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毛主席“五•七指示”</div><div><br></div></div> <h3> 1969年春,学院街小学的大操场上,67、68两届的毕业生中,分往宜昌三中的全体学生在聆听小学老师的最后一次讲话,主要内容即:接上级指示,现在复课闹革命,从今天起,你们就升入初中了。紧接着,在几个老师的引导下,200多名小学生排着松散的队形,迈着自由散漫的步伐,浩浩荡荡走出小学校门,右转进南正街,前行右转进献福路,再左转进新民街,过西陵一路到北正街,宜昌三中就在眼前了。</h3><h3> 67、68届的小学毕业生充其量也就是三四年级的文化水平,66年文革开始基本就没有上课了。该毕业了,又没有中学接收这批学生,参加革命吧,战斗队又嫌他们还是娃娃。这一波孩子们中,胆子大的,到街上看大字报,看游行,看批斗会,看大人们搞辩论,帮人发传单;胆子小的,窝在家里帮爹妈做家务事,带弟弟妹妹,时间长达两年多。</h3> 今天终于回到学校了,而且是初中,大家都兴奋不已。从学院街小学到三中 的学生们分成五个班,编号为四连四排、五连一排至五连四排。“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中学生涯便由此开启。<br><h3></h3> 一、“天天读”<br> 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是“天天读”,就是现在的晨读。“天天读”的主要内容是毛主席的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这个时间班主任很少在场,主持人是排长同学,现在叫班长。我们排的第一任排长是一位男同学,很负责任。每天清晨的第一道铃声刚停下,他就站在讲台上亮起好听的嗓子说道: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下面的同学齐声背诵:“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声音整齐洪亮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要再来一遍或两遍,直到排长满意为止。语录背诵完后,就是朗读老三篇。有时是齐声朗读,有时是自由朗读。朗读者大部分很认真地看着小红书读,也有的两眼发呆,随声附和,还有的四下环顾,嘴巴假装一张一合,双手东摸西拿,或者挑逗一下邻座的。讲台上的排长发现了会狠狠批评这位同学,或让他站起来读。一段时间后,朗读变为背诵。背诵又分全体背诵,或者小组背诵,或者个人背诵。这样一来,大家都很认真的背起来。三篇文章,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要准确地背下来,不努力不认真是不可能做到的。骄傲地说我是背的滚瓜烂熟,随便起一段,我都可以顺着背下去。每天半小时的“天天读”,排长同学就是负责任的半小时小老师。<br> 二、初学英语<br> 进入初中,所学的课程比小学阶段增加了好几门。最新奇的是学英语,26个字母和拼音写法差不多,读音却大不相同。我排的英语老师是一个华侨,教课严肃认真,尤其是读音要求准确清晰。老师在上面大声读A,学生们也大声读A。老师读B,下面一阵窃笑,老师再读,又是一阵笑声。老师发火了,最后只有少部分同学弱弱地从嗓子里挤出一点声音,完成了B的练读,也给了老师一个台阶。学单词是从毛主席这个词开始,学句子从“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开始。记不住读音就用汉子注音:“切们毛”,嘿嘿,简单了; “阿瓦趴体依子额古瑞趴体”,搞定了。唱的第一首英文歌是《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的后半段:朗列夫切们毛,郎列夫切们毛,歌声充满激情,一个个小脸蛋阳光灿烂,一是因为热爱毛主席,二是因为会唱英文歌了,不会被哥哥姐姐小看,又可以在弟弟妹妹面前炫耀一下。<br> <h3> 三、课堂拾趣<br> A. 地理老师是一位慈祥的中年女老师,讲课慢条斯理,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被她比较吃力的挂在黑板的左上方。她面向学生,右手拿着教鞭在地图上左指右划,非常流利地讲解着地球上的山川河流。至今仍然记得经典的一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高加索。一位男同学在座位上做着小动作,被老师发现,点名让他上讲台在地图上指出乌拉尔山脉的位置。男同学快步走上讲台,用食指准确地指在山脉地带。