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俊”站”着教语文案例(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俊(原创)</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站”着讲课,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教材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做到重视教材,但不唯教材。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在教书时努力做到,对每一篇课文都要读出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大胆的质疑教材。在教学的时候,既要教给学生文字、文章上的知识,又要适度教给学生一些文学、文化的东西。这就是我所说的“站”着讲课,而不是“跪”着上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实上。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年,某校初一语文组请我为他们上一堂示范课,给我的课题是《论语十二章》,说实话,对于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的我,突然被要求去上一堂初中语文课,心里还多少缺乏底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和教参有两处注解值得商榷。第一处是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参上的翻译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认为,教参上把”师”翻译成”老师”,有点简单草率了,应该把“师”字翻译成“学习方法”,这样才比较恰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处,教材上把“博学而笃志”解释为“广泛的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我认为,这种翻译当然也可以,但不是特别贴切,应该翻译成“广泛的学习,然后深深地记住”,这样比较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笃”有多种意思,1、忠实,一心一意 :~学。~信。~志。~情。~厚。2.、厚实,结实 :“彼其之子,硕大且~”。3.、程度深,沉重 :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志”也有多种解释,1、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 2、记,记在心里: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3、记号:标志。 4、记载的文字:杂志。志怪(记载怪异的事)。 5、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志子。用碗志志。 6、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有这么多种意思,为什么只能翻译成“坚定自己的志向” 呢?而不能翻译成“深深地记住”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诗无达诂,古文,特别是年代久远的上古文,有多种理解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教材,编者应该更严谨些。如果把答案锁定在一种上,那就未免流于草率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堂课下来后,当即有几位老师找到我,激动地对我说:“徐老师,您的这堂课给我的震撼太大了!”他们告诉我,他们从学生时就学过这篇课文,但很少有老师像我这么讲的,现在他们当起老师来,也没有敢像我这样教的。他们认为,我讲这一课,至少有三点不同:第一,不唯教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第二,指导学生如何读出文言的味道来,老师你亲自范读,这一点我们知道这样做很好,但我们总担心自己读不好,而不敢范读。第三,你重在引导学生读出论语背后的感悟,这一点,我们我们没怎么想过。</p> <p class="ql-block"> 是的,语文教学有四个层次,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一般的语文教师往往仅停留在前两个层面上。如果是这样,那就正如韩愈所言“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确实把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文字后面的那个人来。这正如孟子所言“颂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于是,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文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之后,要求同学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感悟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p class="ql-block"> 【注释】①说,通“悦”,喜悦,高兴。②愠,恼怒,怨恨,生气。</p><p class="ql-block">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是一个君子吗?</p><p class="ql-block"> 注意:对于“不亦------乎?”有一些很高端的著作,把它翻译成“不也是------吗?”其实,这里的“亦”并没有实义,仅仅作为一种固定句式的标志了。好在教材并没有逐众而人云亦云。</p><p class="ql-block"> 【感悟】:◎按时复习的学习,这样效果很好,因而很喜悦,这样就不会厌学了;◎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很好,彼此交流,互相帮助,因而很快乐;◎被别人误会,一时得不到理解,这是难免的,你想通了,就不会生气,不会苦恼,因而你是君子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p class="ql-block"> 【注释】:①三,不定数词,多次。②省,反省。③忠,尽心竭力。④信,诚信,信用。⑤传,老师教授的学业知识。</p><p class="ql-block">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p><p class="ql-block"> 【感悟】:◎人是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只有不断地反省,才能更加完善;◎人要先反省自己的为人,再反省自己的学习,使之德才兼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他的恕不举例解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我还有一个遗憾,学生在考试时,所给答案,只能以教材的答案为答案,与教材答案有冲突的即便再正确,也是错误的。这事实上在禁锢教师们的个性创造性的劳动,不利于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因此,我只能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乃至大学的中文教学,依然是任重道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