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编者按]</b><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增强离退休党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引导离退休党员更加热爱党、拥护党,激发离退休党员的爱国意识、宗旨意识,我们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开辟了【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工作美篇。美篇内容主要包括:建党100周年各行主题活动开展情况;主题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基层离退休党组织和优秀离退休党员的事迹;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歌颂祖国、歌颂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诗歌、散文等。欢迎本行离退休党员和群众围绕主题涌跃投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帅修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商银行湖北黄冈分行退休人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故乡脱贫奔小康 党的恩情永不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的故乡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家乡是在离红安县城较远、有五十多户的山村——帅家河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我通过高考出“农门”、入军校,不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后都住在城市。年老思乡。近些年,我常回老家看看。进入村头,映入眼帘的是大多数家住房都翻修一新,青砖房取代了土坯房;村里留守人群衣食无忧、笑逐颜开;村里空气清新、令人流连忘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虽年幼,但一直依稀记得父亲带着我到村祠堂里斗地主的场面。共产党领导农民斗地主分田地,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夙愿,不再给地主当长工,不再受地主的压迫剥削,政治上大翻身。五、六十年代,生产力极度低下,铁犁牛耕、肩挑背扛、手工劳作,几户共用一头牛。抗灾能力低下,遇上虫灾或大旱就颗粒无收,温饱问题总是年复一年难以解决。那年代全凭妇女的双手和数不清的工序把棉花制作成衣服鞋子;那年代只靠卖鸡蛋换盐和煤油,一分钱也要掰着花;那年代农民生病无钱医治,小病拖成大病司空见惯,村里每年都有青黄不接的特困户。七十年代,农村机械化进程缓慢,经济单一,集体经济薄弱,仍以求得温饱为满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极积极性,村里热火朝天,农户的主业收成和副业收入相继增长,解决温饱的家庭年年增多。而一九八三年,国家农电入村入户具有里程碑意义,促进了生产方便了生活,农民幸福感大大增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随着九十年代城市发展步伐加快,有的农民下海创业,有的到城里打工,收入渠道的增加,这部分农户家庭生活条件进一步好转。村里大部分农户衣食无忧,还有余钱剩米,但有些农户因家庭成员的身体、智力等原因仍难脱离贫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斗转星移,历史车轮驶入新世纪。2000年3月,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前原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朱总理,反映当地“三农”面临的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自此,我们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经过不懈地奋斗,去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018年8月7日,湖北省政府发文,红安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今年我们村又被选为美丽乡村试点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如今,我的故乡大部分田地流转给专业户机械种植。常住在村里的人每年在减少且大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的长者,他们出生于解放前或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路走来,对比中感恩新时期党的惠农政策,搞点自由种植、养几只鸡,“两不愁”还有伢在外面带钱回来用,更舍不得自己的“老窝”,日子过的很惬意;那些孤独老人、孤儿、无依靠残疾人、五保户都由国家政策兜底;年轻人,有文化、学技能快、接收信息快,乐意到城里打工、在城里买房,把孩子带到城里便于读书,迅速融入了城市。故乡的老、中、青、少各有所好,各有所得,享受着社会主义优越制度下的新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永远的乡愁。依恋故乡的情怀常有也应有,记录和讲述故乡从农耕文明迈入现代文明的历程,我责无旁贷。尤其要告诫我的儿孙,“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共同讴歌党的英明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祝愿越来越多的故乡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和惠农政策福荫下,通过奋斗奔向更加幸福的明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编辑:闵 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制作:邹 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监制:蔡 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