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上上班路上刷到三年级闫老师推荐的文章“关于培养孩子的自律”,如饥似渴拜读后深有感触,<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不就是我目前面对的课题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转摘文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品:自在研究所</span></p><p class="ql-block">主笔:研究自在的易文</p><p class="ql-block">研究内心使用法则,助更多人迈向情绪自由!</p> <p class="ql-block">如果养孩子这件事可以像打游戏一样删号重来,你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哪一种?</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选择第一种。甚至有人可能会想:我孩子要是能做到一半,估计我做梦都会笑醒!</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就是“自觉主动”。</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孩子能自觉,学习有主动性,面对诱惑也能自律,就意味着父母不需要再追在屁股后面管教、操心。对父母来说,这恐怕是比财富自由更难得的“教育自由”!</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能如此保持专注、如此善于调节自己的冲动,也就意味着孩子已经养成了内在的“独立能力”。这样的孩子,即使在人生中遇到困难,也能保持理智,去为自己赢得最佳方案。</p><p class="ql-block">当孩子拥有这样的内在力量,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面临什么人生挑战,都能够获得成功。我相信,这才是最让父母放心的,也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反过来,如果孩子缺乏自觉主动,从短期来看,就算是做个作业,也要父母三催四请;而从长期来看,谁都知道,督促、鞭策应该是教不出真正热爱学习的孩子的。如果没有父母使劲,孩子就原地不动,甚至立刻倒退,即使暂时考试不错,在人生的竞争中也会逐渐落后。</p><p class="ql-block">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孩子拥有“自己激发自己、自己调节自己”的能力,最终能达到自觉主动,是教育中的不言自明的重要任务,是成就孩子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 (Dana suskind)博士把这项能力,命名为“自我调控能力”。这项能力包括:</p> <p class="ql-block">有家长也许会想,现在孩子还小,不能自控。等孩子大了,或许自然就会懂事,知道如何自我调节。</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这并不现实。因为“自我调控能力”和学习英文、学习开车一样,也是一项基于大脑的能力。需要后天的不断激发、不断训练,才能让大脑掌握这种本领。</p><p class="ql-block">因此,在教育中有系统、有方法地训练“自我调控能力”至关重要。这项能力的开发,无疑是对孩子的未来的最好投资。</p> <p class="ql-block">“自我调控能力”究竟要如何培养呢?</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先来找准目标!</p><p class="ql-block">早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就发现,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不但负责逻辑思考和短期记忆储存,同时还负责抑制原始冲动。</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生物,我们很自然都会被欲望捆绑,想要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就有一些人,在欲望的冲击,依然能克制自己,做出长远的、最理性的选择。脑神经科学证明,这正是因为这类人的前额叶皮层功能更加强大!</p><p class="ql-block">反过来说,如果大脑前额叶皮层的“说服力”不够强,人就容易受情绪影响,被各种想要、各种渴望带着跑。而且,很多研究表明,这样的人会表现出注意力涣散,做事情也无法持久。一点干扰就会让他们转移注意力,去追逐新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定要耐心地接受一个事实:人的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是最晚发育成熟的。感知冲动的系统我们生来就有;但调节冲动的脑区,需要等到25岁左右才会完成成熟。</p><p class="ql-block">就如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临床精神医学教授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所言:我们人类就是需要时间才会变得睿智。我们都是需要慢慢变得聪明起来。这是没有办法的事。</p><p class="ql-block">因此,先别责怪孩子:你已经7岁了,还不懂事吗?怎么就不自觉点,记得先做作业再看电视?