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最忆在长安

槛外人·新月

<p class="ql-block">很久没有写东西了,很久没有旅行了。恰巧要写的地方是西安,有太多的入手口,有太多的要写,只是这太多,真的让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起?是从“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始,还是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写起,除了这些,依旧有太多的太多一起涌入心头,依稀似曾望见春天的长安: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秋天的长安:风舞槐花落御沟,钟南山色入城秋。繁盛的长安:岁将大计,万国来朝。惶惶大唐,荣耀万邦流芳千载。纵然是悲欢离合两徘徊,今生无悔,来世更待,依天把剑观沧海,斜插芙蓉醉瑶台。随心是个好词,随着自己的心把最爱的长安写一下。</p> <p class="ql-block">陕西博物馆的藏品可以说是件件都是珍宝级的,国家级的,我们首先参观了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被誉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隋唐考古发现之一——西安何家村窖藏300余件(组)珍贵文物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展厅展出,名为《大唐遗宝》。</p><p class="ql-block">西安何家村窖藏,因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何家村而得名。当时一单位的基建施工人员在挖地基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陶瓮和一个提梁银罐,里面装满了金银宝物,他们立即将这一发现上报。文物工作者迅速赶至现场,接受了这批珍宝,并对周围展开钻探调查。</p><p class="ql-block">当年10月11日,探铲下传来了清脆的金属声,随后第二瓮珍宝也出土了。两瓮一罐共计收纳金银器、宝玉珍饰、贵重药物、中外钱币等文物1000多件(组)。</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代银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该银壶高18.5厘米,整体造型仿照骑马的游牧民族储水用的皮囊,上口敛而底部呈扁弧形,周身看不到焊缝。银壶的腹部两侧以模压手法各锤出一幅凸起的骏马图像,马口中衔有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壶身上弓状的提梁、覆莲瓣式的壶盖,以及壶身所饰腾跃的骏马,均鎏上一层黄灿灿的金色,与银白色的壶体交相辉映,色调格外和谐富丽。这件银壶不仅造型别致,而且极具实用价值,充分显示了唐代工匠的匠心独运。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装饰了一匹突出于壶面的、金色的、奇异的马。这匹马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蹦直,后肢弯曲下蹲,口中叼着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据考证,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马。</p><p class="ql-block">马具有极好的节奏感,既能征战又能跳舞,现代体育项目中难度极高的“盛装马步”即是证明。史书记载,在唐代人们已训练马匹舞蹈,以取悦于皇室贵族。</p><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种形制的壶在辽金时代的古墓中常有发现,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但在唐代金银器中还是首次见到。契丹民族出现于4世纪初,其根据地以今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为中心,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在唐代,它是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大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这件银壶的出现,正是唐代汉族和契丹等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显证。也有专家认为,鎏金舞马衔杯纹壶上马用嘴衔起装满酒的酒杯翩翩起舞的图案。根据典籍记载,每年八月初,李隆基生日时,舞马披上锦绣衣服,颈部挂上黄色的金铃,鬃毛上系着贵重的珠王,按照“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衔杯敬酒。</p> <p class="ql-block">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件玛瑙杯的产地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中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p><p class="ql-block">从玛瑙的材质、造型等方面,还能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类似这样造型的器皿,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较为常见。另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唐兽首玛瑙杯做工精湛,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光鲜润泽。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兽首玛瑙杯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的神形皆肖。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战国金怪兽。这件黄金制成的奇怪动物,之所以被称为怪兽,是因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仔细看怪兽的两只抵角是由两两身相连、背相对的16只小鸟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样子。因此,这件小小的怪兽身上竟隐藏了十七只小鸟,体现出工匠们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根据金怪兽底盘上的小孔,考古学家们推测可能是匈奴族首领帽上的冠饰。也有一种说法,这种怪兽出自《山海经》。</p> <p class="ql-block">这件藏品也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件</p><p class="ql-block">牛尊,是模仿牛的形象铸造的酒器之一。虽然鸟、兽等仿生题材的青铜器在西周中期较为常见,但是这件牛尊却独具匠心,是其中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牛尊的整体造型在不失生物形态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了牛的各个部位实现了酒器的实用功能,使其既实用又美观。