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牺牲后,他的后代如何?三个高官,最高至副国级

苍海拾贝

<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或许永远都不会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如果没有李大钊这批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革命者,中国也许还在战争中沉沦,北京大学图书馆里的青年毛泽东也无法从中领悟到中国革命的真谛。</p><p class="ql-block">正因为他改造旧中国的决心,才激励了无数中国无数青年的进取精神,才使得中国得以在糜烂的战争泥淖中摆脱出来。然而,38岁那年,李大钊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历史的洪流中,刻在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上。</p> <p class="ql-block">面对李大钊的牺牲,我们可以惋惜,可以慨叹。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为革命付出一切的伟大人物,他牺牲后,他的后代过得如何?</p><p class="ql-block">似乎成了我们看历史者更为关心的问题。据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李大钊与妻子赵纫兰的四名子女中有三个是高官,其中职位最高的人已经到了副国级。今天,就来讲讲李大钊后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李大钊</p><p class="ql-block">1889年,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一户商人家庭。由于祖父李如珍对他疼爱有加,盼望其可以读书成才,便早早为李大钊定下了娃娃亲,并在他十岁那年迎娶了十六岁的妻子赵纫兰。</p><p class="ql-block">尽管赵纫兰出身农村,可是她却不同于普通的农妇。她深知自己的丈夫前途光明,未来是做大学问的人。</p><p class="ql-block">于是,自打加入李家便将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揽在自己身上,让李大钊一路从国内求学到了日本,还为了支持他的留学生活,四处筹措钱款,让丈夫可以安心学习。自己则在老家苦心经营家里留下的产业,进而养育一众儿女。</p><p class="ql-block">可以这样说,在1918年,李大钊任职于北京大学之前,赵纫兰都是李家事实上的大家长。既要支持李大钊在上海、北京的革命工作,又要照顾和养育三个儿女,生活的重担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1917年4月,赵纫兰因长期劳累在家病倒,李大钊心疼回家陪伴,可能赵纫兰还带着孩子生活在老家大黑坨。</p> <p class="ql-block">1918年的暑假,李大钊为了与儿女妻子团聚,终于举家搬到了北京。</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李家住在宣武门附近的回回营三号,赵纫兰虽为一介农妇,却性情随和,为人诚恳忠厚,即便李大钊结识的朋友都是教授、学者,夫人们也都是新思想的文化人,也都非常喜欢与她往来,公认她是最贤惠的人。</p><p class="ql-block">有了赵纫兰在身边,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的陪伴,使得李大钊更安心于革命事业。那一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得李大钊正式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播种工作。而随后的一战结束,也让李大钊更加明确思想方向,将社会主义的大旗坚实地插在了中国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由于李大钊后来当上了北大教授,相继又成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等多所学校的老师,因而收入日渐增加。一般来说,每个月有200多块大洋的收入,相形之下,毛泽东的月薪才不过8块大洋。可以想象,在那个年月李家本应是富有大户。</p><p class="ql-block">然而,因为受到丈夫革命思想的熏陶,让赵纫兰十分节俭,甚至李大钊常常将工资当做活动经费,或是接济他人,使得家中日子难过,赵纫兰也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赵纫兰独自承担儿女教育也不忘丈夫说的“简易生活”,使得李家的五个子女也为人正直,胸怀国家,特别是长子李葆华,长女李星华,在其父在世时就曾经目睹并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革命家庭的付出与牺牲</p><p class="ql-block">1926年前后,民国政府的白色恐怖席卷北京,随着奉系军阀张作霖部队的到来,李大钊等中共同志的处境愈加艰难。到了1927年,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狠残暴,毅然走上了绞刑架,与这个世界阴阳两隔。那一年,18岁的李葆华在父亲被绞死,母亲兄妹被抓捕时,并没有退缩,他选择了跟父亲一样的路,成为一个革命者。</p><p class="ql-block">可是,面对变化不定的局势,组织上还是将他转移到了日本,并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成为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在日本这个父亲曾留学的地方,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上了中共驻东京的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选择回国,投身于反日爱国运动,接连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党内的精英骨干。</p><p class="ql-block">因此,建国以后,李葆华先后担任过水利部副部长、安徽省委书记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务,最高官阶相当于今天的副国级。</p><p class="ql-block">而李葆华的三个儿子也都成为了国家栋梁。大儿子李青曾在浙江省统战部担任部长、政府副主席;二儿子李宏塔继承了父亲,在安徽省当过民政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最小的李亚中,没有跟哥哥父亲一样投身政治,成为了水利部的工程师,专心于科研工作。</p><p class="ql-block">至于长女李星华,则更是继承父亲李大钊的风范,面对强权毫无畏惧。从1938年开始,她就跟随丈夫贾芝跑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学中担任教师。</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她将教育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在师大女子附中等学校担任老师,同时还成为了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者,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p><p class="ql-block">而在父亲死后,与母亲相依为命较为辛苦的是小女儿李炎华、三儿子李光华以及小儿子李欣华了。由于当年时局动乱,李炎华在暴动中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能够避祸,她回到了老家大黑坨,一待就是几年,还在当地小学当了教师。</p> <p class="ql-block">直到后来与党组织恢复联系,才被调到冀东建国学院工作。但是,她与兄弟姐妹再次相聚,已经是建国之后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至于李光华,他4岁丧父,9岁母亲赵纫兰也过世了。生于革命家庭,李光华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14岁那年,他就参加了冀东大暴动,在战争年月跟着大姐李星华四处奔走。</p><p class="ql-block">长大后,他在唐山当过宣传部副部长,也曾是纺织厂的党委书记。八十年代初期,他被调回中央调查部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书记的职务上工作到退休。</p><p class="ql-block">李欣华几乎没有见过李大钊,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出生几个月父亲就英勇就义。他在1940年时也跟随大姐星华来到延安,解放后也投身到了教育系统,在北京学校担任校长,直到八十年代末过世。</p><p class="ql-block">或许,从今人的眼光看,动荡年代对于李大钊的子女太过不公平。他们本可以接受教育,与普通人一样,有父母的关爱。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成全了新中国,让共产党的火种燃遍全中国。</p> <p class="ql-block">文字和图片来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