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附件(一):山西省十大最美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附件(二)全国共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其中山西五座舍身利塔。</p><p class="ql-block"> 1、代县阿育王塔</p><p class="ql-block"> 2、 芮城仁寿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3、晋源区静明寺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4、洪洞广胜寺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5、榆社区大同寺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富有佛教文化胜名。早在东汉时,五台山已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时,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围护着腹地台怀镇,其山形地貌与古印度释迦佛修行地灵鹫山十分相似,便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佛寺。得到许可后,建起了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此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帝王的崇尚,五台山的地位被越抬越高。从北魏、北齐、隋唐至明清,寺庙日益兴盛。清代以来,喇嘛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又新建了黄庙,这就使五台山成为我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文化是一种在环五台山地区逐渐形成、延续两千余年并波及到世界“佛教文化圈”的、以佛教文化为主干的、以文殊道场和“青黄并存”为标识的、兼具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物化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区域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五台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供奉文殊菩萨。一是佛光寺,中国第一国宝。二是显通寺,五台山青庙领袖。三是塔院寺,五台山标志建筑。四是菩萨顶,五台山黄庙领袖。五是殊像寺,因寺内供奉文殊菩萨得名。</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北魏时,五台就建有佛光寺、清凉寺、碧山寺等二三十座寺庙。北齐时,北齐诸帝以八州之税供五台山200余座寺庙的香火之需。隋开皇元年(582),五顶各置寺一区。唐代有“大寺三百六,若兰无其数”。宋代时,还有72座。明时台内有寺68座,台外有寺36座,计104座。清康熙二十三年(1694),台内有寺64座,台外有寺36座,计100座。民国年间,五台山有寺122处,其中,黄庙25座,青庙97座。五台山现存寺庙还有153座,古寺遗址192处。其中,台内有黄庙7座,尼姑庙5座,青庙35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现存比较完整和较知名的一百零八寺,分为台内、台顶和台外三大区域:</p><p class="ql-block"> 1、台内区域(47个)。五台山是以五座环互而立的台顶组成的。坐落在五顶之内的寺庙,称为台内寺庙。</p><p class="ql-block"> (1)台怀景区(34个):显通寺、塔院寺、五爷庙、罗睺寺、圆照寺、广宗寺、广仁寺、菩萨顶、慈福寺、三泉寺、三塔寺、寿宁寺、黛螺顶、上善财洞、善财洞、殊像寺、普化寺、灵峰寺、文殊寺、梵仙山、碧山寺、集福寺、金刚窟、光明寺、七佛寺、广华寺、普寿寺、宝华寺、妙德庵、瑞应寺、凤林寺、观音洞、华严洞、文殊洞; </p><p class="ql-block"> (2)清水河景区(6个):南山寺、佑国寺、镇海寺、明月池、白云寺、佛母洞;</p><p class="ql-block"> (3) 清凉景区(7个):龙泉寺、竹林寺、金阁寺、清凉寺、古清凉、罗汉洞、佛母洞。</p><p class="ql-block"> 2、五顶寺庙(8个)。由于五台山的五顶,契合了文殊顶有五髻,五髻又代表了文殊五智,所以,台顶各寺历代不衰。佛教说要想求得聪明才智,必须朝台瞻礼五方文殊。 </p><p class="ql-block"> 北台顶灵应寺、澡浴池、中台顶演教寺、西台顶法雷寺、吉祥寺、狮子窝、南台顶普济寺、东台顶望海寺。</p><p class="ql-block"> 3、 台外寺庙(53个)。五台山有五座巍峨壮观的山峰构成,基环所致五百余里,基环之外的寺庙,称为台外寺庙。</p><p class="ql-block"> (1) 五台县境(19个):佛光寺、尊胜寺、法华寺、五台寺、灵镜寺、玄真寺、南禅寺、广济寺、南寺、延庆寺、海会庵、古佛寺、台麓寺、普济寺、金刚庵、佛林寺、碧霞禅院、写字崖、白云洞;</p><p class="ql-block"> (2)繁峙县境(13个):秘魔岩、永安寺、岩山寺、永泉寺、三圣寺、寿宁寺、公主寺、洪福寺、兰若寺、宝藏寺、文殊寺、正觉禅院、圭峰寺;</p><p class="ql-block"> (3)代县境(8个):白云寺、佛光寺、龙华寺、崇庆寺、文殊寺、圆果寺、赵皋观、白人岩寺;</p><p class="ql-block"> (4)原平市境(4个):娄烦寺、土圣寺、惠济寺、寿宁寺;</p><p class="ql-block"> (5)定襄县境(4个):洪福寺(北社东村)、洪福寺(留晖村)、白佛堂、灵光寺;</p><p class="ql-block"> (6)忻府区境(5个):金洞寺、龙泉寺、文殊寺、福田寺、兴国寺。</p><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都到五台山朝拜。特别是清代康熙、乾隆、雍正等皇帝多次朝拜祭祀。现在最为显灵的是清代五爷庙(万佛阁)。</p> <p class="ql-block"> 唐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唐贞观九年(公元653年)唐太宗以五台山为其“祖宗植德之所”敕令建寺十处,度僧数百。以后各帝大都敕建寺庙,全山佛教寺庙达360余所。属于唐代兴建的寺庙有:罗猴寺、金界寺、法云寺、般若寺、灵峰寺、金阁寺、竹林寺、玉花寺、华林寺、中峰寺、天诚寺、菩萨寺、灵境寺、七佛寺、秘密寺、铁勤寺、普济寺、净名寺、兰若寺、法华寺、昭果寺、杂花庵、仙人庵、华严寺、清源寺、佛光寺、南禅寺、金刚窟、五台寺等。</p><p class="ql-block"> 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始有青庙改成黄庙。清康熙时,敕令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10寺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僧改为黄衣僧,汉喇嘛由此产生。五台山现有黄庙12处,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天城寺、台麓寺、文殊寺、瑞应寺。</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等十一处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寺、菩萨顶号称·五大禅处”,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喉寺、圆照寺、广宗寺、碧山寺、南遇见寺、永安寺、灵镜寺,号称“十大青庙”。</p> <p class="ql-block"> 近年经过长期考察公认的十景是:花径云寮(明月池)、松涛倾翠(镇海寺松林)、云崖精庐(观音洞)、翠微星龛(梵仙山)、岚浮青螺(黛螺顶)、古塔落照(大白塔)、重楼夜钟(显通寺幽冥钟声)、灵峰天阙(菩萨顶牌楼)、日涌东溟(东台日出)、石浪排空(中台龙翻石)。</p><p class="ql-block"> 八奇是:佛洞转生(佛母洞)、摩崖造字(台麓写字崖)、龙洞幻景(秘魔岩龙洞)、华严字塔(显通藏经楼)、石罅映月(观海寺明月池)、万年积冰(中台麓)、台巅天池(北台黑龙池)、清凉石(清凉山)。</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八洞:文殊洞、观音洞、善财洞、华严洞、普贤洞、罗汉洞、地薩洞、佛母洞。</p> <p class="ql-block"> 1、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的黛螺顶1080登台阶。相传乾隆皇帝到了五台山,看到庞大的庙群,他提出搞一个代表座。有一个信士捐出了四十万两白银,修造了笔直的阶梯直达——黛螺顶寺院。阶梯1080 登,象征着学佛路上要闯难关108个。 </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有五处108级台阶的著名寺庙,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登菩萨顶108级台阶可以消烦恼;登南山寺108级台阶可以入洞天;登金阁寺108级大悲路可以免苦难;登凤林寺108级台阶可以积功德;登龙泉寺108级台阶可以辨别善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广化寺。在台怀镇营坊村北端。广华寺历史悠久,是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在其后殿后面,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一座八角单亭阁式石塔。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门,门之两侧下方还雕有两位金刚,门之上方为一竖匾,上书“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字体刚劲有力,似为瘦金体。该塔通身由青石雕成,雕刻华丽细腻,十分典雅精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广化寺昔为华严道场,继为章嘉佛爷的六处寺庙之一,在阿旺金巴的住持下,将变为一座新兴的黄教寺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3、广济寺。位于五台县的一座寺庙,俗称西寺。该寺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重建。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五台县志》载:“广济寺,在县治西,元至正年间建,已就倾圮,清乾隆四十三年知县王秉韬重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广济寺碑又说:“广济寺建于元代,土人呼为西寺,以其偏于县西门内也。寺制极巍峨,栋宇插云,斗拱焕日”。由此可知,广济寺创建于元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万佛阁。也叫五爷庙,庙里供的龙王爷,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庙,来烧香许愿的人山人海。据说很灵验,是烧头香的地方,一定要早起去上香。万佛阁在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东南隅。旧为塔院寺属庙。创建于明,清代重修。规模不大,布局完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万佛阁,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创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清代重建。万佛阁坐北朝南,占地2040平方米,计有殿堂6间、崇楼3间、僧舍20间、戏台一座、佛塔2座、明碑3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金阁寺。金阁寺,位于五台县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米,距台怀镇约15公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五台山的金阁寺,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不空三藏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创建金阁寺。据传说,金阁寺是按照道义悟见的金阁形制而建。实际上,寺庙建筑式样,是参照当时印度最著名的寺庙那烂陀寺,由印度那烂陀寺纯约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登108个台階。</p><p class="ql-block"> 金阁寺为唐代第一寺,玄装在金阁寺修行过。</p> <p class="ql-block"> 唐代宗称赞不空,为“我之宗师,人之舟楫”。大历九年(774年),不空圆寂。唐代宗特颁《追赠不空和尚诏》,追赠不空为“开府议同三司,仍封肃国公,赠司空,谥曰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的译著极其丰富,其主要著作可分为显数、杂密、金刚界、大乐、杂撰5大类,共77部,120余卷。为密宗在唐代的一时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 6、白云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山,坐落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圣地,以文殊师利菩萨为驻持道场的五台山中,位于台怀镇南十里处。东北沿临石凉公路,西南遥望圣地佛母洞;该寺周围群山环抱,涓水潺流,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从东中进入五台山风景区处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 白云寺,据史册记载:布局严谨,建筑古朴,巍峨挺拔,宏伟壮观,是五台山四大名寺古刹之一。享有“南有九华金鼎寺,北有有五台白云寺”的美誉,其古老的文化历史悠久远长。在当时,该寺大殿内主要供奉的是,享誉全国的高17米的千手千眼佛像。就连所供奉的罗汉尊者塑像,其高度也是全山寺公有独一无二的。同时,她也是全国高僧师和贤达信众们,前来五台山纭聚参修朝拜礼佛的首当寺院之一。其宏魄的规模,浩大的声势,精严的教威,真是享誉空前。</p> <p class="ql-block"> 7、南禅寺。位于五台县西南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距东冶镇8公里。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北禅宗与南禅宗两大派别。五台山是北禅宗的天下。但该寺属南禅宗创立,其时是不出名的外围小寺,故名南禅寺。正因为此,唐武宗灭法,才侥幸未被毁坏。后来,南禅宗占领了五台山。南禅寺一直保持其名,成为一种光荣。</p><p class="ql-block"> 现存寺庙座北向南,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总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两个院落。