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山西游之二 李家庄村+碛口古镇

羊羊得意

2020年10月24日凌晨6点,司机李师傅准时到达我们住的碛口客栈,他这是要送我们去李家山村拍日出,他就是李家山村人。李家山在碛口古镇西南方向,离碛口不到6公里远。在驱车大约10分钟后,我们就到了位于李家山村山上的停车场。我们到的太早了,除了路灯光外四下还是漆黑一片。离日出的6:47还有半个多小时,此时气温只有五六度,我们感觉有些冷。<div>李家山原名陈家湾,因李氏迁入并逐步兴盛改为今名。风水师认为李家山地形似凤,所以又名"凤凰山"。该村建筑主要分布在"凤身"和"两翼"地带,整体水平高且平均。当年李氏家族适应碛口镇的商业需要,专门养骆驼跑运输,因此该村是以居民为中心而兼骡、骆驼憩息为特点的村落。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家山李氏于明成化年间由临县下西坡村迁来。李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并盖过村里原有的陈、崔二姓,最重要的原因是抓住了清朝至民国年间碛口水旱码头的商业机遇。李家山山坡陡峻,耕地稀少,依靠农业显然难以获得大发展。但当时的黄河岸边的碛口镇却是相当的繁荣,李家山李氏就利用此条件,养骆驼,跑旱路运输。村里的财主们大都在碛口镇上开有店铺。按照晋商的规矩,外出经商的人不能携带家眷,于是财主们赚钱后就回家盖房,逐渐地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质量上乘讲究的民居群落 </div> 我同学沿着村里坡度很大的石板路要往下走,我及时叫住他。我说先在上面看看整个村子的情况,等拍过日出,再下去看几个网上推荐的景点吧,黑灯瞎火的,走这么陡的石板路也不安全。于是我们沿着小路来到前面一个平台,接着佛晓前的亮光俯瞰下去。眼前这家有两层窑洞,每层的窑洞看着有多间,他家建筑看着很讲究,必定是大户人家 一只红嘴山鸦飞到这户人家的屋脊上,不一会儿,又飞来一只。它们一唱一和地鸣叫着,似乎在谈情说爱,很是有趣 天蒙蒙亮了,对面一个男人双手拎着桶,不知要去往何方 我同学先从平台下来,我让他帮我看看有没有好的拍摄角度。不一会儿,他在下面喊我们,于是我和同学的爱人经过二层平台下到一层。这里有个很大的院子,一层现在好像是展室,展室后面是正门 这家的大门开在西南角,来之前我听说,李家山村里每家的正门都很少居中正向,大部分斜门旁开在左右角边,据说是因风水关系。这座门楼是屋宇式门楼,大门紧闭,我透过门缝往院子里看,里面堆着杂物,还有些杂草,感觉很久没人住了 在墀头上雕刻的“麒麟献瑞”砖雕,细腻逼真 门楼壁上雕满了龟背,边框雕有竹节,这寓意长寿和节节高升 拍完大门,我发现同学夫妻已经向山下走去。李家山村里的道路顺着山坡蜿蜒而上,以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坚固牢靠,且利于排水。但坡路很陡,磨损严重,我小心翼翼地往下走 在陡坡的尽端处有一座天官庙,坐北朝南,其南面又靠近悬崖,这应该就是凤凰的尾巴,前面这建筑是天宫庙的戏台 我绕道戏台后面,这边是凤凰的右翼。这山上面建筑明显比左翼少,也比较破败,此时正赶上有两家人在翻修老房 这辆三轮车看着不起眼,但居然带自卸功能。司机师傅麻利的卸完土,正准备走。我想下山找同学夫妻,问师傅能否捎我下山。他很爽快地让我坐在副驾驶位置。山路曲曲弯弯,尽是坡路,有的地方还很窄,路下面就是几十米深的沟,我一直悬着心 好在时间不长我就到了山下。我在和同学夫妻汇合,然后去游客活动中心,准备请个导游。可能我们来的太早,院里面空无一人。我们找到一位在清扫路面的村民,想打听一下哪里能请到导游。她说导游们此时还没上班呢,她从小就在村里长大,对村子很熟悉,自荐给我们做导游,我们表示可以。我们跟着她再次上山,此时已将近8点,由于南北走向的山体实际上在顺时针方向上还存在15度左右的偏移,因此,朝阳被山体遮挡,需要等到太阳升起较高之后才能够照遍整个西边的山坡。