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幼小衔接指将幼儿转变为小学生的各种衔接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成功过渡为小学生。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家长们也格外重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1.怎么和孩子谈入学这件事?</p><p class="ql-block">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兴趣和愉快的情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家长在关注孩子入学准备是否充足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言语和态度,千万不要用“上了小学让老师管你”之类的话吓唬孩子。</p><p class="ql-block">对很多孩子来说,小学陌生的环境本已让他们紧张和焦虑,恐吓无疑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使孩子抗拒上学。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入学适应,严重时还会刺激孩子的神经中枢,影响孩子的内分泌,甚至诱发夜间惊梦、发烧、胃疼等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p><p class="ql-block">因此请家长务必多动脑筋,疏导孩子的入学紧张,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孩子入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还可以给孩子聊聊您上学时的趣事和遇到的老师,带孩子到小学参观等,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了解小学。这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唤起孩子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p><p class="ql-block">在孩子入学后,也请家长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成绩和分数上,这会给孩子带紧张和压力。可以多和孩子聊聊新学校、新老师和新朋友,听听孩子在学校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表现出对孩子新环境的兴趣和赞赏,这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引导他尽快适应和喜欢新的小学生活。</p> <p class="ql-block">2.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提起孩子的磨蹭,每位父母都有诉不完的苦。事实上,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建议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改变:</p><p class="ql-block">●形成时间观念。很多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在他们心里可能感觉五分钟还有很长。家长要教会孩子学会看钟表,还可以买来沙漏,让孩子更了解时间的长短。这样能让孩子产生对时间更直观的印象,然后自己去把握时间。</p><p class="ql-block">●制定合理计划。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列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孩子每完成一项,让他自己在任务后面打一个勾。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因为心急就包揽孩子的任务,养成他们的依赖心,以为拖拉也没关系,反正有人会帮自己完成。需要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以后孩子的生活就会有规律了。</p><p class="ql-block">●用清晰的指令代替催促。以出门穿鞋为例,与其凶狠训斥,不如换个视角跟孩子说:“先去鞋架拿那双红色的凉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孩会更容易做到。</p><p class="ql-block">●告诉孩子迟到的后果。快一点和慢一点有什么区别,孩子并不知道。告诉孩子如果不能尽快完成,迟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要承担什么结果。只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磨蹭给他带来的烦恼,他才能会重视。</p><p class="ql-block">●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可以采取措施激发孩子兴趣的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例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让孩子有取胜的可能,他便会觉得自己能做得很快。</p> <p class="ql-block">3.要不要给孩子报补习班?</p><p class="ql-block">在进行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常看到家长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学拼音识汉字,学数学练英语,这些准备真的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利吗?</p><p class="ql-block">国内外教育界对于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定义中,无一不强调“学会学习”,即强调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强调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乐善好学、探索创造、勤于反思,正是回归了学习的本质——儿童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遵从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支持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激发年幼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建立信心与主动性,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借由有意义的游戏、鼓励儿童在玩中学正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尽管幼儿短期之内掌握了一些分科知识,但这些填鸭式的学习不足以支持学习能力的培养,难以奠定一名会学习的人的基本素养,更有可能抹杀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分科准备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还会降低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如果家长将幼小衔接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各学科的知识准备,是短视且有害的。</p><p class="ql-block">总之,学前阶段的教育,家长不必操之过急,而更应关注符合孩子心智发展的学习方式,重视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的学习和探究,为儿童全面、自主和可持续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