老师说:嗯,你还听讲了,回座位。男同学带着得意的坏笑款款走下讲台。这一刻,好多同学对他刮目相看。别看他在课堂上有说有笑,看似不听讲,其实贼着呢。<br> B. 下课铃声响了,个子瘦高、总是面带笑容的英语老师宣布下课后准备离开教室。几个同学貌似很爱学习的样子,围着老师请教。这个问香蕉怎么读,那个问苹果怎么念,老师耐心地读给他们听。接着又有人问狼怎么念,牛怎么念,猪狗怎么念……老师笑着说,今天先把这几个单词练熟了再学新的东西。几个“好学者”望着老师离去的背影,失望的互相挤眉弄眼,旁边一个看热闹的同学哈哈大笑:阴谋破灭了吧。 临近考试,英语老师给同学们划复习重点,该划的重点讲完了,几个同学围着老师,央求把范围缩小一点,老师就缩一点,再央求一次,又缩一点,还央求,老师笑呵呵的说:再不要问了,再问,我就要把题目说出来了。<br> C. 生物课上,老师正在讲植物的嫁接,授粉,生长。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同学突然走上讲台问老师:“什么是野物?”老师愣了一下, 对这个学生提问不举手,还跑到讲台上来的行为有些生气,于是回答道:“野物就是没有妈。”老师话音刚落,嘈杂的教室马上安静下来。提问的同学似懂非懂的回到座位上,同学们紧张地望望老师又看看这个同学,大家都知道这个同学很小就没有了妈妈。估计生物老师也纳闷了好久,说了好多遍“安静”都没有效果,一句“野物就是没有妈”让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br></h3> D. 宜昌方言说“鞋子”是发的“孩子”的音。准备上语文公开课了,在课堂上,老师专门将“鞋子”“孩子”的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行了重点讲解,要求在用普通话朗读的时候准确发音。公开课上,十几位老师坐在教室后排听课。由于事先语文老师有交代,同学们都很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一位同学在朗读一段课文,声音洪亮,也很流利,老师们流露出满意的神情。此时,状况出现了:“一群小鞋子高兴地向大海奔去。”嗯,老师们愣住了,有些同学也听出来了,向朗读的同学望去。但是这个同学仍然神态自若,声情并茂的朗读着。<br> E. 上课铃声刚响起,数学陈老师左手备课本右手三角尺,就走进了教室。据说陈老师曾经留学日本,原来是教高中的。陈老师的板书很清晰工整,讲课语言生动,略带幽默。为了给仅有小学三四年级数学水平的初中生讲清楚“无穷大”,陈老师可谓费了不少心思。那天,他站在讲台上,左手平拿着三角尺,尺尖对着教室外的天空,对同学们说:“无穷远有多远,就是尺指的那么远。”紧接着他踮起双脚,整个身子向前倾斜,用右手顺着三角尺的方向指去,说道:“无穷远就是那么远,那么远,你看不到的那个地方。”话锋一转,他继续说道:“无穷大,就是”他双手从下向上合抱一个圆后又从上往下合抱一个圆“这么大,这么大,你想他有多大他就比你想的还要大。”老师在讲台上连说带比划,额头已经沁出汗水,坐在下面的学生,有的好像懂了一点点,在那儿思考回味;有的仍然一脸茫然,望着老师发呆;有的眼睛还停留在窗外的白云上,似乎渴望看到那么远那么远的地方到底有什么。<br> F. 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进入学校,“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冒头。大文件小报刊又开始批判白专道路的复辟行动。于是期中考试取消了,期末考试也取消了。一位老师忧心忡忡地说道:“一到要考试了,就出来这些东西,以后该怎么办?”而课堂上的许多学生则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说话带着唱腔,走路飘飘然,只差弹冠相庆了。<br> G. 班上转来了一位新同学,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辫子,一开口就是好听的普通话,脸上常常带着浅浅的笑靥,会跳蒙古舞。她随父亲的部队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宜昌,就读宜昌三中。由于频繁转学,文化课跟不上我们的进度,学习很吃力。同桌是位学习成绩很好的男生班干部,经常帮她补课。但是,效果不明显。考试了,他把卷子铺开,有意靠近她的桌子边缘,不紧不慢的答着试卷,她也心领神会,不动声色的奋笔疾书。小考、 大考都这么过来了。还没到毕业,她又随父亲到别的城市去了。<br> <h3> 四、学工日记<br> 晚上11点多钟,鄂西织布厂的食堂里灯火通明。