</p><p class="ql-block">牛尊通体以云纹和夔龙纹装饰。构图疏朗,庄重大气,与商末周初青铜器上神秘怪诞的装饰风格截然不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和容易理解的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雁鱼灯</p><p class="ql-block">全系铜铸,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雁额顶有冠,眼圆睁,颈修长,体宽肥,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雁喙张开衔一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雁冠绘红彩,雁、鱼通身施翠绿彩。并在雁、鱼及灯罩屏板上,用墨线勾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雁鱼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其上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雁鱼灯的四个部分又可自由拆装,便于擦洗。该灯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朔县照十八庄出土的这件雁鱼灯是最精彩的一件。其取材于这种祥瑞题材,又在铜制灯体上遍施黑、白、红、绿彩色纹饰,令人观之心动。此器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便于挡风和调节光照度、光照方向。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便于吸纳烟尘,各部分可拆卸,便于清洗。构思设计的合理,实用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一件公认的艺术珍品。这件工艺考究、造型生动的彩绘青铜雁鱼灯,它不仅能调节灯光射向,重要的是将烟尘吸入雁的肚里让水溶解,净化空气,并能拆卸清洗。这盏科学实用的灯,说明中国古代人就有环境保护意识。</p><p class="ql-block">汉代的青铜灯具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巧实用。造型多取祥瑞题材,如雁足灯、朱雀灯、牛灯、羊灯、连枝灯等。雁鱼灯是其中的一种。</p><p class="ql-block">铜灯上用漆彩绘出雁的翎毛、鳞片,施以黑、白、红、绿四色,彩绘简约概括。雁,在我国古代是一种信鸟,多用于缔结婚姻的纳彩或大夫相见时的礼品。而象飞雁衔鱼这样的装饰题材,早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便已出现,到汉代时此题材尤其多。大体由于“鱼”与“余”同音,“鱼”又是丰收富裕的象征,因此这种装饰题材一定寄托了当时人们追求美好、富裕生活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是彩绘贴金安伽墓围屏石榻。这组石门和围屏石榻出土于粟特贵族安伽的墓葬中。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地区的民族,他们非常善于经商,常沿着丝绸之路来中国做生意,久而久之就在这里定居,安伽就是其中之一。安伽在北周政府担任“萨保”一职,专门管理来华胡人的贸易和宗教事宜。这组石门和围屏石榻最大的特点是周身布满线刻和贴金彩绘,这些图案为我们生动展示出北周时期沿丝绸之路来华的粟特人的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门额上的彩绘展示的是粟特人祭祀的场景。画面正中央,三头骆驼踏在一个覆莲基座上,驼背上背负一个大圆盘。盘内燃火,火焰升腾幻化成莲花图案。火焰的两侧各有一名乐神,一位弹奏琵琶,一位舞弄箜篌。骆驼座两侧各有一个人形鹰足的祭司,祭司面前有供案,上面摆放着各种祭祀用品。整幅画面中,火坛占据绝对的中心,可见墓主人对火的崇拜。结合墓主人的族属我们可以得知,这里展示的是祆教的祭祀场景。祆教是粟特等中亚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因其对火的崇拜,又称拜火教。</p><p class="ql-block">围屏石榻上的图案不同于门额上的宗教主题,主要是现实题材,内容有狩猎图、出行图、宴饮图、乐舞图等。这些画面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出墓主人安伽从青年到老年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在华粟特贵族的生活起居状况。这些画面中,既有粟特人、突厥人等高鼻深目的胡人,又有汉人的形象;既有凉亭、回廊等传统中式建筑,又有毡帐这类具有草原民族风格的建筑。整幅画面呈现出一幅胡汉同乐的景象,从一个侧面展示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您可能会有疑问,一般墓室中都会放置棺椁,而安伽墓中为什么会放置石榻呢?其实这是旅居中国的粟特人特有的葬俗。墓主人安伽的尸骨发现于墓的甬道内,因此石榻应该不是用作葬具的。那么,墓中的石榻是做什么用的呢?其实围屏上的彩绘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这些图像中多次出现墓主人与朋友同坐在石榻上宴乐的场景。在墓中放置石榻,是为了给死者在阴间世界提供继续与人言谈交流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为西魏时期的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高4.5厘米,宽4.35厘米。独孤信印是一枚用煤精制作的印章,这枚印章是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印由煤精制成,呈球体8棱26面,其中正方形印面18个,三角形印面8个。有14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等。印文为楷书阴文,书法遒劲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据印文内容及核查史书,此印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印。十四面印文内容不同,各有其用途,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独孤信不仅自身战功赫赫,他的女儿也很有名。他有7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成为周明敬后;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以嫉妒著称的隋文献后;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因此他作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所以人们戏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不过正因为有此渊源,所以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身上都流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因此大唐盛世吸纳各方精髓、接受异族文化就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这也成为隋唐两代社会开放、民族平等的前提之一。