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

老骥伏枥黄士银

<p class="ql-block">作者: 黄士银 熊庆南</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 ,为了防控疫情,国家及地方在节日假期根据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特点,要求各地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在这非常时期,我宅在家中自觉隔离防控疫情。</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段时间宅在家中,“百无聊赖”“无所事事”随意翻箱倒櫃,无意发现一张已经退色发黄的参军时的老照片。我情不自禁的顺便拿在手中一看,原来是在47军、141师警卫连当兵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的这张老照片,顿感十分亲切,拿在手中看了许久,不由的使我浮想连翩、心情激动感慨万千,瞬间沟沉起了我五十年前的从军岁月。</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上世纪的1970年的12月底,至1971亲元月初的隆冬时节,我所在的第47军、141师正在执行长途野营拉练任务,这次千里野营历时一个多月,时间垮两个年头的农历腊月,时间之长,路途之远也最艰苦。这次千里野营是遵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批示“部队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能打仗”指示,防止军队变成老爷兵,开展野营拉练来锻练部队的应战能力和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陆军第47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组建,原隶属东北野战军的第十纵队,这个纵队的139师曾是一支从长征走出来的红军师,抗战时期威名显赫的359旅是该师的前身。解放战爭时期47军在著名的“辽沈战役”中的“黑山抯击战”中,一战出名,打出了军威,已被我军列入光荣史册。</p><p class="ql-block"> 47军在1970年6月按军委和毛主席命令部署,从湖南调防大西北的陕西一带驻防。我军调防大西北,是根据六、七十年代的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紧张局势所部署调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在我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欲对我国实施军事打击“甚嚣尘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47军奉军委和毛主席命令调防部署大西北担负战略预备任务。</p><p class="ql-block"> 47军集结西北执行战备任务,遵照毛主席的“提高警惕,准备打仗”的指示积极备战准备打仗。</p><p class="ql-block"> 47军的干部战士绝大多数都是南方人,调防到我国的北方,生活等多方面都不很适应。但军队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的历史使命,对此,必须从实战要求锻炼部队,就必须尽快改变部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尽快扭转部队对北方环境的适应性,部队实行冬季野营拉练,目的是锻炼和检验我军在不同的环境下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p><p class="ql-block"> 我入伍在47军141师警卫连,在师首长跟前做警卫工作,而且有幸给“华鲁”师政委当警卫员。为了首长的安全随时跟随政委左右,确保首长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141师,师部驻扎在陕西蒲城。蒲城县地处陕西的关中平原东北部,是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人文名胜古迹颇多。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城物产丰富,是三秦大地关中粮仓。</p><p class="ql-block"> 1970的冬天,我所在的141师是调防陕西以来的第一个冬天,也是第一次在北方冬季奉命野营拉练。我们师部从陕西的蒲城出发,一路北上。时值北方的隆冬腊月,天气十分寒冷,部队成员绝大多数是南方人,在北方寒冷地区野营拉练对于这些南方籍的干部战士还是第一次,也是一次考验。在这次历时一个多月冬季长途野营拉练训练,使这些南方籍的干部战士得到了一次适应北方环境的锻练和考验。</p><p class="ql-block"> 北方的冬天,大雪封地,天寒地冻,恰又在三九隆冬,几乎是滴水成冰。我们白天顶着呼啸寒冷的北风行军,有时北风呼啸凛冽,有时风捲雪花飘扬,尽管天寒地冻环境艰苦,部队战士身负几十斤重负,行军途上出一身汗,而到休息时又感觉寒冷刺骨。在这样高寒地区的陕北行军,部队被冻伤的也很多,但,部队干部战士们的情绪还是很高昂的。这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陕北是革命老区,陕北的人民对子弟兵还是以往情深的爱戴和关心,这体现着革命老区人民的觉悟和传统。我们141师一路野营长途拔涉,每到一个村庄宿营,战士们背包一放就立即投入到做群众工作去,帮助房东打扫卫生和找水井帮老乡提水等群众工作,我们走一路做群众工作一路,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乡们的欢迎和爱戴。同样我们也获得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在生活方面的关心和帮助。 在野营途中有很多民拥军、军爱民的动人故事;我每当回忆起当年在部队野营途中发生的许多军民互动的感人事迹便十分感慨。</p><p class="ql-block"> 陕北是中国革命的老区,群众基础好,陕北的人民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和牺牲。我们每到一地,当地的人民都热情的说:当年的红军和八路军又回来了,对此部队非常感谢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厚爱。</p><p class="ql-block"> 回忆千里野营途中发生的许多趣闻轶事,便无限感慨,由于陕北的冬天十分寒冷,部队的南方人占多数也没有经历过冬天的寒冷,部队每当宿营住在老乡的家中,老房东便主动问寒间暖,就如同自己的亲人般的关爱倍至。听说解放军要住在自己的家时,为了不使子弟兵受冻提前烧热了火炕。并热心教我们烧火炕的技巧和注意方法,就仅管如此。还是出现了许多战士烤燋了棉衣和棉被的“奇葩”新闻。</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北方有很多类似陕北烧热炕的习惯,烧热炕这营生在我一生中还是第一次偿试和受用。在那冰天雪地的北方一到夜间温度骤降到摄氏零下20多度,十分寒泠,为了部队取暖,陕北的老乡亲自教我们弄些柴草把炕烧热,为了怕夜间冻着我们,还帮我们弄些柴草以备夜间烧炕取暖。那年代的陕北,当地的老乡物质生活条件也很艰苦的,他们自已储备越冬的柴草并不宽裕,宁愿自已少用些,还是很慷慨的拿来为部队烧炕取暖。这完全体现着老区人民就向当年欢迎和拥戴红军那样的光荣传统。我们对此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要说到陕北的热炕它有一大优点也有它的弱点,那就是上半夜热的睡不着,而到了下半夜凌晨时又冷的睡不着。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的房东老大爷让警卫班备足了柴草,伦留值班在下半夜再烧些柴草,这样虽然影响到我们的休息却解决了首长和我们的恒温取暖问题了,为此,部队为了避免冻伤战士,还推广介绍我们的经验,因而受到首长的表扬。为此,部队烧炕所用的柴草,我们严格遵照部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照价陪偿给老乡应有报酬。这是人民解放军铁的纪律。对于部队严格的组织纪律,当地人民无不称赞说:不愧为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子弟兵,还是老红军和老八路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陕北老区的人民在过去曾积极拥军爱护着人民的子弟兵,早已传被为佳话。