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阳礼仪幼儿园野生菌宣传教育

安琪

<p class="ql-block">吃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p><p class="ql-block"> 2、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3、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p><p class="ql-block"> 4、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p><p class="ql-block"> 5、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p> <p class="ql-block">食用野生菌中毒及自救方法:</p><p class="ql-block"> 在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现象,应立刻采取措施:及时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洗胃、催吐、导泻等处理方法。可饮大量开水及溶盐水,刺激喉咙催吐,吐出胃内容物。对于昏迷者不要强至灌水,以免患者窒息。处理过程中应立即拨打医院电话,保留食用菌样品以便专业人员救治参考。</p> <p class="ql-block">特别提醒:</p><p class="ql-block"> 一旦食用野生菌后10分钟到48小时内,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及早就诊,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p> <p class="ql-block">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p><p class="ql-block">毒菌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p><p class="ql-block"> 1、观外形。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p><p class="ql-block"> 2、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p><p class="ql-block"> 3、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p><p class="ql-block"> 4、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p> <p class="ql-block">专家提醒:野生菌毒性5大民间鉴定法不可信</p><p class="ql-block"> 误区1.颜色艳有毒,“长相朴实”能食。但长相再“朴实”也不能随便吃,如黄罗伞、鸡油菌等菌类颜色鲜艳,却是可食用的;而灰花纹鹅膏等剧毒菌类,其形态和颜色则与无毒菌极其相似。”颜色鲜艳的菌确实大多有毒,但颜色不鲜艳的,也并不代表没毒。野生菌如果不是熟悉的“面孔”,既使它长得再“朴实”,也是不能随便吃的。  </p><p class="ql-block"> 误区2 .生虫的菌无毒,虫能吃人也能吃。但有的虫专吃毒菌,如“彼之砒霜,我之蜜糖”,许多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同样有被虫啮食的记录。专家介绍,虽然自然界的昆虫也对毒菌有识别能力,多数毒菌看不到小虫啃食痕迹。但事实上不少有毒种类仍是虫类的美食,著名的豹斑毒伞就常被蛞蝓摄食。  </p><p class="ql-block"> 误区3. 使银器变色的菌有毒。“实际上菌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会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毒菌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其实对于哪些野生菌属食用类,既便菌物专家和医卫界的专业人士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手段进行鉴别,因此,土法鉴别都是很危险的。  </p><p class="ql-block"> 误区4 .大蒜不变色就表示无毒。其实大蒜也不能辨毒菌,民间土方用大蒜鉴别毒菌,并没有科学依据。专家介绍,“大蒜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菌完全无能为力。”多数食菌中毒者认为,“毒菌与生姜、大蒜或大米相遇会变色”,他们所食用的是试过没有变色的菌,结果还是中毒了。  </p><p class="ql-block"> 误区5. 煮熟煮透以后就是安全的。但煮得再熟也不一定安全,“有的菌所含的毒素化学结构十分稳定,普通的烹饪方式并不能破坏其化学成分,既便反复煮、炒也无济于事。”专家建议,食用野生菌首先要把好采购关,既有菌托又有菌环的菌类很可能有剧毒,不熟悉的野生菌不要采购。此外,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只吃一种。</p>

毒菌

野生

食用

有毒

颜色

鲜艳

菌子

变色

误区

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