</p><p class="ql-block">据说,1981年11月9日,被陕西省旬阳县旬阳中学的一名叫做宋清的中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当时,他以为捡到的是一块奇怪的石头,没想到竟然是稀世珍宝‘----煤精多面印。</p> <p class="ql-block">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彩绘三彩釉陶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彩绘三彩釉陶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彩绘三彩釉陶马来。从现存彩绘三彩釉陶马可以看出,唐代彩绘三彩釉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彩绘三彩釉陶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彩绘三彩釉陶马是唐代时期最令人喜爱的,造型均头小颈长,膘肥体壮,骨肉健美,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概括力。三彩釉陶马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以黄、绿、褐三彩为主的原则上价值略低。</p><p class="ql-block">这件艺术品展现的陶马及牵马俑人,皆是往来于西域等西方客商和流寓长安、洛阳等城市经商的人。证明了唐代与西方民族友好往来的密切程度。</p> <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壁画从武惠妃的墓中发现的。墓葬中发现了彩绘骑马俑残片、莲花纹瓦当、唇口筒瓦、“西坊”铭板瓦、彩绘胡人俑俑头、彩绘侍女俑头,直到发现写有“贞顺”字的汉白玉哀册残块(哀册是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考古人员才确定墓主人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宠妃——武惠妃。</p><p class="ql-block">史载,武惠妃(699~737)为武则天的侄孙女,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赐号惠妃。其子寿王李瑁曾娶杨玉环为王妃。有趣的是,武惠妃死后,杨玉环又成了唐玄宗的妃子。婆婆和自己的儿媳有了同一个丈夫。</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废王皇后,封武氏为惠妃,宫中礼节等同皇后。此后,玄宗想立她为皇后,但遭到大臣反对。惠妃死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12月,终年40岁。赠贞顺皇后,葬于敬陵。能受此殊荣的妃子在历史上为数不多。高髻持如意仕女图壁画高119.8厘米,宽59.8厘米 国家二级文物 仕女为何穿男装?唐代开放如同现在穿牛仔裤。</p><p class="ql-block">在5幅壁画中,除了2幅有些许破损外,均保存基本完好,十分罕见。这5幅壁画均为唐仕女图,除了《红衣男装仕女图壁画》上有2个红衣女外,其余的均为一名仕女。有两幅图中仕女身着男装,现场不少人猜测壁画中的人物是男是女。据说,在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女性穿男装十分普遍,如同现在流行穿牛仔裤一样。</p><p class="ql-block">据专家介绍,在发掘前,考古人员发现该陵墓因多次被盗,甬道和墓室内一片狼藉,葬具、随葬器物被盗殆尽。在安放墓主人的墓室内,宛如壁画天堂,在墓顶上还残存有不少或红或蓝的云彩,墙面壁画上有仪仗、人物、山水条屏、杂技、庭院树木、花鸟等,壁画色彩鲜艳。在这些壁画中,其中的婴戏杂技、山水屏风,为唐墓壁画之首见。婴戏杂技壁画上共有6个杆子,8个小孩摆着各种各样的杂耍造型,为墓主人进行表演。而一幅山水六扇屏风中,一边三幅屏风有红色的画框,而另外三扇则没有画框,屏风为何没有画框,令人疑惑。</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高58厘米,长43厘米,施蓝、绿、黄等单色釉。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盖,其上有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载歌载舞的女子。造型新颖,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陶塑艺术精湛,色彩艳丽,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压卷之作。</p><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人物如实提供了宝贵资料,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通高56.2厘米,长41厘米,骆驼高48.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骆驼四足挺立在长方形踏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驼身为赫黄色,驼背上垫有绿色椭圆形毯,边缘呈蓝色。驼峰上架平台,平台上铺有色彩斑斓的长毯,平台上有7个男乐伎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皆盘腿坐于骆背的毯上,分别执笙、箫、琵琶、箜篌、笛、拍板、排箫等乐器做奏乐状。在男伎乐俑中间站立一女乐伎俑,头微微上仰,面庞丰润,梳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的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状。</p><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构思精巧、造型夸张、做工细致,充满着艺术的想象和浪漫的气息。唐代艺术家用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可谓匠心独具。整件作品中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鲜活,连骆驼也显得沉稳有加,好似踏着音乐节奏徐徐行进。伎乐俑眉目刻画清晰,姿势各异、神情专注。特别是执拍板俑,侧耳凝神,像是被那美妙音乐所陶醉,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该俑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作品上的釉色虽然已有星星点点的脱落,但其生动逼真的造型,协调的比例依然传神。略显暗淡的釉色自然而柔和,釉中开片细而均匀,釉面的突起感、翘起感如早春新叶上细致的的纹路一样,既显轻薄,又十分干净。</p> <p class="ql-block">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 足径8.7厘米。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想象丰富,神态生动,具有清新活泼的生活情趣。腹部满刻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花,刀法犀利圆润,装饰效果浓郁。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灌水时将壶倒置,待盛满后,将壶放正,滴水不漏。釉面莹润,造型独特,构图严谨,图案精美,是耀州窑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陕西的美食还是不能错过的。晚饭一定要来大名鼎鼎的醉长安来尝尝葫芦鸡了。