右为殿堂院,共12间,有观音殿、伽兰殿、护法殿,为清代建筑。正殿3间,为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遗物,距今已有1233多年历史,属于中国现存木结构建筑物中的元老,享誉海内外。左为禅舍,有房屋15余间,为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8、普化寺。普化寺原称玉皇庙、帝释宫,创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现存寺庙是于民国年间重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中心,距寺庙集群区南1公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该寺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p><p class="ql-block"> 普化寺殿,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p><p class="ql-block"> 佛道合一的寺庙,也是五台山最年轻的寺庙,修建历史最晚,有济公活佛的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9、龙泉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初又重建。现存建筑多属民国初年建筑。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腰。</p><p class="ql-block"> 相传,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将其压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见九条小龙的影子,因此而得寺名。</p><p class="ql-block"> 龙泉寺坐北朝南,现存有牌楼、影壁、台阶和三座院落。主要建筑:中院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西侧两院分别为门殿、宗堂殿和祖师堂及普济墓塔。另一院有文殊殿,东侧为厢房配殿。石牌楼座落于殿宇最前端,是一座纯汉白玉雕刻建筑。为五台山主要寺庙。</p><p class="ql-block"> 从八字形影壁处登一百零八石阶,踏过一百零八烦恼后,就是纯汉白玉石雕牌楼。周边沿以雕刻图案为装饰,正中嵌整块汉白玉镂制的雕幅。 以“九”和“龙”为特点,历时6年建造而成。石牌楼的雕工特别精致,尤其中门拱券雕的二龙戏珠,犹如两条龙腾飞与白云之中,气势不凡。两个耳门的拱券上雕有花卉、仙桃、柿子、毛笔、拂尘、纸扇、宝镜、书籍等等,也都十分逼真,富有质感。整个牌楼,共雕有九九八十一条龙,这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是国之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石牌楼与影壁一样,均建于民国年间。</span></p><p class="ql-block"> 传龙泉寺也是杨家将家庙。杨六郎父尸骨葬在白塔下。</p> <p class="ql-block"> 10、凤林寺。位於五台山台怀镇正西五公里处的凤林谷。据《清凉山志》记载,明嘉靖年间(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年)彻天和尚卓庵,现存殿宇是真慧和尚於一九九四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常有盗贼至寺,见二虎据门,贼乃尊恶,因呼为二虎禅师。历年初,道闻于上,改建为寺,额曰凤林。五年建慈寿寺,使官徵之,不可,使官强起,师辟谷七日,乃终,赐祭,塔於本山。一江和尚诗“五月清凉界谈经入凤林,松风和梵语,流水奏幽琴,云淡曼殊面,花妍古佛心,不须觅黄卷,遍演法王音”。镇澄诗“古木寒岩寺,山门控碧流,丹梯接上界,复道绕重楼,松老鹤巢稳,云间僧舍幽,何时投杖履,於此事清修。”</p> <p class="ql-block"> 11、金界寺。坐东朝西,两侧青山环护,因建有能海上师和清定上师舍利塔而闻名于世。金界寺山门不大,装饰华美,“上师塔院”、“金界寺”匾额金光灿灿。进入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能海上师和清定上师的舍利塔,白色圣洁的舍利塔依山巍立在清水河畔,十分醒目。</p><p class="ql-block"> 舍利塔后一峰耸峙,舍利塔左华严谷溪水流布,塔四周松杨柳树相间,形成满目葱茏之壮观景象。 三塔中间为能海上师之汉白玉舍利塔,1981年建成,1994年改建。汉白玉塔前石碑上刻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撰铭文:“承文殊教,振锡清凉,显密双弘,遥遵法王,佛履冰结,智匀金刚,作和平使,为释宗光,五顶巍巍,三峨苍苍,法塔崇岳,德音无疆。”</p> <p class="ql-block"> 12、明月池。也称观海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黄土咀村北约16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62米,南北宽41米,占地面积为2542平方米。据明《清凉山志》载,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除东偏院、木牌楼为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据说在本寺内的明月池里有缘人能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呢!</p> <p class="ql-block"> 13、观音洞。位于五台山南山寺北侧,是藏传佛教寺院。传说观音洞的岩洞,是观音菩萨显灵的地方。寺院建造在悬崖之上,凿石为阶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盖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径的崖壁边缘护有红围墙,迤逦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地势十分险峻。</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清凉山志》载:“洞有滴泉,味甘。”游人视之为“圣水”。古诗赞道:“足蹑云梯上翠巅,画楼飞阁接云天。殷勤瞻礼圆通相,一滴甘泉热恼蠲。”就是对观音洞的真实写照。圣水真的非常甘甜可口啊!</p> <p class="ql-block"> 14、 望海寺。是五台山东台顶上的寺庙。 东台顶亦名望海峰,海拔两千九百九十六米。《清凉山志》载: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p><p class="ql-block"> 望海寺,亦见沧瀛诸州,因以为名。这就是东台望海峰之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据乡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曾重修此庙,到解放前,只有三间正殿,四间耳房,三间厢房,一座古碑,一个铁香炉(于1966年被砸铁盗卖)。殿内供有药王塑像。</p> <p class="ql-block"> 15、演教寺。以延绵而起的五座山峰而名,是佛教名山、文殊菩萨的道场。中台,又名翠岩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处,地状如雄狮,海拔2894米,仅次于北台顶,为五台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度。中台翠岩峰顶云雾之中,有一寺院矗立,名演教寺,文殊菩萨于此演教说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6、南台普救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山南台台顶,为隋文帝诏令始建,宋代重建时名为普济寺,后于明代成化年间重修。</p> <p class="ql-block"> 17、 北台灵应寺。是五台山北台顶的一座寺院。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灵应寺创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正中门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p><p class="ql-block"> 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原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五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八年(1669年)立。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至1572年)曾对灵应寺予以重修,1986年又重修葺。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p><p class="ql-block">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後,後人将其火化,取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秀,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p> <p class="ql-block"> 18、法雷寺。是五台山西台顶的一座寺院。隋文帝诏于台顶建寺。</p><p class="ql-block"> 西台,为五台山的五座台顶之一,以「月坠峰巅,俨若悬镜」,亦名挂月峰,海拔两千七百七十三米。</p><p class="ql-block"> “法是指佛教的教理教义”,“雷”为自然界的雷声。“法雷”喻佛法如雷,能使众生觉醒。法雷之名,即是宣扬文殊菩萨法力无边之意。此寺创建于隋代,内供狮子文殊像。唐开成五年(八四○年)时,台顶中心有四间龙堂,置文殊像。</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七年,这些木构建筑全部被拆,仅存窑洞八间,一九八六年美籍华人寿治和尚筹资重修了法雷寺及台顶的舍利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文殊寺。亦名广安寺,坐落于五台山市台怀镇清水河东岸,明清一条街北口,始建於清乾隆年间(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九五年),重建于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寺宇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五千一百八十平方米,为章嘉活佛五处之一。原殿内正面供宗喀巴像和十面观音像,背面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两壁有画,一为唐僧取经和五百罗汉;一为佛本生故事。彩塑、壁画俱佳,可惜剥蚀脱落严重。</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的古文殊寺,建寺修行住在寺庙里。正在建。</p> <p class="ql-block"> 这座寺庙见证了鲁智深最失意的时光。他流落江湖,在代州雁门县五台山文殊院落发,却饱受清规戒律的禁锢和僧人的欺辱,最后只得醉酒两次大闹文殊院。在这里,鲁智深遇到了如同父亲一般的智真长老,给了他一生中最为温暖的感动,也给了他两次神奇的生命预言。</p><p class="ql-block"> 文革长征时,路过文殊寺,因有鲁智深故事,特意上去一拜。</p> <p class="ql-block"> 20、文殊洞。 相传文殊菩萨曾来此探访金地藏,故名“文殊洞”。位于五台山清凉社村北的半山腰,距台怀镇七里。始建於清光绪年间。明、清时,此洞辟为道场,苦修僧人至今不断。据说,曾有一老僧常伴二苹猛虎四处云游,人称「伏虎罗汉」。伏虎罗汉挂单於显通寺,同时受显通寺的资助供养,常住於文殊洞修行。后当人们发现老僧圆寂时,老虎伴于老僧身侧,拒绝进食而亡。人们为老僧修了肉身佛像、肉身殿。后毁于文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1、大宝寺。座落于五台山南台以东二十里的插箭岭上,是藏系格鲁派传承东延汉地后的格鲁派黄教道场。大宝光明具吉祥,大乘之理为“大”,圣财充满为“宝”。大宝之“摩尼”也,译为“离垢”,又曰“好意”。</p> <p class="ql-block"> 22、那罗延窟,天力士名。有坚固不可摧、金刚不坏而巨大力量之意。那罗延窟是文殊秘宅,在东台顶下不远的半山腰处,海拔2769米。传说那罗延窟和金刚窟是相通的。《清凉山志》卷二云:“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或灯光时出。华严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曾有异僧,入而不出。”镇澄心目中的那罗延窟,清虚灵动,幽寒玄妙。“石窟开岩畔,灵踪接上方;云霞常出没,神物自幽藏。冷积千年雪,虚明五夜光;东南观海岱,烟水思茫茫。”</p> <p class="ql-block"> 23、狮子窝琉璃塔,又名万佛塔或万佛琉璃塔。位于忻州市繁峙县岩头乡岩头村东(属庄子村),座落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十公里山腰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狮子窝琉璃塔,原属大护国文殊寺内建筑,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动工,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为八角十三层琉璃塔,高32米。底径12米,顶径4米。基座石砌束腰须弥式,雕仰覆莲瓣。</p> <p class="ql-block"> 24、镇海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5公里。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树有幡杆,蹲有石狮,筑有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p><p class="ql-block"> 镇海寺,始建于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镇海塔而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p class="ql-block"> 传顺治皇帝在此出家。</p> <p class="ql-block"> 25、古佛寺。位于五台县金岗库乡-石村西北约200米。坐西朝东,东西长137.15米,南北宽121米,占地面积约为1.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民国11年(1922)重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予以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 26、佛母洞。又称千佛洞,它是一个石灰岩洞,坐落在南台东南支脉接近山顶的地方。从台怀寺庙集群区沿公路南下二十里到白云寺,再转向西入沟,登山路五里,就到了佛母洞。