上夜班的工人们正在吃夜宵,其中有不少来工厂学工的学生们,他们手里拿着热气腾腾的又大又白的二两重的馒头,吃得津津有味。11点半钟,接夜班的工人学生陆续进入车间,替换上中班的人。织布车间宽敞明亮,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互相说话必须贴着耳朵,大声喊叫。同学们在织布车间主要是帮助师傅搬运梭子,学着打结头。闲下来的时候,观看师傅巡查所负责的机器:纱线断了的打结,梭子空了的换上新的梭子,布匹经纬不平整用钢梳子整理。师傅都是年轻的女工,戴着白色圆帽子,穿着白色围裙,在一排排织布机前缓缓地走过,双眼注视着每一根纱线的舞动,双手抚摸着机器上正在编织的布匹,神情专注。同学们既新鲜又兴奋。一晃天亮了,夜班结束后便召开班后会,主要是读报纸上的文章和新闻,然后每个人谈谈体会,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了。相比织布车间,导纱车间让人印象更深。车间面积不是很大,但白白的墙壁,明亮的灯光,雪白的纱团欢快的旋转着,发出轻柔悦耳的声音,好似吟诗颂词,白帽白裙的女工徘徊巡视其间,如仙女下凡般。 美妙生动的画面,难以忘怀。<br> 在宜昌药厂学工,分配到片剂车间的同学整天跟着几个工人师傅,在厂房的一个露天角落洗药瓶子。药瓶子很脏,泥土、稻草、小石子粘在瓶里瓶外,很难洗掉。他们将瓶子放在几个大盆子里先用水泡,然后用刷子刷,抹布擦,再用水清洗两次,就送到烘干房,日复一日。分到片剂车间的同学很羡慕在针剂车间上班的同学,他们是在流水线上干着技术活。不管在哪个车间,班前班后会都是少不了的。同样也是读报学文章,发言谈感想。一位干部同学在班前会上对“怎样理解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讨论发言得到车间团支部的充分认可,最后被推荐到厂团委召开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学工半个月时间,工厂领导及师傅们对这批学生的评价是:大部分同学学习毛著活学活用,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怕苦和累。<br></h3> <h3> 五、学农日记<br> 郊区生产队是学农的最佳地方, 背着背包可以步行走到。江南的朱市街、内口河、巴王店,窑湾的东山、沙河、乌龟碑,还有夷陵区(当时的宜昌县)的仓屋坊都有三中学生们的足迹。<br> 到达生产队后,同学们或住贫下中农的堂屋里,或住生产队的仓库里。在地上铺上厚厚一层稻草,将带来的被子铺在稻草上面,就是舒服的软卧了。一般情况下,一人带一床被子,半边垫半边盖,也有两个同学合伙,垫一床,两人挤一个被窝的。夏天有蚊虫叮咬,地上还有小虫、老鼠乱窜,经常有胆小的女生吓得尖叫。<br> 天边刚泛白,带队的老师就吹起床口哨了。大家跟着贫下中农代表来到田边,在水田里面踩秧草,在旱田里翻土下肥,在道场坝上翻晒粮食,在田头搬运农作物,在猪圈里喂猪,在水渠边踩水车,在乡间小路上拉板车……凡是适合这种年纪干的活,都干。<br> 三餐伙食由贫下中农帮忙做,同学们自备碗筷按份领取。印象很深的是新鲜土豆炒片加青椒,怎么就那么好吃。还吃过一次粉蒸肉,每人一份,可能是没有拌酱油,蒸肉里面的油冷了以后很白很白,用热饭捂一捂吃得很香。一位同学舍不得一个人吃这么一份粉蒸肉,居然把蒸肉带回家和家人共享(因为离回家没有几天了)。学农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忆苦思甜大会。请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痛说被剥削被压迫的苦难家史。会场上不时响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旧仇。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震天口号。<br> 在学农其间,也出现过两次状况。一次是一位同学半夜腹部疼痛,整个人蜷缩着,头上冒着大汗。老师和生产队的干部采取紧急措施将他送回市内医院。经查是胃穿孔,幸亏抢救及时无大碍。另外一次,二十多位同学感染上了钩端螺旋体病,那是学农回校后病情才慢慢显现。开始几个人发病没有引起大家重视,后来接二连三出现同样病情,而且都是在某地方学农回来的学生,这才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住院治疗,这些同学很快康复出院。<br> 三中的老师很有创造性,他们别出心裁的在学校操场靠近鄂西织布厂那面墙的附近划出了一大块空地,分给各个班种农作物。我们班把地又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分给各小组施种。