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大舅今年八十九岁了,远在四川成都。听姥姥讲,大舅是在解放战争中跟随李井泉的部队打仗去的成都,那时候大舅十六岁,这一走就是六十多年。解放后大舅在成都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并且在单位担任重要职务,工作一直很忙,这些年一共回过老家两次。第一次回来时我还没有出生。所以我们对大舅的了解都是听姥姥和母亲讲的,直到1992年大舅第二次回来,我们对大舅的印象才从“平面”变成“立体 ”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姐妹三人对大舅的爱和尊敬是根深蒂固的,从小母亲就告诉我们有一个最亲的舅舅在成都,在我们记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母亲每次收到大舅的来信,总是带着笑容反反复复的阅读,并读给我们听。大舅说他喜欢写信,因为写信更能够真切的感觉那种对亲人的惦记和思念,也能够让读信的亲人更切实的体会到来自千里之外亲人的问候和祝福,每一字每一句都带着写信人的体温传递到亲人的手中。多少年来大舅一直用书信和我们诉说着思念,传递着情感。后来我们上学了,能够阅读了,我们就将大舅的每一封来信在我们家庭成员中传阅,感受那来自远方的浓浓的亲情。阅读之后我们会将大舅的每一封来信都工工整整地放在一个盒子里,这些东西一直收藏到母亲去世。那些年,母亲经常和我们讲大舅的一些事情,那时候虽然我们没有见过大舅,但我们从母亲的口中了解到大舅从工作后就一直寄钱养家,供母亲和其他几个舅舅们读书,并且一直负担姥姥、姥爷的生活所需,几十年如一日。</p> <p class="ql-block"> 大舅的才学是相当高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用博古通今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钢笔字、毛笔字都写的非常漂亮。有时候我们就偷偷地拿出大舅的书信临摹。1976年母亲出差去成都回来后,骄傲地和我们讲,大舅带母亲去游览成都的一些名胜古迹,每到一处大舅都为母亲讲解名胜地各种字体的碑文、对联的意思、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等等,讲的头头是道,让导游黯然失色,更令那些游览的人们叹为观止,母亲站在旁边只剩下骄傲,同时更佩服大舅的博学。所以我们对大舅的爱已经根深蒂固,大舅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异常高大,令我们肃然起敬。大舅在我们心中根本不是平凡普通的人,大舅是我们心中的“神”。</p> <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世后,我作为家中的长女,义不容辞地将母亲对大舅以及家人的爱戴与关心传承下来,延续下去,让大舅也让大舅的家人觉得在遥远的内蒙古还有他们的亲人在挂念着他们。那一年汶川地震,我们从知道地震的消息后就挂念着大舅及其家人的安危,一直打电话想得到他们的消息,无奈电话一直打不通,没办法我只好让同事把电话打到成都市公安局,迫切的想知道他们的安危,二舅也很着急,我们就这样来来回回地打着电话,直到得到他们平安的消息,我们才安心。在失去母亲的日子里,逢年过节我都会代替母亲将问候向大舅及其家人转达,也好让舅舅觉得虽然他唯一的妹妹已经与世长辞了,但是来自亲人的爱一点也没打折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很高兴能替母亲做一些事情,把对大舅的这种爱化作对母亲的报答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虽然我们和大舅远隔千里,但是相互挂念和祝福的心是相同的。只要有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我们的心就天涯咫尺。祝福大舅及其家人幸福安康,血永远浓于水。</p> <p class="ql-block">梅语编辑于2021.05.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