一座屏障似的山崖,在接近山顶处有一段岩壁,右侧有天然大山洞。</p><p class="ql-block"> 佛母洞又称千佛洞。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国善觉王的女儿,迦毗匀卫国净饭王的第一夫人。</p> <p class="ql-block"> 27、竹林寺。位于九龙岗之西,坐落在中央台南麓竹林村附近,距台怀镇6公里。寺院中最有名的是就是一座八角形的舍利塔。该塔为楼阁式,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嘉靖时重修。位于台怀镇西南6公里处的竹林寺村西侧、距龙泉寺三四公里,该寺是唐代高僧法照所创。</p><p class="ql-block"> 寺院中最有名的是就是一座八角形的舍利塔,该塔为楼阁式,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嘉靖时重修。塔高五层,约25米。</p> <p class="ql-block"> 28、 兴国寺,位于山西五台山,是宋僧睿见结庐(僧人招待所)处,太平兴国寺始建于宋代,坐落于五台山楼观谷。传说宋代爱国名将杨五郎在此出家,故又名五郎庙,为五台山古刹名寺之一。相传宋太宗朝山耳闻睿见倡导四誓(眼不见非法之色,耳不闻非法之声,口不道非法之语,心不想非法之事),是一位名不虚传的法师,便召见于行宫,令他在结庐处建寺,并赐匾一块,上书“太平兴国”四个大字,故本寺于公元982年落成后叫做太平兴国寺。太平兴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用年号作为寺名在五台山寺庙中还是创举,这足以说明宋太宗信赖睿见,同时也表示他赞赏“四誓”五台山兴国寺。</p><p class="ql-block"> 兴国寺,历代香火不衰,遗憾的是该寺在“文革”中一度遭劫。 </p> <p class="ql-block"> 29、碧山寺。位于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所谓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如果从这里启程时缺少路费,寺内还会周济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这里作为必朝之地。</p><p class="ql-block"> 当时称普济寺。此庙宇地处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称碧山寺。现在的全称是“碧山十方普济禅寺”。</p> <p class="ql-block"> 30、集福寺。又名洪泉寺,坐落在大白塔北约3公里处,创建于清光绪初年,是章嘉活佛五寺之一。这座近代建筑,经文化大革命的洗劫,整个寺院空空如也。现今各殿的塑像均是近几年新塑,标题是杨家将五郎庙,而正文是集福寺。</p><p class="ql-block"> 杨五郎在明朝以前的塑像是肉身,身穿铠甲,条案上放着他经常读的经书。后来的塑像是明朝后塑的,不知是塑技不佳还是什么原因,塑像和遗像不太一样,但英姿飒爽依旧。殿内北墙边上还有五郎棍,棍上有裂痕,是当初作战时打韩昌打裂的,是五台山的珍贵文物,现存于显通寺的佛国藏珍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秋月,清修禅师为重修五台山太平兴国寺题写的《重修太平兴国寺碑记》中,有这样的句子:</p><p class="ql-block">弃却干戈披衲衣</p><p class="ql-block">个中争许几人窥</p><p class="ql-block">只今唯有台山月</p><p class="ql-block">夜夜空临杨老祠</p><p class="ql-block"> 而太平兴国寺目前正在修建,已经修建了3年了,选址在龙泉寺的附近。</p> <p class="ql-block"> 31、吉祥寺。位于五台山脉中台山腰的繁峙县。寺址海拔2004公尺,气候清凉,寺外有清凉桥,遂以清凉著名。相传始建于北魏,据清凉山志载,唐时恩昙和尚重建,历代均曾重修。</p><p class="ql-block"> 寺内原有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客堂、禅房,僧舍、经房,方丈院等建筑。主要建筑是大雄宝殿五间,内供横三世佛,两山间为十八罗汉,像设庄严,金碧辉煌。文殊阁五间,内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三大士,法像造型优美,神态庄重慈祥。</p> <p class="ql-block"> 32、憨山寺。位于北台东北面,传说魏孝文帝到台山避暑,文殊大圣变化为梵僧,向孝文帝请求给一块能放下坐具的地方,以便修行住止。孝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梵僧张开他的坐具,绵延覆盖五百多里。孝文帝发现了他是神圣,于是打马驰跑,回头看那山,巍巍然跟在后面,孝文帝喝叱道:“好你座憨山,为什么老跟着朕呀?”因这一喝,那山才停止下来,所以叫憨山。</p><p class="ql-block"> 憨山寺建在此山上。繁峙县沙河镇大智圆寺,有憨山二字,距五台山40公里。山上有一汉代王墓,墓内有最高规格的黄肠题奏。1983年被盗。 </p> <p class="ql-block"> 33、广宗寺。位于台怀镇营坊村山腰、菩萨顶的下边,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铜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间,殿顶覆以铜瓦,在五台山寺院中别具一格。殿内供有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毗卢佛、普贤菩萨,两侧铸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变化多端。该寺高大雄伟,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34、 圆照寺。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到中国宣扬佛法,为了纪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台山修建了这座寺庙。寺后院内有一座白色的喇嘛塔,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这就是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前门”,是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 35、灵境寺。位于五台山南台山麓灵境村,距台怀镇二十五里,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原名金河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年。灵境寺周边山灵水秀,处处显现着大自然的灵气,乃大福大圣之地,修行养生的灵境,闭关修行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魏文帝(471—499)大兴土木建成“金河寺”时,香火兴旺,高僧云集,《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经出于本寺。此寺开山前,文殊菩萨曾影当地可建庙刹,有诗曰:“南台锦锈智仙山,古木参天花语香,文殊影示告农家,直指十里传妙法。”</p><p class="ql-block"> 公元574年,北周建德三年,周武帝废教,寺庙改作宅第,驱僧还俗,经像焚烧,五台山佛教寺庙一毁而光,本寺也未能幸免。</p> <p class="ql-block"> 36、广仁寺。规模较小,布局却很严整的寺庙。寺中存有大藏经《甘珠尔》,非常珍贵。它的创建原因与别的寺庙不同。清朝康熙年间,罗喉寺由和尚庙改为喇嘛庙之后,从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来五台山朝拜喇嘛庙的藏族、蒙族信徒日益增多。这时,罗喉寺便辟出一块地盘,修房盖屋,接待他们。到了道光年间,人们就把罗喉寺的接待处修建成了一座寺院,这就是广仁寺,也叫十方堂。具有浓烈的喇嘛教寺庙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37、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很大,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p><p class="ql-block"> 四关之内,皆为文殊菩萨之道场,方圆500余里。一是在牧护关附近的南禅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是 南山寺。是目前中国仅存的两座唐代古刹。</span>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诗曰:</p><p class="ql-block">二唐寺,</p><p class="ql-block">瑰宝世间无。</p><p class="ql-block">千劫何缘存象法,</p><p class="ql-block">时时自不失玄珠,</p><p class="ql-block">沉海庆昭苏。</p><p class="ql-block"> 是佛道儒合一,有慈禧赐普济和尚的“真如自在”的穴匾额。</p> <p class="ql-block"> 38、宝德寺。又名妃子寺。曾是五台山的第一座禅宗大道场。寺院坐落在台怀镇的寺庙集群区,东临广化寺,西接菩萨顶,北靠著名的尼姑庵。</p> <p class="ql-block"> 39、旭云寺。民间俗称火烧寺,始建于唐。北宋、元、明清,历代修缮。清末毁于天火,近年开始复建。位置在五台山大护国文殊寺(狮子窝)附近,往南山路大概2公里处。近年来,释静玄法师发愿修缮原火烧寺,毅然独自一人三步一叩首,用时14天来到火烧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 40、灵峰寺。坐落于五台山阳白谷口,始建于唐代,明成化年间予以重修。一九九八年,普化寺住持妙生募资重建仰天大佛。现寺宇坐西向东,依山面水,站在汉白玉砌筑的平台上,可以看见弓步山上天然的一尊仰天大佛,故名“观佛台”。</p><p class="ql-block"> 在观佛台上,自北而南,依次建有东台聪明文殊殿,内供聪明文殊玉像;中台孺童文殊殿,内供孺童文殊玉像;南台智慧文殊玉像;北台无垢文殊殿,内供无垢文殊玉像。五座殿宇全是二层三间,中间开门,两旁设直棂窗,单檐歇山顶,仿唐结构,是五台山新增的文殊菩萨道场。</p><p class="ql-block"> 在汉白玉平台的左侧,还有一座元代建的八角五层密檐式砖塔,即佛日圆明舍利塔。塔身实心,高约二十馀米。</p> <p class="ql-block"> 41、清凉寺。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 现今的清凉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p><p class="ql-block"> 据“清凉山志”载,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场。清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民国年间再度扩建,“文革”时期,整座寺庙作为迷信产物而被毁,惟天生之清凉石尚存。</p> <p class="ql-block"> 42、普寿寺(内含五台山尼众律学院)。坐落于五台县台怀镇东庄村南端,创建于北宋。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重建后,献于十三世达赖喇嘛。</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一年由如瑞、妙音两位法师创办中国五台山尼众律学院,秉承先师的遗愿,在原寺庙的废墟上,白手起家,本着建寺与办学并重的方针,卧薪藏胆,励精图治,旨在提高尼众自身素质,培养爱国爱教、解行并重的佛教研究管理人才,为全方位办好佛教教育,弘扬中国佛教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和平统一、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建设,使普寿寺成为一个集修行道场与佛学教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尼众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 43、善财洞寺。位于五台山,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系黄庙,建于清朝。背倚黛螺顶,面临清水河,景色非常优美。</p><p class="ql-block"> 寺分上、下两院,相距约百米。下院是主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向西。中轴线上有三进殿宇,两侧则是禅堂僧舍,布局也颇庄严。上院处在悬崖绝壁上,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别有洞天。就在上院的悬崖上有石洞称「善财洞」,当地僧众认为这是善财童子修炼养性之地,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台上圣迹」。</p><p class="ql-block"> 清朝诸帝大兴佛教,尤昌黄教,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皇帝共12次巡礼五台山,使五台山佛教的兴盛达到了高峰。善财洞作为黄庙,自然得到了 帝王们的青睐。据说,当时的下院,曾作为皇家朝山的驻地,浩浩荡荡的朝山队伍,就曾在清水河的山脚驻扎。下善财洞一带,至今留有拴马桩,还可寻觅到当年皇 家眷属朝山歇脚的印痕,因此说善财洞在清朝也曾煊赫一时。</p> <p class="ql-block"> 44、七佛寺。是五台山的一个寺庙,坐落于台怀镇东庄村东面的山坡上,背山面水,居高临下,视野开阔。</p><p class="ql-block"> 七佛寺,始建于北宋,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修葺,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由菩萨顶大喇嘛重建,改为黄庙。七佛寺,供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故名。寺内有佛殿院、寮房和禅堂院。佛殿院内西为佛殿,内供七尊缅甸玉佛,造型优美,法相庄严。</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20日发现正提老法尼师坐缸三年,身体不腐,头发还如新发,遂塑金身肉佛舍利。</p> <p class="ql-block"> 45、法云寺。对法云寺印象,古朴寺庙和矮矮长长院墙,还有门外的大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46、云集寺塔林。位于五台县台怀镇,坐落在五台山古南点云集寺后的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塔林为云集寺历代僧人的灵塔,多为覆钵式,石构。约有三五十座。从图片资料分析,这片塔林经过了当代维修或修复,才成为今日之规模。</p> <p class="ql-block"> 47、三塔寺。位于鹫峰之上,紧邻五台山名刹大显通寺。该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我国历史上禅宗高僧了尘施工建造。大清年间,又修葺一新。三塔寺便成为五台山黄教道场,并深受康熙、雍正两位皇帝重视。该寺住东向西,与三泉寺、寿宁寺、西寿寺同为中台胜景灵迹。</p><p class="ql-block"> 与大白塔毗邻,周围遍布佛塔寺庙,神宗之母李艳妃多次亲往朝拜。