最上方那座宅子我们刚进村时去过,她说那是东财主家,东财主家坐落在凤凰身,我们现在在的地方是凤凰的左翼 “导游”带我们再往上走,去参观东财主家。她说现在东财主家住着一位独居老人,就是李家后人李大爷,去他家要看他起没起床,起床后才会把院门打开让我们参观。从这里可以俯瞰凤凰左翼的建筑,此时阳光柔和,是拍摄的好时段。李家山上一栋栋明清老宅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岭峁沟壑、错落有致。最前面那栋白外墙有破损的院子叫做麒麟院,我们一会儿要去那里参观 麒麟院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的窑洞呈现阶梯式叠状,就是下一家的房顶是上一家的庭院。李家山的窑洞最多处有近十层,完全完美地合理利用地形地势进行建筑,犹如一幅幅立体画卷。&nbsp;</p> 忽然,我们发现路边不知何故燃起一把火,“导游”说这可能是她同事在烧什么垃圾。她果断将火熄灭,毕竟保洁和防火才是她的本职工作 东财主家外坐着一位老人,这就是李大爷,他今年已经89岁高龄,他热情地将我们带进二楼 这家最早的主人叫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有“德合店”、“万盛永”。东财主院是李登祥在同治五年(1866年)建造的两层窑院。一层窑院正窑坐东向西为五孔石窑,三明二暗。院内北侧三孔石窑旁筑石阶通二楼厢房。二层正窑是带没根厦檐五孔石窑,前廊南设小门直通院外。整个院落设计精巧别致 左边墙壁上有佛龛,但不见佛像。李大爷说佛龛里面只摆祭品,不供奉佛像 老人独居在二层窑洞其中一间,他说另外几间房是兄弟家的,但都大门紧锁,里面放了着杂物。他住的窑洞,左侧衣柜上挂着精准扶贫结对子工作人员的胸卡。他儿子在山下有蔬菜大棚,经常给他送些蔬菜。老人说他这儿从来不收什么卫生费,来的都是客。但“导游”私下跟我们说给他一二十元吧,他生活不宽裕,可我们手上没有现金,就跟“导游”说,把钱转给她,让她换成现金后代交给老人 一层窑院正窑坐东向西为五孔石窑,三明二暗,“导游”说,这里老窑洞都是单数,以三孔或五孔居多。这家一层现在没有人居住。在南厢房两孔石窑西侧为硬山起脊大门,大门朝南,其上匾额书“堂构增辉”,但原匾额已被盗,现在的是仿品。一层院内北侧三孔石窑旁筑石阶通二楼厢房。二楼南侧厢房为老房 二层北厢房是近些年复建的 东财主家在李家山村地势最高,视野开阔,今天又是晴天,从这里可以居高临下欣赏山景,还有远处流经碛口古镇的滔滔黄河水 我们走出东财主家,来到他家二层顶部的平台,往东看,下方是凤凰的右翼。李家山面南背北,其地形概括地说就是“两沟四面坡”。从这里向南偏东和南偏西的方向分别延伸出一道山沟,直通最低处的咸沟,从我现在站的地方能够清楚地看到东边的山沟。围绕东面山沟的窑洞,组成了"小村";围绕西面山沟的窑洞,组成了"大村"。前面就是东面的“小村”,这里的房子比较稀少,也破旧,李家山村的几个网红景点都在“大村” 在凤凰的左翼,就是“大村”西边的山坡上有著名的三层楼院。这一家拥有三层、十多孔窑洞,这应该是当年一大家子住的地方吧。一层有一个还算宽敞的小院,二、三层则只有走廊链接各个窑洞、通往上下层 东财主家旁边的两排平房是原来的小学,“导游”说她小时候就是在此念的小学。不过,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了学生,大门紧闭,原因是孩子很多都随父母在外出打工地就读,村里没什么适龄儿童,学校只能歇业了 据“导游”讲,李家山村很多老房因年久失修也无人居住,已经倒塌或濒临倒塌。这几年因搞旅游,村里不许随便建新房,建房要经过政府批准。当地对一些有代表的老房子进行修缮,还维修了村里破损严重的石板路,种植了花花草草,村容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因为山区闭塞交通不便,来这里的游客多是户外旅游爱好者、摄影师和采风写生的学生 我们从东财主家沿石板路往右下方走,去参观吴冠中先生曾经留宿过的李银兰四合院。李家山村在几百米约70度的山坡上依山就势,修建多层窑洞。