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工程兵建筑第51师

凌鸿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51师座落在北京市南口城北山坡,身后就是巍峨太行,雄伟燕山交结处,关沟之畔。是当时南口兵城级别最高的师级机关之一,另一个师级兵营是北京军区坦克六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南口镇是京都西北的军事重镇,是通往东北,华北,西北的重要通道,东边的燕山山脉与西边的太行山山脉在此交汇,美丽的关沟贯穿于此,她有着美丽的风景外貌,也有更美丽的传说,孕育着勤劳的人民,有着他们动人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南口镇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是一座历史名镇,从北魏始建至今已有1600余年,由于其关键的战略位置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日军侵华时期(1937年)在南口爆发了南口会战。域内有著名的雪山文化遗址,有虎峪风景区,有燕平八景的居庸叠翠,龙泉喷玉,虎峪辉金,文化古迹有居庸关,唐代和平寺,新石器时代的雪山遗址,辽代佛岩寺等,人文景观有老北京微缩景园,多处南口战役战场遗址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南口镇隶属于北京市昌平区,是东临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交接处,又是连接华北平原与大西北,内蒙的交通要道。作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在不足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南口镇曾经留下了许多全国知名的重要人物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南口镇总面积为202,5平方公里,南口不平凡的地方,南口也是富有神奇的向往。凡在南口当过兵的人,一生也不会忘记。因为你在那里能由土变陶,由铁变钢。你在那里脱去年轻时的迷茫,成为共和国军人的榜样。军旅生涯成为你的生命的战场,南口岁月成为你的一生的念想。南口是你人生的第二故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位于北京南口北山坡的一座军营,工程兵建筑第51师师部大院门口,也是特务连警卫排的一号哨位。她的部队代号分别沿用,1962年为8321部队,1965年为8313部队,1975年8月改为88611部队,沿用时间最长的是8313部队。她虽说从组建到撤销共经历了22个春秋,却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深受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深切接见,以镜头锁定了工程兵建筑第51师的辉煌,以青春谱写了工程兵广大指战员的颂歌,以奉献填写了工程兵战士的情怀情深,是他们的艰苦奋斗构筑了共和国国防工程,是他们的青春火红燃烧激情的岁月,使共和国打破美帝,苏修的核讹诈,让中国人有说话的权柄,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屹立在世纪的东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1949年开国大典之后,新中国面临着百业待兴的前提下,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既要构筑国防工程工事,又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义不容辞地发挥工兵部队的优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筑路设障,构筑工事。在朝鲜战场上,打岀中国人的志气和威风,又面临着苏联单方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的局面,美苏合手要威胁中国人民。党中央毛主席即时提出打败美苏核垄断,核威胁的战略思想,我们也要搞原子弹,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先拥有原子弹的原则。中央军委派出人员勘察地势,选择地形,爱国的科学家日夜不息地投入设计研究工作,轰轰烈烈地原子弹,导弹试验基地基础工程建设由工程兵担负。在极其恶劣环境下,在极度困难条件下,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带领下,三年内,按时完成了基地基础建设。1961年底,除留守工程建筑125团等留在大西北继续搞下余的工程建设,其他部队撤回内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1年6月20日,总参谋部授予工程兵建筑部队番号及部队代号,以原工程兵直属101工区指挥部改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统领在京的国防首脑工程建筑任务;以从祖国大西北两弹一星基地撤至官厅的陆军195师组建工程兵建筑第52师,以从祖国大西北两弹一星基地撤至山西长治的守备三师组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3师,以从祖国大西北两弹一星基地撤至河南洛阳的特种工程指挥部,改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4师师部,马上返回祖国大西北,统领两弹一星建筑部队指挥协调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51师是军委工程兵建筑部队四师之首,是负责担负京都地区国防工程的施工部队,是以工兵20团和中央守卫三团而组建工程兵第一工区,负责中央指挥防护工程,简称101工区,工兵20团曾给中央机关修筑了防空坑道工事,曾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检阅。1954年4月21日,毛泽东视察华北军区工兵第20团第1营修筑的国防工事后说:"我们修的工事比国民党的好,国民党修的工事枪口对内,是镇压人民,我们修的工事枪口对外,是对付帝国主义的。"当毛泽东询问了工程的造价后又说,这个钱是要花的,是保卫国防用的。接着毛泽东看望了附近的工兵指战员,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工程机械及操作表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一师,对外部队代号:1962年为8321部队,1965年改为8313部队,1975年8月更改为88611部队,邮政信箱为北京市1026信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的办公楼里一楼为后勤部办公区:科室有装备科,营房科,器材科,卫生科,供应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楼为政治部办公区:有宣传科,干部科,保卫科,三支办,组织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楼为司令部办公区:有作训科,机要科,工程科,军务科,管理科,通讯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设连队:司令部:特务连,通信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政治部;宣传队,电影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后勤部:汽车运输连,汽训队,勤务连,加工连,修理营,安装营,留守处,师部医疗门诊,师医院,家属五七工厂,仓库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51师的前身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51师的前身部队,是由工兵20团和公安内卫3团组建的工程兵101工区,担负着中央指挥防护工程的施工建设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指挥防护工程是战时保障军队和地方的首脑机关作战指挥和正常工作的地下工程,是战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960年4月,工程兵在北京召开有各军区,海军,空军等参加的国防工程会议,研究制定了指挥防护工程建设的计划和战术技术要求。