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据说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江南水乡古镇有十三个,其中苏州就占九个,这九个中就有张家港凤凰镇的恬庄。它是一个宁静的古镇,没有过分的商业气息,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潮,它用柔情、古朴、烟火气吸引着游人。比起同里、周庄这些大名鼎鼎的古镇,恬庄好像一个安静的小妹,不言不语,沉静内敛。粉墙黛瓦,烟波荡漾,绿植摇曳,繁花茂盛这是人们对它的印象。一座座由古屋聚集在一起的古镇,白墙灰瓦、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样貌,成了无数人心中向往的地方。恬庄古镇的人很少,知名度也不高。说是古镇,其实保存比较完好的只剩下一条古老的北街。但这里户户依水而筑,家家枕水而居,踩着青石板漫步街上,仿佛误入了明清的文人画中……</p><p class="ql-block"> 创建恬庄的是吴越王钱镠的后裔、世居奚浦的钱氏。南宋末年,吴越钱氏十一世孙钱元孙随父到通州做官,因元兵南侵塞路不能回浙,遂渡江定居奚浦。明清时期,奚浦村内店铺渐增,买卖兴旺,形成集市。恬庄原名田庄,是奚浦钱氏为收取田租而建。明代后期江南屡遭倭寇劫掠,人们思念安定的生活,遂将“田”字取谐音改称“恬”,意为安静、心神安逸、休养生息。钱氏后裔钱宽、钱洪兄弟是地方富绅,热心公益,在百姓中有着良好口碑。尤其是弟弟钱洪,度量豁达,尚义好客,在兴修水利、赈济贫苦方面做了大量好事,为恬庄积蓄了人气。康熙九年,浙江湖州杨德贤迁居恬庄,在勤俭兴业的同时,倡导和践行乐善好施、仁义孝悌之风,杨氏一族日盛。乾隆中叶,杨氏一族延续到杨岱,他斥巨资扩建恬庄,此时恬庄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当时,镇上有大小店铺80余家,寺、庙、堂、庵10座。除杨姓之外,孙、葛、庞均为大姓,素有“金顾山、银恬庄”之称。</p><p class="ql-block"> 恬庄及周边共涌现出历史名人65位,其中状元4位,榜眼1位,进士31位,这些文人雅士给凤凰镇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现存恬庄古街的榜眼府、杨氏孝坊、蒋宅等,都是他们流传后世的珍贵古建筑。恬庄老街北首有座杨氏孝坊,建于嘉庆10年,是典型清代中期建筑。屋内墙上嵌有“旌表孝行杨君家传"等石刻七块,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百善孝为先,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的立身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影响着华夏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产物,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孝逐渐延伸到政治、宗教、社会等领域,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徳准则。在社会中,评价一个人的品质、人品,往往首先看这个人有没有孝心,这已成为对人的一种普世道德标准。当下社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物欲横流,慢慢侵蚀着人们的普世价值观念,为了自我利益,“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渐渐出现在社会形态中,并已构成了社会性的问题。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徳,正在受到严重挑战。参观杨氏孝坊不仅仅是游玩,更是我们每个人内视反省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杨岱生于乾隆二年,是当时名扬天下的孝子。恬庄经数代人努力,到清康熙后期,已成大镇。杨岱以"天地生财,本以供人之用,用得其当,则吾心尽也"的信念,进一步开拓恬庄。他拿出1012亩良田作为义田,赡养杨氏家族以及旁姓贫寒家庭,解决施衣、施药、施棺的经费。进而他又拿出1200亩良田作为义田,建办义塾,延请名师执教,广招乡里清寒子弟读书。此后镇上文风日盛,科举不绝。此外,他出资建桥,疏浚河道,建造北街石板道路,所做好事不胜枚举。1805年朝廷颁旨在恬庄建造杨氏孝坊,很多文人墨客为之题词撰文。孝坊内曾有石牌楼一座,上有嘉庆皇帝的《圣旨》两字镂空石刻一块。