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杨筱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520"的数字文化含义代表"我爱您"5月20号顺理成章的就成了一个民间表达爱的节日。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并没有刻意去追溯,只是近几年感受着人们每到这一天总用各种独特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爱意时,不禁想起了父亲母亲的爱情。如果此时母亲还在,那与父亲已到庆祝蓝宝石婚的时候了。真若如此,只想对父母说一句"我爱您们,生命中致爱的亲人!"是因为你们的相遇,我们几姐弟才有幸来到这个世界,所以今天想要为父亲母亲质朴的爱情写一篇回忆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光带着厚重的记忆回到上世纪中后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农村是一个大学校,是学之不尽的知识宝库,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而我的父母亲就在这学之不尽的知识宝库中生养了我们五姐弟。虽然我们五姐弟还没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什么重大贡献。但是大都秉承了父母亲勤俭持家,忠厚勤劳的特质。敬岗爱家,孝敬老人,扶养儿女,努力工作生活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古老的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奉行着勤俭节约的美德。我的家族前辈也是世代秉承这个优良传统,方能得以丰衣足食。到了我的父母这一辈,也同样继承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祖训,把节俭的美德揉入到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于解放前期出生于川西南一个小县城的西郊,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1952年凉山解放那年,母亲已是幼学之年。在母亲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也在这个县城的东郊出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幼年时的母亲,天资聪颖,勤劳好学,但由于是女子没能上到学,只好在家跟着外婆勤学女工,辅助农耕。记忆里,母亲精通纺织、刺绣、拼布、贴布绣、缝纫、浆染、扎染、腊染、剪花等各种手工制作传统技艺,且工艺精巧细致,甚至有的堪称巧夺天功。这是母亲的艺术!因其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使得母亲成长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到了我们这一代母亲又把女工的技艺传给了大姐和二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在19岁那年嫁到了县城东郊,父亲小母亲三岁,正好高小毕业不久。在祖父母辈媒妁之言以及"女大三抱金砖"的美好愿景中,六十年代初期春暖花开的时节里父亲把母亲娶进了家门。那年父亲16岁,母亲19岁,父母的"姐弟恋"家庭正式成立了。自小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的母亲,此时已是农耕、女工样样在行的贤惠女子。嫁给父亲以后,平时勤俭持家,上孝祖辈,下养儿女,帮扶手足,舍多取少,邻里和睦,善良热心,助扶弱小,乐施好善,是一个"吃得亏也打得堆"的老好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在家中是老大,下面还有手足胞弟五人,养妹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的农村还是农业合作社时期,农村人还过着一同耕织、早出晚归的生活。母亲与奶奶清晨7点前抗着锄头去生产队里干农活挣公分,黄昏时分才能回家,以此养家糊口。当时小高毕业的父亲算是村里少有的知识分子,因此,平时在县农机站上班,微薄的工资保障了家中的生活开支。后来,由于父亲性格稳重、忠诚、严谨又厚道,工作积极肯干,得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单位还派父亲学会了汽车驾驶。所以平时忙于上班的父亲既没时间帮衬母亲干农活,也不会做农活,以至连一根稗子草都不会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而,自母亲嫁给父亲以后,就正式开始了母亲既要农耕生产,又要生养子女的辛苦生活。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在父母成家之后的这15年间,母亲相继生下了我们姐弟七人,火灾中夭折的孩子一度给母亲打击很大,所以,后来才又生了五弟。多次孕育子女,导致气血亏虚加之繁重的农耕劳动,使母亲的身体早早地变得虚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村土地陆续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村也在同年开始包产到户。这一年,也是我们家喜事特别多的一年。家里新修了一座土墙大瓦房,奶奶分给我们家三升玉米面,并择日让父母带着我们五姐弟搬进了这所简陋的新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搬家那天的过程很有仪式感,那是一个晴朗的黄昏,天边的晚霞如同火烧云一般红艳绚丽,父亲下班后,与收了工的母亲一同带着我们五姐弟拜别了爷爷奶奶们的老宅,临行前,奶奶印了三升玉米面并附带送上一个木升子,妈妈棒过三升玉米面和木升子,递到父亲的手里,再从大姐手里抱过不足一岁的小弟弟,我和大弟弟像两只小猴似的跟在后面蹦跳着来到了新家。到了新居大门前,母亲燃烛点香,虔诚三叩拜,许完美好生活祝福语后,父母二人左右各开一扇木门,姐弟五人鱼贯拥入家门,倾刻间简陋新居欢声笑语,空气遂变得活泼起来。父亲将先备好的红幅条纸放到神龛下面唯一的一张方桌上,唤我磨墨,继而父亲展开条幅手执毛笔在红纸面竖写"天地君亲师位",等墨干后,再与母亲一同将字幅恭敬地张贴到神龛上面正中位置,再把一幅毛主席像贴到神龛上方。之后,母亲在神龛上早已备好的香烛台上燃烛点香,再带领我们正式叩拜,接着进厨房烧柴火起灶,不一会儿一炖简单的玉米沙沙饭做好了,竟然还有少部分肉片参杂在炒菜里,馋得我们五姐弟口水直冒。再馋,母亲都不会让我们先吃饭。都会把好的饭菜先礼敬"天地君亲师位",其间,酒敬天地三巡,菜夹三巡,饭添三次,再三叩首,才可以开饭,这是母亲平时的日常供奉仪式过程。之后,母亲把几片肉匀分到我们五个孩子的碗里,五姐弟风卷残云般结束了搬进新居后的第一顿晚餐。