巍巍然三座古塔,便是明代帝王嫔妃礼拜后所赐赠建造。大清年间,从宁波而来的一代高僧贡嘎上师支持黄教领袖菩萨顶后,又将三塔寺修葺一新。三塔寺便成为五台山黄教道场,并深受康熙、雍正两位皇帝重视。一九八六年,照圆法师开始住持该寺。</p> <p class="ql-block"> 48、五台山八功德水西来寺。是一座具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刹,位于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西台的北侧。距西台只有三里,海拔二千五百米。</p><p class="ql-block"> 神圣的八功德水,全世界只有两处,一处在印度,一处就在五台山。此水可以说是人间圣水,具有消灾增慧神奇而不可思议之法。按佛经,八功德水。一澄清,异此方混浊。二清泠,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臭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相传“先有八功德水,后有五台山”。源于北魏年间,有二印度班智达,飞临八功德水禅坐在不二石上,入幻化三昧,一夜造七十二间梵刹阁楼,金碧辉煌,影沏天地。西台有寺“法雷”,山峰驰名“挂月”。“挂月峰”下北三里,则是八功德水。有寺名叫“西来”,纪念文殊维摩诘。西来圣僧始建寺,因此风水宝地,此地天然龙门,龙门流出圣水,圣水好称八功德,世间少有奇迹。更有二石高耸,高达三丈顶平,二石名称“对谈石”,文殊维摩谈经。</p> <p class="ql-block"> 49、极乐寺。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对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广灵九龙山极乐寺对于大同佛教文化和旅游文化的推动是巨大的,成为了佛法传播、信众朝拜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极乐寺,是专弘净土法门的正法十方丛林。住持上昌下义大和尚以“严持戒律、专弘净土、面向社会、普度众生”为宗旨,继承、发扬、光大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道风,传承印光大师的法脉,成为专门成就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转站。</p> <p class="ql-block"> 50、公主寺,位于繁峙县城东南15公里的杏园乡,属五台山北台外寺庙,占地4000平方米,始建于北魏,为北魏城信公主逃避红尘之苦出家修行而建。</p><p class="ql-block"> 现存殿堂为明代建筑。原是北魏孝文帝第四公主所创建,据《清凉山志》记载,后来公主寺毁于兵火,唐代有一尼姑来到此地,在遗址地下掘得尺璧,献给武则天,武则天敕令于此处重建公主寺。今公主寺旁边还有一座小寺叫附马庙,民间传说是诚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处。</p> <p class="ql-block"> 51、秘密寺,也称秘魔寺。因秘魔法师在此讲经,得此名。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三十多公里维屏山的秘密岩,寺以岩为名,在繁峙县岩头乡境内。这里松柏苍翠,山岩险峻,风景奇丽。据《清凉山志》记载:“秘密寺在西台外秘密岩,岩谷幽深,隐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p><p class="ql-block"> 相传秘密岩为文殊大士受记五百神龙潜修之所,马祖后水泰禅师法嗣居此,人称秘密岩和尚,手持木叉,又称木叉高僧。</p><p class="ql-block"> 秘密寺始建于唐,历代重修,原建规模甚大,有茅篷三十二处,现仅存前院、中院、后院、西庵、中庵几处。</p><p class="ql-block"> 寺外有龙洞,洞外石龛雕带剑文殊菩萨,龛旁雕佛像两躯,皆为明代物件。旁边有甘露泉源,川流不息。泉前是七佛崖,雕造佛像两层,上层七佛高约50厘米,下层七层高约1.5米,初考为元代所制。</p><p class="ql-block"> 寺前还有金代石幢、砖塔两座,一为木叉祖师塔,为唐代所建,明代修耸,六角四层,高约10米。一为玄觉大师塔,是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建,六角两层,雕莲花瓣和花榕门窗,体形不大,玲珑小巧,是精美佳作。</p> <p class="ql-block"> 52、 金洞寺,是山西省忻州市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儒释道三合一寺院。金洞寺历史悠久,有宋、明、清三个时代的建筑,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之一,又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名胜。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西呼延村西1.5公里的山坡上。金洞寺在忻州城西20公里的龙门山脚下,又名龙门寺,占地面积约10亩。原由上、中、下三个寺院组成,上院金光寺在龙门山腰,中院铁头寺在龙门山沟。上院和中院已毁,只留金洞寺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53、五台山玉华寺。五台山中台东面麓发现了唐代古寺玉华寺遗址,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台东南,坐北向南,现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500米,遗址墙体高1.2米——3.1米,碎砖破瓦散落其间。</p><p class="ql-block"> 据《清凉山志》记载:隋朝初年,有五百应真栖此,龙神修供,有骡数十匹,不用人骑,自能入市运粮,朝去暮归,率以为常,过夏俱隐,是时白莲生池,坚莹如玉,七日乃烁,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觉玄诗:“何代池开白玉花,香风拂拂散天涯。云行尊者飞空去,万古芳声不浪夸。”</p><p class="ql-block"> 玉华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由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的三朝国师“不空”和尚(北印度人)建成密宗护国道场。该寺历经唐、宋、明代屡废屡兴,到明景泰年间,由径山愈公大禅师偕门徒一庵禅师重兴。成化辛丑(1481年)由皇帝赐金匾“万寿禅寺”。</p><p class="ql-block"> 大慈法王释迦耶协的法孙净修宏觉灌顶大国师绰吉坚参(北京大慈恩寺崇善法王弟子)于玉华寺长期修行传法,主要门徒有僧禄司右觉义端竹巴藏。弘治三年国师圆寂于玉华寺,塔于玉华寺主山之前。所以,玉华寺是格鲁派在五台山最早寺院,同时也是汉藏僧侣同寺、同住、同修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玉华寺改为黄庙,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乾隆帝时又是章嘉五处之一,康熙、乾隆、嘉庆皇帝曾数次驾临玉华寺,并留下御笔楹联、诗句等。</p><p class="ql-block"> 现由释信行法师主持,寺院正在恢复重建中,为能海上师法脉,大般若宗道场。</p> <p class="ql-block"> 54、五台山华严寺。华严寺位于五台县城南郊,始建年代不详,占地三十余亩,寺庙建筑错落有致,原建筑是老爷殿,菩萨殿、大雄宝殿、藏经洞等均为后期扩建,元辰殿密宗布局。</p><p class="ql-block"> 现任住持释善慧,妙舌生花,尤擅讲经,为国内外知名法师,常受邀至港澳台、海*外等地讲经说法,信众颇多。</p><p class="ql-block"> 该寺香火旺盛,每年的阴历正月初九供天大会、六月二十四水陆大会各地善男信女都会云集而至、祈愿求福。</p><p class="ql-block"> 《题华严寺》 踏雪无痕 午后入古寺,夕阳照古榆。 小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霞光悦鸟性,庙静空人心。 万籁俱寂静,且听钟磬音。</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共八十品,即《八十华严》,其中的“普贤行愿品”现为修学净土念佛法门很重要的一品,学习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也是每位佛子学佛的大愿。《华严经》其实就是《无量寿经》的扩展本,文殊普贤菩萨等41位法身大士皆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佛说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的小本,也是整个大藏经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55、法华寺。在豆村镇法华村东北二里处的山坳里。据介绍,其寺创建于唐玄宗时期(712—756年),宋元佑四年(1089年),明嘉靖四十二年(1553年)有过重修。民国年间,寺院大部份被拆除。法华寺坐北向南,一所大院,院中是大佛殿,两厢建有配殿,寺西是宋代建的大华盛顿严经塔的明代建的藏经楼,寺外南地主还保存有唐、宋的和尚塔,寺西沟还有宋代尼姑塔等遗存。 </p><p class="ql-block"> 法华寺南山坡,翻坡踏荆,方见到残塔遗砖,说是唐代的,但树边的塔与南山坡的塔相似,其旁还有两座新建的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 56、尊胜寺。山西五台山尊胜寺始建于隋代,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地处五台山古代朝山必经之地,故称五峰咽喉。唐代艺凤元年,印度佛陀玻璃尊者朝台(朝拜五台山传统称朝台)至此亲见文殊菩萨现圣,成菩萨之嘱托,返西域奉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本,并译成汉语,奉旨敕建寺院于此。</p><p class="ql-block"> 寺院占地3万多平方米,为五台山面积第二大的佛教丛林。共有三百五十间殿堂,玉佛五尊、樟木大佛五尊、彩塑佛像三百九十余尊。尊胜寺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被全世界尊为“尊胜法门”的祖厅。寺内建有铭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宋代经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过去,佛教信徒和游人徒步登五台山,都经过此地。从五台城出 发,翻阁子岭,下茹湖盆地,然后上虎阳岭,又东北方向穿龙湾,就直指南台和中台相交的金阁岭了。因此,这里被称为“五峰咽喉”。</p><p class="ql-block"> 尊胜寺于唐代时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修,名为真容禅院,明万历十九年复修后改称为尊胜寺,清同治七年作了部分补修。寺内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记载有该寺的历史。现存寺庙是民国年间再修后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 相传,唐朝有一个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及闻震旦,有文殊住处,远涉流沙,特来礼谒。以仪凤元年,达此土。至台山南,蹑虎阳岭,俯爷之间,林木干云,名花匝地,翘首五峰,生大欣慰。”他五体投地,向空中说,我远地而来,就是想见文殊菩萨的圣容。</p><p class="ql-block"> 这时,忽见一位老人,从山谷中走出,用焚语对波利道:“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重恶业垢,汝持来否?”波利答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p><p class="ql-block"> 高宗也受到感动,于是留下译本,还给梵文经。波利带上梵文经,再登五台山,后来在五台山坐化。</p><p class="ql-block"> 这个传说,是以史实为蓝本而加以神化的,历史上的佛陀波利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57、石佛寺。南五台石佛寺建于文革之后。寺中石佛是北魏时期的,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石佛来自当年的南五台北寺中,寺里有塔有庙,曾经繁盛一时,住寺僧人有几百人,分上下寺院,比丘寺院和比丘尼寺院。</p><p class="ql-block"> 石佛寺建于文革之后。“文化大革命”时,北寺遭遇大难,不仅寺院被毁,石佛也被红卫兵用铁链拉倒村西河滩旁,企图炸掉,结果放了三炮未响,最后一炮将石佛耳朵炸掉。随后石佛又被人用大锤砸掉了胳膊。之后石佛被丢在河边,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石佛无人理会。直到村中老人、阿婆居士悄悄将石佛拉上马车,连推带拉运到称作罐底子这个地方。现在东崖坎处挖了个坑,将石佛放到里边,但不久土崖坍塌,石佛被掩埋在土中。“文化大革命”后,附近村民自发盖起三间瓦房,将石佛供奉起来。再以后,又在院子南边盖起两间灶房,垒起院墙,建成了如今的石佛寺。</p><p class="ql-block"> 主持释广灵,字惟悟,俗名王红玲,原籍山东人,生于1956年,兰州大学毕业。虔诚信佛,退休后弃俗从教,于2007年6月在江苏华山隆昌寺随心平师剃度出家。2013年10月在江苏东庐山观音寺受三坛大戒。曾云游泰国、缅甸约5年,并在缅甸住栖。后又住终南山南五台大瓢小茅棚。2012年10月开始主持南五台石佛寺,坚持“农禅并重”,为时不到两年,寺庙有所改变。</p><p class="ql-block"> 释广灵表示,如果取得各方支持,她会将南五台石佛寺修剪成一座比较理想的佛寺。这一愿望如果真的实现,将对南五台旅游景区和五台旅游古镇增添不少色彩。</p> <p class="ql-block"> 58、 阳白福田寺。阳白福田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阳白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记载,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清道光元年(1821)增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灰瓦顶,当心间板门,两次间窗,为清代建。正殿原有五间,现仅存间半,余皆毁。正殿深五椽,前出廊,单眼悬山顶灰瓦顶,柱头三科五踩重昂,45度斜栱,平身科五踩重昂,衬枋头平直昂,抢头梁头单福云。令栱瓜子栱看面砍斜。为明代所建。</p><p class="ql-block"> 1985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59、福田寺。位于五台县东冶镇五级村中。据碑记,该寺建于大清嘉庆六年(1801)。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191平方米。一进两院,中轴线上分别为天王殿、过殿、藏经阁、正殿。</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设廊,卷棚硬山顶,左右为钟鼓楼,天王殿旁开山门,月台上置石狮一对。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灰瓦顶,东西配殿各四间。