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下这个题目,就妙与巧之间究竟用哪个字又纠结了好几天,最终还是选择了妙字,为什么呢?虽然有能工巧匠一词,似乎一个巧字什么都有了,然而,大师鲁班又岂是一个巧匠的巧字便能概括得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班,古时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般。很多书中记载的公输般即为鲁班,是地地道道的齐鲁大地上的木匠大师,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这里先不说如锯子、刨子、曲尺、墨斗等工具的发明,只说这石磨的发明和传承就不只是一个巧字,那真真是一个妙字了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错,是鲁班发明了石磨,发扬光大它的却是广大劳动人民,他们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巧妙地把石磨融入到生活中去,使得它传承至今,成为一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中华古国的一个骄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夏,又是一个周日,天气有些阴沉,忙忙碌碌的一个早晨在停下喝口水的功夫接到老同学的邀请电话,于是有了这次刁镇之行。</p><p class="ql-block"> 章丘刁镇,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最先在脑际搜寻到的便是东方儒商孟洛川。果然,在终于飘落的细雨中一脚迈入“章丘刁镇石磨博物馆”的第一眼便看到了那四个字:儒商故里。解说员舒缓轻松的语调里不失自豪,在她的讲解中方才得知,原来这石磨与孟氏庄园居然有如此渊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现任董事长宁现林,他的老爷爷宁纪贞自幼聪明好学,十三岁时被送入旧军孟氏庄园做工。有一天,孟府的石磨出现故障,磨出的面粉粗细不均,且颜色发黑,府中的老管家召集众人寻求解决办法,大家看后俱都摇头。此时,年轻的宁纪贞掀开了磨膛,仔细检查后很快把石磨修好,石磨再次转动,细细的面粉缓缓淌出。这事让宁纪贞在孟府出了名,随后,宁纪贞被升任主管,“石磨宁”的称号也就慢慢有了名气,成为一时的传奇人物。孟洛川爱才惜才,派宁纪贞去了上海分号打理孟氏生意,宁纪贞的儿子宁绍玉便接任了孟氏庄园的磨坊主管,他开始琢磨优化石磨的生产工艺,尽力把石磨制作精细化。受家庭影响,宁绍玉的儿子宁象华,从小也跟着父亲学习研究石磨的传统手工制作,并逐步提高了制作石磨的质量和工艺,宁家石磨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有了很大创新,在业内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一九八零年,宁现林正式接过父亲宁象华的石磨家庭作坊,成为第四代传人。之后,他将木工技艺用于石磨原理,大胆改进开发出新型的电动石磨,成立了刁镇现林石磨机械厂,实现了从作坊向正规化企业的转变。到了第五代,其女宁庆红在外求学归来,打破传统销售模式,采用网络电商推广石磨手工制作技艺,使这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一下子得到广泛认可,目前宁家石磨已远销到东南亚、欧美等地,每年销量2000盘左右,真正将这古老的工艺传承下来。2019年,宁家石磨创立了“九红福”粮油品牌,真正让石磨的作用又上了一个台阶而惠馈大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章写到此我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写写石磨了,虽然从一进博物馆的那一刻起,看到那地上、墙上、台子上,哪哪都是的大大小小的石磨时就想写它了,然而,此时了解越多越觉得应该好好地认真写写这石磨。</p><p class="ql-block"> 回头看看已写下的文字,我却又问自己,我只是在写石磨吗?不,似乎不全然是,这一盘石磨涵盖太多,太多人,太多事,太多感慨,它就像是一枚大大的印章,就那么理所当然地印在了这中华大地上,那么实在,那么清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碾碎七情烦事,磨香五谷好粮。”</p><p class="ql-block"> 妙哉,石磨!</p><p class="ql-block"> 这中华大地上古老传统的粮食加工工具,风风雨雨、饱经沧桑,始终以古老单调的姿态慢慢旋转,辛勤碾粮食、默默吐乳汁,养育着一个善良伟大的民族,积淀成一种独有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石磨是由上下两块圆形岩石经过千锤百炼、 钎削斧刻做成的,纯手工所雕凿出扁圆柱体,再在上面一点点凿出那一条条斜纹,那是石磨的磨齿,雕凿出它们没有捷径,这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其合理性、自然性、科学性的设计特征要求巧匠们只能纯手工雕凿。因为磨齿的角度、尺寸、间隙是一切现代化工具不可替代也做不到的,上面的磨盘还得凿上孔与下盘咬合,然后固定在一个架座上,且下扇中间有一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下扇固定了,上扇才能绕轴逆向转动,同时,两扇的中间有一个空膛叫做磨膛,膛的外周还有此起彼伏的磨齿,上面还有磨眼,磨粮食的时候,粮食通过磨眼流入磨膛,然后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石磨的上盘在旋转运动,其磨齿与下扇磨齿相互间咬合以及相错而形成很微小的升降运动,于是,上下扇之间便出现了瞬息的齿隙,使加工的粮食通过上扇的孔道不断进入磨齿,低速研磨、低温加工,营养成分不被破坏,石磨和粮食作物自然摩擦,石磨本身含有的矿物质与粮食作物营养元素天然混合,融为一体,纯正原味,健康天然。</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石磨就是这么内有乾坤地被匠人一点点地打磨膛、敲磨齿,一代代传下来,传承至今。现在的石磨手工制作技艺已规范形成了选料、整平、制圆、石磨开眼、分方开齿、磨开龙门、下磨做磨膛、两磨合体试沙研磨、剁斧精开细齿、调试、检验等十道专业的制作工序。