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5月18日,山东省小学科学网络教研“齐鲁科学大讲堂”第39期如约举行。本期齐鲁大讲堂由临沂市兰陵县陈云老师主持,分三个环节进行:课例展示、专家点评、李玉峰教授总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四位老师分别从课标要求、内容组织与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问题与策略、教学资源、教学总体设计说明方面进行说课展示。</span><i style="font-size: 18px;"></i></p> <p class="ql-block"> 四节课例来自临沂市颜世萍科学名师工作室。分别是临沂杏园小学王传丽老师展示的《记录并预报天气》,临沂龙腾小学钱春泽老师展示的《气候与天气》,费县探沂镇刘庄中小任庆叶老师展示的《雾、云、露和霜》,临沂沂州实验学校马瑜遥老师展示的《雨和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第一节课例是临沂杏园小学王传丽老师的《记录并预报天气》。王老师本节课例的内容组织分三个活动:记录一周的天气,学生将课前的记录进行交流、分析,并预测近期的天气情况;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了解台风名字来源及其文化内涵。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对天气情况的记录与分析,通过折线图、统计表和柱状图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总结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第二节课例是临沂龙腾小学钱春泽老师的《气候与天气》。钱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本课例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活动:认识天气;整理我们的天气数据,认识气候;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于联系。钱老师渗透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第三节课例是费县探沂镇刘庄中小任庆叶老师的《雾、云、露和霜》。任老师教学设计分七个具体环节:1.引导学生“探究雾的成因”,建立雾的概念。2.初步推理云的成因。3.探究露的成因,建立露的概念,知道凝结的温度条件是0℃以上。4.探究霜的成因,建立霜的概念,知道在0℃以下时,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固态的水。5.推理云的形成过程,升华对云的认识。6.比较雾和云、露和霜的异同点。7.探究雾、云、露、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任老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对雾、云、露和霜的形成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假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第四节课是临沂沂州实验学校马瑜遥老师展示的《雨和雪》。课堂教学主要由三个活动组成:推测雨的形成原因;设计并操作雨形成的模拟实验;推测雪的形成原因,了解雨和雪天气现象跟人类生活的关系。马老师将科学与生活进行密切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课例展示结束,省专家团队的王宪芳老师和李芳老师分别就四节课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首先是山东省特级教师王宪芳老师针对四节课例进行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对《记录并预报天气》课例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亮点:</p><p class="ql-block"> 1.教师有学科关联的意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对搜集的气温、降水量等数据进行处理,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一天中气温等变化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2.教学准备很充分。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图表,搜集了大量数据,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脚手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学建议:</p><p class="ql-block"> 1.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天气现象和气温变化的规律的观察,学习对事物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方法,尝试整合天气信息“发布天气预报”,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精致有趣,重点突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对《气候与天气》课例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亮点:</p><p class="ql-block"> 1.搜集的图片、视频、制作图表等资源丰富,为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p><p class="ql-block"> 2.以当地气候特征的分析为切入点,让课贴近生活,落地家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问题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1.总体感觉</p><p class="ql-block"> 提供的图标信息量太大,依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好梳理,分析起来有困难,且只是就概念讲概念,不能真正认识气候特征、气候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2.主要活动设计建议</p><p class="ql-block"> (1)气温和降水量是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最核心的两个气象要素。以当地和其他地区气温情况、降水量情况统计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数据,描述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判断,预测与决策等活动,学习运用气候特点规划生活。</p><p class="ql-block"> (2)列举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句子,识别如何来描述天气与气候,明确天气状况与气候状况的区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不同的气候下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选取学生熟悉的三种气候类型,引导学生指出其气候特征,列举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和植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对《雾、云、露和霜》课例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亮点:</p><p class="ql-block"> 1.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充分描述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实验结论。</p><p class="ql-block"> 2.能够搭建助力学生思维的“脚手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推向的过程可以做得更细腻一些;基于实验观察的描述可以更充分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对《雨和雪》课例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亮点:</p><p class="ql-block"> 1.能指导学生基于已有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类比推想雨雪的成因。</p><p class="ql-block"> 2.