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川西之行之五 苦难的辉煌

建安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川西的确是美丽神奇的。人间仙境、香格里拉,人们用各种语言赞美这块热土。可是八、九十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浴火炼狱。1935年,红军长征途径川西,在这里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永垂青史的篇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央红军长征纵横11省,历时整一年,其中仅在四川(主要在川西)一地就停留了4个月,占长征全部时长的三分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长征中最惊险、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就发生在川西,那两战红军真是命悬一线,险中取胜,死里求生。长征中最艰苦、最悲壮、也是最残酷的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也是在川西,彼时无数红军战士被寒冷、饥饿、伤病和深不可测的泥潭夺去生命。长征路上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但以自然条件之恶劣而论,无超雪山草地者,红军非战斗减员,以此为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仅如此,长征中张国焘闹分裂的严重事件,还是在川西。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几度绝处逢生,终于到达四川,与四方面军汇合,本以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可是张国焘仗着自己人多枪多,拒不服从中央北上决策,坚持南下,甚至企图以武力相要挟,中央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脱离危险,单独北上。后来毛主席回忆说,那一段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而张国焘的南下计划破产后,不得不再次北上,四方面军的将士们三过草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统计,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一共召开过23次政治局会议,其中11次是在川西开的,主要内容都是解决一、四方面军汇合后的战略方针问题。当时情况之严重,可见一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川西这段苦难的历程,最终化为一种精神,永远铸进了人民军队的魂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从云南进入四川后,又一条汹涌湍急的河流挡在红军前进的路上,这就是大渡河。大渡河水流湍急,水势汹涌,河床里乱石丛生,水面上漩涡滚滚,两岸布满陡壁悬崖,自古就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这是继湘江战役之后,红军又一次面临的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63年,也是在5月,也是在大渡河畔,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的4万太平军为滔滔河水所阻,遭清军围剿,全军覆灭。这次大渡河又几乎使红军再一次陷入绝境,红军再一次赴汤蹈火,冲向死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顺场渡口,位于大渡河西岸,两岸是高耸入云的群山,河宽300米,水流湍急,地势十分险恶。这里是红军渡河的必经之路。就是在红军到达此地的72年前,石达开的部队在这里全军覆灭,川军在此构筑工事,严阵以待,企图让历史重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强渡大渡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遣队攻占大渡河西岸的石棉县安顺场,歼灭守军2个连,控制了安顺场渡口。5月25日上午,红一团二连连长熊尚林率17名勇士,在机枪和炮兵营火力掩护下,乘上小木船,由安顺场冲向对岸。勇士们在几名船工的摆渡下,冒着敌军枪林弹雨和激流礁石,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渡河畔的决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5月26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到达安顺场渡口,可是只有三只渡船,河水湍急,大部队无法迅速过河,而大河南北之敌,前堵后追,情况紧迫。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两路,红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和先遣部队红4团沿大渡河西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前进,相互策应,夺取大渡河上游的沪定桥,开辟红军北上通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泸定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翌年四月合龙告峻。桥身由13根铁链锚固于大渡河两岸而成,长101.67米,宽3米,桥体造型古朴,结构独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沪定桥曾以川藏交通要道和军事要津著称于世。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取得了飞夺沪定桥的重大胜利,沪定桥因此举世闻名。1961年3月,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泸定桥与安顺场相隔160公里,红一军团2师4团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冒着倾盆大雨,一昼夜奔袭240里路,路上还与敌人打了几仗,终于按时赶到了泸定桥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昼夜行军240里,已经是突破了常人的生理极限,但这仅仅是开始,更大的困难还在前面。那座横跨在汹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2条铁索之间的间隔只有一尺来宽,敌人在河对岸架好机枪,严阵以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音阁,形成于明朝川藏茶马古道(泸定段)改道路经泸定之后,原名观音堂。