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摇篮——井冈山

陈木强

<p class="ql-block">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总面积约66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岭五百多座,地势上明显分为两级阶梯,中部高峰叠起,峻拔峭峨,四周低山丘陵,逶迤连绵。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位于湘赣边界上。</p><p class="ql-block">1927年~1928年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两支队伍,在此胜利会师,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由此,中国人民革命的燎原烈火燃遍全国大地。因此,人们把井冈山看成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摇篮”。在这里留下的大量革命史迹,成为丰富的人文景观,许多游人特地前来参观、瞻仰、学习,是井冈山旅游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井冈山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山雄、峡险、谷幽、潭清、瀑多、洞异,风光明媚,气候宜人,林木苍翠,山花烂漫,集雄、奇、险、幽、秀于一体。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时,赞为“天下第一山”。郭沫若在畅游井冈山后,挥笔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p><p class="ql-block">1982年井冈山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nbsp;</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而建立,是一座中国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2万余份,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千余幅,保存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上井冈山时的影视资料数百件,担负着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陈列展览、宣传井冈山精神、管理保护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旧居遗址等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南昌起义</b></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起义由周恩来、贺龙、李立三、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胜利的起点</b></p><p class="ql-block">《胜利的起点》雕塑的中心为毛泽东和朱德圆雕,两翼为革命队伍的胜利会师。雕塑长度为19.27米,寓意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高度为8米,寓意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整个雕塑的形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象征着和平和胜利;又似一个摇篮,象征着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还像一座山,象征着两伟人以大山的胸怀身处井冈,放眼天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井冈山会师</b></p><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原宁冈县龙市镇)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井冈山会师后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挑粮上山</b></p><p class="ql-block">1928年10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朱德等经常与井冈山军民一起往返一百多里到宁冈等地挑粮,他们经常在黄洋界的荷树下歇息。毛泽东、朱德利用小憩间隙与战士们亲切交谈表现出革命队伍上下一致,同心抗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黄洋界保卫战</b></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8月下旬,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五个团,趁红四军主力在湘南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晨,敌军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猛烈攻击。当天下午,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湘军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山,当夜撤退。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重上井冈山</b></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五年五月下旬,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二十二日,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二十五日写了这首词。二十九日下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泽东在井冈山接见干部群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二、黄洋界</b></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位于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黄洋界景区包括:黄洋界、大井,八面山和上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黄洋界哨口</b></p><p class="ql-block">黄洋界哨口工事是1928年夏天修建的,由三个工事和一个了望哨组成。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以志庆贺。1929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因敌众我寡,哨口失守,工事遭到破坏。1960年哨口工事遗址由当地政府重新修复。1961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黄洋界小钢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是在黄洋界保卫战中打出关键一炮的小钢炮。</span>在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毛泽东十分高兴,于是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这一著名诗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 是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始建于1960年10月,当时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重新修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正面镌刻着朱德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竖碑前面建了一个横碑,横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三、毛泽东旧居</b></p><p class="ql-block">大井毛泽东旧居,位于井冈山市大井村中央,房屋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因墙壁为白色,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白屋”。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村时,驻扎在“白屋”中的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将他这幢兵营腾出给工农革命军做营房,毛泽东便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在与毛泽东旧居相邻的黄屋是朱德、陈毅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旧居前有一棵树,树下有块乌黑的石头,据说当年毛泽东<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常坐在上面看书读报、批阅文件,被人称为"读书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井冈山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