重视模拟实验的设计指导、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议:</p><p class="ql-block"> 1.教学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甄选直观形象的素材,推动探究活动。</p><p class="ql-block"> 2.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指向概念的构建、层层递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说课要说清对重点活动的细节处理,真正能够可资借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李芳老师对课例资源内容进行了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对《记录并预报天气》课例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优点:</p><p class="ql-block"> 1.注重了学科之间的关联,体现了科学课的综合性。</p><p class="ql-block"> 2.向学生介绍了中国预报天气的科学史,较好地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对事物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对《气候与天气》课例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家乡的天气与气候引导学生开展探究。</p><p class="ql-block"> 2.搜集的资料丰富、多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认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能够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注重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对《雾、云、露和霜》课例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1.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具体、细致。</p><p class="ql-block">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号实验材料具有结构性和典型性,实验现象直观、明显,效果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对《雨和雪》课例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清晰。</p><p class="ql-block"> 2.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针对每一节课例资源,李老师也给出详细的教学建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两位专家的点评一方面肯定了四节课例资源设计中的优点,另一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并给出专业建议,为课例资源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玉峰教授对四节课例进行一一点评,分别就四节课例的相关问题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并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李老师对于传统文化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什么、如何渗透以及渗透的怎么样这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拨云见日的讲解,使老师们进一步明晰课堂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使用与处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网络活动结束后,临沂开发团队的四位老师针对本次研讨,结合专家老师的点评,进行了及时的反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记录并预报天气》说课反思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临沂杏园小学 王传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初夏,浅浅的风送来阵阵花香,喧嚣的校园也变得如此轻柔和宁静。打开电脑、端坐桌前,山东省小学科学第39期网络教研活动如期举行,又一次研磨,再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不同的是,这次的心情既期待又忐忑,因为这次展示的课例中有我自己负责研发的《记录并预报天气》一课。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徐科长、颜老师、周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让我逐步明晰了课程开发与设计中的策略和问题。今天有幸聆听到王宪芳老师和李芳老师等专家们的宝贵建议,再回首反思 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需要再改进:</p><p class="ql-block"> 1.紧扣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3-4年级的学习目标: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教学目标中的科学知识目标是:会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天气情况(如统计图表、折线图、数据等);记录要条理清晰、便于看懂;会分析所做的记录;能描述出一天中气温等方面变化的规律。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一天的天气变化规律不明显,我人为拔高为整理和分析一周的天气资料,总结分析一周的天气变化规律,脱离了目标要求。</p><p class="ql-block"> 2.巧妙导入,激趣课堂。原先设计的导入是课前作业汇报式,建议创设真实情境,关注实事,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起学生对科学知识强烈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3.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气温折线统计图后,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观察和分析,教师不要急于干预。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建议指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分析,再进行细节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4.精简教学,避免为了教而教。利用简单统计表对风力和风向进行记录既简洁又清晰。实践中,在完成此环节的设计后,为了让学生学会利用柱状图对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气候与天气》一课学习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春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学情分析反思:在课堂设计时,没有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表格以及图表的处理上信息过于驳杂,想让学生全方面的去分析天气规律,但是重点不够突出,需要化繁为简,明确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 1.创设情景中,结合当地最近天气进行导入,同时为下一步天气数据分析活动引入进行铺垫。</p><p class="ql-block"> 2.针对天气数据的分析,应从气温和降水量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气候特点这一环节,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地区的数据,彰显气候特点,通过判断、预测与决策活动。而我本人过于想把气候的整体研究呈现出来,有些操之过急,应以点带面,逐步完善。</p><p class="ql-block"> 3.对于天气与气候传统文化的联系中,专家提出诗句过于抽象,而相关的语句更加形象,也在学生想象上进行了降维处理,更贴合学生认知水平。</p><p class="ql-block"> 4.