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的一首诗,黑了刘邦项羽1000年,坑了中国人几十年

<h3>刘项原来不读书,成了草莽英雄的代名词,现在还成了网络上反智主义的宣言,好像知识越多越反动,只有文盲才能建功立业。</h3></br><h3><strong>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strong></h3></br><h3>刘项原来不读书本出自唐人章碣的<strong>《焚书坑》</strong>,其全文为:</h3></br>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h3>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h3></br><h3>大意其实就是,秦始皇害怕别人读书读多了有造反的念头,所以把书都烧了,结果没想到跳出来造反的刘邦和项羽都是不读书的。以此来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政进行嘲讽。</h3></br><h3> <h3>图片来源于《楚汉传奇》</h3></br><h3>也就是说,这里的刘项原来不读书,其实为了对秦始皇焚书进行反讽而进行的文学创作。</h3></br>那么刘项到底读不读书呢?01<strong> 刘项原来皆读书</strong><br></br><h3> <h3>图片来源于《楚汉传奇》</h3></br>刘邦因为《史记》留下的无赖印象,以及他讨厌儒生,喜欢在儒生帽子里撒尿等行为,让大家以为他是一个地痞、文盲,但实际上他深藏不露。<h3>还在少年时,刘邦就跟发小卢绾一起读书,《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载:</h3></br><h3>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br></br></h3></br><h3>他们的先生,按明朝《丰县志》的记载,名叫马维。刘邦虽然读书不是很认真,但他天资不错,学到不少东西,张良后来就对刘邦的学习能力很震惊,感叹说“沛公殆天授”。</h3></br><h3>那么他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呢?</h3></br><h3>刘邦在张耳门下游侠几年,回乡后,打算安家立业了,于是去应聘秦王朝的吏。</h3></br><h3>在秦朝当吏要什么条件呢?一是要有一定的家产,避免因为贫穷而贪污;二是要通过测试,测试的内容包含书、算两项,因为识字才能看懂行政文书,会算才能统计赋税。</h3></br><h3> <h3>图片来源于《楚汉传奇》</h3></br><h3>那么识字要识到什么程度呢?萧何根据秦律制定的汉代《尉律》,要求如下:</h3></br><h3>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h3></br><h3>“讽籀书九千字”,这句话解释很多,综合几家的解释,是要背诵《史籀篇》九千字,才能当吏,而刘邦当上了。</h3></br><h3>《史籀篇》是编成韵语的字书,当然背九千字是对廷尉属吏的要求,可能比较高一点,但普通的吏因为要处理文书,要求肯定也低不到哪里去,刘邦能一次性背几千字出来,今天一般大学生貌似是办不到的。</h3></br><h3>至于刘邦对儒生很不客气,那是因为他主要受秦国法家思想和楚地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对儒家思想不太感冒,但统一以后在陆贾的影响下也开始重视儒家的作用了,刘邦的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就是一代大儒。</h3></br><h3>所以汉高祖刘邦的文化水平,远超我们意料之外,绝不是流氓地痞四个字可以概括的。</h3></br><h3> <h3>图片来源于《楚汉传奇》</h3></br><h3>西楚霸王项羽——著书立说</h3></br><h3>《史记》里面说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学兵法只是略明其意,好像文化程度不高。但细看历史,这是太史公为了体现项羽的个性,使用了文学手法。<br></br></h3></br><h3>项羽“学剑不成”,却能以一敌百,一骑当千,还要怎么样才叫“成”呢?所以他学书、学剑都是有“成”的,学剑的成就有史实作证,学书的成就同样有:</h3></br><h3>项羽在《汉书·艺文志》中有留下兵法《项王》一书。能够著书立说,识字和写作当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项羽都有兵法著作传世了,太史公还说他学兵法只是“略明其意”,还真不拿他当外人啊。</h3></br><h3>另外,彭城项羽妾室的墓,北齐时被掘,出土了《道德经》、《孝经》等各家典籍,也可以从侧面说明项羽家的书香氛围。</h3></br><h3> <h3>图片来源于《楚汉传奇》</h3></br><h3>北宋英国公夏竦《古文四声韵》序中载:</h3></br><h3>唐贞元中,李阳冰子、开封令服之有家传古《孝经》及汉卫宏《官书》两部合一卷,授之韩愈。……又有自项羽妾墓中得古文《孝经》。<br></br></h3></br><h3>南宋谢守灏记述老子神话的《混元圣纪》载:</h3></br><h3>今检他书,所引《老子》,……文字微有不同。唐傅奕考窍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望安丘之本。</h3></br><h3>西周以来,“礼、乐、射、御、书、数”是华夏贵族必修的六艺,其中书就是识字和书写。