每层之间修成之字形、约40度的斜坡,没有台阶,石块墁地,坡度是缓和了不少,但是绕来绕去走起来还是有点辛苦 据“导游”介绍,李家山山坡陡峻,耕地稀少,依靠农业显然难以获得大发展。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中老年人居多,缺乏劳动力。村里有限的农作物就是核桃和枣,但因为缺水,果实普遍偏小。前面拐角处有门楼的那家就是李银兰四合院。下面这位大姐穿着本地服饰裹着白毛巾,我举起相机快速抓拍几张。她和“导游”打了招呼后,非拉着我们进她家让我们买枣。没办法,我就买了一袋枣。我和同学尝了一下,感觉味道很一般 李银兰家四合院,以前叫新窑院,又称子寿楼,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该院虽然只有一层,却非常宽敞。建筑上是以水磨青砖对缝砌筑,做工精细、考究,保存完整。李家四合院是最早接待游客的地方,著名的画家吴冠中老先生曾两次入住这里 屋宇式门楼 这家明柱厦檐的建筑风格,没有高圪台。最里面那间客房是大画家吴冠中曾在1989年10月住过的,他写到:“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自此,李家山村才被世人广为知晓 宽敞的庭院里摆着石磨碾子。我同学夫妻正和“导游”及院主人聊天。这里村民家做饭还是烧煤甚至柴火,自来水也是在近10多年才入户的。客栈房客用餐,都是客栈主人家自己做的,没有请厨师,吃的是地地道道的农家饭 从李银兰家四合院外的石板路往下望,对面半山腰处也就是村子最南端有一个两层窑洞的窑院,这是诗书传家的窑院。整个窑院有两道院墙,一道是适应小村街道弯弯的外墙,里面是将窑院规整的四四方方的内墙,内外墙之间还有一定的高度差。我们两次路过此院,但可惜这个小院大门紧闭,否则真希望能进去看看被称为“诗书传家”的小院能给我们呈现出多少当年主人的诗书文化 在诗书传家院子上方最高处,就是东财主家,那里有一群游客正在参观 我用长焦镜头拉近,只见一位包着白羊肚毛巾的老者在给大家介绍东财主家的门楼,说完还不忘唱上几句。他挎着的扩音器音量开的很大,我在对面的山坡上都能听见他嘹亮的歌声 我们从李银兰家沿Z形石板路下到下一层,往西南方向走到最后一个院落,这就是麒麟院了。关于这座院子,还有一个美丽传说。那是清朝雍正元年农历六月初一下午,李家山村李廷芝家怀孕一年半有余的母牛突然生下一怪胎,鹿身、狮尾、牛蹄、龙角,遍体鳞伤,卧着一动不动,李廷芝用铁锹扶之时,怪物将铁锹咬的粉碎吞进肚里。廷芝大惊,唤来村民帮忙,村民纷议:"家败出怪,地败种菜,不祥之兆"。这时,廷芝女人在怀胎十二个月后也突然分娩,生下一胖小子。但廷芝无暇顾及,忙着与众人用木棒将怪物打死。收拾停当,进家一看,子已断气,李家大悲。悲痛之余,廷芝将儿与怪物一起埋到山脚下黄河滩。不料当天夜里,天空骤然浓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既之大雨倾盆,黄河暴涨。次日晨,人们发现黄河在山脚下淤出二百多亩水地。村人兴奋惊呼,奔走相告。事后,村里来了一位知书晓理的老者,提起此事,老者遗憾地说:"那定是千年不遇的麒麟送子,牛生麒麟猪生象,骆驼生的四不象。麒麟送子,黄河淤滩,一日进三宝,这本是大吉大利的事,可惜... 麒麟院有三孔窑洞,尽管窑洞外的铁丝上晾着被褥,但院门紧闭,院里毫无生机,看来很久没有住人 离开麒麟院,我们往回走,经过李银兰家,再原路上到最高处的停车场,然后往下走。“导游”要带我们去参观最后一个景点-西财主家,这家人不在,但“导游”跟主人很熟,也不知从哪儿拿到了钥匙将门打开。香亭院位于村体西面,是西财主李带芬所建,建筑年代比“东财主院”要晚20年左右。李带芬字香亭。李带芬在碛口开有“三和厚"商号,是在东财主没落后继之而起的,村人流传“东房住的人熄火,西房住的人发财”的说法。香亭院位于西侧山坡上,坐西朝东 香亭院由主院和两个小跨院组成。二层是七孔砖窑,有开放的走廊,这也是几个对外开放窑院中唯一一个具有这样开放走廊,并且能够在自己入住的窑洞门口看到对面山坡景色的院落。