脑科学告诉我们,孩子会“忘记”长期的目标,无法控制“我要现在看电视”的冲动,只想着现在就要快乐一下,实在是太正常了。</p> <p class="ql-block">扔掉不必要责备而聚焦于现实,我们的目标就变得很明确啦!只有不断练习前额叶皮层,让它的“说服功能”更加强大,那么孩子才能由内而外地掌握一套抑制冲动、调节情绪的“超能力”!</p><p class="ql-block">由此,孩子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哪些练习可以更好地锻炼“前额叶皮质”呢?</p><p class="ql-block">答案非常简单:抓住一切机会,尽量让孩子多做选择,自己选择!</p><p class="ql-block">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William Stixrud,PhD)的解释是:儿童只有在拥有充分空间,来自己做决定时,他的大脑前额叶皮质才能激活。孩子需要不断习惯,如何在冲动的“夹攻”下理清思路,做出“艰难”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只要孩子自己想了,自己选择了,就是一次激活、一次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就是这样一步步练就的。</p> <p class="ql-block">如何培养出高度自律的孩子?诀窍就在你我身边</p><p class="ql-block">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很麻烦。因为孩子暂时不能独立生活,思考能力也并不完善。在家长千头万绪,忙不过来的时候,难免忍不住要孩子别想了,赶快做、照着要求做,做完了了事。不然如何兼顾一家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另一种更常见的是,孩子很有可能会做出明显不合理的选择。这时,父母显然不可能袖手旁观。</p><p class="ql-block">为了梳理这种处处有限制的混乱情况,建议家长在开始实践前,先建立个表格,来梳理一下。</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的安排,归为三类:</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可以尽量把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放权”出去。让绿色的清单越来越长!</p><p class="ql-block">比如,问问孩子“今天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或者是“周末你想去踢球,还是去游乐园”等等。虽然这会花费一点时间,但允许孩子安排生活,就是对头脑的锻炼。家长如果把这个清单视为“让未来更轻松”的投资,心情就会轻松很多。</p><p class="ql-block">这些问题,一旦问了,就是真的要孩子自己可以决定哦。要做就要做真诚的父母。</p><p class="ql-block">我们千万不要小看“绿色清单”的威力。即使是小婴儿,多做选择一样对头脑的成长超级有效!</p> <p class="ql-block">37岁英年早逝的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很早就做出推断:孩子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是照顾他们的人。而且直接命令和限制,并不能帮助孩子从“环境的奴隶”转变为“自我行为的主人”。</p><p class="ql-block">维果茨基通过实验发现,一组一岁大婴儿总是在“命令支配”的的语言环境下长大,而另一组孩子则受到更多“平静的建议”。等这两组孩子长到三岁时,自我选择经验丰富的第二组,会具备明显更强的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能力。</p> <p class="ql-block">这其中的奥秘,想来很很好理解:正所谓脑袋越用越聪明嘛!你想要大脑的这部分功能强吗?行!那就多用它!</p><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能有长长的绿色清单可以不断练习,日积月累之后,等到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成人期,他的脑前额皮质自然与众不同。所谓的自制、自律、上进、乐观都不是凭空得来的品质,归根结底,是开明、智慧的家长,通过“允许孩子选择”一步步锻炼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就来讨论最常见的,中间的黄色部分。我们有某种安排,但孩子的选择与我们不一致。如何处理这种分歧?</p> <p class="ql-block">如何培养出高度自律的孩子?诀窍就在你我身边</p><p class="ql-block">让孩子选择,尽量让他们做主,并不是指只能听孩子,或者就要允许他们爬到我们头上。</p><p class="ql-block">事实上,生活中最多的模式,应该是相互讨论并协商。</p><p class="ql-block">遇到黄色栏的内容时,我们能做的是:尽量避免“命令型”沟通,多使用“建议提示型”沟通。换一个语言模式,就能解决很多问题。</p> <p class="ql-block">如何培养出高度自律的孩子?诀窍就在你我身边</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一位妈妈想要孩子收拾玩完以后的玩具,请比较以下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A:“马上把玩具放下!收拾好!”