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X.W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早上好,今天与大家一同分享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七章第一、二、三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p class="ql-block"><b>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b></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党和国家工作有所前进。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加上受“两个凡是”的限制,党和国家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这种状况引起党内党外许多人的思考,产生了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的争论。</p><p class="ql-block">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文章明确指出,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应该勇于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文章一经发表便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p><p class="ql-block">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个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央工作会议为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充分准备。</p><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p><p class="ql-block"><br></p> <b>二、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b><div>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凡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与此同时,党内外也出现了值得警觉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倾向。如何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所走过的道路、科学总结党在这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必答题”。<br>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初步概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新道路的主要点,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  三、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b></p><p class="ql-block">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包干合同上按下了手印。四川、甘肃、云南、广东等省份的一些地方也采取类似做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明确指出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我国农村开始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转变。在借鉴农村改革中扩大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经验的基础上,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对外开放逐步展开,并取得重大突破。创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确认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党中央认真总结和汲取以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以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起步。</p><p class="ql-block">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为党的十二大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