整个窑院宽敞宏大,这在沟壑纵横的李家山村实在难得,可见李家的财力雄厚。我把昨晚买的两只手工制作的布老虎放在二楼的护栏上做前景,拍摄对面的厢房 西财主家一层是七孔石窑,是相对封闭的庭院,北侧厢房一层是三孔石窑,二层是五间明柱厦檐砖窑。一层西侧正房是四孔石窑。现在的西财主家开有黄河人家等两家客栈,我来碛口古镇前曾打算住这儿,大床房一晚只要89元。虽说后来我选择住的碛口客栈也就165元一晚,但李家山村里客栈的住宿费用更低 右边南厢房护栏上有一装满红枣的白塑料筐。在我下到一层拍照的时候,“导游”请我同学夫妻品尝红枣,他后来告诉我说,这枣比我买的好吃多了,我一点儿也不意外!我买的枣若不是地上捡起的,就很不错了,农户自己吃的和卖的质量不同很正常啊 忽然不知从哪里传来唱戏的声音,“导游”告诉我们,这女人是戏剧演员出身,现在做专职导游,难怪她唱的字正腔圆。我们回到山上停车场。我同学给“导游”微信转账50元,其中30元是导游服务费,另外20元请她提现后,转给东财主家的李大爷,算是我们对这位独居老人的一点心意。我们在李家山村的参观用时4个多小时,几上几下有些辛苦但很有收获,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参观过依山而建的如此多的窑洞。司机李师傅驾车把我们送回碛口客栈,我们请李师傅在下午2点来接我们去吕梁火车站。 我们住的碛口客栈,以前叫四合堂,依山面河,紧靠碛口码头,创立于清道光初年,因创建之初为四份银股,故名“四合堂”,主要经营粮油。据四合堂大掌柜曹生龙后人讲述,四合堂依靠宽敞的庭院和充足的库房,一直顺风顺水。鼎盛时期,“窗泊百舟,门走千驼”。1940年碛口解放后,八路军120师在四合堂原址投资开办了“新华商行”,专营过载货物的运转。全国解放后,四合堂成为碛口粮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粮站乔迁,四合堂闲置,随之,大面积坍塌。随着旅游业兴起,本地人购买了四合堂,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开办客栈 这家客栈很大,前后两个院子,还都是两层。我住的是一层窑洞房,睡的是仿制的土炕 从二楼餐厅,能够欣赏黄河沿线风景,也可以欣赏黄河日落 我们在客房里稍微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去办退房手续。我们带着行李去吃午饭。远处黄河水滔滔,河中浅滩处居然还有人钓鱼,看着好悬 岸边上一位老人正和卖水果的小贩聊得火热,她们应该是碛口镇上的邻居<div>《黄河岸边买卖人》</div> 在吃过午饭后,我和同学一起去下面的停车场,打算请一位导游给我们做古镇的讲解。同学的夫人有些累了,她就在餐厅里休息等我俩 我们请的导游40多岁,就是碛口镇里人。她说碛口在1953年和1976年两次发洪水,碛口被冲毁一半,但即使这样,还是能够看到400多年的晋商文化。在碛口主要看大院、庙宇、店铺和码头。东市街以骡马运输业为主,是货物下船后再上旱路运输的起点。解放后这里形成新的经济区,在经济发展后对原来的建筑破坏很严重,参观会很失望的,她就不带我们去了,她给我们做中市街和西市街的讲解。我说,不去东市街没关系,昨天我们已经参观过了,哈哈。<div>导游带我们从当铺巷往上走。这条街往上通往黑龙庙。民国时期碛口有三家当铺,其中两家都在这里</div> 前方右手边有座建筑叫当局。当局是政府里负责管理当铺的机关 当局前面不远处是一家当铺的院子。开当铺的都是有钱人,因为要准备大量周转现金,据说这家当铺是西湾村的陈三锡开办的。当铺内存有当款和当品,故对防盗要求很高。这家当铺大门后面,现在铺砖的地方原来设有活动的陷阱踏板,白天用木板盖住,晚上将插销打开,盗贼撬门而入,便会掉入陷阱 我们随导游进入院内,在四周屋檐之间铺有铁丝网,网孔的大小跟成年人的大腿粗细相当,以前铁丝网上还栓有铜铃。盗贼倘若从房顶跳入院内,大腿定会陷入铁丝网孔动弹不得,同时铜铃声还会报警。