鸡是炸过的,非常酥脆醇香,一口咬下去,外酥里嫩,还是很美味的。</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长途跋涉来跟《长恨歌》赴约,这是此行最不能错过的,即使再远也要来。</p> <p class="ql-block">说到《长恨歌》,简直也是有太多太多的想说,盛世大唐,万国来贺;王维的田园风光,李龟年的悠悠雅乐;波斯的袅袅舞姿,玄宗的《霓裳羽衣》;玉环的肤如凝脂,妃子笑的甘甜美味;渔阳鼙鼓动地来,斜插芙蓉醉瑶台……太多太多的感慨,最好的还是《长恨歌》的本文 长恨歌</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唐代〕</p><p class="ql-block">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p><p class="ql-block">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p><p class="ql-block">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p><p class="ql-block">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p><p class="ql-block">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p><p class="ql-block">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p><p class="ql-block">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p><p class="ql-block">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p><p class="ql-block">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p><p class="ql-block">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p><p class="ql-block">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p><p class="ql-block">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p><p class="ql-block">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p><p class="ql-block">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p><p class="ql-block">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p><p class="ql-block">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p><p class="ql-block">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p><p class="ql-block">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p><p class="ql-block">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p><p class="ql-block">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p><p class="ql-block">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p><p class="ql-block">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p><p class="ql-block">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p><p class="ql-block">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p><p class="ql-block">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p><p class="ql-block">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日转 一作:地转)</p><p class="ql-block">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p><p class="ql-block">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p><p class="ql-block">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p><p class="ql-block">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p><p class="ql-block">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花开夜 一作:花开日)</p><p class="ql-block">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南内 一作:南苑)</p><p class="ql-block">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p><p class="ql-block">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p><p class="ql-block">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p><p class="ql-block">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p><p class="ql-block">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p><p class="ql-block">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p><p class="ql-block">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p><p class="ql-block">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p><p class="ql-block">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p><p class="ql-block">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p><p class="ql-block">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p><p