藏经阁面宽一间,进深三椽,前设廊,单檐歇山顶,置百棂窗,后墙嵌石碣2方。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设廊,硬山灰瓦顶,左右耳房各间半。石碑3通分别为清嘉庆、光绪年及中华民国时立。福田寺外对面为戏台,面宽三间,深四椽,卷棚硬山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0、西建安福田寺。西建安福田寺,位于五台县建安乡西建安村中央。创建年代不详,金皇统九年(1149),明宣德六年(1434)、弘治元年(1488),清乾隆二年(1737)、光绪十七年(1891),</p><p class="ql-block"> 2004年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78平方米。现存大殿为明宣德六年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2004年维修时,殿顶更换成黄色琉璃瓦。斗栱三踩单翘,令栱看面砍斜,平身科每间一朵三踩。殿内彻上明造,用材砍削规整,合榻云形,丁桦抹亥栱。内供三世佛和四大菩萨。存有石碑4通,石经幢幢身3座,有大宝五年(961)、明昌二年(1191)幢。</p> <p class="ql-block"> 61、 五台山宝华寺,位于台怀镇北三.五公里的塔儿沟,背依北台,东西临山,面南开阔,瑞草奇葩,风景极佳,宝华寺,原名杂华庵,为明代僧人正参法师所建,是一座华严道场,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札萨克大喇嘛老藏丹贝重建寺宇,成为黄教道场。</p><p class="ql-block"> 宝华寺,于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寺僧又予重修。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挂匾改名「宝华寺」,一九九○年住持演林法师又新建天王殿、文殊殿、东西寮房和塔。一九九八年,他又建了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面宽七间,二十五米,进深三间,十四米,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顶,古朴雄壮,金光灿烂。殿内佛坛上供横三世佛,殿之东西两山墙间,彩塑著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 大天王殿和文殊殿间的院中,高高矗立著一座燃灯佛母塔,这就是乾隆年间,格隆尊追仿照尼泊尔「掐荣卡笑塔」兴建之塔。该塔通高十米,是一金刚宝座式的白塔。天王殿后有一座很有名气的佛塔——燃灯佛木塔,又名西藏飞来塔。</p><p class="ql-block"> 在大塔的须弥座和覆钵间置有许多燃灯佛,故名燃灯佛母塔。它是仿照「掐荣卡笑塔」所建,相传其塔座飞到西藏,塔身飞到西宁塔儿寺,塔刹飞到了五台山。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五台山的藏传佛教,都是从尼泊尔、西藏、青海传来的,所以,此塔礼拜。</p> <p class="ql-block"> 62、五台山三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西一里处的山腰上。以其寺旁「一井之中有三泉并涌」,汲之不涸,满而不溢,故名三泉寺。</p><p class="ql-block"> 三泉寺,坐北面南,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有前殿三间,正殿三间,均为明、清建筑。现有殿堂房屋16间。</p><p class="ql-block"> 据明《清凉山志》载,建于元代。明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明弘治八年(1495)创建观音殿,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耳殿、配殿,2006年在寺东又新建房屋一所。</p><p class="ql-block"> 僧人性琏法师重修中殿一座,并铸阿弥陀佛铜像一尊,安置於殿内千叶莲花台上。清雍正三年至十二年(一七二五年至一七三四年)黄教喇嘛罗藏札什又予重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3、卧佛寺。卧佛寺,亦名睡佛寺,位于五台县建安乡潭上村后的凤凰山,始建年代不详。曾于清康熙四年、道光十四年两次重修,重修散见于遗存碑石与民间传说典故中。</p><p class="ql-block"> 潭上村自古风景殊丽,人杰地灵,尤以村后小山、龟山两座环护对应的峰头最为驰名。除了卧佛寺以外,还有民国时期闫锡山创办的村公所旧址、遗产救国池遗址、王靖国旧居遗址、冯玉祥囚禁处遗址、闫锡山五妹子旧居遗址等。</p><p class="ql-block"> 卧佛寺前后有两处天然水潭,清澈明净,入夏至秋芙蓉出水,鸳鸯嬉戏,潭中荷姿,百态呈现。相传,潭上村名由此所得,一直沿用迄今。</p><p class="ql-block"> 卧佛寺坐西向东,前低后高,依山矗立而建。依次筑有五爷庙、主供五爷,并分别供奉龙父龙母、大龙王、二龙王、三龙王、四龙王。大雄宝殿主供卧佛一尊,为玉质佛像,两列为十八罗汉。经过近十几年的修缮重塑,基本恢复了原貌。</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处精蓝古刹,却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演绎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烟云的过往及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八年,由蒋介石把持的国民党中实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冯玉祥永远开除党籍,革除一切职务,并给冯玉祥扣上了叛党叛国分子的帽子。</p><p class="ql-block"> 身在山西太原的阎锡山,声明决心与冯玉祥联合抗蒋。闫锡山同时派老同盟会员李书诚邀请冯玉祥到太原晋祠休养。冯玉祥被阎锡山盛情所感动,接受邀请赴晋,在晋祠下榻休养。</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暗派说客去太原,以名利相诱说服阎锡山讨冯,蒋介石亲自出马到北平面见阎锡山,委任他为全国海陆空总司令并赠送2000万大洋。如此一来,闫锡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联冯反蒋复成了联蒋反冯。</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假惺惺地邀请冯玉祥到他家乡五台县建安村叙旧。冯玉祥答应后,从晋祠移至建安潭上村,这里是阎锡山丈人徐家老宅。谁料,冯玉祥前脚刚进,问阎锡山便反派晋军重兵把冯玉祥的住所包围起来,实行了软禁。</p><p class="ql-block"> 李书诚老先生对阎的背信弃义大为不满,搬进卧佛寺与冯玉祥同住,以示对阎的抗议,并再三劝说冯玉祥,终止绝食。</p><p class="ql-block"> 二则阎锡山与五妹子的故事。阎的妻子徐兰森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后,其叔父的女儿阎慧卿便照顾起了阎锡山的生活起居,因阎慧卿在家中排行老五,人称五妹子,她与阎锡山的关系是兄妹相称。乡土情结尤重,偶遇闲暇,阎就会回乡省亲或短暂休息,卧佛寺曾经作为他与五妹子下榻饮寝之处。作诗云:</p><p class="ql-block"> 龟山顶上眺西东,流水云烟和春风。万柏摇头争献媚,千桃摆枝竞赛红。东漂西汇双泉涌,南冰北色两景隆。造产救国池顶上,迎冯亭前草蓬蓬。</p><p class="ql-block"> 赵戴文、赵承绶、王靖国、杨爱源、张培梅等国民党要员曾在卧佛寺短暂休息与下榻。</p> <p class="ql-block"> 64、 普安寺。位于五台山境内,是五台山的汉传佛教寺庙和观音道场,原名静音寺,后因普安祖师来此护法而更为现名。</p><p class="ql-block"> 《清凉山志》记载:普安寺始建于公元475年、北魏孝文帝时,为观世音在中华大地弘法的最初庭院,观音思想、观音文化、观音法益就是从这里传遍了中华大地、造福众生的。被佛家指认为“观音祖庭”,享有“平安福德宗寺”之美。</p><p class="ql-block"> 普安寺背靠龙凤山,面迎笔架山,坐东朝西呈前低后高形,清水河从山门经过,南北两个自然生成的呈仰天大佛状山包似两个天然的屏障,左右环护,将普安寺围成宝盆状,是五台山景区的一座古刹。</p><p class="ql-block"> 观音文化是普安寺寺的一个特色。自古以来,这里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联为证: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均来此参访、护法、弘法,正悟观音思想和观音法益。“八地菩萨”普安祖师曾专程来此证法、护法、弘法,并留有“白马请普安”之美传。</p><p class="ql-block"> 国外高僧大德也纷踏至来、证悟佛法。如慧锷从此再未返回日本、成了普陀山开山祖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65、普庵寺。坐落在五台山明月池南,白云寺北的黄土嘴村对面,背靠逶迤起伏头颅高昂的龙山,前对一面笔架山,西北方是佛指山,东南方是凤凰山,寺前清水河净水涓涓,无明无夜流淌,如同寺庙里永远不断的香火。</p><p class="ql-block"> 普庵寺始建于北魏,最早的名字叫静音寺(同普安寺),是五台山最早的汉传佛教寺庙和观音道场,历史上经历了禅宗、华严、净土、临济等不同佛教派别的演进融合,是一处颇有影响的丛林古刹。</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寺院改住比丘尼,静音寺随即改为护众庵。公元841年至863年,日本临济宗高僧慧萼曾三次人唐求法,路过普庵寺,见佛殿正中供着一尊高有三尺的玉观音,佛像丰神秀标,修眉细目,雅韵出尘。</p><p class="ql-block"> 慧萼十分爱慕,求得方丈的同意,便请了这尊玉观音回日本国。路遇险情,忽见海面上浮现出朵朵铁莲花向木船飘来,并把船只围拢锁定。</p><p class="ql-block"> 据说清圣主康熙皇帝有一年来五台山巡幸,再加上奉皇太后之命找寻生父顺治,带着一行人从菩萨顶下来,因为是微服,所以遭遇匪徒,正值天色黄昏,看见前面庵院门户紧闭,扣摇不开,看看匪徒已至,急忙撞进旁边的烧炭房,里面有一僧人冯洪武聪敏机智,把他藏在了烧木炭的柴垛之后。匪徒入室,不见生人,只见靠墙一垛木柴。</p><p class="ql-block"> 冯洪武指跑匪徒,救了康熙。康熙脱身后,回到北京,派人把普庵寺的烧炭僧全部抓回朝廷。在僧众中认出冯洪武,当即官封大将军,镇守天津。据说,冯洪武是五台山南阳村人,至今村子里还有洪武大将军墓呢。</p> <p class="ql-block"> 66、 五台山静音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下二十华里的护银沟村,始建于明朝,前身为护众庵,主供观音菩萨。自明代初期至民国初年,香火鼎盛,历时六百余年。抗战时期,不幸毁于战火。现今在有关部门和广大居士的支持下,由顿愿法师主持修复的静音寺己见雏形。住持释顿愿,字觉如,俗名魏将帅,河北保定人。</p><p class="ql-block"> 释顿愿,字觉如,俗名魏将帅,河北保定人。顿愿法师自小即具悲悯之心,与五台山及文殊菩萨缘分深厚,幼时即对文殊菩萨有极大的信心,时常持诵文殊心咒。于19岁朝五台山值遇高僧点化,领悟到世法苦、空、无常的真相,随立志潜心向佛,追求人生真谛。20岁赴湖北新洲报恩寺礼上印下顺大和尚出家,2006年在深圳弘法寺依上本下焕老和尚得受具足戒。</p><p class="ql-block"> 佛学院占地面积59515㎡,建筑面积15740㎡。具有完整的配套硬件设施:禅堂、静修小屋、佛殿、教室、阅览室、藏经楼、僧寮、居士寮、五观堂、客堂等。其中静音寺核心建筑五方文殊大殿,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总高28米,长49米,宽35米。</p> <p class="ql-block"> 67、 五台山白头庵。位于台怀镇以南十公里处的清水河东岸白头庵村,与白头庵相毗邻的白云寺、石佛寺、卧云寺、普庵寺连缀成环南景区别具特色的佛教圣地的氛围。 </p><p class="ql-block"> 白头庵离白云寺不远,越过公路,跨过清水河,往南走二百米就能看到一棵震慑人心魄的松树,这里就是白头庵了。</p><p class="ql-block"> 白头庵,始建于唐末宋初。《清凉山志》记载:“南台东北十余里。昔有行者,生而皓首,神异颇多。嘉靖间,卓庵于此,后罔知终焉。”</p><p class="ql-block"> 建寺卓庵的历史非常神奇,传说这位发愿建造的行者是一位高僧,而且生来就是满头银丝,经过千辛万苦修筑了这座寺庵,待一切停当之后,修筑寺庙者却不见了踪影。人们为了纪念修建者的功德,取名白头庵。明代的著名诗人性善曾作诗赞叹:</p><p class="ql-block">幡然一老叟,来自无何有。</p><p class="ql-block">手携紫节黎,飘飘鹤随后。</p><p class="ql-block">两鬓带秋霜,未拟年多寿。</p><p class="ql-block">隐显翠微中,樵牧传之久。</p><p class="ql-block">乞食向人间,结庵倚山阜。</p><p class="ql-block">紫气拥崖巅,丹砂煮星斗。</p><p class="ql-block">乘辇入蓬莱,相寻不相偶。</p><p class="ql-block">题诗细咨询,遗踪寻非谬。</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年高僧的事迹应化,这位白头翁神奇莫测,手柱黎杖,白鹤伴随,来去无影踪,经常出没于山岚雾霭里。而修筑寺庵却依山而建,与普通僧人一样在民间乞食。奇怪的是,寺院落成而行者却不见了踪影,生动地反映了佛国五台山凡圣同居的奇妙景象。</p><p class="ql-block">2001年,悲智法师领众开挖水渠时,突然发现了这个菩提洞。更为奇特的是,此洞就在当年白头行者建寺的后山,有一处幽深的洞室,外形光滑,很不显眼,与整个山体融为一体,洞内却神奇异常。菩提洞内石壁有菩提叶。而进入后,可容五六人禅坐修习,历史上人称菩提洞。</p><p class="ql-block"> 由于白头庵历史悠久,在五台山佛教文化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里是我国汉传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历史上除了没有记下法号的修寺卓庵。</p> <p class="ql-block"> 68、 十方堂,位于罗睺寺山门东侧,是罗睺寺的属庙,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到了康熙年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台山,就在该寺居住修持。</p><p class="ql-block"> 十方堂,僧众逐渐增多,道光年间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p> <p class="ql-block"> 69、 五台山普渡寺。弥勒,与文殊、观音、地藏等其他大菩萨不同,他不是传说人物,而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出身于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其父亲迦波利是波罗柰国的宰相,他少年时期便跟随释迦牟尼出了家。然而,他作为佛的声闻弟子——出家比丘,却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不证罗汉道。