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姚尚明先生主编的《中原筑路》一书封面。</p> <p class="ql-block">蕲春赤东营菩提连民兵修建的鲍峡一号大桥雄姿。</p> <p class="ql-block">美丽繁忙的鲍峡街道一瞥。</p> <p class="ql-block">鲍峡2号隧道出口雄姿。</p> <p class="ql-block">白云山隧道出口雄姿。</p> <p class="ql-block">黑沟湾大桥,也称鲍峡二号大桥。</p> <p class="ql-block">布谷声中回鲍峡</p><p class="ql-block">王树蕲 2021.5.16</p><p class="ql-block">带着疲倦的身子,我们一行4人,傍晚时分回到了鲍峡的春风旅社。我们吃过晚饭,洗过澡之后,就带着几分倦意早早地睡了。半夜时分,公路上一阵汽车爬坡的轰鸣声把我从梦乡中拉了回来。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白天在鲍峡浏览那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幅幅紧张而繁忙的战斗场面,像过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飞驰而过,我激动得想动笔把今天看到听到的和50年前的往事都写出来。是的,鲍峡是个平凡的山区,但有着非常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怎么写呢?正在踌躇之际,远处传来“快快布谷”的鸟鸣声,一声,两声,三声……,我想,就以此为题目吧——《布谷声中回鲍峡》,是用“布谷”还是用“杜宇,子规”?是用“回”还是用“访”呢?最后我还是决定用通俗的“布谷”和亲切的“回”字,因为我对鲍峡的感情太深、太厚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蕲春民兵团部和铁二团团部所在地,如今是鲍峡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和大操场。</p> <p class="ql-block">宽敞车坦而整洁的鲍峡街道。</p> <p class="ql-block">曹连长与当年的房东在攀谈中回忆50年前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鲍峡镇政府大门,50年前是0247部队的大礼堂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在天际中飘来的“布谷”声中,我的思绪又回到了50年前的鲍峡。50年前叫鲍峡区,是区政府所在地。1971年,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加快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鲍峡段的蕲春1万2千名民兵、2万余名学生民兵和铁道兵0247部队的2万余名战友们,并肩在这长达1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中,负责开凿鲍峡2号隧道、白云山隧道和修建鲍峡一号、二号大桥和黑沟塆大桥等大型铁路工程。由于当时的备战备荒背景,修建铁路的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十分简陋。大家都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当时是赤东区菩提连民兵连长,负责修建鲍峡一号大桥。赤东区的赤东连邱均泉连长,负责打通鲍峡2号隧道。我们菩提连民兵有287人,赤东连有182人,个个都年纪轻轻、身强力壮,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住处,紧挨着蕲春民兵团部和0247部队的团部,我菩提连部分民兵住工棚,连部则设在当地居民家中,而赤东连则紧挨着蕲春民兵团部住在工棚里。50年前的蕲春民兵团团长</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当年的刘元成团长,右边是曹慎金连长。</p> <p class="ql-block">右一为50年前蕲春民兵团团长刘元成,84岁。右二为当时团部副团长兼后勤处长王义生,89岁。</p> <p class="ql-block">叫刘元成,已84岁,后勤处长叫王义生,已89岁,他们俩还健在。当知道我们这次代表蕲春民兵去十堰,参加姚尚明处长的《中原筑路》一书首发式和故地重游“回”鲍峡,二位老人都激动万分,皆因年龄太大而未成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鲍峡大桥</p><p class="ql-block">今天,当客车进入鲍峡城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鲍峡一号铁路大桥。我夫妻俩和王树蕲夫妻俩住下后,来到穿街而过的一号公路大桥边,在一号铁路桥墩与一号隧道出口连接处,照下了第一张照片。50年了,大桥墩一个个仍然屹立在鲍峡河水中,依然是几分钟一列火车在桥上奔腾而过。望着50年前我亲手浇灌而成的一个个大桥墩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我激动不已。