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建沪定桥规模扩大,改称“观音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5月29日上午,红一方面军2师4团抵达沪定挢,并迅速控制沪定桥西桥头,占据观音阁及周围有利位置,布置炮兵阵地和机枪阵地,组成强大火力掩护强夺沪定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夺取泸定桥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着光溜溜的铁索爬向对岸,下面是万丈深渊和咆哮着的河水,头顶上是一条条扑向他们的火舌,这岂止是赴汤蹈火,简直就是飞蛾扑火,但是他们成功了,在红军的意志和勇气面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场战斗惊天地泣鬼神,是红军永远的丰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挑战极限”,与红军飞夺沪定桥相比,全都黯然失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我军第一任炮兵连长赵章成凭借他高超的技术,仅用一发炮弹就一举击溃了对岸桥头堡敌人的机枪阵地,有力地支援了二十二勇士飞夺沪定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的铁索桥已成为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桥上游人如织,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两位可敬的大妈。大妈们身着红军服,认真地模仿敬礼,表情憨态可掬。有人指出,不能用左手敬礼,大妈们赧然一笑,立即重来一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随后,俩大妈又趴下来,模仿红军冲锋,冲啊!又有人告诉,反啦,敌人在对面!大妈毫不犹豫,调过头来又冲了一次,一边的游人早已笑倒一片。可爱的中国大妈,谁说她们只会跳广场舞、挥纱巾摆Pose?</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在的铁索桥上,铺满了结实的木板,但我们站在上面,还是感到些许紧张。此时心里充满了对红军的祟敬之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离泸定桥不远处有高大的红军战士塑像、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和纪念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十二勇士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飞夺沪定桥的22名勇士,留下姓名的只有5人:廖大珠、刘梓华、王海云、刘金山、李友林,其余人的姓名已无从可考。他们也许有人已在后来的战斗英勇牺牲,也许有人一直隐姓埋名默默地为党奉献,他们的英雄伟业将永远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光。勇士丰碑脚踏涌泉背靠青松,象征着红军精神永垂不朽,万古长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中</span></p> <p>红军大部队前往泸定桥途中,路过磨西古镇。</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磨西古镇位于贡嘎山东麓,旧时称之“磨西面”。在1705年泸定桥未建成前,磨西一直是川西茶马古道(雅安至打箭炉)的必经之路和重要驿站,这里曾是人流往来,物易频繁,商贾云集之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镇上有一座天主教堂,由法国籍神父裴恩始建于1918年,1926年建成。教堂采用具有极好防腐、防潮功能的楠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由钟楼、经堂和附属房组成,坐西向东,为中西合壁四合院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西合璧的磨西天主教堂钟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钟楼正面外观是哥特式建筑风格,二层为四角攒尖式,三层为六角攒尖式,飞檐斗拱,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哥特式尖劵窗表现出向上的动势,点缀的圆窗又具有中式庙宇的特点。钟楼三层悬挂有一座钟,钟楼上的十字架直插云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磨西古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宿营磨西天主教堂,在神父楼召开了一次会议,研究红军下一步行动,决定派陈云同志去上海,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并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革命的情况,史称磨西会议。中央红军离开苏区以后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很久了,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中还专门派人去联络,令人感慨不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磨西会议会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泽东同志宿营的天主教堂神甫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就像是考验红军的意志一样,跨过凶险的大渡河后,一座座千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大雪山横亘在红军北上的路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夹金山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当地居民称: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更不可攀,要想翻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这里地势陡险,山岭连绵,重峦叠嶂,海拔4114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连绵的雪山,蔽日的长云,肆虐的飚风,一队逶迤的红军战士却如丰碑一般䇄立在积雪风暴间,缓慢却坚定地顶风长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过雪山诚然是无比艰辛,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钢铁意志和豪迈精神,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却更令人激动和服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6月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长征途中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梦笔山位于马尔康与小金县交界处,主峰海拔4470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军在川西一共翻过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这些雪山险峻陡峭,空气稀薄,行人缺氧,呼吸困难;气候变幻无常,时而大雾迷雾,电闪雷鸣,时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时而风雪交加,寒气袭人,特别是一不小心就会滑进雪塘,掉下悬崖。