6月8日,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工程兵关于国防工程会议情况的报告》,此后,全军指挥防护工程的建设陆续展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建设第一个大型指挥防护工程时,总参谋长粟裕率有关人员反复勘察定点,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方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所承担设计,中央调动工兵20团,内卫3团奉命调入工程兵参加国防工程施工建设任务。组建了工程兵101工区,在主任白炳勋,政委强自珍的率领下进行施工。随着工程进度地深入,工兵20团,内卫3团番号撤销。两个团正式组建工程兵建筑团。施工期间,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彭真,彭德怀,贺龙,叶剑英,陈赓,粟裕,罗瑞卿等先后视察工地,了解施工进展情况,解决施工部队的一些实际问题。贺龙元帅视察时,十分高兴地对施工部队说:"你们做了件大好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5年8月30日,总参决定,以工兵第20团,公安内卫第3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后改称101工区。1955一1962年历时7年完成中央指挥防护工程建设。最早到工区的工兵20团(55年9月)与公安内卫第3团(团长高锡仑,政委王嘉林),后随着施工进展,撤销这两个团的编制,干部调入工区机关,直属六个工兵营。1958年初又调来工程兵建筑某团(团长高通霖,政委李本)。工区直属两个汽车连,一个机械修理营,一个卫生科。,公安内卫第3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后改称101工区。1955一1962年历时7年完成中央指挥防护工程建设。最早到工区的工兵20团(55年9月)与公安内卫第3团(团长高锡仑,政委王嘉林),后随着施工进展,撤销这两个团的编制,干部调入工区机关,直属六个工兵营。1958年初又调来工程兵建筑某团(团长高通霖,政委李本)。工区直属两个汽车连,一个机械修理营,一个卫生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该工程规模宏大,坑道轴线长,在掘进扩大过程决中,要通过许多石质破碎地段,经觉得很出现塌方,涌水等险情。有一次,工程兵建筑第116团5连正在作业面上用风钻打孔时,距作业面100米处,突然发生大塌方,上千立方的岩石塌落下来,堵死了通道,砸断了电线。风管和水管,40多名作业官兵被堵在里面,在这突如其来的特大塌方,没有吓倒这些英雄战士,尽管里面漆黑一团,空气越来越稀薄,他们临危不惧,竭力清理塌落的石块,与此同时,坑道外的指战员全力进行抢救,他们先打进去一根空心钢管,保证必要的通风换气,经过一昼夜的轮番突击,终于用密集支撑开出了一条通道,救出了遇险的战友。施工部队以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时7年,于1962年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建成后的工程坚固适用,通道纵横交错,房问宽敞明亮,管线来往穿梭,十分宏伟壮观。工程备有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防护设施,可抗御一意当量的核武器袭击和密闭隔绝较长时间,保障不间断地实施作战指挥。该工程竣工后,国防部通令嘉奖施工部队全体官兵,表彰他们为巩固国防作出了贡献,勉励他们乘胜前进,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而奋斗。(资料摘自周培根少将,刘振堂少将主编的《工程兵的光辉历程》一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工程兵建筑第51师的组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根据国防工程急需建设和中国面临的美国核讹诈,中国人急需在短时间打破核讹诈,核垄断的威胁,反对核武器,必须先拥有核武器的原则,中央军委调整全国国防建设的部署,给军委工程兵及军区工程兵扩编建筑部队。军委工程兵4个建筑师于1962年6月份相继组建,工程兵101工区指挥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工程兵建筑第51师机关,驻地北京南口镇。时辖工程兵建筑第116团,126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51师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5年8月30日,总参决定,以工兵第20团(新中国成立后,工兵20团曾为中央领导机关修建了防空坑道工事),公安内卫第3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后改称101工区。1961年6月20日,总参授予工程兵直属部队番号,以101工区指挥部改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部队代号8313部队,1975年8月改为88611部队,师部驻地北京市南口镇,通信地址为北京市1026信箱,曾先后管辖工程兵建筑104团,107团,108团,115团,116团,126团,131团,179团,251团,101工程维护大队,102工程维大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2月23日,中央军委决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维护总队,隶属于工程兵建制。1983年春撤销51师,师部(除加修营归建115团外)和各维护大队交维护总队,104团、115团归建52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的师部大院格局为,以办公主楼,水泥灯光大操场,礼堂为中轴线。中轴线东侧有一南北柏油路,东侧从南向北有通信连主楼,特务连主楼,后为东厢房,有特务连饭堂,通信连饭堂,宣传队饭堂,往北是宣传队,篮球队主楼,后面为东西大道。再往北就是运输连,加工连,家属五七工厂,师首长家属院。中轴线西侧有后勤部宿舍楼,往北就是后勤部食堂,司政食堂,后边就是军人服务社,往北就是司政宿舍。军人服务社前面有一条南北向的柏油路。路西南端是师医疗门诊,往北是招待所,锅炉房等。师部大院外南路东是特务连,通信连菜地,菜地外东南角是深水井及机泵房,水塔在特务连食堂东面。路西是师家属职工院,1974年在家属院西侧修了游泳池,院外是连队养猪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槐树6986评论:</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51师子弟,家父48年入伍,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后归建至51师,代号8313。司令员陈世榘上将,师长张承德,师参谋长姓李。团长姓吴,团政委姓李,团代号8326。</b></p><p><b style="font-size: 20px;">再后来,团家属区搬到南口师部大院墙外南侧,西侧是个大操场,铺满砂石,警卫连战士在此训练队列、训练瞄准、刺杀。</b></p><p><b style="font-size: 20px;">师部大院正门进入是机关主楼,西南角是师直医院。中部东侧是三八小学,教室是苏式建筑,冬季烧火墙,西北角高坡上是厕所。</b></p><p><b style="font-size: 20px;">师部礼堂曾公判一位犯错误的战士,当首长宣布判决之后,警卫排战士立即撕下他的领章帽徽。</b></p><p><b style="font-size: 20px;">警卫排战士还曾进入深山,捕猎一头危及人畜安全的金钱豹(北京动物园脱逃出来的),傍晚时分战士们抬着豹子回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车辆号牌辰7一35,辰7一36</b></p><p><b style="font-size: 20px;">家父所在团,8326,是115团么?我模糊记得是116团。</b></p><p><b style="font-size: 20px;">家父69年复原,我们全家回到原籍农村,文革动乱没有给家父安排工作,76年落实政策才安置,2013年去世,墓碑上刻着51师。</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魂牵梦绕五十多年的8313、8326,辰7-35、辰7-36。