我们小组首先把地上的杂草、石块剔除掉,用锄头把地翻开,把土块打碎。然后用两分钱乘鱼划子过西坝,到黄草坝找当地人买来辣椒秧子,种到地里。下午放学后,一般都会到田里去看一下,浇点水,还施过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小组的辣椒从发新叶,长花蕾,结花蒂,到形成辣椒形状,一天一个样,最后喜获丰收。我们把辣椒摘下来,一书包一书包送到学校食堂。<br></h3> 六、学军日记<br> 从城区到三游洞的一条蜿蜒的土泥巴路上,行进着一支150人左右的拉练队伍。队伍的最前面是几位旗手,高举着红卫兵总部的旗帜,紧随旗帜的是校宣传队的演员们,化着妆,穿着演出服,十分耀眼,随后是整齐的按排为单位组成的拉练小分队,队伍最后是由10多位同学组成的炊事班。炊事班每个成员肩上、背上或手上都有不少物品,最壮观的是2 位个子高高的男同学,后背上罩着一个硕大的黑锅,黑锅固定在一个木架子上,稳稳当当的。拉练队伍时而爬爬上坡,时而走走下坡,还趟过一条浅浅的小河。走在比较平坦的路上,就会有人起头唱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上午9点多钟,队伍到达三游洞的山脚下,炊事班的同学留在山下的小溪边准备中饭,其他同学沿着上山的小路直奔某部队的营地,去和解放军同志联欢。上山的小路陡峭,崎岖不平,同学们互相关照,牵一下扶一把,队伍很快上到山顶,解放军同志已经在营地操场上列队欢迎来自宜昌三中的同学们了。解放军首长和学校带队老师先后讲话,接着解放军代表和学生代表发言,后面就是表演节目。 解放军表演的队列训练、擒拿格斗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宣传队表演的舞蹈、样板戏充满活力,青春荡漾。小溪边炊事班的同学们分工负责,忙的不亦乐乎。择菜洗菜切菜,捡柴垒灶生火,淘米煮饭,做汤炒菜,俨然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伙房队伍。十二点半,同学们从山上下来,开饭啦!顿时,溪边一片欢腾,说笑疯闹,歌声笑声在寂静的山谷回荡,飘向山顶,传入营房。下午,同学们参观了战士们的训练场,学习室,荣誉室及寝室,并分排与解放军座谈。一位解放军排长风趣地对一位学生排长说道:我们两人都是排长,但你这个排的战士比我们排的多多了。学生排长一听此言,挺胸收腹仰头,目光炯炯,精神倍增。临近傍晚,拉练队伍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路高歌,最响亮的一首歌是《打靶归来》。<br> 全校师生开大会之前,都有一个向解放军学来的拉歌仪式:五连的同学对着三连的喊:“三连的来一个”,“一二三四五,我们等的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的好着急”。紧接着一阵有节奏的鼓掌声,三连的歌声响起来;四连的同学对着五连喊:“五连的来一个”,“要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又是一阵有节奏的鼓掌声。歌声此起彼落,校园顿时沸腾,此情此景完美诠释了“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br> 七、深挖洞<br> 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的指引下,学生是学校挖防空洞的主力军。最原始的生产工具:锄头、洋镐、铁锹、撮箕、箩筐、绳子等等,最有创造力的劳动者:初中学生。各班依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再将任务细化到每个小组,原则上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这项劳动。地道口的直径大约一米左右,笔直挖下去大约五六米后就横向开挖。同学们上下地道仅靠地道壁上挖的几个只能容下一个脚尖的小坑,用手撑,用脚蹬,左一下右一下,几个回合就到最下面了。地道高约1米8左右,圆形顶,土质基本都是黄泥巴,夹杂一些小石头。挖泥土需要大力气,基本是男同学上前,运泥土是女同学,往上提泥土男女生兼而有之。挖出来的土用箩筐装上,由上面的人用双手抓着系箩筐的绳子左右交替提上来。洞内照明最开始用的是马灯,在里面呆2个小时出来,鼻孔洞洞全是黑黑的。后来装了电灯。地道由两部分同学从东西两头开始挖,挖着挖着,可以互相听到对方挖泥土的咚咚声了,好激动。有一天,双方终于会师了,地道里面一阵狂欢。喜讯传到地面上,教室里也是一片欢呼。这么有意义的时刻让那几个同学见证了,大家都好羡慕。