回忆当时我率领全连280余名民兵战友,挖基础,搞浇灌,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日夜不停地紧张施工场面,恍似昨日。我当时22岁,深入桥基大坑内,长时间在冰冷的泥水中与战友们一起,带头挖泥、带头挑混凝土,带头浇灌,眼望着一个个桥墩天天在增高,心里的劲头更大了,责任感也更强了。我时刻牢记参加奋战时的誓言,时刻紧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由于长时间战斗在河内浸水中劳动,每天混身都是泥水、汗水,致使我数十年间,腿寒的毛病到晚年才慢慢好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鲍峡二号隧道</p><p class="ql-block"> 鲍峡一号大桥连接着鲍峡一号隧道出口,在山那边的进洞口外50余米宽的山坳内,就是矗立着700多米长的鲍峡2号隧道出口。当我和王树蕲等4人沿着当年的足迹,从崎岖陡峭的小道爬到隧道出口时,王树蕲也是激动不已,掏出手机拍下了隧道的雄姿。这里是他流过血、流过汗的地方。回想起那隧道施工的紧张场面。王树蕲也向我讲了当时的一些故事。其中以手中铁锤在洞内打炮眼,在洞内拌混凝土浇灌洞顶和洞壁,每个工班必须向前推进数米。就是在打通上导坑的进程中,为了赶工期,抓进度,有一天洞内炮声刚过,三排的民兵排长甘细和,率先冲进洞内排险,不幸地是,当他将一块大石头撬下时,说时迟、那时快,那块巨石随着一大堆石块倾泻而下,淹没了甘细和的身躯,排长不幸当场牺牲。他们送走了甘排长,没有时间去追思,去哀悼,还是拿起钢钎、铁锤,踏着烈士的足迹,继续战斗,毫不放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老了就爱回忆往事。自从三线回来以后,我和王树蕲一样,每当坐车经过甘细和的老家(他家就在恒丰村公路边)时,都忍不住向他那老屋场多望几眼。烈士走了,他爱人带着幼小的一儿一女被迫改嫁他乡,他的老屋渐頺,如今已是荒草从生,一片废墟,想起来就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左起:曹慎金,邓志华,刘元成,王树蕲,20210.5.14在刘元成团长家。</p> <p class="ql-block">一、白云山隧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鲍峡2号隧道出口下山后,沿着城区公路寻找去白云山隧道的所在地。当地老乡热情地告诉我们,沿着东沟村的村级混凝土公路向前七八里就到白云山隧道出口。那是一条长3980余的铁路隧道。本来是由铁道兵单独完成的凿通任务。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我们菩提连和赤东连的民兵都相继去那里支援。我们连支援了40天,赤东连支援了一个月。在支援白云山隧道打通的过程中,始终与铁道兵战斗在一起。每次洞内放炮,我们都在洞内而不能到洞外避险,因为掌子面离洞口太远了。我们只能在离放炮点二三百米的地方等待炮声一过就上前运石渣。所以每次放炮时,我们耳朵的耳膜在炮声中就像风吹衣襟那样振动而难以忍受。但是,当时没有一人埋怨,没有一人喊苦。所有人都积极向前,无人退后。望着那一车车的装满石渣被电平车从上导坑、下导坑内源源不断地运向洞外,心里都非常高兴,都盼望着隧道早日贯通。由于部队战士很多,都挤住在东沟内的军用帐棚里。我们民兵都是辅助他们打洞,铁道兵们都是冲在最危险的地方,哪里需要,他们就战斗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树蕲说,有一次,他在落中层时,一个人站在离洞口数百米深的下导坑中负责监视安全工作。落中层是非常危险的工序,他说有一天铁道兵正在落中层时,突然出现了大塌方。此时附近只有王树蕲在负责安全,他见到巨大的石块压垮了支撑木,倾泻而下时,附近一位铁兵战友,随着巨石流滚下来了,下身被滚落的石头压住在一根支撑木下,王树蕲一边迅速上前救人,一边大喊着“塌方危险,赶快救人”。他顾不了自己可能也会被石头砸伤的危险,迅速从石缝中拉出那位战友,背起他就往洞外跑。边跑边喊救人。洞内的声音迅速传播到很远。他跑了百余米后,几位闻讯赶到的铁兵战友,接过昏迷不醒的战友,坐上运渣的电平车,迅速把负伤的战友送到洞口包扎所,接着送到了团部医院。而王树蕲还是回到安全监督岗,不敢大意,不敢离开。50年过去了,他不知道那位四川籍的铁兵战友,如今是否安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4人站在白云山隧道出口处,思绪万千,心潮激动,拍下了50年前战斗过的地方。正好遇到一位驾着私家车巡查路况的职工,他得知我们是当年的建设者,他热情地用手机为我们既拍了视频,也拍了照片,我们实在难忘这里啊。我们还建立了微信联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好快,“回”到鲍峡的行程即将结束,可是我们的心还紧紧地与鲍峡连在一起。50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们一万二千名蕲春民兵,当年与铁兵战友、学兵(学生民兵)战友们一起,曾在鲍峡段的铁路上流过血,流过汗。健在的民兵如今也都已满头华发。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诗中说道: </p><p class="ql-block">“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说真的,我们还能几次忆少年啊。(王树蕲整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