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应县木塔品千年文化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p> 佛宫寺释迦塔的历史 <p class="ql-block">唐朝衰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陷入乱局,耶律阿保机则是在此时统一了契丹各部,并在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开年号神册元年,即为辽太祖。辽太祖死后,他的二儿子耶律德光即位成为辽太宗,勾结后唐的石敬瑭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并且以此为进攻中原的基地。辽会同20年(公元947年),辽太宗攻取东京开封府,灭了后晋,改国号大辽,年号大同。</p> <p class="ql-block">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大力崇佛,特别是兴宗与皇后萧氏酷好佛教,道宗(皇后长子)登位,萧后被尊为皇太后。故在道宗时,更加雕印佛经,修建寺院与佛塔,许多寺院和佛塔中保存着宝贵的经书,现存的大同善化寺、华严寺,以及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都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建筑。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位于应县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内夹四个暗层,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被誉为“峻极神功”、“天下奇”,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塔式建筑。被国内外建筑学界称为“建筑瑰宝”,享有极高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原名宝宫寺,元明之际方改为现在的名字,寺中留到今天的辽代木构仅余此塔。关于塔的建造年代,现存最早的记载来自于塔身南面的「释迦塔」牌匾上,三个大字旁边有「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的字样,这记录是明弘治三年(公元 1490 年)由当时的知州薛敬之所书,与万历年间田蕙编写的《应州志》中记叙类似。考虑到此时辽宋澶渊之盟已成,边境和平,辽国经济实力又大增,建这样的大工程倒也很合理。</p><p class="ql-block">如此庞大的建筑,自然也是皇家所敕建。无论清宁二年是木塔的始建年份还是建成年份,学者们普遍认为这塔的建造和辽兴宗的皇后,也就是辽道宗的母亲,仁懿皇后萧挞里有关。萧挞里正是应州人,而萧氏家族好几代都贵为皇后或权臣,在当时崇佛的氛围下,极有可能是为彰显家族功勋所建,或是道宗为母亲所建。</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一层女供养人壁画,有学者认为正是萧家三个皇后。</p> 佛宫寺释迦塔布局 <p class="ql-block">整个佛宫寺建筑群的最南端是一座木牌坊,正面书「浮屠宝刹」,斗栱密集,为清同治二年(公元 1863 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站在牌坊所在处往北看,释迦塔已成视线中唯一高耸之物,寺前广场的空旷更加剧了这种高大感,此时的木塔真如一层匾额上所书「天柱地轴」一般,矗立在苍茫的天地间。</p> <p class="ql-block">走过广场,面前五间的山门为近年重建,山门与释迦塔之间的钟鼓楼、配殿等则基本为清代所建。塔后有一砖台,通过甬道与塔下月台相连,砖台上是一座七间的清代大殿和左右配殿。砖台本身应是辽代原物,根据田蕙《应州志》和同治五年的重修佛宫寺碑的记载,至少在同治年间,砖台上还有一座九间的大殿,很有可能与释迦塔同时建成,也符合辽金寺院大殿建于高台之上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山门、钟鼓楼、释迦塔、大雄宝殿所构成的应当就是辽代时宝宫寺正中间的塔院。最早的佛寺多以塔为中心,到了唐代逐渐改为以佛殿中心,然而以释迦塔和其后大雄宝殿的体量来看,至少在辽代也还存在着围绕塔来布局的寺院。据陈明达的考察,虽然寺内的辽代建筑只剩释迦塔,但其他建筑的位置基本和辽代差不多,塔前的配殿为清代新建,原来应当是以垣墙相连。</p> 释迦塔的构造 <p class="ql-block">整个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吨,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平面亦为八角形,高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外观为五层六檐。