导游说这是最早的110,110音同“摇摇铃”,很有意思 院子北面是依山而建的四孔窑洞,南面是石暄窑洞,这型窑洞并非依山而立,只是人造穹顶的石制仿窑洞建筑,虽也有土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却比普通的民房来得坚固也安全。导游介绍说,这边除了石窑洞还有砖窑洞,不像李家山村那边土窑洞居多,碛口古镇没有什么土窑洞。从坚固程度和造价来讲,石暄窑洞质量最好造价也最高,砖窑洞其次,土窑洞最差也最便宜。还有一种接出来的窑洞,就是在早期山坡上挖出的土窑洞外,接出一段砖窑洞或石窑洞,既美观也坚固 在当铺院子上面是过去的商会旧址,商会的庭院就建在当铺窑洞的屋顶 再往上走,就是黑龙庙了。黑龙庙建在一块元宝形的基座上 黑龙庙正门两侧有一幅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据说这是清朝山西永宁州(今离石)人崔炳文撰并书。说的是小镇虽小,却物产丰富,商贾云集,也堪称都会;河水的涛声与山峦的景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更值得骄傲!此联反映了镇上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是繁华古镇的真实写照 从这幅对联后面的甬道望去,前方是黑龙庙的正殿和配殿。黑龙庙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创建于明代,距今有400多年历史。清朝雍正年间修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黑龙庙不属于任何宗教,是世俗化建筑,碛口商家集资修建,用来保百姓平安、健康和发财 正殿内供黑龙大王 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其余仓官、金龙、庙童各有其所。黑龙庙里所有塑像在文革期间悉数被毁,现在的塑像是80年代重塑的,但庙建筑结构没有太大破坏,后只做过粉刷和字画的重绘 在正殿对面是戏台。导游说龙王喜欢热闹,在碛口古镇兴旺时有大小商家400多家,每家货物起运或遇其他什么重大喜庆事都要在此请戏班唱戏,算下来一年365天戏台都闲不住。如今,每年只在农历七月初一起要在这儿连唱三天大戏。过去普通百姓只能在院内看戏,戏台两边则是达官显贵和有钱人的包厢。包厢地板与外面地面有一米多的高度差,包厢内的贵客打赏后,演员在下面答谢,这高差体现着地位高低 包厢内的这块碑,上面记载着为修建戏台捐款的情况 贵客们从包厢看戏,角度不错 我们从黑龙庙出来,往山下走,远方是湫水河和黄河的交汇处。湫水河从上游带来大量石块和泥沙,在与黄河交汇后流速减缓,石块和泥沙逐渐堆积成浅滩,再往下就是大同碛。大同碛原本有10米左右的落差,船只无法通行,遂将货物在碛口码头卸载,改为旱路运输,故形成了碛口的往日辉煌。但后来为便于黄河水上运输,人们将大同碛炸毁,使上下游水面等高。但意想不到的是,到了20世纪初,当京包、同蒲铁路相继建成后,碛口的地理优势便不复存在。从河套平原到京津的运输再不需要穿越晋陕峡谷,这使得碛口的商贸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后来随着陇海铁路的竣工,碛口进一步失去了陕南一线的商队,从此,这里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此地看不到运输的船队,反倒是少了一处类似于黄河壶口瀑布的美景 碛口的十几条街道都是这种石板路,既要交通又要排洪,故都是坡形路,不修台阶而且石板之间有棱,这样可以防滑和减小洪水流速,体现了碛口祖先的智慧 下面这条街的拐角处被削平,俗称“拐弯抹角”,这样做是为行人和牲畜转弯方便,在泄洪时也为流水顺畅 前面这是中市街,中市街只有160多米长,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也叫明清一条街。中市街两边都是店铺,这里曾被比作北京王府井,热闹非常。街口这家店是美孚煤油店。