当时每个工作日挖的长度有专人测量并记录。有一次,测量人员下到洞里面,把尺子的前端递给在里面挖土的同学,让他按在地上,测量人员拉着尺子向洞口走回来,记下了皮尺上的数据。第二天,如此操作一番,测量的数据出现了很大的误差,地道的长度少了好几米。应该越挖越长呀,怎么还变短了呢?测量员百思不得其解。事后,那位男同学得意地对别人说,那天他把尺子藏了一截在手里。<br> 地道需要石头、沙、水泥加固,因此到小北门的一个小码头去挑沙是常有的事。一个女同学的爷爷心疼孙女,每当要去河边挑沙,这位爷爷就选两个大箩筐,满满装上一大担,从河边沿石梯子挑到马路上,找个离学校近的角落把沙堆在那里,让孙女用小箩筐分几次挑到学校去。爷爷一担沙,孙女可以挑一上午,真是升级版的“可怜天下父母心”。<br> 50年前挖地道,没有防护措施,没有安全帽,没有口罩也没有手套,一身泥土一脸灰,没人觉得苦也没有人喊累。“劳动最光荣”根植于学生们的思想深处,当时最流行的励志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br> 八、欢庆游行<br> 晚上七点多钟,广播里传来“今晚有最新指示发表”的通知,许多人就开始做准备了。八点,最新指示通过电波传向全国各地,传到大街小巷。这时,人们纷纷从自己家里奔向工厂、学校、机关,举行欢庆最新指示发表的游行。三中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挥下,高举红卫兵总部的旗帜,敲锣打鼓从校门出发,走北正街、西陵一路、环城东路、进入解放路,沿路可以遇到许多游行队伍。有的举着某某革委会的旗帜,有的举着某某战斗队的旗帜,还有某某司令部的旗帜。每支队伍都有口号领喊人,所不同的是有的人用一般的铁皮喇叭,有的人用半导体喇叭。不宽也不很长的解放路顿时沸腾了,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口号声此起彼伏。一般情况下,游行的队伍走到文化馆门前就沿路返回。参加游行的人们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兴奋,遇到另外队伍里的熟人都会很热情地打招呼或说几句话,似乎在表达一种共同的心声和愿望,或是要证明一下自己目前的政治态度。至于最新指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重要。<br> 在返回学校的路上不少同学就近顺道回家了。为了表示自己真心实意的拥护最新指示的发表,或者是纪律性很强,很多顺道就可以回家的同学跟随旗帜回到学校然后再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两个工人模样的游行者在交谈:“今天的最新指示好拗口,什么张木缸,懂不到。” “反正参加游行了,头头看见我们就行了。”后来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纲举目张”这个成语,以及发表最新指示的现实意义。这种游行的具体次数没有统计,但是很频繁。印象很深的就是主管红卫兵总部的刘老师,每一次庆祝最新指示的游行他是最忙的一位老师,自始至终和同学们在一起。<br> 九、五连三排<br> 五连三排是个有故事的集体。 <br> A. 在样板戏盛行的时期,50多人的一个初中班级成功排演了歌舞剧《白毛女》第一场戏。杨白劳、喜儿、大春、窗花舞姐妹、乡亲们、黄世仁、狗腿子等等,所有人物一应俱全,而且表演非常到位,赢得全场喝彩。<br> B. 有一段时间,班主任因公不在学校里面。恰逢开校运动会,要求每个班必须进行列队表演。在没有班主任的情况下,班干部们撑起了这片天,组织大家列队训练。军体委员喊口令,编队形,做示范,最后队列表演不输其他班级。<br> C. 修东山大道时,三排接到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从镇川门往杨岔路用板车运石头。十三四岁的娃娃,会拉板车的真是不多,而且还要走大约十几里路。任务接下来,班主任一动员,同学们纷纷报名。一辆板车,三人组合,一个掌车把,两个拉边绳。板车队伍在高低不平的马路上奔跑,鼓劲的口号在东山大道两侧响个不停: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板车队伍中,掌车把的还有一位个子不显眼但动作很熟练的小女生。<br> D. 初中三年,该排换了三个班主任。首任班主任雷老师年轻活泼,带领学生们唱歌跳舞演样板戏,利用学校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开大会的时机,将班上几个文艺积极分子偷偷带出学校,到宜昌一中去学演《白毛女》,或者利用下午课时少,带几个同学到儿童公园练基本功。