</p><p class="ql-block">B:“玩完玩具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收拾玩具本身没什么问题。但一旦你直接给“命令”,就等于是让孩子放弃思考,仅需执行父母的要求。而第二种“建议提示型”,会促使孩子自主思考,做出选择。</p> <p class="ql-block">也许,此时孩子会很“固执”地说:“不行!我不想整理。我现在就是不想。”那还能怎么推进思考?</p><p class="ql-block">推荐一句金句:</p><p class="ql-block">“但是,我觉得应该要先收拾一下玩具。我们想法不一样,你说那该怎么办?能不能找一个我们都满意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丹尼尔•西格尔博士(Daniel J.Siegel)的著作《全脑教养法》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p><p class="ql-block">一家三口正在墨西哥餐馆吃饭。4岁的儿子表示先要吃甜点。</p><p class="ql-block">母亲没有直接说:“不许闹,给我吃光!”而是问孩子:“不如你自己想想吃多少才算公平,然后再去跟爸爸谈谈。”很明显,她使用了“建议与提示型”沟通。</p><p class="ql-block">于是这个4岁的男孩开始了认真地思考。大概过了15秒,他回来了,用愤怒的腔调跟父亲说:“爸爸,我不想吃一半的油炸玉米饼,我想吃甜点。”</p><p class="ql-block">而父亲没有被孩子的态度激怒,反而问道:“那么,你觉得你应该吃多少才算公平?”他也和母亲一样,鼓励孩子思考如何“解决”自己的冲动。</p><p class="ql-block">儿子坚定地说:“十口。”</p><p class="ql-block">父亲接受了这个还价。十口其实已经超过了父母的预期。</p><p class="ql-block">最后,儿子很高兴地吃掉了十口玉米饼,然后吃了甜点;全家都过得非常开心。</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例子中,这对父母始终坚持锻炼大脑的目标,而没有迷失于情绪之中。除了饮食健康,更珍贵的是孩子收获了一次消除冲动的锻炼。这是向“自我控制”的有力迈进!</p><p class="ql-block">黄色清单——处理分歧——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功课。最后,全家是经历了一次次“战争”,还是赢得了一次次“大脑练习”,全在于家长的习惯。调整一下沟通方式,多用“建议提示型”语言,使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早教!</p> <p class="ql-block">最后说说,可以有长长的红色清单吗?可以有“绝对不能做”的事吗?</p><p class="ql-block">父母当然可以有绝对不能接受的事。事实上,孩子也非常渴望得到大人的指导和示范。不可接受并不一定意味着矛盾,只要你能保证“绿色清单”同样也很长就好。</p><p class="ql-block">当孩子能够有所控制,自然也会接受有些“必须要接受”的规则。</p> <p class="ql-block">家长要避免的是,别事事都搞“一言堂”。如果你家的红色清单非常长,而绿色、黄色清单非常短。无论是从心理层面,还是的头脑发育层面,都不是对孩子最好、最负责任的安排。</p><p class="ql-block">因为,只有孩子开始通过选择,大脑才开始成长!“让孩子做主”不是一个口号、一种操纵孩子的技巧,而是会切切实实影响大脑发育的教育办法!</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给予孩子的足够“自由”去实践,孩子才能以我们希望的方式越走越好。别走错方向,你我才有可能成为真正自在的父母!</p><p class="ql-block">祝福大家!</p> 随笔 <p class="ql-block"><b>下班路上随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想自家日常,日日杀鸡儆猴,熊孩子也练就戏精的一身本领,我俩天天上演</span>斗智斗勇、相爱相杀。</p><p class="ql-block">总结了我与熊孩子相处三部曲:1⃣️分分钟能让你温柔耗尽在情绪中失控怒吼升级武力镇压;2⃣️我刚提了提嗓门,她就梨花带雨,思想教育能进行得下去?!还是得苦口婆心的讲大道理😅;3⃣️施展了前两部曲后那刻她的表现让我很满意,沉浸在改观后自我感动中,看她哪哪哪都是各种软萌可爱苏到你;</p><p class="ql-block">😒郁闷的是这种状态持久性低,保持不了三天又打回原形🥲如此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通过这篇文章,我认清了一个事实,我生了一个和我完全不一样的娃,我需要放慢速度,不要总是看着成绩,我也有我的不足,要求孩子的同时我也需要反思一下我自己,我还应该去关心更重要的事儿。</p><p class="ql-block">那么到底什么是更重要的事儿?</p><p class="ql-block">掰习惯。固定时间干固定的事儿,不干,我陪着,盯着,忍着。</p><p class="ql-block">一年不行,两年,习惯养成了,就没那么累了。</p><p class="ql-block">我现在认可,<b><u>教育其实就是做一件事-培养习惯。</u></b></p><p class="ql-block"><b>这不是我说的,是叶圣陶说的。</b></p><p class="ql-block">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家长不断努力提升自我的过程,期待我的智商和情商必将随着熊孩子的长大而得到极大的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