</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灵根宿植、累劫修行——甚至比释迦牟尼还早四十大劫,早已经是一位等觉菩萨了;所以,释迦牟尼授记他续自己之道统,绍自己之佛位,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因此,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之中,弥勒属于未来,代表着明天(三世佛:过去之佛燃灯、现在之佛释迦牟尼、未来之佛弥勒)。</p><p class="ql-block"> 他先于释迦牟尼佛入灭,上生到兜率陀天弥勒内院,等待将来机缘成熟,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弘扬佛法,广度众生。</p><p class="ql-block"> 根据《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什译为《弥勒大成佛经》)记载,弥勒下生之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会变得环境优美,四海大同,国土富盛,五谷丰登,自然祥和,社会安宁。那时的人民,相貌美若天仙,寿命长达八万余岁,无病无灾,福乐安康……</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说,弥勒代表着美好的希望,是圆满幸福的象征,他从兜率陀天下生,将给人间带来一片净土——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想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中国,随着佛教的弘传,西晋时期弥勒经典的翻译,弥勒净土信仰十分流行,“弥勒出现,国土丰乐”的观念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不但下层劳苦大众,对弥勒净土无限神往,强烈期盼,就连道安、玄奘这样的一代宗师,也都一心向往弥勒内院,祈求往生兜率陀天。</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p><p class="ql-block"> 弥勒作为佛,他与释迦不同;作为菩萨,也与观音有别。他的宽容、亲善、智慧,诙谐、轻松、愉悦,正是人们所期待的;他所倡导的那个和平美好、丰盛安乐的国土,正是人们所盼望的;他乐观向上的根本精神表明,人生是美妙的,社会未来是充满希望的,那个理想的人间极乐世界一定能够到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期盼弥勒早日出世,给世界带来光明与幸福。</p><p class="ql-block"> 各个寺院在新年伊始——正月初一要举行弥勒法会,念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表示学佛人新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共同发愿:祝弥勒佛早日下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0、 五台山嵌岩寺, 位于五台县在河北村东的嵌岩寺,建于北魏,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古刹占地面积3800余平方米寺庙,呈南北走向,除了钟鼓楼保持完整晚清建筑风格外,其余殿堂均只留残坦断壁,寺内现存碑石7通,详细记载了寺庙的迁延变化历史。</p><p class="ql-block"> 孝文帝建造,唐代翻修,明嘉蜻年间复修,清乾隆年间又修,民国初年再修,整体扩建。寺前左右两侧的钟鼓楼,石砌基座约5米,楼身为纯砖砌成,楼身以上为木结构,屋顶斗拱挑角,饰以兽头显得庄严殊丽。</p><p class="ql-block"> 寺内有一株苍劲挺拔的千年古柏,直径1.2米,号称向阳柏。据说,寺庙始建之时,僧家从附近的向阳村(河北村原名)移来一株幼柏植于寺院之内而得名。时序跨越千余年,古柏藏佛山宝地之灵气,纳青山绿水之秀丽,树身粗壮依然傲然挺立与寺内。古柏下有一簇蓬勃的牡丹,雍容华贵、奇香袭人。该寺坐落在奇特的山峰角下,那幽香的花草,那苍翠的千年古柏结合这鸟雀的呢喃,伴着香烟缭绕的轻纱,把人引入一个如诗如画的空灵境界。依山傍水,环境深幽,山清水秀,风水殊胜。得天地之灵气,累日月之精华。</p><p class="ql-block"> 该寺建筑因势造型,宏伟壮观,布局严谨,灰色宫墙,如里如法,进入寺庙,数步一景,气象万千,登山远眺,视野开阔,青山绿水,奇树繁花,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据说昔年,两位如花似玉的仙女将色泽艳丽的牡丹,植于寺院之内。这一古老传说给嵌岩寺增加了更加神奇的色彩。这样,千年古柏与千年牡丹就经年相伴,与时俱生,交相辉映,形成了秋日嵌岩寺内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p><p class="ql-block"> 据明万历年间的《清凉山志》载:“嵌岩寺,台南六十里,元魏孝文帝建。”属五台山寺庙群中南台外九寺之一。唐代翻修,明嘉庆年间复修,清乾隆年间又修,民国初年再修,整体扩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该寺遭到严重破坏。</p> <p class="ql-block"> 71、五台山关帝庙。位于治下南梁沟乡。关帝庙是一座具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老字号”,距今约五六百年历史,是佛教圣地五台山唯一以供奉本土圣贤尊号为主的独特寺庙,也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为数不多可以吸纳男僧与女尼分院净修的完美道场。</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分上,下两院,上院以男僧与男居士修行为主,下院以女尼与女居士参禅为主,管理严谨,道风纯正,是难得的修身养性,礼拜参禅的宝地。</p><p class="ql-block"> 现在关帝庙客堂墙壁上挂满了上述有关经营证照,是目前五台山佛教圣地游客信众可以放心选择的手续齐备的合法道场之一。</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住持妙荣法师,俗名李荣,1969年1月生于山西大同,汉族,大学学历。1999年在大同青云寺剃度出家,其后参学普陀圣山,游历藏区佛地,遍访高僧,礼拜上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于2004年正式接奉时任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禧钜老和尚法卷,2008年7月应邀在国家宗教局举办的“汉传佛教中青年人仕读书班”学习,现任山西省佛协委员,忻州市佛协秘书长,五台山佛协秘书长及太原文慧寺,伏龙寺及五台山关帝庙三寺住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2、五台山梵仙山寺。梵仙寺又叫狐仙庙,位于梵仙山上,为佛道合一的庙宇。其建筑年代已不可考,明朝弘治年间重建,清代又再建。寺宇坐西面东,北为正殿,红墙黄瓦,共有上下两层,下层石洞正中供奉着胡大仙,左边为胡三仙,右边为武将神;上层正中供奉胡老仙,左边为胡大仙,右边为胡二仙。传说是得道成仙的千年狐狸。寺正南有一观音殿,殿内供奉的是送子观音、善财童子和龙女,另有石刻带箭文殊菩萨1尊。寺东南角建有登天塔,为五台山之南天门,受超度的亡魂由此往生天界、人间。</p><p class="ql-block"> 梵仙寺在五台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主要供奉的是狐仙。它的保存,也体现了佛教包容一切、普度众生的博大胸怀和六道众生皆愿向佛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73、五台山五个台顶,五位文殊,也是一心的,一念收五心。这和我们中国讲的五行、五官、五脏、五色、五光是一个道理。所以呢,五位也是一位,都是毗卢性海。</p><p class="ql-block"> 所以五台山从佛教来说,也是一个自然的曼陀罗。中间是中台,叫孺童文殊,就是天真无邪,就叫毗卢性海;南台呢,叫智慧文殊,代表智慧;西台是狮子吼文殊;北台叫无垢文殊;东台叫聪明文殊。这五位文殊,是五种作用,就和人的手一样,每个指头有每个指头的作用,五个指头由心指挥,作用都归一心。</p><p class="ql-block"> 五官就是五个器官,也是由心去管理的,不是他想干啥就干啥。所以这五个台代表五种智慧、五种作用、五种颜色,破众生的五种浊恶,断众生的五欲尘劳,这都是有针对性的。</p><p class="ql-block"> 就是你有哪种烦恼,哪个台就起作用。你需要哪个,哪个就起作用。五个其实还是一个,都是为了众生成就佛道,为了利益众生,没有分别。</p> <p class="ql-block"> 74、五台山法喜寺。在五台山台怀镇大白塔以北一公里处的楼观谷口,有一处集比丘与尼众参修为一体的华严景区,分布着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修筑的汉传佛教寺庙群。</p><p class="ql-block"> 只有在叮咚的钟鼓敲响,呢喃的经声唱起时,才会顿然悟到,这里原本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比丘尼修习道场,修复后的寺宇取名法喜寺。</p><p class="ql-block"> 推算起来,可以数至明末清初,有记载的就是这里曾经作为章嘉国师的闭关院,整整走过了280多个年头了。院里挖掘出的碑石,塔座,经幢都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这些活的资料中出现了蒙、汉、藏、满不同民族的文字记载,成为五台山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又一处僧纲宝地。</p><p class="ql-block"> 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生于康熙五十六年,为甘肃凉州人氏,俗名若必多吉。幼年时期,他按照活佛转世灵童习俗,被选定为藏佛教的活佛,因他的一世章嘉出生地是青海省某县张家村,取号为章嘉活佛,是与达赖、班禅并名的三大活佛世系之一。为了怀柔蒙藏,三世章嘉被大清皇帝召入宫中,学习坐禅,他的幼年时代曾与乾隆皇帝作为同窗好友,共同读书识字。雍正十二年,按照惯例他被加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被赐予金册、金印,并在成年后派到五台山镇海寺,统领五台山青黄寺庙,当年皇帝赐镇海寺僧兵一营,发给枪支弹药,以护卫佛教的庄严。乾隆皇帝二次朝拜五台山,镇海寺是每次必到之地,而且经常与章嘉国师一道吟诗作画,显见情意非凡。</p><p class="ql-block"> 普乐院是章嘉坐禅的地方,而法喜寺则是章嘉活佛禅静之后闭关的场所,据资料记载,每岁立秋之后,章嘉活佛都要到这里闭关三月余,然后出关,返回到镇海寺。</p><p class="ql-block"> 可惜,这处闭关院在民国后期被毁,改为民居,直到二00三年为止。</p><p class="ql-block"> 二00三年初春,披剃多年的比丘尼妙法法师入住,经过多方考证,完全了解了闭关院的历史,发愿对破损的闭关院进行修复,并且利用本人的积蓄购买了已属民宅的旧址,修起了大殿一座,恢复了僧舍两处,实现了安居僧侣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二0一0年五月,经过五台山景区政府宗教文物部门鉴定,颁发了宗教活动场所证书,成为五台山众多寺庙中的又一修习静地。</p> <p class="ql-block"> 75、 五台山善住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以南约二十公里处,有村名为大甘河,这里连接起南梁沟自然风景区与善住寺、关帝庙、海会庵、大宝寺、古佛寺互相辉映的人文景观,已经或正在成为游客信士进入五台山之后的第一道景致。</p><p class="ql-block"> 在这众多古刹中有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寺,但是这座曾经久负盛名,僧侣云集,香火旺盛,皇家用以修心养性的道场。</p><p class="ql-block"> 自东汉永平年间开始在五台山建寺庙,其后经历了几次较大转折。唐代,是一个极盛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从京城返归故里,听闻五台山香火旺盛,发愿修寺建殿,并将一部命人抄录几十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置入大显通寺。将寺庙更名为大华严寺,同时亲赐匾额,就是这座大华严寺因为皇家的崇信而香火十分旺盛,以后不断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第一座佛教领袖寺院。居处于大甘河的善住院最负盛名,且僧侣云集,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 宋代,太宗皇帝多次朝礼五台山,善住寺是必到之寺庙,并由皇帝立下规矩,从太宗帝开始,以后的继位者,但凡到五台山朝礼,必到善住寺,或降香礼佛,或祈祝国泰民安。宋代张商英,崇敬佛法,弘扬正教,特别礼谒善住寺,从元祐二年到元祐四年,每年都来五台山朝礼,多次入住善住寺。根据传说,张商英入山以后,遍访五台山十二处善住寺,首先在台怀镇的善住院见到神灯,观见文殊瑞像,然后再到五台山台外的善住寺落脚,设专场拜佛供菩萨,祈求文殊师利降智慧,辅助本朝社稷安康。</p><p class="ql-block"> 张商英丞相几次到五台山朝拜并留下一首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五顶嵯峨接太虚,就中偏称我师居。毒龙池畔云生早,猛兽岩前客过疏。</p><p class="ql-block"> 冰雪满山银点缀,香花遍地锦舒铺。展开坐具长三尺,方占山河五百馀。</p><p class="ql-block"> 因为张商英信奉佛教,五台山所有寺庙迎来了又一次旺盛期,他还专门拨款下令修缮善住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了明代,五台山佛教出现了又一次新的极盛期。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极力宣扬佛教治世安邦的特殊功能,善住寺便成了这位皇帝朝礼的一个重要寺庙,寺内现存的建筑诸如大殿、戏台、小阁院,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黄教开始传入五台山,善住寺也因为历史环境的变化,曾一度住锡喇嘛,直到嘉庆时,才又恢复青庙。</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善住寺依然香火旺盛,居士信众多有朝礼,寺庙常住僧人曾多达五十余人。当地年迈的老者回忆道,善住寺每年都有大量善信入住,钟鼓声幽,念诵不断,并且每年至少举办两次庙会,寺内戏台助兴,祈祝国运昌盛,众生安乐。</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在释仁静住持与各方善信的齐心努力之下重建,为缅怀古迹,新建龙王庙(善住寺)与原址在规模、格局、陈列上如出一辙,别无二致。释仁静大师修建善住寺主要愿望是为信徒居士提供宿舍、祈福心经堂,为善男信女诵经祈福,保护珍贵文物,传承佛学文化,继续让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入口处这颗佛教明珠绽放其光彩。</p> <p class="ql-block"> 76、慈云禅寺。是一座位于天镇县的寺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关北巨刹”。