民国十七年(1928),孔祥熙的“祥孚公司”在碛口开设“义记美孚煤油公司”,据传,公司一来碛口,就赠送每家大商号一盏“洋灯”,从此碛口人也点起了“洋灯”,即玻璃罩子灯,大家觉得比麻油灯亮得多,且又花钱不多,都使用起来。公司运来的煤油,是装在很薄的方形铁皮桶内,桶上压有“美孚”、“亚西亚”凸形汉字,据说是美国货。与美孚煤油店紧挨着的是火柴专卖店。碛口人至今仍然称火柴为“洋火”,“洋火”何时传入碛口,据考证是在清朝末年。民国年间,这里曾是火柴专卖店,既批发,又零售,但价格较贵,一般贫民买不起,仍然采用传统的“劈石取火”,俗称用“煤钵子”。这种办法是将未完全燃烧的老来红杆、高梁杆放在一个钵子里,取火时用生铁片劈打“马牙石”,溅在钵内的火花即可慢慢地点燃柴灰。民国二十四年,该火柴专卖店失火,店铺倒闭<br> 往前走是大德通钱庄。中国第一个官办银行是大清户部银行,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此之前,最早则是晋商创办的私人票号,其分号伸向全国不少大中城市。“大德通钱庄”就是祁县乔家“大德通”票号的分号。乔家早在道光年间就在碛口经商,光绪年间又开设票号,汇通天下,异地存取。闫锡山统治山西期间,成立“晋胜银行”,不久“晋胜银行”支行在画市巷“万盛店”开张,此票号倒闭。碛口明清街里一些大的商铺都建在高圪台之上,这一是为防止洪水淹了店铺,二是为从骡马背上卸货方便<br> 祥记烟草公司。据考证,碛口人吸“洋早炮”(纸炮)始于清宣统年间,当时主要有英国“公鸡牌”和“称孩牌”五根装香烟,“祥记烟草公司”东家是孔祥熙。碛口分公司创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公司出售的卷烟有“单刀牌”“大婴牌”“粉锡包”等。碛口烟民当时很多,除吸旱烟、水烟、潮烟者外,四百余家商号里的客商吸“洋早烟”者也不少。这里既批发又零售,零售可以买一包烟,码头工人钱少买一支烟也可以。经营方式灵活使“祥记”的生意非常兴隆 明清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是这半月门,就像常见的月亮门从中间整齐的被割断,而代替那半个椭圆月亮的是笔直的一道墙壁。远观像一个累坏了的人,直立、弓腰、低头、把肩膀靠在石墙上。据说半月门之上原来竟然盖有一间小屋,其受力设计之精妙,不得不让人叹服。旧时穿过此门就是“红灯区”了,难道古人设计此门是“半边风月”之寓意?碛口古镇以前都是经商或卖苦力的男人,家属都住在西湾村或卧虎山后的李家山村,这里出现“红灯区”也就不足为怪了 “兴胜韩”药店于清乾隆年间从邯郸迁来碛口,老板按照晋商的规定三年回家一次,不仅老板如此伙计也要遵从此规矩,故碛口有句顺口溜:嫁汉不嫁买卖汉,一辈子夫妻两年半。这家店主先开“书笔墨局”,卖些笔墨纸砚之类的文具,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就开了这家“兴胜韩”药店,主营自制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嘉庆年间“兴胜韩”分出“兴盛韩”、“新盛韩”支店,由韩家三个儿子各自经营,形成了最早的连锁经营模式。韩家以诚信为重,将全部精力扑在生意上,因此生意越做越火<br> “兴胜韩”现在是“黄河人手工坊”,卖一些手工艺品,不过,柜台等还是药店当年留下的老物件 祥元隆是建于民国时期的的一家丝织厂,其建筑外观有些西洋风格,这家厂曾经有108位职工,号称一百单八将,生产“黄河”牌丝织品。现在是一家客栈 中午过后,街上游客不多,商家们都懒得吆喝,或是闲聊或是休息,时间快到和司机李师傅约定的2点起程时间,同学夫人打电话催我们。要抓紧时间了 明清街的一条支巷叫做画市巷,听这名字就知和画有关。画市巷墙壁高、光照时间短,适合挂画。巷内有著名的“协同店”、“万顺店”、“积玉店”、“世恒昌”等,串巷过院可达黑龙庙。从清末到抗战前夕,每逢旧历年底,这里便是年画的天地。跑生意的人从天津、北京、上海贩洋画,悬挂在这宽敞又背光的墙壁上出售,有“胖娃娃”、"洋姑娘”,也有戏剧中的人物等等。