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 看话剧《两颗鈴》 </p><p class="ql-block"> (我见过的国民党特务 )</p><p class="ql-block"> 1962年我上小学六年级时,曾看过陕西戏曲剧院在实验剧场创作演出的纪实现代话剧《两颗铃》,记得当时西安各个中小学都曾组织学生前往观看 。 </p><p class="ql-block"> 此剧真实反映1961年左右,英勇机智的公安人员,与长期潜伏在西安的国民党特务艰巨复杂的斗争为内容,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演员们精湛的演艺,及话剧场景.道具.服装,使同学们感觉非常真实,受到革命的教育。 </p> <p class="ql-block"> 剧中反映,有几个国民党特务,曾长期以卖烧鸡.卖甑糕.卖梳子等小生意伪装,长潮流窜在碑林区.新城区一带,走街串巷。特别有意思的是,剧场上这几个演员一出场,模拟的叫卖声"甑糕.卖甑糕!"."卖瓜子.瓜子!"(梳子)活灵活现。一出场,剧场内就有不少学生叫到"这个特务我见过"."卖甑糕的我见过!"</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学寒.暑假里,我经常住在开通巷中部外祖父家里。小时候,我特别爱吃甑糕。经常早上九点多,就听见巷子里"甑糕"的叫卖声,我赶紧拿着钱和碗跑出院子去买,但却很少能买到。奇怪的是,这个卖甑糕的,叫卖声到不小,但走的很快,经常都是我从院内跑出来,他却早已不见了踪影。</p><p class="ql-block"> " 103在西安,城隍庙前摆咧个烧鸡摊",代号103的特务拿着两颗铃当作联络暗号,在城隍庙接头并和对方约定"从此后,我就是你二爸.呀呼嘿嘿!"这句台词,成了学生们开玩笑,占对方便宜,经常挂在嘴上的唱腔。</p><p class="ql-block"> 《两颗铃》这部纪实现代戏,六十年代曾轰动一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 水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家一直居住在柏树林街道的一座院落里,院子和周围一样,院内都有一口水井。大院里八.九户二.三十口人生活用水全靠它。这口井2019年拆迁前还在,只不过早已盖上大青石板,弃用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里,我们院子的井不太深,不足3米,每次用水都用辘轳.桶把水打上来。井水清澈,喝起来还不错,但有时使人感觉好象略有点微苦。</p><p class="ql-block"> 西安人都知道含光门内甜水井一带的水好喝,是甜水。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有人拉着甜水井的水沿街叫卖。拉水的架子车上装着十几个长方形的</p> <p class="ql-block">大桶,两边略圆,大约髙度有55厘米左右,上面有手把和出水的小口,一桶水看来有六.七十斤重,记得印象里好象1角钱1桶。最早大部分人都是在过节时才买甜水,在我的印象里,我家孩子多,家中经济拮据,可能一年只买上3.4次。</p><p class="ql-block"> 1957年前后,柏树林街道北口才安上第一个水龙头,街道52个院落居民终于都喝上自来水,别提居民们有多高兴啊!记得那天刚放学,远远望去,我看见街道北口围了一大群人,在观看安装水龙头,准备开始正式使用。我急忙跑回家,放下书包,拿了一个塘瓷缸子去看热闹。当水龙头一打开,自来水喷出来,许多小孩争先恐后的用缸子接水喝。当我接了满满一缸水,从人群中挤出来,连喝了几口,立刻感觉到,这自来水怎这么清甜,比院子井里的水强多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水龙头在柏树林北口,接近十字口,附近街道也有许多人前来取水。后来街道南部又装了个水龙头,而院子的井上盖上了大青石板,弃用了。从此我每天放学后,就经常拿着扁担和水桶到水站去担水。</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安人口急增,自来水也不够用了。炎热的夏天,白天去挑水,街道南北两端的水管总是用桶排着很长的队,由于水流小,担水一般都要用很长时间。后来,我和弟弟只好睡到半夜醒来之后,再去水站挑水。听说自来水公司为了解决西安供水问题,又在东西郊滂河打了许多井取水,使供水得到一定的缓解。</p><p class="ql-block"> 当黒河惠民水利工程完工以后,西安自来水的问题才彻底解决,后来,自来水公司又给各个院落各家各户接上了水管。太方便了,再也不用去挑水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都说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自古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谈。"渭.经.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在西安四周穿流。西安地下水储存条件优越,原来地下水丰沛,清甜可口,居民用水以齿井开采供给,但是居民生活污水多利用渗井排泄。几百年以来,地下水不断污染,井水变得咸苦。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曾城东二里有水渠日龙首渠开渠引注入城。但仍未解决地下水的污染。近代曾开渠引水,解决生活用水,但仍未解决地下水污染。</p><p class="ql-block"> 但小南门含光门内据说因井底挖穿碳酸钙结核层,沙层甘甜水上冒,名为甜水井。</p> <p class="ql-block"> 八: 公共汽车上的"大气包" </p><p class="ql-block"> 1961年前后,你会发现大街上许多行驶的公交汽车顶上都加了个很大的"大气包",后来我才知道原因。</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国家石油工业还未起步,石油匮乏,90%的石油都是靠进口,并且价格昂贵。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石油紧张达到顶峰,甚至就连北京也出现过严重缺油现象。</p><p class="ql-block"> 由于汽油严重短缺,当时各地只能利用煤气作为燃料,煤气就是一氧化碳。因为当年没有气体压缩和设备,只能在常压下,将煤气储存于车顶的大气袋中,气袋可能用帆布.橡胶制成,老百姓称为"大气包"。在我的记忆里大气包和車顶大小差不多,髙度大约60一70公分左右。</p> <p class="ql-block"> 充满气的大气包鼓鼓的,随着汽车行驶,气体不断地燃烧,当煤气用掉一部分后,大气包变得越来越瘪。那时不光是公交车和客车改用煤气,就是一些运输公司车也在烧煤气。据说南方由于煤少而多用天然气,而四川及大西南地区用的时间最长。</p><p class="ql-block"> 自从大庆油田开采后,经过几年经济情况好转,国家这种情况逐渐改观,气包车才逐渐淘汰。</p><p class="ql-block"> 虽然"气包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最近数年油价上涨,气体压缩技术及容器也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变化,许多出租车和公交车也选择改用天燃气,因为天然气价格使用燃料费用节约一半以上。</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气包车"化了妆,还在我们身边。</p><p class="ql-block"> (本集完, 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