初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明宣德年间改名为慈云寺。见到的慈云寺全貌,正是明初宣德年间保留下来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慈云寺,全寺长140余米,宽40余米。有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4座大殿和东西两厢的观音殿、地藏殿。</p><p class="ql-block"> 慈云寺4大殿顶部的屋脊,全部是精致的砖雕和琉璃浮雕,两侧装饰有花样繁多、斗姿争妍的花卉图案和色彩绚丽、造型奇特的五色龙。</p><p class="ql-block"> 慈云寺,顶部立有众多的人物和各种走兽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生气勃勃,是明代彩塑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慈云寺,毗卢殿是该寺的主殿,面阔23.5米,进深11.5米,高15米,建在高大的石砌台基上。</p><p class="ql-block"> 慈云寺,殿内的木雕藏经阁精巧别致,曾藏“三藏经”百余册,1952年移至大同市博物馆。释迦殿、观音殿、地藏殿现存100多平米的壁画,为二十四诸天、天龙八部等内容,为明代所绘。</p><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离京西逃时路经天镇,落脚慈云寺。可能是“关北巨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回到北京,他们派专人送来两块木匾。慈禧的题词是“英灵万古”,光绪帝的题词是“山河间气。</p> <p class="ql-block"> 77、五台山澡浴池寺。澡浴池”在北台和中台中间,其实是一座小寺,全称是万圣澡浴池寺。寺的得名是院中有一水池,据说是文殊菩萨沐浴的地方。这里有涌泉,澄清亮丽,叮咚响声犹如佛乐敲击。由于这处天然水池位于高峻之处,古人谓之天光云影之间。据古书称,游人到此,悄然可见天仙、沙门、莲花之状,仿佛真是一个佛菩萨居住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据《清凉山志》记载:“唐雁门太守李靖,其在京时,先亦尚释(先前也崇尚佛教),后见僧犯非法,即怒志灭其教。及任代(任代州的地方官——即雁门),大废佛寺。因猎纵马中台之野,见僧与妇共浴于池,靖大怒,拔弓射之,望之袒一肩东南而去,追之数步不及。追至真容院见文殊带其箭,靖乃悔泣,礼谢而去。”不过菩萨顶寺里现在有 “带箭文殊殿”,塑像为“带箭文殊”。</p><p class="ql-block"> 院里现存一座古文殊洞,石砌的小殿,供有木质普贤、文殊和观音菩萨。说佛像皆有千年之久。文殊菩萨法像下有一块石头,上面留有一只手印,传闻诚心祈福并抚摸手印即可明智慧,去烦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8、雷音寺。五台山雷音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该寺庙始建于南朝末年公元587年,嘉庆年间恢复重建。 原名圣水寺。始建于唐代,宋元明各代均有修缮,清代初年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密宗僧人驻锡,遂改为雷音寺。</p><p class="ql-block"> 雷音寺不仅填补五台山旅游线上佛教旅游文化的空白,形成与周边自然景观交辉相映的互补优势。</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遭到破坏,2011年在释静宽带领下开始恢复,现已按照历史记载逐步筹建。</p> <p class="ql-block"> 79、五台山宝光寺。佛乐,即佛教音乐,是指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佛乐是将佛理与音律相结合的一种音乐形式,通过音乐这一美妙的载体将佛的教化广为宣扬。佛乐通常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可以说,佛乐是佛陀教化的殊胜之音,是音乐百花园中粲然绽放的一株清净莲花。</p><p class="ql-block"> 宝光禅寺原名大德禅林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42年。兴盛于唐朝,是禅宗佛教高僧大德闭关讲经说法之地。禅林院到宋仁宗嘉佑6年,公元1056年,得以扩建,成为五台山当时规模最大的禅林之一。当时有好多高僧慕名而来,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曾在本寺闭关修行讲经说法。“遇尘化境,有缘必应”。禅师圆寂之后,跌坐书偈,遗众投笔尔逝。阇维之后,舌齿不坏,五色舍利无数,谥号“真觉禅师”。生前著作“碧岩录”十卷。后世称此书为“禅门第一书”,直至清圣祖康熙帝22年,公元1683年,有皇太子胤礽随驾二月十二日皇宫起程,十八日路经大德禅林院,还忽见禅林院上空祥光普照,豪光满寺。聖祖道: “定是护佑大清江山永固之意”。赐名“宝光”二字。后因大德禅林院是禅宗高僧闭关讲经之地。故名“宝光禅寺”。至清德宗光绪27年公元1868年在一场政治浩劫中千年古刹被大火烧毁,今只有留残垣断壁一点遗址。</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宝光禅寺有两最,一为五台山最高的观音圣像,二为堪称世界上保存佛教乐理最全的寺庙。汉传佛乐最早来源于唐朝,属于唐朝的宫廷音乐。于唐朝开始由神修大法师引入佛教音乐。佛教一开始有五供:香、花、灯、酥、果,后来有加了一个为乐。现在佛教就有六供养。而汉传佛教中最有名的曲子是《万年花》,是李隆基所写。当时李隆基的佛学造诣是无人可及的,所以他写了一首《万年花》赠与佛教。故而《万年花》是汉传佛乐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目前流传至今的汉藏传佛乐曲目共有134首,其中汉传佛教保存为108首,宝光禅寺目前可以演奏的曲目是78首。宝光禅寺所保存的佛教曲目堪称是世界上最多的寺庙。这些佛教曲目的曲派都是《工尺普》,而《工尺普》和我们现代曲谱大有不同,《工尺普》共有八个音,分别是:上、一、四、合、凡、工、尺、五。佛乐都是代代口口相传,宝光禅寺的佛乐为盛达法师相传。</p><p class="ql-block"> 中国两大神咒,分别是《二佛咒》、《普庵咒》。而现在《二佛咒》只留下字样,会唱这个《二佛咒》的人现在在北方只有五台山果福法师一人。佛教音乐可以分为赞、偈、咒、诵四大类。赞,有祈祷和歌颂佛祖之意。赞同词为韵体体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为一组。偈,梵文唱,有五字体和七字体之分,有八句复唱,也有四句复唱。咒,即是咒文,由梵音转读,只可意会而不可解读。无韵咒常以木鱼单点伴击;有韵咒则常以磬、铃、铛来伴奏。诵,即唱诵,与赞同是韵体体裁,但更富音乐性。</p> <p class="ql-block"> 80、五台山佑国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善德堂上面为,三进院落,三重大殿。本寺浮雕多达1482幅,步入寺内,仿佛置身于石雕的海洋。这些民国时期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由于造型生动,雕刻细腻,技艺精湛,被誉为“现代石雕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佑国寺 南山寺是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怀镇约2公里。该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佑国寺寺内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点,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刀工细致,构图精妙,堪称五台山一绝。</p><p class="ql-block"> 望峰台、三层殿。第一层殿内供一尊汉白玉石雕弥勒佛像。殿的左右山门和房屋上的石雕有317幅,附于殿壁、马头、迎风、压面之上。内容有三国故事,天女散花、苏武牧羊,青龙播雨、凤凰展翅、鹿登梅山等。第二层殿是大雄宝殿,里边塑有释迦牟尼佛。院内计有451幅石雕,内容多为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殿是毗卢大殿,内有毗卢佛像,佛像左右两侧置慈禧太后赠给本寺住持普济和尚的半副銮架,共计13对36件。这13对銮驾是:九龙棒、龙头拐杖、肃静牌、青龙刀、龙凤扇、长寿杖、金瓜、朝天凳、佛手、卧瓜、开山月斧、方天画戟,神笔等。此院浮雕共计345幅,内容有三国故事、神话传说等。“三顾茅庐”、“火烧战船”、“嫦娥奔月”的形象十分美丽。此外还有“吹箫引凤”,“孟母择邻”,“猴王登天”等故事的雕塑。 是民国时期的作品,但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81、五台山真容寺。萬佛洞真容寺掩映於五台山腹地台懷鎮西側崖麓之下,三面環山,一側遇水。原址曾於抗日戰爭前重修,因發現萬尊唐武宗滅法時所藏佛像,故舊名萬佛洞,歷經滄桑,原寺已毀,僅存元建六面六層弘教大師靈骨塔。二零一一年由五台山管理局恭請百歲當代大德「上夢下參老和尚」駐錫修建,盼在長老的智慧引領之下,將「真容寺」建為一座如理如法,質樸典觀的當代唐式佛宗道場。</p> <p class="ql-block"> 82、五台山三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西一里处的山腰上。以其寺旁「一井之中有三泉并涌」,汲之不涸,满而不溢,故名三泉寺。坐北面南,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有前殿三间,正殿三间,均为明、清建筑。现有殿堂房屋16间。后殿为观音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元朝,明正统年间(一四三六年至一四四九年)。三泉寺坐北面南,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有前殿三间,正殿三间,均为明、清建筑。现有殿堂房屋十六间。后殿为观音殿。僧人性琏法师重修中殿一座,并铸阿弥陀佛铜像一尊,安置於殿内千叶莲花台上。清雍正三年至十二年(一七二五年至一七三四年)黄教喇嘛罗藏札什又予重修。</p> <p class="ql-block"> 83、寿宁寺。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西,位于坡度较缓的半山脊中。从台怀腹地远远望去,寿宁寺山门前东侧的鼓楼正好背衬蓝天白云,因楼的四根立柱看不见,好像楼头凌空欲飞。</p><p class="ql-block"> 寿宁寺创建于北齐,以后各代屡修。现存寺庙建筑有钟鼓楼、六角亭、中殿、后殿和僧舍等三十多间,占地九千八百平方米。寺内有元代碑记和清康熙年间碑记。</p><p class="ql-block"> 据《清凉山志》载:寿宁寺“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齐第三子,自识宿命,厌尘劳,于此燃身。供圣,菩萨现形火光中。内侍刘谦之回奏,帝悼之,敕建寺焉。唐普雨大师,奏昭宗重修,拨州田百顷,充常住费。</p><p class="ql-block"> 寿宁寺坐北朝南,面临清冽的鲜水河源头。人们说这是一块二龙戏珠的宝地。寺庙所依的这座山叫然松岗,意为放山羊的高坡。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用山羊驮着为拉萨大昭寺奠基的泥土,在此地休息时,牧羊于此山,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原名“霍尔章谷嘎登绕丹郎加泽德岭”。始建于公元850年。先后为黑教和红教,于公元1650年改宗成为康区十三大黄教寺庙之一。曾三度迁址。1973年地震毁坏后迁至此地。</p><p class="ql-block"> 因其前世登上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经师”宝座,寿宁寺在藏区便名声大振,十世班禅大师和十四达赖分别亲临本寺并宿寺内。现寺庙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有常住僧侣275人,这里是炉霍主要佛事活动场所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正门的前廊,依次参观壁画。左边第一幅图为“六长寿图”,画面上的动物、人物和景物被认为是吉祥长寿之物。</p><p class="ql-block"> 大殿是全寺僧人诵经念佛之地,可容纳两千人,上方正中是住持经师的宝座,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情欣赏其独特的建筑结构,铜雕泥塑,四面悬挂的唐卡画等。“唐卡”是藏族绘画之一,源于公元7世纪前。松赞干布时,由于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先后入藏,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此寺多殿有很多文化遗产,很值得观赏和严格保护。</p> <p class="ql-block"> 84、五台山三圣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砂河镇西沿口村,为五台山台外重要寺院之一。明碑记载为五台山佑国寺下院,现是国保单位。现存最古建筑为金代建筑。寺院坐北向南,一进二院,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大雄宝殿。过殿为地藏殿,正面泥塑地藏菩萨坐像,闵公和道明分立左右。背面为倒坐观音,两边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内有木雕华严三圣,故名。是蒙古人朝山拜佛的必经之处。</p><p class="ql-block"> 三圣寺与五台山佑国寺往来密切是其下院,属于五台山寺庙的范畴据考系北魏所建。庙中供奉着佛教的华严三圣。中间是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左胁侍菩萨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菩萨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三者合称释迦三尊。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普贤菩萨以行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故“释迦三尊”又被称为“华严三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85、五台山大李牛东文殊寺,位于繁峙县光裕堡乡大李牛村中。坐北朝南,东西长31.5米,南北宽10.6米,占地面积50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代遗构。</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仅存正殿,东侧有东殿。正殿石砌台基,基高0.3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后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前檐斗栱四铺作单抄单昂,补间斗栱两朵。殿内东、西山墙及后墙彩绘佛到场壁画113平方米。院内存清重修碑2通。</p> <p class="ql-block"> 86、 五台山繁峙县兰若寺。始建于唐,元代重建,明清历代重修。寺址位于今繁峙县大宋峪村南 2.5公里的半山中。</p><p class="ql-block"> 殿前有水井一眼,井深3.3米,水深1.66米,是五台山的名胜之 ——“卓锡泉”。