家父1948年参军,1969年自51师116团退役。</b></p><p><b style="font-size: 20px;">家母和我兄弟俩1963年随军,最先住在西峰山村房东老乡的东配房里,后来搬到团部家属院,在南边村里小学上的一年级,只有一位姓吴的老师,一间教室复式教学。</b></p><p><b style="font-size: 20px;">再后来搬到南口师部116团留守处,在师部大院外西南角。西侧是大操场,战士们练队列、刺杀、瞄准,我们一帮小孩子在旁观看。</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上学也转到师部大院东北角三把小学,教室是苏式平房,室内火墙室外煤炉。</b></p><p><b style="font-size: 20px;">小学同学还记得,张小琴、李革英、李保国、吴克瑞。</b></p><p><b style="font-size: 20px;">感谢作者提供51师、116团详实资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毛泽东主席为亲自为工程兵报题写报头,成为工程兵战士喜阅报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1965年党私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接见8313部队指战员合影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1965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接见工程兵建筑第51师合影留念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116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先后隶属于工程兵建筑第51师,53师,54师建制领导。部队代号:4785部队,8326部队,88710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116团,1960年5月1日在北京昌平组建。1961年工程兵直属101工区改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该团隶属51师建制。1962年12月10日,国防部通令嘉奖工程兵建筑第51师,该师经过7年顽强奋战,建成了一个设备完善的指挥防护工程,这个工程具体由116团及126团负责施工完成的。1970年调归工程兵第二工区。该团组建后,先后转战北大京,山西,陕西,浙江四省市执行战备施工任务。1960年在北京执行国防首脑工程任方。1969年3月进驻陕西绥德地区执行"六九"国防施工任务。1969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二工区,116团调入该工区担负隧道工程任务。1970年进驻山西吉县执行"一三“国防工程施工任务。1973年11月进驻山西襄汾执行战备训练,营建和生产任务,后又转至他地进行战备施工任务。1975年9月该团一营进驻新疆配属第21基地担负修路任务。1976年7月改为基建工程兵第8支队第72大队,进驻浙江富阳承担上海市"七二八"工程土方等任务。1978年12月31日,116团重新归属军委工程兵建筑部队序列,恢复工程兵建筑第116团番号,参与河南省孟津县公路隧道施工任务。1981年11月,116团改归工程兵建筑第52师,先后转战四省两市执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116团撤编后编为总参工兵41旅工兵二营,1985年10月起由工程兵某药厂代管,1996年10月归建工兵41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126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126团,是一个英雄的团队,能打硬仗,曾经在两次隶属工程兵建筑第51师,也曾经因出国执行外援任务归属工程兵53师,为支援国家核工业建设调归工程兵54师,直到1979年部队调整时,调入第二炮兵。部队代号分别为:总字8041部队,8041部队,88714部队,88745部队,89740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955年8月30日,总参决定:以华北军区工兵20团,公安内卫3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内称101工区。修建高级别首脑指挥防护工程,随着工程逐步深入,工程20团,内卫3团番号取销,当时工区有6个建筑营,也查不出126团建团的资料,我估计126团根源于工兵20团和内卫3团,意见不一定正确。1962年前在工程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参加中央首脑指挥防护工程施工,51师组建后隶属于51师建制。1965年调归工程兵53师执行援越筑路,构建军事工程。1968年5月至1974年5月担负了国防科工委岢岚25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196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调126团某营配属20基地担负32012工程的施工任务。1974年6月岢岚二期工程结束,随调入工程兵54师,在重庆涪陵816核工业洞库施工,于1979年底撤离重庆。1982年调归第二炮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115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据战友回忆说,李本是115团的老领导,这就知道115团的来历。据焦万里回忆18兵团工兵师发展沿革的文章,1950年2日5日西南军区在四川省双流县正式组建工兵师。师长廖述云,政委刘月生,参谋长苏旺,政治部主任吴达明。工兵师下辖工兵第1O团,11团,12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工兵第10团由起义的国民党军工兵3团和我军60军工兵营合编而成,后来又调入12军工兵营。团长周玉璇,政委赵基全,参谋长马成山,政治部主任郑泽民。1951年2月全军统一工兵序列,改番号为工兵第4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工兵第11团由起义的国民党军工兵9团和我军62军工兵营合编而编。团长姜翼龙,政委焦万里,参谋长白锡纯,政治处主任廖寿煌,付主任李本。1951年2月全军统一工兵序列,改番号为工兵第5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950年2日19日,该团留用人员二营长李琛在新津县叛逃,杀害我军派入人员。工兵师即令工兵12团,11团三营将叛逃分子包围,经过一天激战,活捉李琛200余人。1951年全军统一工兵序列,改番号为工兵第6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工兵5团就是工程兵建筑第115团的前身部队。1954年6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了工程工兵团,舟桥工兵团,建筑工兵团的编制表,明确三种工兵团的性质和任务。1955年全军又一次调整工兵团时,工兵5团调整为建筑工兵团。1958年初由团长高通林,政委李本调入工程兵司令部直属101工区,进行指挥防护工程建设任务。1961年101工区机关改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115团正式归建,驻地西峰山。部队代号为8325部队,1975年改为88709部队。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长年战斗在国防工程的建设施工。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在唐山开滦煤矿马家沟矿实习的十八位同志,在地震发生时,在连长熊兴明的统一领导下,分为三人一组实施抗灾救人,后被工程兵总部授于抗震救灾十八勇士称号,连长熊兴明获一等奖。1983年51师撤销时,115团归52师建制领导。1985年中越战争轮战期间,115团奉命开往老山前线,配属昆明军区实施阵地作战工程。1985年52师撤销时,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工程兵工兵41旅,115团二营改编为41旅工兵一营,2011年移交第二炮兵。