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转兵挽危局 长征精神史诗存 文沈默图海纳百川

土娃娃

<p class="ql-block">1934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离开江西时,原计划是进入湘西会合二、六军团,然后以此为依托转入反攻。但是,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湘江之战,红军遭受惨重损失,损失数万兵力,血染湘江,当地百姓说,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1934年12月9日起,中央红军兵分3路进军通道。在中央红军向通道进军的时候,蒋介石己判明红军将去湘西的意图,把防堵中央红军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作为兵力布置的重点。在湘桂边界这个方向上,摆放了10余万兵力,企图把中央红军消灭在去湘西的路上。可是,负责中央红军军事行动指挥的博古、李德,无视敌情,仍然坚持由通道北出湘西,准备率领红军继续往蒋介石布置好的包围圈里钻。如果不改变原定的前进方向,中央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p> <p class="ql-block">在这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34年12月12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后,在毛泽东的极力主张下,中共中央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战略行动方针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等。李德、博古仍坚持去湘西的计划。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立即转向西,到敌军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挽救危局。参加会议的多数同志赞成和支持毛泽东提出的方针。李德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定而提早退出会场。会议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通过了西进贵州的主张。12月13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突然改变行军路线,分两路转兵西进贵州。</p> <p class="ql-block">通道转兵,对于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正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书中指出的:“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还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计划,改向黔北挺进。从此可以看出,没有通道转兵,就没有贵州的黎平会议。因此,通道转兵不仅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还为黎平会议和以后的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同时,“实际上开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此次转兵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通道会议召开的会址——恭城书院,位于通道县罗蒙山下,通道侗族自治县北部的县溪镇。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它始建于宋1105年,原称“罗蒙书院”,后被大火烧毁。清乾隆57年(1792年),侗家的一些能工巧匠将“罗蒙书院”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最大而且保存完整的书院。</p><p class="ql-block"> 恭城书院因为“通道会议”写在了红军长征史册上。从此,古老的恭城书院就与伟大的长征联系在一起而彪炳青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