化互相影响与渗透,世界与民族的遗产共同发展。 </b><br><br></div><div><b>苏联卫国战争油画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反映了苏联文艺的发展轨迹。1950年间,作为一片文化孤岛,苏联画家通过自我摸索与探寻,丰富了苏联文艺文化。苏联卫国战争油画的创作得益于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对艺术的高度重视,即使深受意识形态影响,并没有中断创作,从而带来价值的审美历史反思,而让今天的俄罗斯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亦为俄罗斯现代艺术重新走向繁荣奠定了历史基础。</b> </div> <b>《1941年夏,我们的士兵》作者:Кугач Ю. 创作年代:1960年</b> <b>《士兵》</b> <b>《告别》作者:Коржев Г. 创作年代:1967年</b><div><b><br></b></div><div><b>【原文作者】李一帅,女,天津市人,浙江大学美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美学与艺术批评等方面研究。 <br>【责任编辑:吴丹】 <br> <br></b><div><b><font color="#ed2308">【编帖备注】</font></b></div><div><b>洪哥警影 2016-12-22 编发 新浪博客(论文与组图)。2021-5-21制作美篇(文摘与组图)。</b></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