1986年1月1日,工程兵建筑第115团正式撤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西峰山通往115团的道路现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唐山大地震期间在唐山抗震救灾时连长熊兴明组织战友积极抢险救人,成为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第一支队伍。后荣获抗震救灾十八勇士称号。图为连长熊兴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唐山抗震救灾关于十八勇士的报道</b></p><p><b style="font-size: 20px;">被誉为唐山抗震救灾十八勇士,是唐山抗震救灾第一支救援队伍。他们的名字是:</b></p><p><b style="font-size: 20px;">熊兴明,刘扣国,王金根,刘大均,</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何润生,李韩章,孟二明,张锁云,</b></p><p><b style="font-size: 20px;">张振中,李福权,段普全,李士成,</b></p><p><b style="font-size: 20px;">陈春德,同先振,李连存,陈道开,</b></p><p><b style="font-size: 20px;">李国法,陈开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宣传队石大鸿为十八勇士作长诗,刋登在当时的工程兵报纸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1985年时属52师的115团,在老山前线配属昆明军区阵地作战工程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工程兵建筑第107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1年至1953年在简阳组建工程兵建筑第107团。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奔赴甘肃。1960年,赴京撤至京郊,1961年6月20日,隶属工程兵建筑第51师。部队代号为7259部队,8342闵江部,8318部队,88705部队,88739部队,又改为80507部队。1963年11月,“挥戈秦巴”。1965年,8318部队[工程兵建筑独立第51师107团]驻宝鸡市区。1969年10月20日,转隶于工程兵第1工区。1975年至1976年6月转隶于工程兵建筑第54师。1976年6月转隶于工程兵建筑第53师建制。1980年至1982年,回师汉中,1982年底随53师一起移交第二炮兵。1983年,8318部队[工程兵建筑独立第51师107团]离宝鸡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工程兵建筑第108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46年初,冀察热辽军区第21分区党委,即以原有的一个区小队为主,发展成为县支队,名为新北支队。3月,更名为北票县支队。1947年11月,北票支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分区抽调三个小队与北票支队合编成21分区独立第1团。1948年3月,独立第1团于朝阳寺地 区休整,并整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6团。7月奉命进关,9月于遵化地区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2旅第4团。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纪念日),在河北易县东邵、考山地区,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第24旅第70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1月15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第24旅第70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第195师第583团。1951年2月,195师随65军入朝参战。1953年10月回国。195师驻地河北张家口市。 1960年10月3日,总参命令第195师(不含师属炮兵团,独立高炮营以及师的炮司机关和炮兵指挥连)调归工程兵,改编为工程兵第102工区指挥部583团。10月中旬,部队进驻怀来县。1961年6月20日102工区指挥部改番号为工程兵建筑第52师[88612部队]第108团。部队代号8338部队,隶属工程兵建筑第52师建制领导。1969年52师奉命移防湖北老河口,108团留守河北官厅,转隶于工程兵建筑第51师建制。1975年8月108团改为88709部队。1983年51师撤销时,108团被整编为北京军区16团。1982年时归65军代管。1985年至1986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轮战期,在云南前线配属昆明军区实施前沿阵地构筑防御工程,代号为35916部队。后整编为65集团军工兵团。2017年65集团军被整编为中部战区81集团军,工兵团被整编为81集团军工化旅。</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108团加修连官兵留下的时代记忆,记忆里有着永不褪色的情怀……</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1985年108团已改编为北京军区工兵16团,奉命在云南前线老山地区执行配属昆明军区阵地防护工程。几十年老兵们又重返老山,缅怀枪林弹雨的年代,重温激情,再显芳华青春的岁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08团(即北京军区工兵16团)10连连长候运喜在老山前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工程兵建筑第104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工程兵建筑第104团: 工程兵建筑第104团是工程兵老虎团,一直担负着国家首脑国防工程施工任务。部队代号:国防361部队8324部队,4784部队,88703部队。1958年,参加闻名遐迩的十三陵水库建坝建设,与工程兵技术学校一起动用各种机械参与施工。团部在昌平工程兵技术学校。在京郊为国家首脑机关构筑防空工事。1960年工程兵司令部大院,总参四招待所营建任务。1961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批准工程兵组建4个建筑师的请求:批准以工程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即101工区指挥部改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104团部曾驻地昌平技校,林科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地。1962年在北京玉泉山施工,1963年长辛店施工筑路,卢沟桥西岸修建通往国际靶场的公路,属一级柏油马路。1964年在中南海为中央首脑机关及党和领导人构筑防空洞,他们常常白天休息,黄昏乘军车出发,黎明收工,1965年曾接受党中央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66年参加丰台区黄土岗中学支左;1967年到河北西柏坡施工,后转山西五台山施工。1968年在总参401工程,1969年参加天安门城楼秘密翻建工程。70年代初团部驻韩家川,沒过多久团部营房建成之后搬往南口。1972年南口营房建设任务施工。1976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及原北京市邮政大楼的爆破工程。多年来部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并多次被军委评为先单位,取得了众多荣誉。1983年51师被撤销时,与115团一同转隶52师。1985年52师撤销时,被整编为总参工兵41旅建筑一营,曾以中国蓝盔两次出国维和(柬埔寨,刚果金)2012年转隶第二炮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104团老兵回忆录</b></p><p><b style="font-size: 20px;">"带我们的老兵班长向我们讲过104团的简单经历,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04团曾参加北京地区一些重要国防工程施工。别看我们是打山洞的,可打的洞也是高级洞。