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动工兴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span>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落成,历时89年。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理政务,通常是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来,九、十月份返回北京。避暑山庄实际上已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整个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以山区面积最广,约占山庄总面积的70%多。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外八庙是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 外八庙。当时,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p> <p class="ql-block">承德普乐寺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寺门西向。它共有三层,主殿称“旭光阁”,外观极似北京天坛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普宁寺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的一座汉藏结合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普宁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通高27.21米,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须弥福寿”是“扎什伦布”的音译。该庙于1780年乾隆70大寿,为迎接六世班禅入觐朝贺而建,是历任班禅到承德的驻地,距今230多年。</p> <p class="ql-block">安远庙: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5月,达什达瓦部先后分两批到达承德,乾隆皇帝甚为关切,考虑到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原伊犁固尔扎庙毁于战火,遂下令在达什达瓦部驻地附近武烈河东岸的山岗上“仿伊犁固尔扎庙式”建造安远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故又称“伊犁庙”。</span></p> <p class="ql-block">当地民间流传着“棒槌山倒蛤蟆石”跑的民谣。</p><p class="ql-block">相传在很古老的时候,山上有只兴风作乱的蛤蟆精,有一天蛤蟆精又在作怪,人们就顺手拿起捣衣服的棒槌追打蛤蟆精,三两下就把蛤蟆精打趴在地上,变成一块大石头,人们怕它再跑出来做怪,就顺手一扔,把棒槌立在蛤蟆石的旁边,变成一座山峰。蛤蟆石一动就给一棒槌,这样蛤蟆精再也不敢做怪,只好乖乖的趴在那里一直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棒槌山</p> <p class="ql-block">蛤蟆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