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转载自:小活字(公众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你也许拥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多不胜数的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箱箱珠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笼笼金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可是你远比不上我富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因为我拥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位读书给我听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国诗人施特利戈兰·吉利伦</p><p class="ql-block">亲子共读,如今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了。数十年来,从霍尔德韦提出的“分享阅读”(share-book reading),到怀特赫斯特倡导的“亲子分享阅读”(parent-child share-book reading),都在世界各地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父母和孩子共同欣赏图书,讲述其中的故事,解答疑难并引导孩子思考,使得孩子的阅读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人格健全发展。</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早期阅读是绘本大放异彩的阅读时段,那么亲子共读则是给绘本量身定做的新兴舞台。它是亲子共读活动中使用最多的阅读素材,并且随着这方面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一些童书作家和画家特意创作了专门用于亲子共读的绘本,进一步优化亲子共读的体验。</p><p class="ql-block">比如,美国的玛丽·安·霍贝尔曼和迈克尔·安伯利创作的一系列绘本《你给我读,我给你念》(You Read to Me, I’ll Read to You),即是针对亲子共读所作。每本分册均由朗朗上口的小故事组成,阅读时,孩子读一段,家长读一段,有时还需孩子和家长共同朗读,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照应,保证情节的顺利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两只老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见了一只老鼠。</p><p class="ql-block">我也看到了一只!</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了两只老鼠。</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给它们俩起个名字吧。</p><p class="ql-block">他们叫什么名字呢?</p><p class="ql-block">派普和皮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和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特和黛西?</p><p class="ql-block"> 叽叽和喳喳?</p><p class="ql-block">跑来和跑去?</p><p class="ql-block"> 躲躲和找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你给我读,我给你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短短的片段,很能代表亲子共读的特征。它们强调阅读过程的互动性,并且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家长和孩子不仅“读”书,还要把书中的每个字“朗读”出来。朗读,是一种极为强调声音和情绪的阅读活动。许多绘本的编辑手记或专家推荐中都会专门提到,这本书既可以自主阅读,又非常适合亲子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亲子共读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就像所有的早期阅读活动一样,亲子共读有助于孩子提高语言能力,培养阅读习惯,促进观察能力,丰富想象力,提升表达能力,培育审美能力……母亲和儿童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理解图画的基石,也是掌握语言的基石。</p><p class="ql-block">美国著名的专业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The Read-Aloud Handbook)中谈到:</p><p class="ql-block">“人与书并不是先天互相吸引的。开始时,必须有媒介——父母、亲戚、邻居、老师或图书馆馆员,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父母往往是最初的引导人,同时也是孩子们的首要模仿对象,是他们最可依赖的生活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朗读手册》</span></p><p class="ql-block">亲子阅读还有一些特殊的、无法替代的功能。朗读中,文字的节奏被切分得十分明晰,声调则能表达句子的隐含意味,这极有助于孩子更快、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含义。亲子共读中还蕴含的温暖的陪伴。父母在给孩子朗读绘本的时候,不仅会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给孩子,而且还连同自己的情绪、内心的温度和情感一起藏在声码之中。</p><p class="ql-block">当然,对绘本来说,这还不够。一个好的绘本朗读者,还需要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观察者,以童稚之心发掘图画中的细小线索,将绘本的整个叙事丰满起来。在这样的亲子共读中,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无限爱意,也会非常直观地识见父母的思考方式。对善于模仿、乐于模仿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极为迅速的成长过程。</p><p class="ql-block">如果父母仅是把绘本中的文字自顾自地读给孩子听,那还远远不够称为亲子共读。父母需要时刻观察孩子的反应,了解孩子的感受,聆听他的想法,引导他思考。