有钱人家买年画,穷苦人家买些窗花剪纸之类的小东西,因而每年腊月这里年画满巷,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p class="ql-block">在左手“协同店”被堵死的大门前,坐着一位编筐手艺人。他原住在离碛口不远的一个村子,那个村子以前都是做编筐的。后来因为编筐工作辛苦又收入不多,大部分人都放弃了。他是因为娶了碛口镇的姑娘,才在这里摆了摊子,靠卖给游客各式柳条筐养家糊口</p> 我同学说他家有个柳条箱,很轻又很结实耐用。编筐艺人说柳条制品防水,脏了用湿抹布擦一下就行。他家从事编筐手艺已经三代了,但后代不可能再做,这手艺很快就会失传。他把手里的锥子给我看,说有100多年历史,锥子木把已被磨出深沟。我从他那儿花35元买了一个小笸箩,大约20厘米长,算是支持一下民族手工艺人。他说这小笸箩花了他3小时才做成,越小越难做 我们继续往前走。前方传来阵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我们寻声看去,路边一位老人正在砸豆子,导游说这叫豆钱钱,我猜可能是豆子砸扁后很像铜钱的形状吧。这种黄色的豆子只有临县人叫黑豆,形状长扁而不是通常那种圆形的。人们将豆子煮熟后砸扁,做汤面或者熬小米粥时将豆钱钱加进去,有营养也好消化 这条岔巷叫驴市巷,侧墙上有一排栓牲口的桩子,以前是牲口交易市场。从明清街经过驴市巷再往前就是西市街了。西市街镇上的人又叫它“后街”,街上多数是粮油货栈。西市街的大货栈都是四合院,上下两层,有的是前后两进,临街还有店面 前方红伞下坐着一位老人,他在用麻绳编篮子。我昨天下午在参观明清街时见过他,他那时叼着烟斗很是悠闲。在他旁边摆着各式布艺,有老虎枕头、马桶圈等 老人身后是永丰店,以前在明清时期经营海味。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卖的都是干货,故不能称之为海鲜只能说是卖海味的!这儿现在是永丰客栈 永丰店斜旁边是十义镖局。十义镖局是跟着碛口的商业繁荣而应运而生的。那时晋商因为有经常的商品贩运及银票往来等,所以早在乾隆年间山西人张黑五就在北京首开兴隆镖局。十义镖局由碛口西头村人王泰勇与马明贵等十位结拜兄弟开设,这十位兄弟个个身手高强。据说在一次押镖途中,马明贵一人独战十名悍匪,毫无惧色,直至匪徒全逃。此后,只要挂上十义镖局的旗,方圆几百里是无人敢打货物主意的。十义镖局建有近似于今天的防盗窗,就是门板右边那些栅栏,只不过它是用木头建的。仔细看,十义镖局的门板很是特别,那是用旧船板制作的。我来之前看过视频,说当年很多船家运货至此,基于把船往回开的成本太高,便将船就地甩卖。当地的居民把这些来自北方、经过良好防水熏制的船木拆了用来建房子或者用做铺面的门板 十义镖局后面的库房在侧墙上开有进出货物的窗户,窗户高出地面一米多。以前左边路面和现在的水沟同高,牲口驮着货物走过来,再由人将货物卸下,通过窗口送入镖局仓库 这块地方叫骆驼圐圙(音同“哭略”),圐圙是蒙古语音译过来的,蒙语指围起来的草场。这原来是骆驼交易市场,门楼是近几年盖的,用导游的话说这门楼有些“四不像” 在骆驼圐圙边上是碛口古镇唯一的一座三层建筑-广生源,是晋西首富陈百万的家,据说碛口一半的铺面是他家的,高门槛体现他家的社会地位。陈氏兄弟三人两个做过碛口商会会长,土改时三兄弟携款而逃,只留下眼前这套空空的宅院 再往前是西市街的头道街,这里曾经有上千家流动客商,以码头和粮油货栈为主,主要转运的是粮、油、盐、碱、皮毛和药材六种商品。现在这儿又叫伟人路,因毛主席1948年东渡黄河时经过此地。<div>我们到黄河边,往碛口客栈方向走。我微信转给导游50元讲解费,与她道别。我俩在和同学夫人汇合后,去碛口停车场找到司机李师傅的车。2点刚过,李师傅开车先送我们去吕梁市离石区西10公里的安国寺参观,然后到吕梁火车站乘火车前往平遥古镇。从碛口到安国寺只有50多公里,正常开车也就1.5小时左右。但不巧的是,今天路上特别堵,有的地方甚至停下来半天不动,我们三人都很着急,还动了不去安国寺直接到吕梁车站的念头。尽管多花了一小时时间,好在有惊无险,我们在4:30左右到达安国寺。