可以看出此兰若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并非影片《倩女幽魂》中的那座位于浙江金华的鬼寺。</p><p class="ql-block"> 内现存正殿、僧舍共 8间。正殿3间,歇山顶,明间正书“慈登彼岸”四个大字, 明柱挂一副木刻楹联,上联书“殿宇耸云霞辉映法界”,下联书“楼台临水月光昭禅机”。斗拱四铺作,单下昂,耍头蚂蚱形,衬枋头象似云形,兰额、普柏枋出头,殿内无金柱, 昂呈琴面,柱头枋2层,正面补间头拱2朵, 山面一朵,为元代遗构。</p><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塑毗卢佛,两侧有胁侍菩萨各一尊及韦陀和吕陀二护法。靠东西两壁塑12圆觉,东西壁上绘18 罗汉,皆为明代遗物。殿内西南角塑一尊明代万历年间法华道人像,形态自然,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87、五台山繁峙县天齐庙。位于繁峙县繁城镇作头村中。坐北朝南。南北宽68.6米,东西宽29.4米,占地面积2022.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记载,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清康熙十八年(1679)、嘉庆二十二(1817)年屡次修缮,现存为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殿内西山墙绘水墨民间故事和五岳大帝出巡图,后墙绘十二音会壁画。庙内存明、清重修碑7通,夹杆石2个,清代壁画110平方米。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88、五台山正觉寺,位于忻州市繁峙县,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初称天王院,宜和年间朝廷赐名“正觉禅院”。元朝坚州副元帅王兆重修。</p><p class="ql-block"> 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园村北, 明万历年间随县城迁建于今县城中央。寺院与鼓楼在一条中轴线上,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2667平方米。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正殿的屋梁结构用粗大的内额横跨3间,5间大殿仅用金柱两根,金柱之上用斗拱托巨大雀替,疑为金代遗物;正殿内有明代壁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89、五台山繁峙县真如寺。位于繁峙县城西北4公里处的高升寨乡东庄、西庄、东魏三村之间,</p><p class="ql-block"> 据<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在四关之中,周五百里。."固该寺属五台山寺庙.,原寺一进两院,内有正殿、三圣殿、伽兰殿、老爷殿、龙王殿、观音殿、奎星殿、圣母殿、鸳鸯台、钟鼓楼等。</p><p class="ql-block"> 2010年8月1日,山西省繁峙县真如寺隆重举行全寺佛像开光暨如一法师升座法会</p> <p class="ql-block"> 90、五台山繁峙县圭峰寺,始建于隋,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岩头乡安头村北0.5公里的凤凰山中。寺庙占地约1334平方米,是一处古式四合院。原有正殿、伽兰、关帝、祖师、吕祖、药王、圣母等殿堂及山门、钟楼、鼓楼、僧舍等。</p><p class="ql-block"> 寺庙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气候温和,交通方便,历来是五台山的著名寺庙。“圭峰古柏”为繁峙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现有正殿 5间,南殿3间,东楼3间2层,东殿3间,僧舍5间, 明正德年间造的奎星阁1 间(2层)。正殿,悬山顶,内塑华严三圣,为清代遗物。</p><p class="ql-block"> 山门外有一株古柏,围长3.45米,在主杆2.1米高处长出6根分枝(现存5 枝),每枝直径50厘米,在分枝处长出一株檀树,人称“柏抱檀”。</p><p class="ql-block"> 寺院内有明景泰七年(1456)所刻锁厕1尊,在其背的尘土中长出一檀树,树根顺着背的两侧伸入地下,檀树已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围长1.4米,高约10 米,人称“龟背檀”。</p> <p class="ql-block"> 91、五台山繁峙县藏宝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县城东25公里的中庄寨村。</p><p class="ql-block"> 宝藏寺东院现有正殿3间,东配房5间。正殿为明代建筑,悬山顶, 内有清代所塑观音菩萨像,壁有明代所绘的十八罗汉、十殿阎君、观音普门晶图等。</p><p class="ql-block"> 两山面和后面柱与柱之间有十字斜撑。梁架为金代遗构。院内原有南楼(过殿)、千佛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东院现有正殿3间,东配房5间。正殿为明代建筑,悬山顶, 内有清代所塑观音菩萨像,壁有明代所绘的十八罗汉、十殿阎君、观音普门晶图等。殿内有明代瓷质绿琉璃弥勒像一尊,高30厘米。</p><p class="ql-block"> 有明万历十年(1527)和清嘉庆二十三年(1日18)重修碑记各1通。</p> <p class="ql-block"> 92、繁峙县清源寺。位于繁峙古北台北侧山腰,南距古北台8公里,东距冬凌沟村2公里,北距兰若寺3公里,元建,属北台外九寺之一。这里“群山环抱,山气日佳,禅者栖也”(《清凉山志》)。院中原有一股清泉,故名清源寺,</p> <p class="ql-block"> 93、 五台山岩山寺,原名灵岩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灵岩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岩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葺。</p><p class="ql-block"> 除南殿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间年间的建筑。寺内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壮观幽谧,仿佛镶于山野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南殿为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残留金代彩塑水月观音、胁侍、天王和文殊坐骑等。水月观音面额丰腴,神采俨然,衣带飘洒若乘风翩翩欲飞。</p><p class="ql-block"> 内壁四围有金代壁画,现存总面积约90平方米,完工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金代宫廷画师王逵所绘。壁画内容,都是以佛教经传故事为主题的。是研究宋、金历史、社会、宗教、建筑、美术的珍贵资料,与永乐宫壁画堪称山西壁画的“双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94、五台山<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繁峙茨沟营碧霞祠,位于神堂堡乡茨沟营村。其大殿顶有中脊无边脊,取法力无边之意。曾多次重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应关城楼东侧,有座奶奶庙,也称碧霞祠,其祠与应关城同时建成。祠殿虽已破旧,但山门殿、正殿、钟鼓二楼及东西厢殿舍大体遗存,而更宝贵的是祠内立有明万历九年(1581年)“东岳泰山庙碑”和民国十八年的碑石,记载国着这座祠庙的始末。只是民国的那块碑,勉强看清落款! 茨沟营南天门:</span></p> <p class="ql-block"> 95、<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古北台,亦称大黄尖,位于五台山繁峙县岩头乡与东山乡之间,海拔2725米,顶平坦,周0.5公里。顶上无水。古北台寺(原名普济寺)位于古北台南麓大冻沟村东5公里处,初建于唐代,寺名普济寺。《清凉山志》:“普济寺,大黄尖南麓,唐建。”废于清代。民国初,有量和尚创建,1966年毁,2004年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诸台下半截生长着数万亩苍翠碧绿的云杉和落叶松,上半截长满短草和鲜花,五峰耸立,上矗霄汉,煞是壮观。油房村的成果庵、大保村的香山寺等等,各个景点传说诱人,故事甚多,美不胜讲 。海拔2725米,顶平坦,周0.5公里。顶上无水。唐代以前,它是五台山之北台。</span></p> <p class="ql-block"> 96、五台山繁峙县永安寺。五台山台外寺庙。位于繁峙县茶铺乡大明烟村内,昔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今为繁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记载,原名风林寺,位在五台县台怀镇风林谷大镜石,因水患,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迁此,易名永安寺。现存寺庙座北向南,占地面积为4800平方米,共有殿堂、僧舍80余闯。主体为三进院。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过殿、正殿。为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 97、五台山大护国文殊寺,位于岩头乡庄子村东2.5公司的狮窝梁上,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又名“狮子窝”。寺内建筑损毁严重,目前仅剩狮子窝万佛琉璃塔保存完好。该塔为八角十三层琉璃塔,高32米,底径12米,顶径4米,基座石砌束腰须弥式,雕仰覆莲瓣。塔中有阁,顺塔洞可上至六层。塔身外表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以绿色琉璃为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98、 这座狐仙庙,位于山西繁峙县北部的,因处在一片山坳里,当地人叫做狐沟,也称古仙寺。每年正月初二,正月初六会举行盛大的庙会</p><p class="ql-block"> 狐仙,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但是拜访狐仙庙有很多规矩,狐仙掌管异性缘,异性人缘好了爱情也就随之而来了。进庙之后,不要踩门框,不要拍摄等等,还有就是女性在特殊时期不可去。</p><p class="ql-block"> 整个寺院有建筑十余座,有龙王庙、奶奶庙、土地庙,零零散散共十几间庙宇分布在这处山坳沟里面。在寺院前中两部分的主要建筑则供奉着狐仙,有杨老仙翁、北京狐沟门仙翁、还有李仙翁、富仙翁、陈仙翁共五位仙翁。古正寺大殿中,正中摆放着一尊观音菩萨像。塑像之后,正墙上有几张彩绘狐仙挂像。</p><p class="ql-block"> 古正寺大殿旁边便是古仙寺,这里便是供奉狐仙的殿宇。建筑外观彩绘颇多,胡椒眼格栅窗,雕梁画栋,还挂有一串串的红灯笼。从左至右一共有三间房,每一间中都供奉一位狐仙。中间的那间房则别有洞天,房内正中间则有一个很大的狐仙洞。</p><p class="ql-block"> 正中间摆放木质神龛,神龛之后则是一个被掩藏的洞穴。最高处的宫殿供奉着养老仙翁夫妇,身披红袍,端坐于神龛之中。但说实话,老仙翁的塑像不是那么俊秀,有点吓人。仙翁像前,地面上有一木板盖着的地方,便是之前提到古正寺中间房内狐仙洞的洞口。</p><p class="ql-block"> 在汉代之前,狐仙是四大瑞兽之一,与龙、麒麟、凤凰并列。但从汉朝之后,狐的地位开始一落千丈。因为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敬畏,龙、麒麟、凤凰皆是如此。而狐狸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地,对于轻易可以得到的事物,自然就不会珍惜了。</p> <p class="ql-block"> 99、 兴福寺。位于繁峙县杏园乡鳌子头村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万历二十五年,道士冯真枢、王真霞、王常江居住,改名为兴福观,清代复称兴福寺。寺院座北向南,一进两院,前院有山门、钟楼、过殿;后院有正殿、东西配殿。</p><p class="ql-block"> 鳌头村因兴福寺而著名。据村里人述,明清科举前夕这里兴福寺的香火最旺,车水马龙,各地考试的举人均来此烧香拜跪,但凡拜跪许愿后的举人均能如愿以偿,考上状元,可以“独占鳌头”,鳌头村由此而来。也有人说文殊菩萨是智慧之神,逐渐人们认为这里有求必应,香火一直延续,至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00、繁峙普照寺。位于横涧乡东南仰头山顶,始建年代不详,元代已有。原建筑于“文化大革命”年代毁坏,仅剩峰顶三座佛台保留下来。八十年代,果峰和尚重建小庙数间,再续香火。至今,普照寺已建成大小庙宇百十多间,人称小五台。据传,文殊菩萨来东土先到仰头山普照寺,后坐铜钟飞到五台山狮子窝作为苦修的道场。</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与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并称五台山之“五大禅处”,和显通寺、塔院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圆照寺、永安寺、灵境寺共为五台山之“十大青庙”。</p> <p class="ql-block"> 附件(一):十大最美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1、五台山南禅寺</p><p class="ql-block"> 2、五台山佛光寺</p><p class="ql-block"> 3、镇国寺</p><p class="ql-block"> 4、释迦塔(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 5、晋祠</p><p class="ql-block"> 6、华严寺</p><p class="ql-block"> 7、崇福寺(朔州)</p><p class="ql-block"> 8、芮城永乐宫</p><p class="ql-block"> 9、飞云楼(万荣县)</p><p class="ql-block"> 10、飞虹塔</p> <p class="ql-block"> 附件(二)全国共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其中山西5座。其中山西五座舍身利塔。</p><p class="ql-block"> 1、代县阿育王塔</p><p class="ql-block"> 2、 芮城仁寿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3、晋源区静明寺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4、洪洞广胜寺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5、榆社区大同寺舍利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