经过长途跋涉,频繁战斗,疲惫不堪又缺衣少食的红军,一身单衣,一把辣椒,就是战士们全部装备,许多战士累倒、冻僵而长眠在雪山上。翻越每座雪山都是对人的体力和意志的极限挑战。若不是他们每人胸中都有一团永不熄灭的烈火,怎能战胜这样的挑战?后人怎能不对他们肃然起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与红四方面军在夹金山北麓的小镇达维会师了,历尽劫难的红军战士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时的情景一定非常令人激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6月18日,中央红军的大部队到达懋功(今小金县),与已到这里的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接应部队胜利会师。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盼望了那么长的时间,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红军官兵们的喜悦可想而知。小城里红旗飞舞,锣鼓喧天,热闹得像过节一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6月25日,毛泽东与张国焘在两河口见面了,他们曾同为党的一大代表,此时,毛泽东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要领导者,中央红军2万多人,张国焘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统率着号称8万多人的红四方面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的一座喇嘛庙里召开会议,研究两军会师后的战略方针,史称两河口会议。经过讨论确定北上建立川陕根据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军会师的喜悦,很快就被相互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猜忌戒备冲淡了。双方的高层领导都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斗争已经拉开了序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7月初,中共中央到达卓克基。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一起住进了镇上的土司官寨,这是当地最豪华的建筑。红军在卓克基停留了7天,一方面休整一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统筹好两军会师后面临的新问题。7月3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讨论了进入藏区后面临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政策,以及如何解决当前最紧迫的粮食问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克基会议旧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蜀锦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旧为土司索观瀛的书房。中央机关进驻官寨后,毛泽东同志在此借宿一周,并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等土司的藏书。房中有毛泽东读书用的八仙桌,休息时用的坐床,珍藏版的《三国演义》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闻天居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恩来居室,原为土司来客居住的地方,周恩来同志在此住了一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军桥,毗邻卓克基土司官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途经此地,经这座桥跨过湍急的梭磨河北上。红军桥用本土石料修建,是当地现存仅有的石拱桥,被藏族人民称为联系藏汉友谊的桥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广场上的红军长征雕塑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纪念馆全面生动展示了红军长征途经阿坝州,翻雪山、过草地和建立革命政权时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奇迹,让人亲身领略那段风云际汇的悲壮历史,</span>看到那些珍贵的遗址遗迹、革命文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探寻淹没在民间老人记忆中珍贵的史犊残片⋯⋯很受感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尔康卓克基村(现在的西索村),摄于1934年7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红军长征最为艰难的时候,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经长途跋涉,艰苦转战,先后进入阿坝、甘孜藏区,红军足迹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其活动时间之长,区域之广,在红军长征中都是少有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这一路途经的马尔康、卓克基、松岗、梭磨、理塘、丹巴、康定、道孚、炉霍、甘孜、新龙等地,都是当年红军曾经活动过的地方,许多红军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我们忽然意识到我们正在追寻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路,于是连日的旅途劳顿和高原反应顿时减轻了许多。我们此行初衷本是探访川西美丽的秋色,其实最美的风景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波日桥,位于新龙县乐安乡,建于元末明初,是保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跨度最大的伸臂式木石质结构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6年6月,红军长征经此桥,所以又被称为红军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波日桥由桥身、桥墩、桥亭三部分构成。桥墩用圆杉木、卵石、片石相间叠砌,用籐条连接而成。