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教研』好风借力行,直上青云霄———有效教学情景在道法课的运用“成长在金谟”主题研修活动第 192 期)

云水浮央

<p class="ql-block">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发觉向课堂要效率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实践时更需灵活运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巧用教学情景是关键,当课堂“活”起来,学生必会“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教学情境是指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与矛盾。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基于对本主题所涉及的情境创设案例的思考,对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点大体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主体性、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悬疑性、真实性、典型性。</p> <p class="ql-block">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有相应氛围的营造以及情感的有效调度与铺垫,情到深处自然真,情境创设要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浓度”与“火候”时,方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 </p><p class="ql-block">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从而获得良好品德的养成与社会性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学中一定要将某些现实生活的场景原样复原到课堂上来,也不等于说情感体验就非得用表演的方式来实现。只要巧妙把握,有效的教学情境必将让道法课“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单纯的说教,巧妙的利用教学情境往往会事半功倍,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良好品德的养成与社会性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情境都是有效的,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理解力,所谓的感同身受就会变成一种尴尬。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主题,秉承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制定实用、高效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情况和学科特点,搜集大量的资料,整理筛选出最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兴趣扩展到感同身受,从感同身受提高到思有所悟,环环相扣,步步提高,让有效教学情景发挥其真正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8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和五年级下册第5课《建立良好公共秩序》中,《有趣汉字》和《安全标记》这两个视频学生特别喜欢,在兴趣的促使下汲取知识。</p> <p class="ql-block">  《小别离》和《家有儿女》作为家庭教育片,为道法课提供了大量素材,孩子们从小演员的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样的困惑让他们颇有共鸣,加上旁观者的角度,老师只需稍加点拨,课堂效果瞬间翻倍。</p> <p class="ql-block"> 在观看《网络游戏的危害》和《爱护公共设施宣传》时,学生开始反思自己,关注自己的隐私,约束自己的行为,让道法的教学目的落到实处。</p> <p class="ql-block">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视频作为教学情景效果显著,但它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受到启发,情景剧展示,小组讨论等无一不是道法课有限的教学情景。因此,作为引导者的道法老师自身必须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虽不精通但能解惑。师生共同努力,学习才能做到“好风借力行,直上青云霄”。</p>

教学

情境

学生

创设

课堂

情景

法课

法治

感同身受

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