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岁月留痕(三)手抄本

沈阳游侠

<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成长的岁月中留下的痕迹,谁说岁月无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一去不返的时代,但这些记录历史的物证依然能够向我们讲述那段过去。</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邻居、同学间相互借磁带翻录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好长一段时间的原版带是5.9元6.8元一盘的,进入九十年代宝丽金版权磁带9.8元,飞利浦的最贵18元左右,外文书店卖的最正宗,多数学生的零花钱主要是花在磁带上了。空白带经济实惠,听腻了录新歌覆盖上,一盘磁带听个上百遍也是非常正常的。那时的SONY、TDK空白带你有过几个版本的?</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学生间,主要是七零后,因为电视普及主要是八十年代初,从有影响的电视剧《霍元甲》开始,影视剧的主题歌和插曲影响巨大,录放机磁带流行,小学生课业轻松,大把时间,特别闲,曾经流行过手抄歌本和不干胶贴画,而这两者又时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手抄歌本都是用不干胶贴画来点缀和装饰的,那时多用封皮是塑料包装的笔记本做歌本,而且钢笔墨水基本都是鸵鸟蓝黑和湖蓝色的。作为过来人,虽然五音不全,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看看周围有没有人的我,也曾抄录了两本,坚持到大学,在抽屉里一翻就能找到。借了原版磁带翻录的同时,得抓紧抄歌词,有时候还得排队借呢,比如张蔷的带子。开始还能认真一笔一划的抄写,那时可没有复印机,能找到报纸上的歌词曲谱小块剪下来就算省心了,越抄越厌烦,越抄字迹越潦草,没个耐心还真不行,不时得活动活动手腕。小学时,有些人背课文背古诗慢,但歌词记得挺快。😂</p> <p class="ql-block">从小就喜欢看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人书开始然后是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故事封神榜什么的,小学时背隋唐十八条好汉、三国武将排名、水浒传梁山一百单八将绰号,甚至圆周率背到二百位,想来有虚荣心有得瑟的成分,家里的三百多本藏书一半是竖版的繁体字的,适合看的不多。大概是四年级开始办了沈河少年宫图书证,后来是沈河区图书馆的证,初中时看了大量课外书还有武侠小说,大学里一度用两个图书证(上铺大侠的证归我使用),四年里泡图书馆借阅约千本,隔三差五到阅览室看期刊杂志,也曾租书看,平时路过路边的阅报栏都会驻足看一会儿,工作后省图办证十七年,一路没断了阅读,归根结底还是喜欢读书。小学时就背格言诗句警句也做摘抄,反正写作文能用上。喜欢百科知识、常识性的东西,喜欢百科竞赛,看故事会、青年科学、辽宁青年、读者、青年文摘、五角丛书,一路走来,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理解这一块很受益,毕竟知识面广度有助于快速正确理解。那些年的摘抄本,历史的物证,见证了那段时光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手抄本文摘</p> <p class="ql-block">大一文献检索抄录的拟借和已借阅的书名。</p> <p class="ql-block">省图的图书证保留着的,扔了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