自此,开始了父母亲一生中既艰苦操劳又不失温馨的小家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我们五姐弟逐渐长大。生活和学习开支也越来越大。父亲的那一点工资已经不够养活我们一大家人。农耕种植和养育儿女的压力,差不多都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父亲只有下班回来才能帮衬着母亲管教我们五姐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入新居的第四个年头,为解决我们五姐弟读书学习和改善家庭经济的问题,父亲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个决定,放弃了县农业局和畜牧局两个单位的工作调动。记得当时听父亲回家给母亲说领导劝说父亲,可以给父亲解决技术职称,工资靠职称也是很高的。可父亲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单位。拿他当时的话说就是"我有五个孩子,那点工资养活不了我这一大家人"。为了养育我们五姐弟,父亲就这样放弃了工作,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把镇政府那辆解放牌大卡车买回家跑运输。说干就干,1984年,父亲贷款借债五仟多元,买到了他人生中第一辆车,一辆军绿色的解放牌大卡车。当父亲第一次把车开回家时,已上小学的我和四弟放学回来,正好看见父亲跳下车关上车门的瞬间,惊愕的眼神在车与父亲之间游移,想着父亲竟然能驾驶这绿油油的庞然大物,心里竟莫名地崇拜。我们五姐弟兴奋地围着大卡车活蹦乱跳哦哦欢呼的场景至今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此,父母开始分工合作经营家庭,教育子女。父亲平时主要负责家庭经济建设,母亲负责农耕生产和管理全家人的衣食用度及家畜家禽养殖。繁重的劳动落在母亲一个人肩上。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有的时候去不见天来不见地,忙忙碌碌,辛勤耕耘。但是不管有多忙,母亲也不会忘记给父亲备干粮,每隔几天就会炒制一次青稞燕麦面,装在一个白布口袋里,再给父亲备上一个铁磁碗,放到卡车驾驶室,以备父亲运输途中饿了好充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直至80年代中期大姐二姐小学毕业后,陆续回到家中与母亲一同农耕并沿袭母亲学做女工。才使得母亲农耕劳动压力稍有减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凭着娴熟的车技,稳重的性格,为家庭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两年间就成为了村里的万元户,加之平时上孝敬父母下哺育儿女,平时还兼职村委工作,每次上级部门下来开展检查或帮扶工作时,总会对父母一阵夸赞,工作上获得了上级部门及村委的肯定,更得到全村人的一致好评。从此,年年评定双文明户的奖牌匾总是挂在我们家的门头上,那红艳艳的牌匾,给我们姐弟三的学习增加了不少的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奶奶的视力渐渐越来越差,于是父母把奶奶从三叔家接到家中来养老,记得每天晚餐时,妈妈总是把最可口软和的食物留给奶奶享用。直到90年代初的一天,苦命的奶奶不幸病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个姐姐相继出嫁了,繁重的劳动又落到母亲的肩上。此时,已快要上高中的我,也能帮上母亲一把了。每次放学回家,照顾奶奶,做饭,洗衣,打猪草,喂猪,打扫卫生这些事儿就是我学习之余的家常活儿。周末或放假时。我也会跟着母亲。一起去山上捞松毛,打柴,挖洋芋,搬苞米。或赶着自家的牛,跟着同村的孩子一起上山放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平时在父亲汽车机械、电器修理等技术熏陶下,给四弟奠定了电子机械拆修技术基础,成为了我们全家人眼中的技术型人才,也为四弟后来能成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打好了能吃苦耐劳又细心严谨且沉稳的性格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繁重的劳动历练了母亲吃苦耐劳的精神,天生热情快乐的性格,为我们几姐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们少年成长的光阴里,并没有听见过爸爸妈妈互相对对方说过一句我爱你,可是生活中点点滴滴都呈现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礼敬如宾的记忆。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时不时也会给母亲来一两句幽默的语言。母亲个子不高又胖胖的样子,在父亲的眼中十分的可爱,父亲玩笑形容母亲就像小拖拉机的轮子,圆乎乎的。我们全家一听都快乐地笑了,我上前揉捏着妈妈软软呼呼又肉肉的肩头,一边给母亲敲背,一边乐呼呼的说"妈妈真的好多肉"。快乐的场景到了九十年代的中期以后,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里,母亲带着她对家庭儿女无限的眷恋离开了我们,也从此给儿女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父母亲少有的爱情交流话语中,曾有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母亲过度操劳,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时常病倒的母亲,只能靠父亲经常给她准备的药物来维持健康。一次,在医院的病房里父亲少有怜爱地对躺在床上母亲说"汪,你要是小的像个小鸡仔一样多好,我好把你装在衣兜里,才好走到哪里就把你带到哪里,这样才好照顾你"当时听到这话,让我们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这是我一生中听过最动人的情话,他出自于我少言寡语的父亲之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母的爱情生活里并没有亲亲我我,莺语呢喃,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抚养儿女孝敬老人中相互扶持,共同尽责,父母的爱就是对老人对儿女的责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母就像是大树,在给我们输送营养的岁月里渐行渐老;我们就像是花果,在汲取大树养份的时光中渐行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向全天下无私奉献高山仰止的父母们致敬!愿所有的父母亲晚年安康幸福,老有所依,"携子之手,与子偕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