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没有整编师,整编74师的历史被演义化了

坐观岁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些年,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地摊文章百出,其中不少都是为了迎合部分人的心理,歪曲了历史事实,给很多人造成了误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抗日战争中的74军,大家虽然都知道这支部队,但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误导,人们对这支部队的认识越来越远离了历史的真实;这支部队的许多真实历史事件,被人们改写成了演义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有人就说过这样的话:抗战时期的整编74师如何如何,甚至还有整编74军怎么样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的说张师长指挥的74军是抗战中最牛的部队,这一个军反倒成一个师长的了。另外关于74军的战绩也过于夸大,就万家岭战役来说,很多人只知道有74军参战,却从没听说过此战其实是很多部队合力完成的,如第4军、第66军的功绩就被长期忽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74军当时的武器装备的描述,也是谬误颇多,称该军是全美械部队,打满全场的说法也不在少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很多错误都是低级的,如所谓整编师的说法,在抗战中是没有的。抗战时,除了正常番号的军外,有新编军和暂编军。74军就是74军,是一个正常番号的军,不存在整不整编之说。同样师也是一样的,当时有正常番号师,及新编、暂编师,74军下辖的51师、57师、58师都是正常番号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非要说抗战时74师如何如何的话,则另有其人,如张自忠将军牺牲时所率的即为74师,但该师只是一支兵力和装备都很寒酸的杂牌部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但凡提到74军,很多人都觉得张灵甫是该军的灵魂人物。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张灵甫带着74军在抗战中打满全场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4军是1937年淞沪会战时成立的,军长是俞济时,同时俞兼任58师师长,王耀武副军长兼任51师师长。每个师下辖2个旅4个团,张灵甫只是51师153旅305团的团长,而且该团是51师由补充旅升格后编入的,属于后来者,刚到淞沪战场时甚至有兵无枪。直到1941年,张灵甫才升任58师师长,到1944年张灵甫升任74军副军长,此后到抗战结束依然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4军第一任军长是俞济时,在其指挥下,74军参与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在内)、南昌会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4军第二任军长是王耀武,其是国军中为数不多的名将,协助俞济时指挥74军参与上述会战,而在其任上率74军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4军第三任军长是施中诚,其任上参与的会战有长衡会战、湘西会战(雪峰山会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要说抗战中,谁最能代表74军的话,非王耀武莫属。其在全面抗战初期就是74军的副军长兼主力师长,且参与军的指挥,之后作为该军军长率部打出了74军大多数的战绩,王耀武升职后,仍实际控制74军,直到抗战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一些人过分吹捧的张灵甫虽然比王耀武大一岁,但是其毕业于黄埔四期,王耀武反而是其学长。在全面抗战初期,张灵甫只是团级军官,在其任师级军官是由51师旅长升任至58师的副师长、师长,期间该师战绩并不特别突出,反倒损失甚重,58师师长廖龄奇被蒋介石处决,张灵甫继任师长。在副军长任上时,因74军实际为王耀武控制,他也没有指挥全军作战的机会,而且张灵甫未参与雪峰山会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将抗战中一次军级规模作战都没有指挥过的张灵甫捧为74军的代表人物,而且将该军俞济时、王耀武等高级军官及部分低级军官的战功都移花接木到了张灵甫身上,肯定是不妥的(抗战时国军作战军一度有124个之多,其上面还有军团、集团军等建制,师级军官并不突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单就抗战中表现的话,一向被讥讽为“千里驰援”的李天霞都要高于张灵甫。因此,不宜以抗战有功就不顾历史事实,因为一些人在过分拔高张灵甫的同时,贬踩的却是一大群有功的抗战将士,如此显然不客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着客观评价的角度来说,张灵甫抗战功劳是应该予以肯定,但是肯定也要客观和恰如其分。过分拔高那叫客观吗?贬低甚至忽视了一大帮人那叫客观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在看待74军抗战问题上,应客观公正地看待王耀武等诸多将士的功劳,包括张灵甫的功劳,74军的功劳不是某一个人的,更不是张灵甫个人的。尽管王耀武对74军影响甚大,说王耀武是74军的代表人物并不等于整个74军的抗战功劳都是王耀武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完了74军的人事,再说该军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军补充武器装备是亲疏有别的,抗日战争中是以中央军嫡系优先,中央军普通部队次之,有实力的地方军再次,没实力的杂牌军属末流,八路军/新四军几乎没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人以为74军一开始就是中央军嫡系,其实不然。该军51师出自补充旅,57师为孙传芳五省联军余部改编,58师前身是杂牌军番号补充浙江保安团组成。三个师中,57师在20个调整师之列(即民间所谓的德械师,因该师师长施中诚为陈诚同学,且调整部队兼顾杂牌军情绪,故将其列入),因其出身杂系,德式武器补充不多。而58师因为是俞济时当师长,武器不错;51师则是中央军正常水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这3个师比起当时大名鼎鼎的36师、87师、88师和陈诚的18军、汤恩伯的13军来说,还算不上国军一等一的嫡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该客观地说,74军在作战中表现比较出色,逐渐引起蒋氏集团最高层的注意和重视。因此,每战后必优先补给武器,该军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得到了一批库存的德式武器,但数量并不是很多,补充的还主要是国械。1938年万家岭战役时,该军参谋叶方华就说道:51师的武器是较差的,除有少数巩县造的中正式步枪外,绝大部分是汉阳兵工厂造的又重又笨的双筒步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4军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是在1938年苏联援助大量到来后,其分得了一些苏联造的轻重机枪。1940年,74军又入选“攻击军”之列,直辖一个炮兵团,装备有4门115毫米榴弹炮、8门76毫米野战炮和4门37毫米反坦克炮,另外加强了辎重、工兵配置。因此有人据此称74军为苏械军,但实际上当时补充的仅仅是部分苏联造重武器和轻重机枪而已,74军整体上还是以国械为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1944年美国援助较多后,74军才分得了部分美式武器。但当时滇西战役尚在进行当中,主要武器优先供给滇西的远征军,74军领到的美械很少。到1945年初,缅北滇西战役获胜,大量美械源源不断运抵,74军被列入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编制,其军直辖1个105毫米榴弹炮营、师直辖1个75毫米山炮营、团直辖81毫米迫击炮和37毫米战防炮各1个连、营有重机枪连及火箭筒、连有60毫米迫击炮、班有冲锋枪及轻机枪。其正在换装之际,雪峰山会战爆发,此时主要是完成了轻武器换装,如该军使用的冲锋枪,在会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重火力则没有换装完成,该军在会战中没有打出一发美制75毫米/105毫米炮弹,倒是苏式76毫米野战炮弹消耗了1471发。雪峰山会战中,74军统计歼敌12547人,自身伤亡为5225人,战后该军继续进行换装,直到抗战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从1937年淞沪会战时成立到1945年抗战胜利,74军就是74军,不是什么整编师,也不是什么纯美械师,更不是一些人瞎改历史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74军的战绩也应当客观看待,因为国军的会战大多都是几个军甚至几十个军参战的,尽管74军在一些会战中起到了主力作用,但也不应无视或贬低其他部队的抗战功绩。</p> <p class="ql-block">(说明:部分内容和全部图片取自网络,但未能找准确出处,如有引用不当,可随时删除,并表示真诚的歉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