第二任班主任周老师中年稳重,传授知识专心耐心。第三任班主任刘老师比周老师年长一点,对工作极其负责,对学生严而不厉。暑假的学习小组都设在学生家里,他亲自来到各学习小组,检查落实学习情况。初中即将毕业,他又进行家访,动员说服更多人进入高中学习。三位老师的品行影响了这个集体,团结友爱,积极乐观。49年后的一天,这个排的同学聚在一起,在市老年大学的舞台上成功上演了情景剧《地道战》。<br> <h3> 十、工宣队<br> “工宣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教育革命,参与文化教学,是防止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的学校的一个创举,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具体表现。<br> 三中工宣队由鄂西织布厂的几位工人师傅组成。队长姓姜,是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同志。个子中等,一头短发,经常身穿深色衣裤,说话语速较快,办事果断且自信满满。副队长姓张,是位近50岁的男同志,经常一脸笑容,对学生比较和蔼。学校开大会时,工宣队的队长和校领导同坐主席台,其他队员则在会场四周或者队伍中间巡视;上课时,工宣队员们一般在走道上通过窗户或门巡视,对课堂纪律进行监督。也有队员径直走进教室,绕着课桌椅和走道巡视一遍,然后又到下一个教室。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和坐在下面的学生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因为工宣队员进教室了,讲话的、下位的、做小动作的都有所收敛。<br> 一天,两位男同学在上课时间因为课桌前一点后一点的小事情发生争吵,继而起身下位在过道上练起了拳脚。周围的同学怕遭误伤,纷纷躲避。老师前来制止无效,班干部劝说不听。一位同学溜出教室找来了工宣队,那位男工宣队员快步走到两个“斗鸡公”面前,右手一拉一拽,左手一推,两个缠在一起的犟乖乖被拉开了。没有分出胜负的两人都不甘心就此罢休,还想一决雌雄。工宣队发话了:“不要影响其他同学上课,要比输赢到操场上去比,比完了都到办公室来,不想去办公室就坐下来上课。”等了一会儿,两个同学没有往外走的意思,工宣队走到教室门口回头望了望,转头对老师说:“上课吧。”老师继续讲课,课堂恢复了正常秩序。<br> “九大”召开了,全市人民举行大游行庆祝。接上级通知,三中全体学生参加载歌载舞的方块队。除了服装要整齐划一,还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化妆。当天早上,同学们早早来到学校,各班级自行组织化妆。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化妆进入尾声,只有最后几名同学了。这时一位女生提出不化妆,理由是她站在方块队的中间,有周围的同学挡着,不化妆不影响队伍的整体效果。班干部做工作行不通,僵持着。工宣队姜队长正好路过,见到这种情况,她停下脚步仔细听了该同学的理由。然后她耐心地说:“大家都化妆,你一个人不化,一对比你的脸就显得很苍白,没有血色就没有精神。十几岁的女孩子就应该朝气蓬勃,不能是一个病人的样子,你说是不是?”姜队长一改往日的严肃,和蔼地看着这个女生,期待她改变主意。过了一会儿,该女生轻声说那就化淡点儿吧。<br> 工宣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若干年后,可能没有人还能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人,在特殊时期发挥了特殊的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br></h3> “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虽然“为主”的东西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兼学的内容倒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但是“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曾经有过信仰,有过追求,有过期盼,有过快乐。<div> 过往已成历史,“有过”就很值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