class="ql-block">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p><p class="ql-block">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p><p class="ql-block">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p><p class="ql-block">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p><p class="ql-block">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p><p class="ql-block">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飘飖 一作:飘飘)</p><p class="ql-block">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p><p class="ql-block">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p><p class="ql-block">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p><p class="ql-block">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p><p class="ql-block">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p><p class="ql-block">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p><p class="ql-block">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但令 一作:但教)</p><p class="ql-block">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p><p class="ql-block">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p><p class="ql-block">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p><p class="ql-block">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p> <p class="ql-block">这场声势浩大的演出,是此行最期待已久的。歌舞剧《长恨歌》在历史故事的真实发生地——华清宫用舞剧的艺术形式,对白居易的传世名篇《长恨歌》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给予艺术再造,还原了一段恢宏壮观的历史情境和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整场舞剧全长70分钟,由“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夜半无人私语时”、“春寒赐浴华清池”、“骊宫高处入青云”、“玉楼宴罢醉和春”、“仙乐风飘处处闻”、“渔阳鼙鼓动地来”、“花钿委地无人收”、“天上人间会相见”等十幕组成,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高科技灯光音响及特效等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和千古绝唱的爱情传奇,让观众穿越时空隧道,领略一千多年前发生在骊山脚下,华清池畔的凄美爱情故事,感受浓郁的盛唐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斯山为大幕、斯水作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p><p class="ql-block">这部剧以“两情相悦”、“恃宠而娇”、“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层次十一幕情景,以势造情,以舞诉情,在故事的原发地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长恨歌》的三个“新”还是很吸引人的:此剧所使用的全隐藏舞台面板今在旧版的首次换新;为了达到更加逼真的氛围营造效果,第九幕的鹊桥造型与连理树造型重新设计,在灯光的衬托下,新的鹊桥看起来更加的轻盈与逼真,把观众带入“天上人间会相见”的感人情境中;此外,舞台上的狮子、鹿头、镜子等道具第一次全部换新。这些全新的细节让整个舞台看起来更加熠熠生辉,一显大唐盛世的奢华与繁盛。真山真水与声光电的结合总能在《长恨歌》演出现场听到观众啧啧称奇的声音。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增强观众视听感受,新版《长恨歌》在灯效、水效等方面加强特效,以确保每个场景都是一场至善至美的饕餮盛宴。在第二幕“夜半无人私语时”中,月亮在雾瀑上方缓缓升起,满天繁星点点,这一场景给无数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增加人工瀑布的长度和水雾特效,这条“流动”的银河看起来将更加立体与神秘。为了更显“贵妃出浴”的娇弱与妩媚,在第三幕的场景中,贵妃缓缓升起的“浴缸”下方增设花瓣状水幕效果,配以现场的香氛技术,观众将被带入那“春寒赐浴华清池”的浪漫情境。此外,九龙湖畔的垂柳与湖中的“水蘑菇”升降台将增强灯光渲染效果,让声光电效果最大程度的相互融合,令整场演出更具大唐盛世的奢华气象。</p> <p class="ql-block">看到最后,还是不免伤感,还真是那句“此恨绵绵无绝期”啊!寒风雪天中,唐明皇回到长安城,杨贵妃的颜容笑貌在他的脑海中萦绕徘徊,令他肝肠寸断。睡梦中,他入蓬莱仙境与杨玉环相会。两人泪眼相望,尽诉相思,再续前缘。仙女们手持彩绸飘然起舞,华丽优雅的“霓裳羽衣舞”似风吹仙袂,为这对有情人能在仙宫相会而乐,无数白鸽凌空飞翔,表达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古都长安各处都是古色古香的,浓浓的文化气息沉醉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陕西的美食首先就是各种各样的面,酸汤面和干拌面,面劲道,汤酸辣,一碗下肚很过瘾,碳水摄入十足半天都不带饿的。</p> <p class="ql-block">《驼铃传奇》据说是会跑的实景演艺传奇秀,以“一带一路”为主线,深入挖掘大唐传统文化,追寻驼队丝绸之路上的踪迹,以正能量传播西安最辉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奇。整场演出分为序幕《岁月再现》及《送君千里》、《狼道遇险》、《异国风情》、《祥雨洗尘》、《迎郎归来》、《华夏盛世》七幕剧情。</p> <p class="ql-block">随后涌入人群大军,来到西安城墙。</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p><p class="ql-block">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p><p class="ql-block">1961年03月04日,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p><p class="ql-block">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有关部门委托,配合工程,对该处暴露的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认定它结构复杂,时间跨度从隋唐至现代,历经五次大的修筑而成。