两个桥墩中部,用4-6根圆木渐次撑成拱形,长度自下而上逐步递增,形成两个悬挑臂,悬臂上架横梁、铺桥板、装栏杆,形成桥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整座桥,没有用一颗钉,一块铁,每一结合部全部用木楔连接,展现了藏族人民卓越的创造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6年5月,波日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6年,红四方面长征途经瞻化(新龙)时,红军的一个师部曾驻扎在益西寺达一个月之久,与益西寺的僧侣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寺里还珍藏着红军长征时赠送的一副铜钹和一面锦旗,上面绣有“益西寺是我们红军的寺庙,我们一定要保护它”的字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表示想要看一看红军留下的物件,僧人回答说,早些年被当地文物部门收走了,已不在寺中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卓克基几十公里外,有一个地方叫卓木雕,也叫脚木足。长征中党和红军中最严重的一次分裂事件就是在这里发生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河口会议之后,张国焘伸手向中央要权的目的没有达到。1935年10月初,张国焘率红军从阿坝南下,总部迁入马尔康县脚木足乡白赊村白赊喇嘛寺。10月5日在白赊喇嘛寺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史称“卓木碉会议”。张国焘在这里宣布党中央已经失去领导资格,因此要成立一个新的中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严重的分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关注卓木雕了。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问了许多人,才找到卓木雕会议遗址。原址早已荒废,我们找了许久,才在一堆萋萋荒草中发现一块石碑:卓木雕会议遗址。历史不愿意重提这一幕,但历史也不能忘记这一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木碉会议遗址石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国焘,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出席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会议的主持人,当选为党的临时中央局成员,名列陈独秀之后。其后他曾担任过党内许多重要职务,他统辖的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曾一度是实力最强的。自立中央,是他一生的巅峰,不到3年,他就脱离了革命队伍,投入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怀抱,最终被开除出党。1979年冬,他凄凉的死于加拿大。一代枭雄,客死他乡,这种人生际遇,是命运的嘲讽,还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张国焘的干扰和拖延,两河口会议决定的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红军经松潘北上的路被堵死了。8月20日,毛泽东率领左路军开始进入松潘草地。松潘草原,又称若尔盖草原,位于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0年7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草原及川西北人民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所做出的贡献,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红原县。周恩来总理题词:“红军走过的大草原”、“红原”。</span>这片草地也被称为红原草原。</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原草原平均海拔3500米,是一大片高原草甸和泥质沼泽的混合湿地。每当春夏秋三季,一条条小溪缓慢流淌,一个个明镜似的水潭镶嵌在大地上,绿色的草地上开满鲜花,可是草丛和鲜花下面往往是深不可测的泥潭,人畜一旦踩上去,很容易陷下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断粮,许多红军战士长眠在草地上。 油画《草地情》 张文源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气候复杂多变,明明是艳阳高照,突然就会降下倾盆大雨,气温陡然降下来,温柔的草地瞬间就变成一个狰狞的死亡之海。由于战机贻误,红军别无选择,只能冒死进入这片绝地。中央红军苦苦挣扎了7天才走出草地,而四方面军的部队则北上、南下、再北上,竟过了三次草地。饥饿、寒冷,伤病加上无情的泥塘沼泽,无数红军被夺去了生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长征中最艰苦卓绝、最感天动地的一章就是在这片草地留下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弘扬长征精神,纪念在穿越草地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立碑纪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原瓦切红军长征纪念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原—阿坝州内唯一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藏族同胞对红军的牦牛支援,为红军运送物资和伤员过草地沼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此段中国革命历史特有的“牦牛革命”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长征途中的伟大创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国初期,军委曾专门组织力量重返草地,收敛烈士遗骸,处理善后事宜。草地人迹罕至,十多年过去了,烈士们的忠骨依然一排排静静地躺在原地,仿佛在等待战友们归来,等待革命胜利的消息,这一天终于来到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满地鲜花,是烈士们的鲜血浇灌;巍巍雪山,是红军永远的丰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军跨过的雪山,走过的草地,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雪山草地了。它们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苦难,它们凝聚着红军的信念和理想,意志和力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时可能轰动一时,最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经过时光的冲刷打磨,越发显现出夺目的光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至今日,长征的意义早已远远超出这两个字的字面意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长征是红军的一次血与火的淬炼。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的精神财富。</span></p><p><br></p><p>红军万岁!</p><p>人民万岁!</p><p>我们亲爱的祖国万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