安国寺不收门票,但要收停车费</div> 安国寺,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安吉寺,据碑记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曾为唐代宗女昌化公主食邑地。代宗以佛牙二枚赐与昌化,置铜塔贮之,今寺中铜塔楼就是当年供奉、贮放佛牙之处。安国寺周围山峦耸立,绝壁悬崖,群山环抱,松柏丛生,郁郁葱葱,尤使人惊叹的是突兀石上,忽生怪柏,盘根外露。那林中异状万千的嶙嶙怪石,如伏如蹲,如走如奔。在石林之间又有遍生的野草山花,如锦似绣,竞相争艳。寺内水源丰富,清泉长流不息 在大雄宝殿之前,是铜塔楼。铜塔楼为重檐歇山顶,二层木构建筑,上下层四周有围栏设木梯可攀登上楼,下又有暗室三间。从建筑角度看,铜塔楼无论是从规制、位置上看,均要高于大雄宝殿,是安国寺的最重要建筑。铜塔楼门前一对红色石狮,刚猛凛然,须弥座古拙大方,既不似清代的呆板程式化,也不象明朝的活泼富有表现力。看起来似乎是金、元时期作品,但是又保持完好,也可能是现代仿品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布瓦顶,双翘单下昂,五踩斗拱,中间花拱。据文献记载为元代所建,但多处留有唐代遗风。殿宇为悬山顶,规制不高,从正脊、鸱吻、脊兽、斗拱、雀替、柱础的风格来看,已无唐的浑厚滞重,也不似辽、金的古朴刚毅,而主要是元、明前期细腻明快的民间风格 大雄宝殿廊前石镇兽圆润细腻,姿态活泼,应是明代前期作品。殿内佛像宝座四周彩塑的力士像,虽刻画简单,但是姿态柔美,神情真切,很是可爱 铜塔楼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安国寺主院分上下两层,偏院分内外两进,共四处院落。偏院各房间现在是于成龙廉政教育基地的展室。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来堡村人。他是清代康熙朝封疆大吏,居官清廉,三次举为“卓异”,治绩蜚声朝野,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早年曾在吕梁名胜离石古刹安国寺潜心苦读,立志济世救民。顺治十八年以副榜贡生出仕。历任罗城知县、合州知州、武昌知府、黄州江防道员、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康熙二十三年病逝于总督任上,谥“清端”。他一生两袖清风,勤政为民。于成龙不论为官南北,始终清廉简朴,关注民生、执法如山、勇于担当,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杰出清官 安国寺后百米石崖下是莱公别墅,是于成龙之孙于准在雍正丙午年(1725年),就半山石壁天然形成的庞大石崖下修筑而成。其地势险要,景色奇特,构筑精巧。在绝壁半腰有20平方米人工凿成的石室,石壁上有“龙”、“虎”、“山林”、“野趣”等石刻大字及道光年间永宁州知州王继贤亲笔书写的山寺石室文。石室为于成龙之子于廷翼筑,又凿通石壁为石窗,依窗眺望,远视中阳县城,近视寺周美景,南川风光,一览无余。时间关系,我就不上山了,远处眺望一下吧 司机李师傅把我们送到吕梁火车站,我转给他400元作为两天的车费后,我们和他道别,感谢他的服务。我们进站,坐上晚18:04的Z7838次火车去太原南转车到平遥古城 这趟车是绿皮车,我有好些年没坐过绿皮车了,感觉有些新鲜。车上有列车员拎着塑料筐卖充电器、数据线、手电筒等电器,车门处还能吸烟。我拿着相机不停拍照,偶遇乘警,他不解地盘问我为啥拍照?真有意思 我们在太原南换乘去平遥古城站的高铁,到达平遥古城站时将近晚9:30。平遥古城距高铁站还有近10公里,我几天前预订了平遥住的客栈,我请老板帮我们找辆车送我们去平遥。这样,我们就顺利地到达了平遥古城。客栈老板建议我们明天即周日先去参观王家大院和张壁古堡,周一利用山西省疫情期间周一至周五免门票的政策,再游览平遥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