</p><p class="ql-block">据统计,城墙断面从早至晚分为五大期。即:</p><p class="ql-block">隋唐期:现存断面接近三角形;</p><p class="ql-block">唐末五代期:加厚旧城墙一点五米至两点五米以上,顶部也加高将近一米;</p><p class="ql-block">宋元期:增补层处于明城墙断面中心,土色暗褐,质地密实,夹有少量砖瓦;</p><p class="ql-block">明清期:将以前所筑城墙的墙体全部包筑于内,即是现今的西安城墙;</p><p class="ql-block">现代修葺层,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有关部门进行的加固处理。</p><p class="ql-block">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居于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p><p class="ql-block">开皇二年(582年),大兴宫的修建拉开了大兴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p><p class="ql-block">开皇三年(583年),隋帝国迁至新京,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即“大兴城”,宫城命名为“大兴宫”。</p><p class="ql-block">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并为后来的唐帝国所继承沿用。</p><p class="ql-block">隋大兴、唐长安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周长36.74千米,总面积84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p> <p class="ql-block">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唐承隋制定都长安,并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大兴宫”更名为“太极宫”。唐末,长安城因战乱遭受了很大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p><p class="ql-block">韩建放弃了原长安城的外廓城和宫城,仅保留了皇城,称为子城,进行修治。原皇城有东、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宽阔的横街,成为皇城与宫城之间的分界。这次整治,便将宫城的南垣作为子城的北墙,与皇城的东、西城垣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原来的皇城成为一座四面环有高大城垣的坚固城池,并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改建后的长安城称作“新城”。新城的周长为9.2千米,仅及原长安城周长的四分之一。同时在城内筑有内城,作为官府所在区;另在东西城墙外各筑一小城,作为下辖之大年县、大安县(后又分别恢复原名长安县、万年县)之治所,此新城仅具军镇性质。</p><p class="ql-block">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长安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也就是说,从唐末到宋元,当时的长安城只是隋唐时期的皇城而已,反映出了长安城的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在元代,奉元路城(前期称安西府城)的规模与分布格局与前代仍基本相似,只是在至元十年(1273年)动工,于城东北方向,近沪河一高亢平坦处修建了安西王宫,面积约0.3平方千米,呈纵长方形。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墙垣高大,宫殿富丽堂皇,四周川湖泉水环绕,驻有军队,宜于游猎为乐。</p><p class="ql-block">明朝改建</p><p class="ql-block">早在明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可是个好地方,据说来这里会丢江山。这里也是历史上西安事变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唐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清人钱维乔《华清宫》诗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骊山景色宜人,温泉荡邪去疾。传说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成为周天子的游幸之地。那时的温泉名“星辰汤”。《三秦记》载:“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加修饰焉”。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护造皇汤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逐步形成规模。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诏左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大匠阎立德建宫室楼阁,赐名“汤泉宫”。《册府元龟》载:“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温汤。癸卯,御制碑以示群臣”。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更温泉宫为华清宫,“环宫所置百司区署,诏琯总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览”(《唐书·房琯传》)。华清宫因在骊山,又叫骊山宫,亦称骊宫。白居易《骊宫高》诗:“骊宫高兮入云”。骊山似锦若绣,一名绣岭,宫因山名,亦名绣岭宫。唐代诗人崔涂、李商隐、崔道融咏华清宫,皆以“绣岭宫”为诗名。</p> <p class="ql-block">随后来到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p><p class="ql-block">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王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宏伟的一号坑。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p><p class="ql-block">2009年至201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了第三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掘陶俑220余件,陶马12匹,车迹2乘以及大量的兵器、建筑遗迹。</p><p class="ql-block">此次发掘共出陶俑220余件,根据陶俑的冠式和铠甲、服饰的不同,将陶俑可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等。