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18号《魄嘴》新长征再出发第252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黄联关镇大德村(国道108路边)一安丽平

天天建

<p class="ql-block">一辆汽车停在宽阔的马路边,我们的魄嘴战友们露营在旁边,昨晚上风呼呼地刮着,但已是夏天了,因为战友们没有雨天的情况下经常在外面露营,帐篷虽小,但这里面能够装下战友们辛苦的汗水,是值得的,可以体现出团队的力量,更能体现出一种精神!</p> <p class="ql-block">团结向前,鼓舞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红军当年经过大德村时,这里还是漫天风沙、寸草难生之地,谁曾想几十年后就变成了生态村、小康村。”在全国享有“石榴村”称号的黄联关镇大德村,曾经饱受风沙危害,土地瘠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村民种石榴原本是为了治沙保土,没曾想种出了发家致富的“金疙瘩”,过上了红如石榴花的幸福日子。</p> <p class="ql-block">今天多了我们的一位战友,刘邦兵大哥大老远来看望长征路上的兄弟姐妹,大家兴致勃勃,不知不觉,时间过得真快,也不觉得累,一天就这样愉快的过去了,一天中追逐红色脚步,长征路上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只要我们互助互爱,团结一心,二万五千里长征会顺利走完,我们的魄嘴App会成功的,因为机会是我们自己创造的。</p> <p class="ql-block">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长征精神的砥砺。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才能使之成为我们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人们从长征中汲取的精神有很多,一是继续奋斗,永远不能丢掉奋斗拼搏精神;二是不断创新,长征路上不断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都是创新的过程;三是脚踏实地,只盯着目标不行,要始于足下,把每件事情做好。”在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荣珍看来,绘就新蓝图,开启新征程,离不开奋斗、创新与实干。</p> <p class="ql-block">1935年红军路过家乡的故事,多数大德村村民都听祖辈说过。当年中央红军主力兵分两路从德昌出发,沿安宁河东、西两岸向西昌挺进。其中,东路由德昌麻栗寨进入西昌,经黄水、黄联关、经久、马道、小庙、西郊、锅盖梁至礼州。虽然红军在黄联关境内并未与敌军交锋发生激烈战斗,但红军能不费一枪一弹从重兵把守的黄水塘顺利越关,足见这支部队赢得了沿途广大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帮助。</p> <p class="ql-block">累了,大家停下来歇歇脚步,必竞新时代的长征路和我们85年前的长征不同,我们的那些老前辈头上顶着炮弹,前后敌人的围追堵截,又饿又困,哪有歇脚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红色精神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上了岁数的老人至今记得,当年红军路过大德村时,这里几乎全是河滩地,当地老百姓只听得到行军部队整齐急促的步伐声,尘土飞扬很难看清队伍里谁是谁。直到队伍离开后许久,才听说红军领导人也从此地路过,好多老百姓遗憾没有见上一面。</p> <p class="ql-block">大德村位于黄联关镇南端,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300多客家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0%。一直以来,大德客家人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因此该村被誉为“攀西客家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走过了一道又一沟,想起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红旗迎风飘扬,咱们的队伍势力壮,一路上遇到过很多老乡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些恩情,我们每位魄嘴战友们不会忘记的,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魄嘴战友们再一次踏上当年红军长征之路,就是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刻骨铭心,长征永远在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了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必须落实到实践,才能更深刻的领悟与学习长征精神的的精髓,这次我们将与大家分享一些红军在四川的部分长征路线。这是我们魄嘴战友们重走长征路的亲身经历。我们的“重走长征路”第三段行程的红色体验之旅:线路是由云南昆明寻甸至四川部线路,与大家分享战友们在四川境内的重走的长征路,追寻红军在四川的那些足迹,尤其是红军长征过凉山的三件大事载史册:留下了“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等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累了,走不动了,就随地躺下来休息一下,这里青山绿水,山谷河流,小镇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祖国今日的繁荣景象,离不开这些英雄的奋力拼搏。感谢你们无私的壮举让祖国更加美好,我们会将你们铭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在大德村,人们至今还流传着苏达清当年出走他乡当红军的故事。苏达清在村里有个小名叫“扁头”。当年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抚育三个儿子,生活艰难,母亲便给达清领养了一个童养媳。但达清与童养媳之间性格不合,不满意这门亲事。由于母亲威逼要苏达清和童养媳圆房,苏达清愤而出走,后来投奔红军,此后,便再也没有音讯。</p> <p class="ql-block">苏达清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念,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冲锋陷阵,在红军队伍里不断成长,从班长、排长、连长到红五军团三十四师101团团长,直至1934年11月在湖南嘉禾作战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大德村当年共有14个青年参加红军,他们与苏达清一样,血洒疆场,融入青山,精神不朽。唯有一同走出土楼的苏启胜,披荆斩棘,九死一生,成为开国少将,最后魂归故乡。</p> <p class="ql-block">苏启胜将军</p><p class="ql-block">苏启胜的故里在大德村金子乾自然村钦鑫楼。苏启胜(1909—1967),1929年参加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二军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军干部团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教导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钦鑫楼不远处一株百年古榕树下,埋葬着苏启胜将军夫妇的骨灰。黑色大理石镌刻着将军夫妇魂归故里、落叶归根的祈盼和愿望。</p> <p class="ql-block">开国少将苏启胜将军故居</p> <p class="ql-block">战友们夜行10点多,一个个精疲力尽,无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夜行,体验体验当年红军白天打仗,晚上夜行的艰难困苦。</p> <p class="ql-block">为了打败敌人,为了长征的胜利,红军战士想尽了一切的制敌之道,其中夜行军就是一种,下面是关于夜行军的长征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着隐蔽我军行动,为着避免敌人飞机的侦察与轰炸,有时为着天热乘夜凉,所以红军长征时多夜行军,特别是从出发到渡湘江的前后,差不多都是夜行军。</p><p class="ql-block">  夜行军,开始是不惯的,头几天,不管是有无月亮,或有火把,总觉得是高一脚低一脚的走,很吃力。特别是要把日常生活完全改变,日间的生活要改到晚上,开始是很不习惯的。半夜以后,感觉疲倦,拂晓前后,更是瞌睡沉沉。……</p> <p class="ql-block">时夜行军是很苦的。红军最但是有时夜行军是很苦的。我们最讨厌的是第一遇着隘路或上山下坡,或过桥过水,因为遇着这些阻碍行军,前面一遇阻碍,后续部队简直走不动,常常弄得走三步停十步,极不痛快,极不舒适。……第二是忽遇大风大雨,一时找不到避风雨之地(或离村庄尚远,或无树林),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前进,天气既恶劣黑暗,火把也不能点了,路上又特别湿滑,这时真所谓“前进不能”,“退后不得”,只有一步挨一步,跌了滑了,又起来继续走。等待到了村庄可以避雨,已经是满身淋淋了!讨厌的是第一遇着隘路或上山下坡,或过桥过水,因为遇着这些阻碍行军,前面一遇阻碍,后续部队简直走不动,常常弄得走三步停十步,极不痛快,极不舒适。……第二是忽遇大风大雨,一时找不到避风雨之地(或离村庄尚远,或无树林),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前进,天气既恶劣黑暗,火把也不能点了,路上又特别湿滑,这时真所谓“前进不能”,“退后不得”,只有一步挨一步,跌了滑了,又起来继续走。等待到了村庄可以避雨,已经是满身淋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