用排长的话说,104团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我们像愚公一样挖山不止,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连长和指导员知道了我们新兵的心结,,给我们上课,在全连军人大会上,连长说,同志们,你们别看我们是建筑工程兵,但我们对国家,对军队的贡献是巨大的,北边的国防工事,都有我们流下的汗水和血水,国家要保平安,国防最重要,而国防却少不了需要工事啊,我们的肩上担子重着呢。</b></p><p><b style="font-size: 20px;">指导员更是动情地说,别以为只有战场上才是军人,才是男儿,我们工程兵一样每天在战斗,我们也有牺牲,在某某工程中,我们团也牺牲过战友。</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连长还说,修建某重要工程时,他还是班长,部队驻在昌平地区,晚上由解放牌军车拉着进城去施工,早上六点左右拉回来,白天睡觉,这杆施工了好长时间他们都不知道在哪施工,只是有专人负责部队的进出,那时的军纪很严,保密工作要求很高,不该问的绝对不问,所以一直到该工程结束,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后,师里开庆功大会,师长在会上激动地说,同志们,你们知道你们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吗?你们做的工程是为毛主席党中央服务的,想想,你们是多么伟大和崇高啊!</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工程兵104团的前身是第四野战军四十军工兵营,红一连是该团的最早连队之一。国务院原国防工业办公室付主任王辉曾任该团团长。红库时期,延安时期,党中央驻西柏坡时期,红一连曾几次为毛主席修过防空洞。1950年至1952年初参加了康藏公路和成渝铁路建设。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参加了十三陵水库修建工作。1964年,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长在十三陵水库检阅工程兵军事表演前,104团与第三工程兵学校,工程兵科研部一道担负了军事表演的准备工作,保证了军事表演的顺利进行。</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69年至1970年,104团参加了天安门整修施工。据有关资料披露,建国后,经过1962年邢台地震,天安门城楼已破损严重。1965年,国务院曾做岀指示整修天安门城楼,后因文革被推迟。。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天安门整修工程历时112天,其中搭建巨大棚耗时八天,损毁部分拆除工作用了七天。全国21省市的216个部门参与,施工高峰时达2700人,施工结束后,参加施工的104团部队与其他施工部队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此前,104团还担任过首都一些重要国防工程建设任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留念。</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76年至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建设过程中,在师参谋长吴凤泰带领下,104团担负了毛主席纪念堂周围旧房拆除的爆破任务,其中北京市邮电大楼的拆除工作是个难点。该楼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1902年由意大利人设计,采用国外材料修建,已无技术资料可查。有关部门要求,实施爆破时,不要影响相距20米左右的纪念堂主体工程的施工,不要堵塞南北道路的交通,不要损坏相距50米左右的历史博物馆及周围建筑物。104团在工程技术学校三名教员的指导下,精心作业,钻眼4081个,分四次装药起爆。爆破时响声轻微,只见浓烟腾空,不见瓦砾飞扬,交通未受影响,纪念堂照常施土,目睹者连声称赞。赵德荷营长带领部队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修建工程,并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104团参加了天安门城楼秘密重建工程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179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6年4月从建筑第120团,121团,126团抽调部分干部战士为骨干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组建工程兵建筑第179团,部队代号为8336部队。1966年11月,划归工程兵建筑第51师建制,由峰峰矿区移防河北定县县城。1967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79团由河北定县调往云南建水,同时划归第二炮兵第52基地。1971年5月24日,179团奉命出国执行老挝上寮地区执行援老筑路任务,隶属中国建筑工程部队第5支队领导,1974年12月回国。1975年8月进驻湖南,隶属第二炮兵某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251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命令,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1师直机关和104团,107团,115团,116团抽调330名干部和800多名战士为骨干,并从辽宁省征集3193名新战士,于1965年9月在北京市昌平县沙河镇组建的,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251团,隶属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1师。部队代号为8343部队。1975年8月改为80551部队。1981年改为52781部队。1966年3月奉命进驻安徽省微州,池州地区,由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1师移交军委炮兵第52基地。1966年8月,由军委炮兵移交军委第二炮兵,建制隶属第二炮兵第52基地。1975年3月,251团在执行援老筑路任务期间隶属关系没有变,行政领导和施工组织指挥临时归昆明军区工程兵第5支队。1978年3月,251团进驻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移交北京军区,隶属北京军区第二工区。1983年初,军区工程兵撤销,第二工区归北京军区直接领导,251团仍隶属第二工区。1985年下半年,建筑第251团改编为军区工程兵机械大队,归军区工兵部直属工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1年,崔萍同志任工程兵建筑第51师师长,领导,组织和指挥部队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国防工程任务,受到中央领导和工程兵党委,首长的好评。他任师长期间先后与两位政委共事,都被群众公认风气正,团结好,威信高的领导集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下面摘抄崔萍回忆录片段</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调任师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高等军事学院快毕业时(1961年底),我接到了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命令,任命我到工程兵五十一师当师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到师里后,先了解情况,看后觉得很不错,部队的气氛,组织纪律性,艰苦奋斗精神等都比较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到任时一个工程的主体已快完成,正在搞通讯工程。后来,又接到两个工程,任务很重。当时,天天讲准备打仗,并且要准备大打,早打,打核战争,工程期限也催得很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时,另一个工程也交由我们师完成。工程兵谭善和参谋长指示我负责,要求国庆前完成。我们师作业力量很强,只是运输力量差点,后来又调来一批汽车,加强了运输力量。