经过初步分析和研究,认为原有的下级军吏俑可以继续细分为两个类型,为俑坑军阵的排列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p><p class="ql-block">考古人员还发现秦盾遗迹,此盾与一号铜车上所发现的盾形制一样,尺寸为它的2倍。这是在秦陵考古中首次发现秦盾遗迹。此外,还出土了青铜长剑和弓弩,第一次明确了檠木的定名和和弓弩的保存方法。</p> <p class="ql-block">二号坑相对于一号坑来说则简单的很多。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p><p class="ql-block">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p><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p><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三号展厅看点相对来说比较多。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跪射俑</p><p class="ql-block">跪射俑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残留有红色涂层,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将军俑</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的兵马俑分步兵俑和骑兵俑两个主要兵种,每个兵种又有士兵、军吏和将军的区别。这些雕像虽然都是类型化的人物,但并不千篇一律,几乎每一件陶俑都有其典型的性格特征。以将军俑为例,秦朝的雕塑家们不仅塑造了不同的外形特征,而且还创造了不同的个性和气质。有的聪慧机敏,血气方刚,有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还有的老成持重,遇事不惊……雕塑家们在艺术上的处理是如此得出色,以至于我们感觉到他们距离自己并不遥远,都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这件“将军俑”就是很好的例子。</p><p class="ql-block">雕像中的将军高197厘米,体格健壮 ,身材高大,前庭饱满,二目炯炯有神。他头戴燕尾长冠,身披战袍,胸前覆有铠甲,双手相握置于腹前,他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他的神态刚毅自然,沉稳平静,表现出身经百战,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百倍信心,是当时秦朝威震四海的强大军队中上层武官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将军俑是目前俑坑中级别最高者,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的发现也屈指可数。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箸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则戴介帻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具有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p> <p class="ql-block">车兵俑</p><p class="ql-block">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铜立车</p><p class="ql-block">1980年12月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一陪葬坑的过洞内出土排列有序的两辆铜车,后一辆的御者坐在车上,是为安车;前一辆的御者站立在车上,是为立车。 车舆是车体中最大的铸造部件,由舆底、两、车耳及其他附件组成,铸造面积达数平方米。不仅铸造面积大,且形体复杂,有些部分是笔直的平面,有些地方则是折曲的交角,更有许多弧曲。尽管经过了2000多年埋藏的漫长岁月,但整套车马披挂俱全,银质饰品色泽光溜,金质器物则闪闪发光。不过,一个十分急迫的大问题也面临着当时的考古人员,那就是如何将这两乘铜车马完整地运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80年12月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一陪葬坑的过洞内出土排列有序的两辆铜车,后一辆的御者坐在车上,是为安车;前一辆的御者站立在车上,是为立车。</p><p class="ql-block">铜立车连驾车的马通长225厘米,高152厘米。车为双轮单辕,辕端设衡,衡上的双轭架于两服马肩上。两轭内侧轭上各系一条靷绳。两靷的后端结在舆前的环上,再用一条粗绳索将此环与轴相连接。服马以轭承力,以两靷曳车。服马之外的两匹骖马则系靳,以靳曳车。靳绳沿两骖内侧向后通过前轸左右的吊环而结于舆底的桄上。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系驾方式。</p><p class="ql-block">铜立车上配备有斜置于前之外的弩。左之外装筒形箙,前之内置箱形的笼箙,二者共盛箭 66 支。在右内嵌有挡板,挡板与车间插盾。这些设施具有古代在战车上建兵器的作法特点。铜立车上的伞形车盖装在活动底座上,可根据需要随时取下,和《左传·宣公四年》杜预注“兵车无盖”的要求并不矛盾。</p><p class="ql-block">铜立车的结构与古文献中所称“小车”、“戎车”均颇接近,可以代表周、秦时最主要的车型。加以其造型极其逼真,复原后极其完整,各项细节表现得极其清晰,所以对古代车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疲劳的一天,干饭人一定要找点快乐填补疲惫。酒店的自助晚餐非常贴近地方特色,羊肉泡馍,肉夹馍,甑糕都是很地道地。</p> <p class="ql-block">超级推荐华海酒店,虽然价格不菲,但是从装修布局,格调风格,服务菜品来说都是超过w酒店的,不知道这个会不会被酒店看见,下次奖励我免单😂😂😂</p> <p class="ql-block">后一日,去观看了赫赫有名的千古情。每个地方的千古情都会让你不留遗憾,短短一小时,把整个城市的历史发展浓缩到精致的华彩绽放。</p> <p class="ql-block">一座长安城,半部中国史。</p><p class="ql-block">西安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变幻,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满载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荣光与骄傲。在西安这座城中讲故事,恰如掀起幕布,看似讲的是一座城的古往今来,却不经意地聚焦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高光时刻。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到半坡遗址,从兵马俑到华清池,从灞河之畔到三过村,踏着历史的印迹,追寻着西安这座城曾遗留在时光裂隙中的闪亮星光,循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轨迹,寻找这座城市的根脉和情怀。