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发现上海》里,偶然看到一座安静厚重的红砖大宅,当年的麦根路313号别墅,这座百年历史建筑独有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我决定到那里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幢显赫一时的麦根路313号别墅,如今已更名为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p> <p class="ql-block">这幢别墅,原本是李鸿章名下的房产。李鸿章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张爱玲出生的地方,它记录了张爱玲上世纪的青葱岁月。</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这个似曾耳熟又很陌生的名字,通过网上的认真浏览,一个清晰的轮廓在头脑中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上海,这个在上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许许多多风云人物众多遗迹的地方,给现代人布下了许多探索和求知的谜团。</p><p class="ql-block">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百年别墅,在一楼张爱玲书屋中,房间按照原先的样子完整的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明式书柜、老相片、桌椅、茶几……每一处都书写了她存在过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p><p class="ql-block">有《张爱玲全集》行世。</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张爱玲故居里,只保留还原了她的书屋以及她用过的很少一部分家俱和器物……,这令参观者很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span>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p> <p class="ql-block">1943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并于1944年8月秘密结婚(婚礼上只有炎樱和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与胡兰成。</p> <p class="ql-block">胡兰成是日本时期的大汉奸,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兰成匿名逃亡。</p><p class="ql-block">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虽然家境显赫,但人生跌宕,年仅十岁的幼小年纪,父母便协议离婚。父母离婚后跟随父亲生活,后与继母不合,离家出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一生有过两段婚姻,与胡兰成婚姻只维系了两年,胡兰成是日伪时期大汉奸,沾花惹草,实难相守;1956年2月,在美国纽英伦州遇见了大她三十岁的美国剧作家赖雅,8月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病逝。</p><p class="ql-block">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七天前在寓所病逝,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2年,张爱玲12岁,</span>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该校刊发表她的第一篇散文《迟暮》;1937年便不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并在这一年中学毕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9年,张爱玲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因成绩优异,连获奖学金,并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span></p> <p class="ql-block">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的张爱玲即回上海,以文学创作为生,租住赫德路爱丁顿公寓65室(常德公寓),与姑母为邻。回沪后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例如《婆媳之间》《秋歌》《乌云盖月》《万紫千红》《燕迎春》《借银灯》等。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p> <p class="ql-block">1943年,张爱玲发表几篇重要著作,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等。</p> <p class="ql-block">1948年,发表《十八春》(后来改名为《半生缘》)。</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p> <p class="ql-block">1950年七月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迁居到香港,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准。赴港后到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p> <p class="ql-block">1955年,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离港赴美。</p> <p class="ql-block">1956年,她得到了一笔写作奖金。同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并开始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p><p class="ql-block">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中国大陆“三反、五反”时期。由于作品与当时中共的主流格调不合,被作为“毒草”而批判。在大陆文学界,张爱玲也因此长期被作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改观。</p> <p class="ql-block">1958年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才两得》等剧本。</p> <p class="ql-block">1960年成为美国公民。</p> <p class="ql-block">1961年,张爱玲曾到台湾,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访台湾。张爱玲先到台北,由名画家席德进带她四处看访,又在作家王祯和的陪同下到花莲观光。</p><p class="ql-block">本世纪初,张爱玲一篇描写台湾游记的《重访边城》中文手稿曝光,这是目前仅见的张爱玲唯一一篇描写台湾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1967年,改编短篇小说《金锁记》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同年,赖雅去世。这一年,张爱玲获邀担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并且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翻译成为英文。</p> <p class="ql-block">1968年,《十八春》的内容经过修改以后重新定名为《半生缘》,在《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进行连载。1969年,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1972年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p><p class="ql-block">1973年,定居洛杉矶;</p><p class="ql-block">1975年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p><p class="ql-block">1976年《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寓所,享年74岁(仅差二十多天就是她七十五周岁生日)。