他们看到我们部队不远千里拉练来到陕北,就向当年陕北人民欢迎红军那样发自内心的热情。正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艳艳”中的那段唱词中表述的一样,“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那亲人迎进来…”。陕北人民那由衷的爱戴子弟兵的热情使我们部队的干部战士深受鼓舞和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到每一个村庄宿营时,部队战士就积极做群众工作,在这中间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陕北这个地方和南方有些地方的日常生活习惯有所不同,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提水工具和设施也不仅相同,陕北的生活提水所用的是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辘轳”提水工具。然而有些南方籍的战士不懂得施用这种设施,也没有施用过这种提水的经历,所以,在具体操作施用过程中,还弄出了不少的笑话和事故。对此事,陕北当地的老乡看到眼里痛在心里,有许多老乡手把手指导战士们如何使用其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这虽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有安全重要因素存在其中。当地的老乡不放心战士的操作使用,便热心主动的帮肋我们。这里面体现着一种军爱民,民拥军的一段历史佳话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陕北的千里野营途中,一路训练,一路学习。训练是在北方寒冷的环境条件下来锻炼部队的耐寒能力和适应性,使部队尽快适应北方的气候环境,是那时战备任务和形势的需要。在此同时,又能使部队与地方很快有效融合,使南方干部战士熟悉北方的生活环境与地方的风土人情,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路行军秋毫无犯,受到地方和群众的好评和赞扬。</p><p class="ql-block"> 陕北老区人民在过去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付出了巨大牺牲,这在中国革命的历史敎科书中记载着陕北人民对革命的功劳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141师千里野营到达了我们从幼时就向往的延安,实地参观体验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故事。陕北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和革命者的摇篮,我们瞻仰了枣园的窑洞和毛泽东的故居。看到了延河清沏的流水和禹意象征着中国革命成功的宝塔山。曾经来过延安是我们终生的自豪和夙愿。</p><p class="ql-block"> 我们141师从延安出发北去安塞参观,陕北的安塞是我们这代人红色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也早已深深的印烙在我们这代人的脑海之中。因为,安塞曾经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安塞县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普通的县,这个安塞县之所以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中可以找到熟悉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闪耀着光辉的大字,是我们这代人熟知的内容,我们不知背诵过多少遍。关于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背景在我们参军前的那段历史时期就已熟知。但是,安塞县与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渊源,而且与安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是我们在毛主席著作中了解到的,那么,在历史上的五十年前的1970年的冬天,我所在141师千里野营却真实来到了安塞县“张思德”同志为革命牺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延安一路北上到达安塞,我们师直单位的干部和警卫班跟随141师华鲁政委专程来到了安塞县张思德同志牺牲的窑洞前。在窑洞前的高坡上耸立着鲜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醒目大字,我们列队庄重肃目玲听着华鲁政委现场讲述张思德同志不平凡的英勇事迹。</p><p class="ql-block"> 张思德:四川仪陇县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执行烧炭任务,当窑洞即将坍塌时,张思德不顾个人安危,将战友奋力推出窑洞之外,自已却因公牺牲。</p><p class="ql-block"> 张思德同志对革命工作不分贵溅,对工作竞竞业业,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牺牲后,为追悼张思德同志,中央机关和警卫团在延安的凤凰山下枣园沟上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参加了追悼会,并亲笔提写了“象为人民服务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这篇家喻户晓的光辉著作,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演讲。在这篇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火花的著作,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同志那种“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在这篇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了解方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继续讲: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买力,替剝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p><p class="ql-block"> 历史已经进入到新的时代,但“为人民服务”仍然 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执政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已经列为党章章程中的核心内容,也成为共产党员为之奋斗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是现时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建党宗旨。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民族奋斗的代名词,和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为之奋斗的初心和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9100多万党员为之奋斗的初心,和学习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迎来百年政党的历史时刻,重温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和讲好中国革命的红色故事,是我们这代老共产党员的职责,重温“为人民服务”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更有新时代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正“宗旨”,是共产党员的最基夲要求和最高思想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