虽然楚国出于南蛮,但从春秋后期开始已经华夏化了,项羽身为贵族子弟,虽然是亡国之余,贵族教育是不会落的,绝非如我们想象的一勇之夫。</h3></br><h3> <h3>图片来源于《楚汉传奇》</h3></br><h3>其实别说刘项,连那位一直被称为农民领袖的陈胜,也是读书识字的,甚至一般秦人可能识字的也不少,否则,在鱼肚子里塞什么小纸条会有什么用呢?</h3></br><h3>不仅刘项其实是读书的,通观二十四史,就没有几个开国皇帝是不读书的。</h3></br>02<strong>满腹经纶的开国之君</strong><h3>东汉开国皇帝<strong>刘秀</strong>,有史记载他年轻时曾游学长安,对《尚书》是“略通大义”。《尚书》为当时的五经之一。五经为当时西汉朝廷官方认可的最高学位,特设五经博士以讲学。而当时的儒生只要能够通晓一门,便可以经学鸣世,作为经学家而受人尊重。</h3></br><h3> <h3>图片来源于《秀丽江山》</h3></br><h3>那么刘秀为何略通《尚书》呢?</h3></br><h3>因为他除了是南阳土豪之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太学生。放在今天,那就是清华北大的在读生,甚至比清北还牛。毕竟当时的太学生通往仕途的路子,比之今天可要通畅太多了。</h3></br><h3>到了三国时期,开国君主们也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学霸。比如孙权,自个喜欢读书就算了,还劝吕蒙读书,并且给吕蒙开了一个书单。</h3></br><h3>从吕蒙读了半年书就让学富五车的鲁肃刮目相看这点来看,孙权开的这个书单的品质,肯定是非常之高的。能开出如此高品质书单的,其学识自然也是不言而喻。</h3></br><h3> <h3>图片来源于《三国演义》</h3></br><h3>至于曹操曹老板就更不必说,虽然有着宦官之后的黑历史,但人家可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和自己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其写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歌更是千古名作。</h3></br><h3> <h3>图片来源于《三国演义》</h3></br><h3>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罗贯中仅仅因为一句“织席贩履”就把人家黑成鞋贩子,误导了一大群人。确实刘备是曾经“织席贩履”不假,但根据史书记载,那仅仅人家小时候帮老妈的忙补贴家用而已。</h3></br><h3>而且考虑到刘备家有刘元这个大土豪当赞助人,加上当时品评士人以孝道作为首要标准的情况下,他老人家是不是在作秀给自个履历贴金也未可知。</h3></br><h3> <h3>图片来源于《三国演义》</h3></br><h3>总之,可以很明确的是,刘备自小就和其他宗族子弟一起,在村里的村学里读书。东汉时期的学校管理很严格,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刘备因为贪玩,没少被老师责罚。但肯定不是什么目不识丁的文盲。</h3></br><h3>接下来刘备就更牛了,跑去给<strong>卢植</strong>当学生了。</h3></br><h3>卢植什么人?当时名闻天下的大儒,年轻时和经学大师郑玄拜入大儒马融门下,凭借勤奋很快得到侍讲的待遇,成为马融的高徒。后来因病归乡,但依旧为世人所重。</h3></br><h3> <h3>图片来源于《秀丽江山》</h3></br><h3>刘备在卢植门下,不仅学了五经,还学过《荀子》《韩非子》。也就是说,在曹刘孙三人里,刘备可以说是学阀背景最为浓厚的。</h3></br><h3>而他日后之所以能闻名天下,其实并非因为他那个不靠谱的皇族身份,而是因为他实打实的学阀背景。</h3></br><h3>由此可见,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都是实打实的学霸,根本不是什么目不识丁之人。</h3></br><h3> <h3>图片来源于《三国演义》</h3></br><h3>其实这个名单还能开得很长很长,比如前秦皇帝符坚便以通晓儒家经典而著名。出身下级士族的刘裕则自幼好学,通晓五经。</h3></br><h3> <h3>图片来源于网络</h3></br><h3>萧梁一家子更不用说了,虽然治国能力不大行,但一个个都是书虫学霸。至于宋太祖兄弟,更是崇儒好学,特别是宋太宗,成天就和赵普等儒生混在一起。</h3></br><h3>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除去少民政权,文盲是极少的。即便有个别君主真是文盲,也都努力学习,或者尊重文化。其实,就算黄巢、洪秀全也都不是文盲。</h3></br><h3>洪天王的知识水平可能差了点,但人家黄巢可是考过秀才的,一首不第后赋菊(《菊花台》)更是霸气侧漏。</h3></br>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h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h3></br><h3> <h3>图片来源于《满城尽带黄金甲》</h3></br><h3>所以你看,还是得多读点书,不然连别人怎么忽悠你都看不出来。</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0zh1ubYQq5o6iI26isyr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