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遗愿,将她的遗体在洛杉机惠提尔玫瑰岗墓园火化。同年张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与几位文友将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遗物则由友人宋淇、邝文美夫妇处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1997年,旅美学者张错在美国南加大成立“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遗孀邝文美的同意,送了两箱张爱玲的遗稿给南加大图书馆,其中有《海上花》的英译未定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7年10月,张爱玲终生朋友炎樱在纽约去世。10月12日,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张子静终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苏路去世,终年76岁。张爱玲和张子静均无子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7年邝文美去世。宋淇与邝文美的儿子宋以朗成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span></p> <p class="ql-block">2009年,曾被张爱玲在遗嘱中要求销毁的小说《小团圆》,由台湾皇冠出版社于2月26日“违规”出版了。</p><p class="ql-block">2009年4月小说《小团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大陆出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苏州河畔,遗存了许多百年私宅,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当年的麦根路313号别墅,这是李鸿章当年的私产,张爱玲就诞生在这座极具魅力的别墅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张爱玲这个历史人物,之前了解甚少。因此,在编辑《张爱玲》这个摄影专辑的时候,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网上进行充分的浏览,做好、做足、做够案前准备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前期工作准备好后,很快就搭起了一个框架,编辑起来也随之顺手了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我对张爱玲一直以来也是陌生的。在上世纪20一一30年代以及之后的时光里,中国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他们在我的脑海里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这次在上海张爱玲故居参观访问,才对她有了粗浅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爱玲在中国文坛上应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她生活在清末民初的那个年代,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和独特的基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是李鸿章,她奶奶是李鸿章的长女;母亲是一个留过洋的新时代女性,名门之后;父亲虽然出身名门,但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吃、喝、嫖、赌无一不好;张爱玲的亲戚朋友更不用说了,个个都是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来张爱玲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然而命运就是这样的捉弄人。她之所以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除了她被基因赋予了巨大的力量和眷顾外,与她的天资、聪明是分不开的。当然,她许多被学术界争议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讨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爱玲七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同学中传看。接下来,她思如泉湧,挡不住的作品如雨后春笋接踵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我没有资格来编辑《张爱玲》。因为至今,我还没拜读过她的作品。好在互联网的强大,可以收集到任何你所需要的东西,搜寻到她生活的点点滴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编辑《张爱玲》的过程中,我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人生,遗憾自己年轻的时候看书太少,学的东西也太少。虽然那个年代有许多制约个人成长的条件和樊篱,但事在人为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个人在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刻,在命运的转折点,一定要把握住自己正确的选择,这对自己的人生是非常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借用,毛主席诗词中的一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往事越千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魏武挥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临碣石有遗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萧瑟秋风今又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换了人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之所以要编辑《张爱玲》,除了参观、访问她故居带给我的思索和冲动外,更重要的是想通过介绍这样一个人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她命运多舛的经历,从而让更多朋友得到启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过《张爱玲》后,你感悟到什么了吗?希望谈一下您的真知灼见,我们一起讨论、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最后谈谈图片编辑的一点体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为一个图片编辑,一定要有统揽全局,善于总结,通过提炼,抓住主线,以精炼的语言,将枯燥无味、平淡无奇的文字,恰到好处的重新组合,使照片和文字相得益彰,从而绘制出引人入胜,爱不释手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做图片编辑,常常要三步走:(一)、案前准备,查阅资料,梳理照片,搭好框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二)、框架搭起来以后,我一般不急于编辑,而是要通过几天的思考,审视编辑方向和主题是否吻合,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局部调整。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不然等到编辑后期感觉方向不对,那就要耽误很多时间,甚至要返工重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这是一个非常细致、润色的阶段,要对图片和文字进行反复的推敲,有许多错误和问题都是在这个阶段发现并得以纠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个好的图片作品,不要急于求成,也许把它放一放,一个好的调整和改变或者一个意想不到的灵感会突然诞生……。好的作品是慢慢磨出来的,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几个月、也许更多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止笔于上海华侨城 辛丑年小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