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颗小小的种子,当它被撒进泥土的那一刻,就和大地产生了联系。这种联系是曼妙生动的,因为它预示着一个生命的萌芽与长成。</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保罗• 克利曾用植物做比喻:“当我们建立一个出发点时——它就像一个发芽的种子,尽管种子最初很渺小,但它是积蓄最高的能量中心。” </p><p class="ql-block">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也就是说教育可以从“细微”处发生,每一个小小的开端,也能垦植出一片大大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童年是建立儿童情感与感官的重要时期,回归自然的养育方式,能让孩子观察并参与到一个生命的缔造中来。</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为孩子们提供亲手种植、采摘、制作食物的机会。每个孩子都可以自主选择搭配食材,不但能体验耕种的艰辛,也能尝到收获的滋味,更能明白“粒粒皆辛苦”的深层含义。在孩子的世界观构建之初,教育他们对土地和万物要报以敬畏与关怀。</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大概没有其他劳动能让孩子们如此激动地等待它的果实,因为他们在这种劳动中看到了自己。”能在四时之序和食物之道中摸索出自我,这种立意于哲学层面上的认知,很多成年人都捉摸不透的事情,如果能从孩童时期加以滋养灌溉的话,那么孩子世界观的搭建也就有了强有力的支点。 </p> <p class="ql-block">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好奇心一直是创造的驱动力。20世纪80年代,美、德、日等国家就已经有针对性地将“自然教育”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例如,美国提倡“4H教育”(4H:Hand、Head、Health、Heart),鼓励孩子在自然中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在日本,保育院的孩子被要求饲养小动物,以此感知生命的珍贵;德国的幼儿园则让孩子回到原始森林里上课。</p><p class="ql-block"> 成人眼里的“微小”,也许正是儿童心目中的“壮阔”,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风暴。美轮美奂的季节色谱、每一片不同的草叶、虫鸟巢窝里蕴含的神秘构造、灵活可爱的昆虫……大自然一定是最好的老师。和孩子一起以一颗童心去审视世界,你会发现即使是身边的一朵小花,一只蜂蝶,都蕴藏着无限的能量与惊喜。</p> <p class="ql-block"> 在原生态、自然的环境中阅读,孩子们产生好奇心,保持好奇心,进行思考和探究,并且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发现,绘本阅读之后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深挖绘本资源,传承绘本智慧,从发现探索到动手操作,都是基于孩子自己的兴趣和经验,给予足够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不仅建构起了生命科学关键经验,更触发了孩子们对于菜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的细致观察与关注,感悟爱与被爱的美好情感……</p> <p class="ql-block"> 养孩子就像培育一朵花,当初那颗小小的种子,会在自然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我们在陪伴养育这朵花的同时,不去揠苗助长,遵循自然规律,学会适时放手,总有一天这朵花会释放自己的能量,稳扎脚下的土地,向上拥抱天空,结出芬芳灿烂的果实。</p>