可以说,从岩石到石磨,是一次脱胎换骨,是一次涅槃重生,使得那岩石也有了生命,上下磨盘的相互咬合就像这人间的男人和女人,在长期的生活中相互磨合,咀嚼着岁月,把粗糙的日子研磨精细,把沉重的生活一步步推碾成了一首吱吱嘎嘎的最美的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极生石,石生磨。”</p><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一隅墙上的一行字,旁边是一幅太极八卦图,阴阳两极图案四周的布局像极石磨的磨齿,两个看似不搭边的事物,却那么统一和谐地融在一起,将阴与阳、动与静、柔与刚诠释了个彻底。</p><p class="ql-block"> 说到柔,或许谁也没把石磨看作是一种含有柔的物件,可是它却将柔做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金刚般的黄豆黑豆,还是有皮有籽的辣椒花椒,亦或是粗糙的大米小米;也无论是磨成粉,还是碾成浆,她都是一副热心肠,任你研磨多少次也任劳任怨,不惜满身的伤痕,吞进去的是粗糙辛辣的日子,吐出来的是柔情岁月;它用一身的坑坑洼洼,碾碎生活里多少坚硬与锋利,碾碎多少人心头的疙疙瘩瘩,换来多少家庭热炕桌上那永恒的温馨温柔。如此,你能说,它不柔吗?</p><p class="ql-block"> 太极八卦,风水命理。都说石磨就是一尊拥有风水的最好的镇宅之物,这样说也无错,因为在过去,谁家拥有一盘石磨的确是可以保得一家温饱的,为表示对谷神的敬畏,一般都放置在家里的偏西南方向,因为西方是谷神蓐收居住所在,也因为就太极八卦来说,石磨被人们荣尊为“白虎”,以天象中四象之神的神位来安置,从合乎“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理论来说,石磨以白虎之神而独尊“西方”。所以,这镇宅方位一点没错。</p><p class="ql-block"> 但在这里我想说,究其根源,人,是万物之灵,是万事之本,也唯有人,才是真正的风水。</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人们勤劳聪慧,将大自然中的万物推崇备至,甚至将这岩石雕凿成一尊历经千锤百炼后的神,这是劳动人民自己的神,它静守内心乾坤,行走八卦太极,默默布施着智慧,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走过春秋,走过四季,围着五谷旋转,度五谷杂粮到人间彼岸,让家家户户都升起了袅袅炊烟。如此,你能说,它不柔吗?</p><p class="ql-block"> 所谓“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凡事不外乎如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中还有一处景很是壮观,那就是“五十六盘石磨凝聚五十六个民族”。这一景着实让人震撼,大小几乎相同,或地上摆着,或墙上排着,圆圆的一个个石磨,在射灯的映照下仿佛被度了一层金光,像一尊尊佛像,又像一位位老人,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这多姿多彩的人间。它们来自祖国各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休戚与共、同心共济,为祖国的五十六个民族而辛勤研磨,磨出五谷,磨出幸福,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紧密团结、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象征着共同担负起“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使命的决心,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妙哉,石磨!</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不免在心里又赞叹一声。一盘石磨竟能衍生出如此多的意义和境界,再看着被还原的“香油坊”里那正在劳作的一幅幅场景,思绪飘了很远,当一声声“换香油唻!”的录音响起的时候,我更是沉浸其中,这少时熟悉的叫卖声从胡同的那头传来,敞开的大门里陆续走出手里拿着香油罐子的妇人,那浓浓的芝麻油香味仿佛是从远古飘来,从石臼到石舂,从石磨到那现代化的车间,无论什么年代,只要有这纯纯的香味,那便是百姓最向往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千百年来,石磨固守着自己最初的使命,任劳任怨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这精神又何尝不是每个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你看那方墙上那鲜明的入党誓言,在这一列党建长廊上是那么鲜明。百年石磨百年情,“石磨宁”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光,将这一盘石磨发扬传承至今,时光永不会泯灭一切创造和传承,历史也会铭记这一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外,细雨依旧,转过身来再一次望了一眼那铺天盖地的石磨,耳边依然响着那吆喝声,看着这些石磨,我倏忽看到了一群人,一群长发高束、身着古装辛勤劳作的人,还有石磨和炉火,有木叉和木耙,他们在用这一切书写着历史的篇章。此时,我突然很想穿越时空加入他们,去领略体会一下那真实的感觉,去看一看那些让人心疼而再也见不到的一切老物件,去看一看千年前的中华古国。而其实,我更想让他们从远古走来,来看一看这现代化的新农村,看一看伟大中国梦的实现,看一看这国泰民安盛世华夏,看一看这新时代的泱泱大中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史峰,笔名晚知,山东济南章丘区人,章丘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原诗词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书刊、报刊及其他网络媒体。</p><p class="ql-block"> 崇爱古诗词及散文等,认为文字是最好的抒发感情的方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