这段时间,搞防护工事学到的知识是最全面的。在朝鲜的工事是随便挖,缺乏技术指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到工地后就学习设备安装,做防护门,发电等。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主要靠工程兵科研四所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边工作边学习。除开会,我每天下工地,与营长,连长在一起,向他们学习,推广他们的经验,总结施工教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五十一师工作这段时间,主要学习了地下工程和永备工事方面的许多知识,收获很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工程兵建筑第51师历任师首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首任师长崔萍,政委王俊青,付师长张承德。1966年崔萍调工程兵付司令员,张承德接任师长。1970年4月18日重新成立工程兵学校,张承德调离任校长,由宋思传接任师长(宋思传,河北永年人,1943年8月参加冀南三分区滏西支队,后曾任二纵4旅11团4连连长,10军83团2营营长,团参谋长,建国后83团整编工兵5团,宋思传任工兵5团团长,后工兵5团整编为工程兵建筑第103团,1962年6月20日组建工程兵建筑51师时调入51师1970年任师长)。对师长解养仁也任过工程兵建筑第103团团长,1970年任51师付师长。1979年由刘洪正接任师长,因建筑部队精减,原51师大院转为工程兵工程维护总队,刘洪正转为工程维护总队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现在健在90岁高龄的老首长王正田付师长</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1973年春,由工程兵建筑第108团新兵训练结束,从新兵5连3排12班调入特务连,老乡王兴民,徐铁虎,王三喜我们四人在警卫排,杨学立,宋常立,尹国顺,杨德中调入电台。73年春特务连调整为两个连队。特务连有警卫排,测绘排,通信连有内外线,电台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的师部大院格局为,以办公主楼,水泥灯光大操场,礼堂为中轴线。中轴线东侧有一南北柏油路,东侧从南向北有通信连主楼,特务连主楼,后为东厢房,有特务连饭堂,通信连饭堂,宣传队饭堂,往北是宣传队,篮球队主楼,后面为东西大道。再往北就是运输连,加工连,家属五七工厂,师首长家属院。中轴线西侧有后勤部宿舍楼,往北就是后勤部食堂,司政食堂,后边就是军人服务社,往北就是司政宿舍。军人服务社前面有一条南北向的柏油路。路西南端是师医疗门诊,往北是招待所,锅炉房等。师部大院外南路东是特务连,通信连菜地,菜地外东南角是深水井及机泵房,水塔在特务连食堂东面。路西是师家属职工院,1974年在家属院西侧修了游泳池,院外是连队养猪场。</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i>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五十一师在师部礼堂设下灵堂,由警卫排战士持枪守灵,三班付班长朱金录参加。各连队在毛主席遗像前宣誓。在9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毛主席追悼大会,我也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大会。在凌晨三点起床。马上吃早饭,部队集合乘车去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统一指挥,按照预定的位置进入会场,上午八点进入,坐着等候下午三点召开的追悼大会。我们的位置离开主席台有二百多米,隐隐约约看见主席台的人动。</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追悼会有王洪文主持,华国锋致悼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76年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逝世。中共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并于1976年11月24日奠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天安门广场东南侧坚固的老北京邮局大楼被爆破拆除</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邮政于1897年3月20日诞生。最早的大清北京邮政官局。</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为纪念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中共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并于11月24日破土奠基。由于北京邮政大楼距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近在咫尺,1976年12月2日北京邮局接到通知,邮政大楼属于拆除范围。12月4日北京邮局启动搬迁工作,迁至永安路173号,12月8日全部搬迁完毕。大楼的拆除工作也随之展开。</b></p><p><b style="font-size: 20px;">起初,北京邮政大楼采取机械拆除,但这座由外国专家设计建造的欧式大楼,尽管历经近60年风雨,但依然坚固异常,机械拆除进展缓慢。为了保证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工期,决定以爆破的方式解决,由解放军88611部队、89003部队以及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等单位联合完成。</b></p><p><b style="font-size: 20px;">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非常重视这一工程,派有“爆破王”美誉的知名爆破专家林学圣教授领衔担纲,由吴风泰、杨子江、吕慎远、杨群清、周凤仪、李登云、李希凡、张庆功、张振国、胡汝隆、刘书明、李和宗、刘金堂等组成专家项目机构。</b></p><p><b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邮政大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共五层。东西长54米,南北宽45米,地面高度19点2米,建筑面积约8700平方米。据爆破专家们勘察、测量,邮政大楼平面为“凹”字形,内部结构的梁、板、柱均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首先是结构复杂,楼板由墙和梁、柱支承,砖墙之间有一排或两排钢筋混凝土柱作为中间支承点;所有门窗处均有石柱支撑;南楼东端是三个楼梯组成的台阶式楼梯间,与一层金库相连,使该部位结构更为牢固稳定。再就是环境复杂,西距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22米,西北距人民英雄纪念碑120米,东北距历史博物馆125米;南侧53米为医科院宿舍,东侧37米是法院,东北40米是北京卫戍区天安门营房,周围电力电讯设施密布。</b></p><p><b style="font-size: 20px;">如此复杂的环境,而且周边都是国家重要建筑与机构,爆破精准度要求极为苛刻,难度非常之大。按照工程要求,大楼通过爆破炸塌,便于机械和人工清运;爆破施工期间不能影响相距22米的纪念堂主体工程施工;爆堆不能堵住紧挨大楼西墙6米宽的施工运输通道;必须确保纪念堂主体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的绝对安全,确保附近的宿舍、营房、法院等建筑及人员的安全。</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专家们根据要求制定了两套爆破方案,一是原地坍塌方案,二是定向倒塌方案。前者用药量小,易控制,但爆破后爆堆较高,难以清运;后者是靠大楼自重定向倒塌,能确保西侧施工道路畅通,塌散范围大,便于清运,但施爆部位增多,装药量增大,起爆网路复杂,爆破危害效应相应增大,控制难度也随之增大。经过权衡,最终决定采用定向倒塌方案,考虑施工方便,爆破分南楼、北楼、西楼三次进行。