对于气候中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挖掘不足,学生一方面要根据数据分析,一方面要通过观察周围事物及动植物的变化来判断,而七十二候中就充实着诸多气候与动植物密切关系的信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通过专家的点评,让我意识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设计一节课,才能看到不一样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雾、云、露和霜》教学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任庆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承担的课例《雾、云、露和霜》终于在齐鲁大讲堂进行课例展示。在此之前准备了很长时间,也非常感谢徐科长、颜老师等专家的指导,使得本节课例已具雏形。今天,听了王宪芳老师、李芳老师和李云峰教授的点评后,我感觉收获颇丰,有些疑问也得到了答案。三位专家的点评,为我后续的完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下面我将自己的反思做如下汇报:</p><p class="ql-block"> 王宪芳老师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将原先的七个活动整合为四个活动,探究雾和云的成因,探究露和霜的成因,比较雾和云、露和霜的异同点,探究雾、云、露、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由于本案例内容较多,王宪芳老师建议本案例分两课时进行,这也与我的想法一致。基础活动部分王宪芳老师建议增加人、车等在雾中的图片,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探究欲望。探究实验时,应该让学生基于实验现象,充分描述雾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另外王老师建议云的形成过程放在探究完雾的成因之后进行,并且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推理,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王宪芳老师是一位令我钦佩、仰慕的老师,科学底蕴厚,理论高度高,点评句句在理,我深感佩服。</p><p class="ql-block"> 美丽大方的李芳老师的几点建议值得我深思。首先,李芳老师提到,雾是什么,课例中的表述不够准确。雾是由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我在设计课例时,没有充足的准备。这一点非常感谢李芳老师,后续我会继续进行完善。在实验方案设计时,李芳老师建议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平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个问题,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扶着学生走路太过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行探究的能力了,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本节课例的三个实验,都是模拟实验,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各个要素分布模拟的自然界中的什么,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由于雾、云的形成过程不容易观察到,建议提供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最后,李玉峰教授也针对本节课例给出了几点建议。李云峰教授建议确定云的形成原因为本节课例的教学难点,因为云里面既有水珠又有冰粒,距离地面高度很高,很难观察到。建议想办法设计云的形成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云的形成过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天特别感谢三位专家给与我的帮助,为我后续对课例进行修改和完善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反思促成长,接下来,我一定反复思考三位专家给我的建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一节好的课例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东省小学科学第39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网络教研活动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临沂沂州实验学校 马瑜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非常荣幸参与了省课例的研发工作,让我得到了非常大的成长。在课例研究前期,在徐科长和颜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做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各位老师也给予了我许多的指导和帮助。在拿到课题以后,我反复的思考,在不拘泥于现有的课本和教参的基础上要如果去按照课例研发的要求呈现这一节课。在研发过程中我发现,本节课看似内容较少但却非常重视思维的引导和概念的建立,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很多细节的处理也是存在了很多的疑惑。例如:雨在生活中很常见,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知识对雨的形成过程建立合理的猜想等等。最后在颜老师和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将本节课才将本节课打磨修改出来。</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聆听了王宪芳老师和李芳老师两位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让我看到了本节课在设计上还有许多不足,并且对这节课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王宪芳老师指出教学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甄选直观形象的素材,推动探究活动;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指向概念的构建,层层递进;对重点活动的细节处理要着重体现。李芳老师指出本节课的环节较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较好。</p><p class="ql-block"> 一.情境创设,引出概念</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一环节的处理,我的想法是从学生生活的实际经验出发,从生活现象发现科学知识,但是在引导的过程中过于简单,对于引导问题的选择不够精炼不能体现目的,王老师和李芳老师建议在细节的处理上丰富雨的情景资料并详细化处理引导问题,将雨和之前学习的云的知识进行联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的假设提供思考依据。</p><p class="ql-block"> 二.合理猜想,设计实验</p><p class="ql-block"> 对于要进行实验的课程内容,实验目的一定要明确,在设计实验之前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进行实验的预备知识,设计有思路有原型。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各个要素分别模拟自然界中的什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两位专家的点评让我明确了改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处理教材内容和设置教学活动上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时间我会紧跟各位专家老师的脚步,努力提升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至此,临沂团队承担的课例全部展示完毕。20节课例,凝聚20位临沂科学团队老师的经验与智慧,体现临沂课例开发团队的团结与力量,在省专家团队的指导与引领下,将争取不断完善与改进,力求打造体现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精品课例资源,为教师自身的成长,为学生发展深耕细作,不懈追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