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制作精巧,与塔身十分协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p><p class="ql-block">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p><p class="ql-block">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p><p class="ql-block">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p> 木塔扁额 <p class="ql-block">木塔上挂着大大小小的扁额五十四幅,其中最厉害的都在正南面。第五层「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所题,第四层「天下奇观」则是明武宗朱厚照所题,两人都是打败蒙古鞑靼人之后登塔抒发豪迈之情,夸塔的同时也顺带自夸一下。第三层「释迦塔」则是所有匾额中年代最早的一块,这三个颜体大字是金代书法家王瓛所书,边上的小字题记则陆陆续续记述了木塔的历史。一层平座的「天柱地轴」描述了塔的宏伟,它的作者正是万历年间编纂《应州志》的本地人田蕙。</p> 释迦塔内部构造和佛像艺术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中,辽代彩塑共有26尊,分布于上下五层内,第一层1尊,第二层5尊,第三层4尊,第四层7尊,第五层9尊。木塔名为释迦塔,所以上下五层所供奉的主像均为释迦牟尼佛。第一层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像,高达11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之上。须弥座平面呈八边形,各角有力士肩擎。力士有身穿铠甲装,有裸上身,肌肉隆起,形态逼真。第二层5尊彩塑,木质方形佛坛,坛上一佛四菩萨,分别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菩萨、二胁侍菩萨。毗卢遮那佛居中,左右为二胁侍菩萨,前端两侧为文殊、普贤菩萨。毗卢佛与文殊、普贤菩萨被称为“华严三圣”,皆结跏趺坐于莲座上。第三层4尊彩塑,木质佛坛平面呈八边形,佛坛上东西南北四正面各有一尊佛像,分别为阿阙、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四方佛。第四层7尊塑,分布于方形佛坛之上,佛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右阿难、迦叶二弟子侍立,前端两侧为乘狮文殊菩萨,乘象普贤菩萨,二菩萨坐骑旁边各有一兽童。第五层有9尊彩塑,分布于宽大方形佛坛上,佛坛中央为毗卢遮那佛,亦称大日如来,其余四面及四角为八大菩萨像。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了佛像外,还有一宝物,就是全世界佛教人士尊崇的圣物佛牙舍利,它们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鉴定为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相传,佛祖荼毗后留下四颗佛牙舍利,有两颗被捷疾鬼和罗刹盗走。佛教界对此有一种说法,称这两颗佛牙一颗上天,一颗入地,如若重现于世,必为一双。而应县木塔发现的文物中,就有一双佛牙舍利,与佛教界流传的说法恰好吻合,于是佛宫寺释迦塔举倾国之力建造的真正原因,就是为了营造佛陀的宫殿,安放释迦的真身所在。</p> 释迦塔的变迁 <p class="ql-block">释迦塔建成后,经历了若干次修缮,根据陈明达的考证,主要有两次大修:金明昌六年新增塔内方柱、平坐内斜撑;明正德三年新增第一层华栱头下的柱子,同时拆砌了一层的内外墙。不过直到今天,木塔基本保持了原貌,这一点非常难得。</p><p class="ql-block">到了民国,山西又成了军阀们的战场。1926 年,冯玉祥和阎锡山在应县附近开战,木塔被炮击 200 余弹,造成局部损坏,所幸其整体结构尚无大碍。然而之后的一次修整,却成了梁思成所说的「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当地的邑绅们在风水先生的建议下,将清代维修新增的各层灰泥墙和斜戗拆掉,改换为隔扇门,结果危及了塔身结构,梁先生当时就担忧「若不及早恢复,则将不堪设想」。</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建成至今已有千年,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沙雨雪侵蚀,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据说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两次战火,中枪、炮弹二百多发,屹立不倒,堪称奇迹。</p> 释迦塔价值 <p class="ql-block">释迦塔1961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p> <p class="ql-block">孤矗边城瞰大千,</p><p class="ql-block">沧桑历数晋风烟。</p><p class="ql-block">雁门西藐走青岫,</p><p class="ql-block">汾水南瞻抖白弦。</p><p class="ql-block">檐马声催檐上鸟,</p><p class="ql-block">佛龛香系佛中缘。</p><p class="ql-block">客凭高绝望平野,</p><p class="ql-block">依旧黄沙扑旧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