所以,在亲子共读中,孩子是处于中心关注点的,他得到了完全的尊重和倾听。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对于自我意识正在形成的孩子来说,这种温暖与愉悦不仅是当下的,更会绵延他的一生,给他带来一种被爱护、被善待的安全感,也是孩子获得自信心,以及进行积极社会交往的决定性因素之一。</p><p class="ql-block">1997年,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作家、演讲家薇薇安·嘉辛·佩利把自己与孩子进行共读的经历写成了《共读绘本的一年》(The Girl with the BrownCrayon: How Children Use Stories to Shape Their Lives)。这本书甫一问世,便获得了巨大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共读绘本的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作者忠实地记录了与孩子共读中的种种细事,并从教育家的专业角度进行反思。其中最为令人讶异的,是孩子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力。孩子身上蕴藏着无穷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他们拥有超乎想象的潜力,在阅读、故事乃至整个世界中慢慢摸索寻觅到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光明,就像在深邃的夜空中增添一颗又一颗的星星。这每一颗星星,都“像天空中的钻石”(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那样宝贵。对待这样宝贵的东西,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创作足够的契机,在恰当的激励下迸射出夺目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晚安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子共读中,有一类书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扮演了重要角色,那就是晚安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自生自发的民间故事,都在漫长的历史里担负了“晚安书”的角色,比如蒂尔·欧伦施皮尔的故事,以及后来被格林兄弟汇编成《格林童话》的德国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入睡之时,周遭沉浸在暗夜之中,人会本能地感到不安和害怕,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更加容易产生恐惧的感受。这时候,父母的安抚、慰藉就尤为重要了。可以说,早在真正的绘本诞生之前,就已存在口述或文字记录的故事,由父母为即将入睡的孩子进行讲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中世纪父母讲故事时往往带着恐吓、教化的意味,但讲述本身依然不失为一种亲密的亲子活动,有助于构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到了现当代,人们的育儿理念早已今非昔比,这项传统的亲子活动却得以保留下来,只是内容替换成了温暖、和谐、优美的作品。</p><p class="ql-block">随着19世纪以来,绘本爆发式的发展,绘本在睡前故事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父母和孩子越来越乐于在绘本的陪伴下度过入睡前的温馨时光。晚安绘本往往采取重复、渐慢的文字节奏,主人公往往是可爱到让人心生爱怜的小动物或小朋友,画面静谧而有灵气,如梦如幻。</p><p class="ql-block">梅姆·福克斯和简·戴尔创作的《睡觉时间》(Time for Bed )是晚安绘本中经久不衰的一本。这本书采用了晚安绘本偏好的押韵形式,用柔和的如梦如幻的色调,勾勒出各种动物入睡前的憨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睡觉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绘本的演绎</p><p class="ql-block">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如何去演绎(interpret)绘本。绘本如同作曲家谱写的曲谱,而父母则是那个演奏曲谱的乐手。乐手的演绎,直接影响了曲谱的最终呈现。假如父母不善于挖掘绘本中的内涵,再好的绘本也可能变成生硬无趣的纸页;反之,若善加解读、发散思维,哪怕普通的绘本也可能成为孩子获得新领悟的契机。</p><p class="ql-block">就像一场音乐会一样,亲子共读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孩子处于舒适的感受中,以免受到不良的干扰,打断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不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抑和负担,而应该以尽量轻松、自如的状态开始。假如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父母更需以十足的耐心多加引导。须知,培养一种兴趣是漫长的过程,而摧毁它可能只需要一个微小的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便对那些不善言谈的父母来说,亲子共读也是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亲子活动。所谓好的演绎,是期望父母对绘本有深刻读到的理解,做出传神的表述,但这并不是说,唯其如此才有资格去做。</p><p class="ql-block">每个父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留下自己特有的烙印;每个孩子,除了时代所赋予的共性外,首先都是父母、家庭个性化的产物。只要父母真诚地表达出来,哪怕在教育专家看来显得不完备,也依然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亲子共读的功能——因为无论如何,亲子共读都是一种爱的传达。</p><p class="ql-block">这种爱不是什么抽象的、让人顶礼膜拜的爱,而是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份实实在在、独一无二的爱。更何况,做父母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通过孩子的反馈来获得印证或做出改进。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增进感情,加深彼此的沟通,何乐而不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