</b></p><p><b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没有大楼的原始图纸资料,专家们对大楼建筑结构进行了更加精细的勘察和测量,了解其结构特点,权衡各种因素,合理布置炮孔,科学计算药量和爆破参数。</b></p><p><b style="font-size: 20px;">考虑大楼坚固,一次起爆装药个数较多,最多一次达3500个药包,还要减弱爆破振动、空气冲击波和破片飞散的危害,因此,起爆网路设计非常关键。采用混联电点火线路,使用7种不同延期的电雷管,完全利用起爆先后顺序实现对建筑倒塌方向的控制。起爆顺序设计为外墙、柱、地下室。外墙先爆,这时墙还未倒塌;再爆柱,破片被墙挡住,不易飞散,房屋开始定向倒塌。最后,爆地下室,控制破片飞散,倒塌的残架落人地下室空间,便于清理。</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专家们还进行了爆破安全设计,通过控制最大一段起爆的药量,实现对爆破振动的控制,从而控制破片的飞散范围对周围设施和人员的影响。经过计算,大楼爆破产生的最大地面振动速度必须控制在每秒4厘米之内,那么最大一段起爆药量要小于19.2公斤,最后,确定在了14.8公斤。在此基础上,还对炮孔深度进行了计算,确保飞石大部分控制在建筑之内。爆破前,还采取了物理安全防护措施,用铁丝网、旧铁皮及芦席等遮住所有门窗,对外墙也进行了屏障隔离,有效减少了砖石的过远飞散。</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爆破后,北京邮局大楼夷为平地。</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7年2月4日,北京邮政大楼爆破拆除工程正式实施,按照爆破方案,南楼、北楼和西楼依次爆破,矗立了58年的北京邮政大楼神话般倒塌在指定位置,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及稍远些的人民大会堂纤毫未损,花岗石碎片飞出最远者仅仅20米,完全控制在了设计的安全警戒范围之内。(记载:左效勤)</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104团营长赵德荷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工程建设任务,并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04团2机连湖北武汉战友郭清方,1978年12月入伍,是一位热爱部队生活的战友,曾写104团史资料,对挖掘整理工程兵历史付出心血。也是我在网上看到一段文字后才认识的,在武汉东西湖大道上散步时,偶尔遇见了两女一男三个军人,在交流自己来自的部队时,其中有一个女兵说她来自工程兵工兵41旅,住在北京南口,郭清方对那一女兵说,咱们来自一个部队,我是工程兵104团的,1978年入伍。在我脑海里现在还记忆犹新,挥之不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1975年3月特务连警卫排复员老兵与连排首长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75年测绘排战友复员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1974年8月,警卫排战士张通海在十三陵水库举行的工程兵武装泅渡赛开幕仪式上值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炊事班付班长王三喜在路上练射击,后边的房子是五七家属工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测绘排战友傅会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王兴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凌鸿昌与战友王明亮在一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特务连警卫排一班付班长徐铁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警卫排三班付班长朱金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本文作者,警卫排三班战士凌鸿昌与母亲,妹妹在师办公楼前照相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特务连警卫排三班1975年会体战友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前排左侧依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郑建军,魏明钦,李生振,王新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后排左侧依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姬新国,凌鸿昌,张通海,邢德星,李金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魏明钦班长执56式冲锋枪在师办公楼前照相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特务连警卫排付排长,一班长石振华在探家归来,在排务会上给战友讲家乡的变化。</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战友王三喜,凌鸿昌,刘发成在师办公楼前照相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1975年五一劳动节,凌鸿昌在师战备值勤车前照相留念,再看看当年辰7一35106的车牌,思念历历在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在节日值班摩托车上照相留念,驾驶员高学明,后刘喜明,斗里凌鸿昌,后朱金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1976年毛主席逝世治丧期间在凌鸿昌在师部后便门,警卫排三号哨位执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通信连电台杨学立在电台值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师特务连测绘排战友在执行任务时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测绘排战友王茂华在执行测绘任务</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1974年電影放映技术培训班结业,在师办公楼前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师电影队战友在检查放映设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师电影队战友在放电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师宣传队去山东接文艺兵,这是我保存唯一一张师部大门口东侧的照片。显示出师通信收发室和我们三班住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师宣传队女战友在师部操场排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宣传队女战友在学习毛主席语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师宣传队排练合唱节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1976年冬,宣传队演出抗震组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师汽训队教练智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吴德勇在军车旁照相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特务连,通信连战友在师礼堂前照相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刘喜明,后为特务连付指导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朱腊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警卫排战友合影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王三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