二进正厅中墙内嵌有《旌表孝行杨君家传》石刻三块、《杨氏读书田记》石刻三块、《布政司执贴》石刻一块。每每遇到这样的故事,我都会感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直都是中国人秉承的一种品质。遗迹尚存,精神尚在,这些遗迹让走进这里的每个人发现和感知中华民族的孝道美德,从而在自身立言行事中融入这一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 我想“人在做天在看”应该不是虚言,从杨岱起,杨氏科名大发,接连中举登科,且在政坛上、学术上业绩斐然,令人瞩目,由此引出与林则徐、李鸿章等名人交往的历史佳话。杨岱长子杨景仁是恬庄杨氏第一位举人,历任文渊阁检阅、刑部四川司主事等职。他为京官30年,修身治政,律己甚严。他在监察御史任上,负责审理秋决案件,慎之又慎。他集古今治狱案例,编撰成《式敬编》5卷,成为地方刑狱重要参考。他还著有32卷《筹济编》,是他集古今救荒善策,结合亲身经历编撰而成。因切中时弊,朝廷刊行各省,作为救济灾荒重要参考。林则徐读到杨景仁《筹济编》时,为之写下序言:“《筹济编》三十ニ卷,盖取古今荒政之可行者,上以纾圣天子宵旰之忧,下以托穷黎数十百万之命,其用心可不为至哉!”杨岱之孙、杨景仁次子杨希铨,嘉庆十六年与林则徐同科考中进士,又同入翰林院任职,两人友情非同一般。杨希铨是恬庄杨氏第一位进士,他历官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广东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等职,素有令名。道光十二年,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专程到恬庄拜访。看到恬庄杨氏积善积德,人丁兴旺,数代人和睦相处,济济一堂,林则徐十分感慨,深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于是挥笔写下“五世同堂”匾额。</p><p class="ql-block"> 咸丰朝,杨岱曾孙杨泗孙考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国史馆协修等。榜眼府门前立有四根旗杆,为恬庄留下"旗杆里"的古建筑。榜眼府绵延百年,数次修建,建筑规制很高,是清代典型的官邸建筑。恬庄杨氏与晚清重臣李鸿章关系非同一般,李鸿章父亲李文安曾是杨景仁的学生。光绪四年,时为军机大臣的李鸿章鉴于《筹济编》的价值意义,重刻《筹济编》。李鸿章亲自作序:“是书也,不特备荒良法,乃古今仁人君子济世之全术也!吾亟劝重镌,以永其传。……诏敕大吏颁各行省,先生之泽被天下益宏”。落款为“门下晚生李鸿章谨序”。由此可见《筹济编》是一部“备荒良法,济世全术”,值得天下为官者认真学习践行,评价之高,无以复加。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将长孙女李道清嫁给了杨岱六世孙杨云史。杨云史是我国近代重要文学家、诗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乡试中式,历任户部郎中、邮传部郎中,后任南洋(新加坡)领事。有清一代,恬庄杨氏出过杨希铨、杨泗孙、杨崇伊、杨景仁、杨沂孙等多名进士和举人,跻身晚清常熟“八大氏族”之列,所谓“翁庞杨季是豪门,言归屈蒋有名声”。</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恬庄古镇仅存北街这条古街道,青石板铺砌的道路并不长,只有两百多米,青石板路两侧为清一色的清朝或民国时期的建筑,时至今日依然保存完好,置身其中,给人的感觉格外的幽静。千百年来,水是村庄永远的主旋律。它倾听时代变幻的纷繁,也包容着外界渐増的熙攘。老街旁的奚浦塘水静静流淌,像极了一个温婉而坚韧的江南女子。古韵悠悠,恬庄是最后的枕水人家。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一种古镇情结,我觉着一点没错,一旦走进古镇之中,这种情愫就渐渐挥发开来,眼前看到的一切似乎都慢了下来,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慢时光吧。恬庄很低调,光听名字就觉得这是一个恬静舒适的地方。街西的豆腐店里,一对老夫妻正在忙碌,锅里的豆浆飘出了清香。街东铁匠铺里的老头,光着膀子拉着风箱,不时就有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到老街上。石板街尽头的那间老屋旁,有个身着古装的姑娘在照相,猛不定好像穿越了时光……恬庄演绎着江南水乡的温婉,诉说着江南水乡的浪漫,它只是个静谧的水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