</p> <p class="ql-block">艺术表现</p><p class="ql-block">《西安千古情》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让打破了舞台与观众区域的界限,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西安过去和正在发生的史诗巨变:繁华的大唐盛世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歌舞升平,欣欣向荣;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黄沙滚滚,驼铃悠悠,人喊马嘶;新时代的西安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正以大气、开放的姿态步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大型歌舞《西安千古情》以一位华裔少女回国寻根的故事为主线,开启一次寻找民族记忆之旅,分为《文明之光》《灞河之洲》《大禹治水》《大唐盛世》《丝绸之路》等场。《西安千古情》不是简单地表达历史,而是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撷取了西安文化的片段,为观众奉献出一台喜闻乐见的作品。这里有灞柳依依间的浪漫诗情,这里有大唐长安的盛世华章,这里有万里扬沙的丝路传奇,这里有复兴之路的铮铮强音……</p> <p class="ql-block">回民街上的高家大院也是慕名而来。其实这里是高岳崧的故居。高岳崧故居:西安北院门144号民居是高岳崧故居,俗称高家大院,占地4.2亩,总居住面积2517平方米,房屋86间,其中现对外开放56间。此院属砖木结构四合院,高岳崧祖籍江苏镇江,清同治十年参加科举考试,被皇帝钦点榜眼。明崇祯十四年至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为官。</p> <p class="ql-block">由于五一假期,虽然是晚上21pm了,我们还是赶上最后一场华阴老腔的演出,来真正感受一下正宗的陕西音乐的特点。华阴老腔是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市,久为华阴市双泉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p><p class="ql-block">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p> <p class="ql-block">幸运地也看了加场的皮影戏。</p><p class="ql-block">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p><p class="ql-block">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p><p class="ql-block">“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p><p class="ql-block">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回民街的各种美食也要系数来尝一下。😂😂😂</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打卡西安的地标~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因寺建塔</p><p class="ql-block">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事,雁塔之名或即源于此。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p><p class="ql-block">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此寺遂成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希望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在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屠(佛塔)总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p><p class="ql-block">新建佛塔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称为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于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p><p class="ql-block">除了保存从天竺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大雁塔内还存有舍利子万余颗。</p> <p class="ql-block">假期结束,我们恋恋不舍地要离开了。打卡小照就几张。🤣🤣🤣</p> <p class="ql-block">春花秋月,杏花烟雨这是苏杭;冷月秋霜,秦砖汉瓦这是西安。西安未必好却苏杭,但我更应属于那温厚的西安。我还不曾认真看过西安,我想西安应该是那么一座方正如汉字的四方平齐的古城,斑驳的城墙,坍圮的宫殿,还有平沙莽莽黄入天。西安给我的意象不是如那江南的千里莺啼,水村山郭,而是那将凋未凋,将尽不尽的秋,从两声弦音,一夜刁斗,玉笛暗飞里飘出那秋声,飘渺惘然。是我的心境凋零,还是那西安古城原本清冷,谁又知道呢?西安那座沉寂了千年的十三朝古都,洛阳铲随便在他哪一寸土地都能打出一片秦砖汉瓦。北京与金陵也都是六朝古都,但金陵过于繁华,北京过于森严,唯有西安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p> <p class="ql-block">  西安像一位沉郁中敛的关中汉子,背手立在秦岭下,渭河畔,他满腹经纶,历经沧桑,他的每一条经络里,每一管血液里,都有着无数诱惑因子,使我纵情于母亲河的枕畔,不惧千山万水,也要奔向于他。</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城墙根下,泛着青灰色的烟水。弥漫在初夏的郁郁葱葱中,翻动之间,就是千年,古城一直不变。我也想成为一座古城,无论经历风雨沧桑,无论经历几度辉煌,一直一直,是一副不惊不变的模样。终究是不能啊,会有离别的忧伤,会有快乐的欢唱,会有莞尔的美丽,会有低沉的回望。我数着脚下的青砖,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留住了多少岁月的斑驳,才会有沉甸甸的颔首。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会停留,会一直在拼命地赶路。就是想尽快的走完这一生的路程,争着,吵着,不甘寂寞。</p><p class="ql-block">我依然喜欢坐在落日里,我依然喜欢走在青砖上,我依然喜欢写一些自己随性洒脱的文字。就像这初夏里的古城,不动,无声,看着尘世里的炊烟滚滚。就像这初夏下的光阴,不凉,也不燥。</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城墙,厚重的青砖,堆砌着很多故事。黛瓦青墙,泛着古老的苍颜,用手轻轻的触摸,指尖下的粉墨,就滴落成了带着唐诗宋词的清幽。</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独自走在古城的街道上,尤其是在这初夏的时节,那种舒适的心境,交织着古城的深厚,无尽的夏意,蔓延在心底和眼里,古城不惊。很多年后,我还会在某一个夏日,把脚步伸展在古城的夏天里。</p> <p class="ql-block">长相思,在长安。许岁月一个回眸,愿清浅时光里,风景依旧,长安依旧,相思最忆在长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