警卫排一班长石振华,二班长何梅初在师首长家属小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石振华何梅初在师办公楼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特务连73年连长刘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警卫排战士魏占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警卫排四班战友高中祥,后为宣传科报道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特务连73年给养员伍长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特务连警卫排付排长,一班长石振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特务连警卫排二班长,公务班班长何梅初</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勤部勤务连战友张法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特务连警卫排战友左:石振华,陈明,</b></p><p><b style="font-size: 20px;">李海洋,王新阶</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凌鸿昌与米大红在王付政委家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作者凌鸿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作者凌鸿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王汉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特务连指导员李凤辉与战友合影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司令部管理科司机杨永志在天安门广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杨永志,这是当年照相馆洗的虚光像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特务连警卫排战友留念,后中为警卫排长林诗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警卫排二班长范立香在天安门广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勤部卫生科卫生员范明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通信连架线排战友离京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警卫排长高应富在武汉长江大桥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凌鸿昌与老乡高群生一家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留念,高群生曾是工程兵后勤部运输连付指导员,工程兵后勤部援外办公室付主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高中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邢德星与张通海合影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姜家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孟月亮一家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特务连通信员田海顺在训练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刘广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潮起潮落,兵心依旧!这是一个当过兵的人在生命生活的写照,也讲述着一代军人的风彩故事。虽然时过境迁,虽然汇入记忆,她仍会不忘当年的战友,当年的军营,那里有我们的青春火红,军魂铸就。每当我们再次掀起记忆中的一页,都有我们一代军人的赞歌,都有我们一代军人的故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工程建筑第51师从1961年6月组建到1983年春正式撤销,时间走过了22个春秋。在这22个春秋里,中国人民经历了种种艰难,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中国大地一穷二白,用自己的志气打破美苏核垄断核讹诈的威胁。在这22年风雨交加,困难重重的岁月,一代革命军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工程兵精神,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了莺歌燕舞的美好春天。从1985年全军大裁军到现在,部队没了,营房还在,战友还在,当年的领章红己变成了夕阳红,红不褪色,绿军装成为我们一生的骄傲,虽然说当年功册己归档,但战友们心里依然兵心依旧。多想战友再相聚,唱一唱当年的战友军歌,多想战友再相逢,酒杯茶杯祝福你,我亲爱的战友,我亲爱的弟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柳其有夫妇,张洪波夫妇在湖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老班长刘中信在家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特务连通信连在北京聚会,张世全与柳其有在一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08团长沙聚会,在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合影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师宣传队北京聚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08团老连长候运喜在广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凌鸿昌与老战友尹国顺,朱法务在一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特务连老连长刘彦重返南口师部大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师部后勤部四川大足聚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周口市51师机关战友聚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原工程兵建筑115团二营赴老山前线32周年北京聚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原工程兵建筑115团汽车连赴老山前线32周年战友聚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花开花落,绚丽多彩!眨眼间,己近半个世纪,当年的营房己旧貌变新颜,但当年的军人却兵心依旧,军魂还在,军容还在。每当心中想起工程兵建筑51师,每当心中想起南口岁月火红的年代,都有我们理想撞击的青春火花。为国防工程建筑增砖添瓦,为中国强盛画上一我们重重的一笔。十三陵水库大坝根基有工程兵战士的汗水飘洒,天安门城楼重建有104团的骄健步伐,唐山大地震115团十八勇士抗灾救人,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有我们身影潇洒……这一切都成为我们的故事,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芳华。如今我们在聚会中歌唱,在记忆中延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五十一师,我们的家,当年我们在这里由土变陶,青春升华,虽然说人己近黄昏,但军魂依然放光华。记住吧,五十一师,我们的家,记住吧,南口岁月,青春火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