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当法西斯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际,几乎所有的欧美国家都对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中国的上海向他们敞开了怀抱。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德国及德占各国的犹太难民,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万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临时家园。提篮桥一带成为犹太难民集中的居处。<br> 提篮桥,让大多数人第一想到的是监狱,这就是上海市提篮桥监狱,长阳路147号。<br> 提篮桥监狱原名上海工部局警务处监狱,曾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始建于1901年,1903年启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提篮桥监狱收押过众多知名人物。1945年至1948年间,这里也是关押、审判、处决日本战犯的场所,曾有上百名日本战犯关押于此。1948年王孝和烈士在监狱刑场英勇就义。<br> 虹口区的“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 是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上海隔都——Shanghai Ghetto,是犹太难民的习惯称呼,指的是日本侵华当局在纳粹的指示下,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在提篮桥地区设立一块面积约为1平方英里的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加以限制,上海的犹太人聚居区由此诞生。此区域西起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大约2万名从纳粹德国、奥地利、波兰和立陶宛逃亡来此的犹太难民住进了这个贫穷、拥挤的区域。上海犹太人家庭和美国犹太人慈善团体向他们提供了庇护所、食物和衣服的援助。虽然日本方面的限制逐渐增加,但是并没有在隔都周围筑起围墙,而且当地许多中国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同样恶劣,他们也没有离开这一地区。 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成为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br> 霍山路57号。<div> 罗伊屋顶花园旧址,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犹太难民聚会场所,当时犹太艺术家们经常在此举行音乐会。据研究上海犹太历史的以色列记者、专家巴尔-加尔说:“想象一下,你是一名住在维也纳的医生、律师或音乐家,突然在上海(贫民窟)失业。所以,这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但他们想要通过戏剧和音乐等传统活动来维持犹太人的生活。他们的收入很低,但在上世纪30年代,(提篮桥)的犹太人生活非常繁荣。”</div> 霍山路71号—95号,是远东反战大会旧址。 霍山路118号,原名司德来公园,后改为汇山公园,建于1917年,占地3,700平方米。霍山公园充当了一种公共客厅,许多犹太人白天聚集在这里。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父母就葬在该公园内。拉宾1994年访问上海时曾表示要将当年犹太人在上海的这个墓地即现在的霍山公园买下来,拉宾1995年遇刺身亡后,此事不了了之。 园内设有“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纪念碑。 霍山路119号及121号。是一幢双门面的假4层双毗连式建筑,建于1910年。总部设在纽约的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驻沪分支机构曾在此办公。 舟山路21—81号是于20世纪20年代末建造的欧洲古典风格毗连式建筑。二战时因犹太难民的集中居住使其与周边 霍山路长阳路地区成为充满异国情调的商业中心,热闹非凡,有“小维也纳”之称。 美国前财政部长、现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麦克·布鲁门撒尔曾在舟山路59号亭子间居住。 长阳路138弄,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br> 1939年起,全市共有7个收容所为犹太难民提供援助,最大的一座就在此弄,原是万国商团白俄队营房,收容人数逾千。<br> 长阳路50弄15号—31号也是犹太难民居住点,现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唐山路818弄源福里,是虹口犹太人聚居点之一,美国犹太名流代表团曾访问该弄堂。 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世界人民没有忘记这段历史,没有忘记法西斯军国主义对人类的杀戮残害,为了纪念这个历史阶段中特有的历史事件,相关的国家在犹太人曾经避难生活和残遭迫害的地方,纷纷建立了博物馆和纪念馆,其中著名的有:澳洲犹太博物馆、纽约犹太博物馆、南非犹太博物馆、休斯敦大屠杀博物馆、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和柏林犹太博物馆等。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建立填补了国内的一个空白。 长阳路62号(原华德路62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旧址),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1928年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 一楼洗礼室。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主要展示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通过场景再现和现代科技的展示手段,以及大量珍贵的史料文物原件,展览 “逃亡上海”、“避难生活”、“患难真情”、“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共六个部分内容。 海门路127号原为当时犹太难民所经营的大西洋咖啡馆,曾聘请多名犹太音乐家演奏,现已拆迁,门牌存放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 这些国家的人士参观过本纪念馆。 何凤山是当时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的总领事,从1938年5月到10月仅仅5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向奥地利的犹太人发放了1900份前往中国的“生命签证”。 长阳路67号,复建后的白马咖啡馆,就在犹太难民纪念馆对面。<br> 1939年,一位名为鲁道夫﹒莫斯伯格的犹太人和自己的亲友,盘下了长阳路临潼路口的一座小楼,开起了咖啡店,起名“白马咖啡馆”,使之成为当时犹太难民日常聚集场所之一。2015年年初,虹口区政府对白马咖啡馆进行了一比一复建,完全复原70多年前咖啡馆大堂原貌。<br> 白马咖啡馆复建完成,犹太难民后裔莎拉﹒伊麦斯捐赠的“风雨同舟”纪念雕塑伫立在复建后的白马咖啡馆前,雕塑呈现了一位中国“母亲”为怀抱玩具熊的小女孩撑起雨伞遮挡风雨的情景。展现了犹太人民的感恩和上海人民的大爱与包容。<br><br> 战后,五万犹太人几乎全都离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了以色列复国后的第一代开国元勋。<br> 中国人现在去海外旅游的多了,如果站在特拉维夫街头,你尽管大声宣布自己是中国人!或是干脆说自己是上海人!你会发现,素昧平生的以色列男女老少,请你到他家去喝茶吃饭的都大有人在!在以色列,当年犹太人在中国上海的避难史,是写进教科书和族谱家史的!<br> 在以色列,有一个纪念碑: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在以色列的利顺市有一个独立广场,在独立之火的周围有一圈石柱在火下有文字写着: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今天!在一个石柱上刻着”china”。以色列国庆节时,电视里播放的专题里,有当年住在上海的老人回忆当年中国人如何冒着被日本人抓住的危险,给他们送食品,老人流着泪说中国人自己也没有吃的,他们是谁,连名字都没有。<br> 其实,我们不过是仅仅救了5万以色列人。却得到了他们举国的尊敬和后来巨大的多年的军事科技的帮助。<br> 感谢你们,我们珍贵的朋友!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